绿度母的美丽传说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ler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雕塑艺术作品中,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胡人牵驼俑、彩仕女俑、天王踏鬼俑、顶竿倒立俑、镇墓兽、生肖俑等彩绘泥塑和木雕作品,以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享誉海内外,反映了新疆古代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殊不知自治区博物馆还收藏着一批明清时期的佛教造像,也是值得人们关注的,这些佛像除了偶尔展出几尊之外,绝大部分深藏于库房中,鲜为人知。这批佛教铜像,题材多样,有如来佛、燃灯佛、观音菩萨、绿度母、天王等,从造型上看,表现出浓郁的藏传佛教艺术风格,充满神秘莫测的气息。在这批佛像中,两尊绿度母佛像保存最为完好,台座前端上面刻有“大明永乐年施”六字楷书,表明它是明代永乐年间的佛教艺术作品。
  这尊佛像以纯铜铸造,通高15.4厘米,表面鎏金。造像由菩萨和二层台莲花座组成,菩萨头部略向左倾,现少女相,面容姣好,细眉弯曲,双目微睁,脸带笑容。头戴尖顶宝冠,耳贴团形花钉,脖颈挂有镶嵌宝石的璎珞。身佩有宝石的串珠,双臂饰莲花。左手掌心向外上举,其无名指压于指根处,余四指竖立,且食指中部压在中指背部。手背贴于右膝盖上,五指伸展。右腿曲折搭于台座边沿,左腿盘于裆部。菩萨通体呈“S”形状,坐在莲花座上。


  绿度母神态沉静,身材匀称,上身袒露,以珞璎严身,手、臂、踝饰有钏环,菩萨下穿裙装,细腰,胸部双乳突出,散发出女性的柔美。裙褶自然写实,是明代造像常见的装饰风格。莲座呈俯仰莲式,上下缘饰精密连珠纹,莲花瓣饱满,制作精致。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在古代西藏,原有相信万物有灵的本教流行。7世纪松赞干布建立了吐蕃王朝,实现开放政策,为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尼泊尔的赤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先后联姻,给吐蕃带来了异域的文化,其中之一就是首次将佛教圣像和经典传入到吐蕃。
  藏传佛教中的度母,梵名Tara,全称圣救度佛母,我国古代称多罗菩萨、多罗观音,共有21尊,皆为观世音菩萨之化身。据说这些度母是由观音的眼泪变化而来的,颜色都不一样,有金色的、蓝色的、红色的等,其中最流行的是白度母和绿度母。绿度母身为绿色,据说供奉绿度母能够解除狮难、象难、大难、蛇难、牢狱难、贼难、非人难等8种苦难,因此俗称“救八难度母”。
  根据《度母本源记》所载,有一天,观世音菩萨观察六道众生,发现未被救度的众生仍没有减少,菩萨十分忧闷,眼泪从他的眼睛中流出来,泪滴成莲华,再化现成绿度母。绿度母对观世音菩萨说:“您不要担忧烦闷,我发誓作为您的助手,众生虽然无量,我的誓愿也无量。”从此这位度母开始广度众生。于是他的名称,普闻十方世界。十方诸佛齐来为他灌顶,异口同音赞叹,并称之为“度母”,意谓“救度一切众生的佛母”。这是“救度佛母”名号的由来。
  度母崇拜起源于印度。我国唐代高僧玄奘于公元633~645年在印度游历。在其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中曾2次提到多罗菩萨像。一是在摩揭陀国波咤厘子城西南方向300多里处,有一座气鞮
  势恢宏的罗择迦寺,这座寺庙高大壮美,寺内精雕细刻,充满灵气。国内外优秀佛学人才济济一堂。这里还供奉着多罗菩萨与佛陀、观自在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威严的黄铜铸像,这些都说明当时多罗菩萨在印度佛教中地位很高,影响颇大。
  关于度母的神话故事,以民间文学的形式广泛流传于印度和西藏等地区。在这些民间故事中,当人们遇到残暴的魔怪、盗贼、仇敌,凶恶的狮、象、蛇,陷入险恶的火灾、海难、兵祸等一切灾难之时,只要一呼度母的名号或念动度母的真言,仁慈的度母就会赶来,搭救正在苦难中熬煎的求救者。
  从前有一个富商,带领着驮有金银珠宝的1000峰骆驼和500匹马组成的商队行走在荒漠中,突然有一伙强盗围了上来,想抢走他的财宝,并将他杀死在人迹罕至的荒野中。据说这些歹徒凶残无比,除了抢走商人的财宝外,还要杀死商队的人员,并将割下人的肉吃掉,他们抢劫的地方经常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恐怖无比。这个商人在绝望中大声呼喊度母的名字,忽然间一批手持剑、刀和棍棒的士兵从天而降,将这些歹徒打得魂飞魄散,抱头鼠窜。
  绿度母的故事很感人,同时也反映出绿度母在藏族人民心中的地位很高。13世纪末期,由于蒙元统治者的大力扶持,上层喇嘛开始步入政坛,参与朝政,并将该教传入蒙古族聚居地区。17世纪初喇嘛教在新疆准噶尔上层统治者中传播。1640年制定的《蒙古卫拉特法典》,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喇嘛教在当地的支配地位,规定十人中必有一人出家为僧,献身于佛,于是送子为僧成为普遍现象。
  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这两尊绿度母造像,为明朝永乐年间所铸,说明它们是由西藏或内地传入新疆的,非本地所造。从自治区博物馆的有关资料中看出,绿度母在内的50余件铜佛像,是20世纪70年代初均由新疆文物工作者从废品收购站征集而来,从而使这些明清时期珍贵民族工艺品幸免于难,很好地保存于自治区博物馆。
其他文献
从遥远的古代起,西域这块土地上的舞乐艺术就散发着浓郁的热烈与芬芳。西域舞乐艺术的历史究竟有多久远呢?西域的舞乐艺术在丝绸之路上是怎样广泛传播与交流的呢?考古发现的历史文化遗存将为我们回眸一个个精彩的瞬间提供珍贵的历史依据。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就是闻名中外的歌舞之乡。提起新疆,人们首先想到的会是新疆各族人民那天籁般优美高昂的歌声、天使般美丽动人的舞姿以及音乐艺人怀抱各种器乐弹奏的迷人音乐。    
期刊
“花恋山,鸟恋林,天鹅恋湖滨。九天落玉戏绿水,千里觅知音。常相伴,永相随,芳草天涯诉忠魂……”    这是我曾在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天鹅湖”采风时创作的一首歌词。  在2005年,位于巴州境内的巴音布鲁克湿地在“选美中国”活动中荣获“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第二名。  巴音布鲁克湿地,位于和静县西北,天山南麓,由大小珠勒图斯两个高位山间盆地和山区丘陵草场组成,总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海拔2 000米
期刊
交通要塞  白露节气之后,身处塔尔巴哈台山脉东端与克尔什套山南侧的黑山头已经提前进入深秋。而当这个边塞的深秋余韵还远远没有在黑山头完全结束的时候,我却在近半个月的时间里亲历了此地昼夜差别巨大的气候和景象,这其中用心煎熬出来的大悲大喜,或铁马秋风,或峰回路转,以及那种恶劣条件下的切肤之感,还有转眼间面目全非的惊讶与错愕,都不是常人所能想象的。  “黑山头”,因有孤立的黑色山石而故称黑山头。哈萨克语称
期刊
阿尔金山空气稀薄、道路艰险、人迹罕至。正因为如此,这片曾被外国探险家、科学家称为“不毛之地”、“死亡之地”的神秘区域,保存着完整的近乎原始状态的高原生态环境。  曾有五代时期《白雀歌》赞叹阿尔金山:“金鞍山上白牦牛,白寒霜毛始举头……嵯峨万丈耸金山,白雪凝霜古圣坛……山出西南独秀高,白霞为盖绕周遭。”据说,当地人民看到常年积雪的山峰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金灿灿的光芒,就把这座神秘的山峰誉为“金山”。其
期刊
晨光照亮阿尔泰山的时候,土拨鼠们开始走出洞穴晒太阳——侦察兵探出了头,一直张望到确认没有危险后才爬出半个身子,然后发出叫声,洞中的伙伴们这个时候次第走出洞口。在一天的活动中,它们通常保持沉默,只在发现危险时才叫。它们是沉默的杀手,捕咬老鼠、兔子、雪鸡、小鸟,然后拖进洞里处理。一次猎杀大致能供三四天之用。风雨天它们不出洞;但是如果糟糕的日子太长,饥饿会使得它们忍无可忍出洞觅食——可可托海雨天不多,对
期刊
博大精深的蚕桑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养蚕、种桑、织丝最早的国家。  丝绸的发明,是中国人对世界科学技术史的又一大贡献。古时候,世界许多国家称中国为“赛里斯”(seres),即“丝绸之国”。  我国很早就形成了完整的蚕桑文化体系。  据传说,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和丝织的技术,实际上并非如此,比这要早得多。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古老遥远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有了蚕业,有了丝织品。  从汉朝张骞
期刊
说到“地皮”,不要说城里人陌生,即使有些农村孩子,也不一定知道是个什么稀罕物。  实际上,“地皮”就是野草莓。或许因为贴着地皮生长,随口起了这么一个名字,虽说土得掉渣,却给人一种亲切感。碰上几个上了岁数的人凑在一起,谈及当年的上山经历,仿佛眼前重又闪现出“地皮”的影子,一个个顽童般垂涎欲滴,几近沉醉。  “地皮”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叶深绿,呈多瓣半圆状,层层叠叠,一簇一簇的,混杂在没膝的草丛里,视力
期刊
哈日图热格,蒙古语意即金雕翱翔的地方。  哈日图热格森林公园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北部的阿拉套山南麓,是一块美丽富饶的宝地。哈日图热格森林公园成立于1994年,2000年被自治区林业厅批准为自治区级森林公园,2004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面积268.48平方公里,森林覆被率为45.1%。这里有充满传奇色彩的佛憩洞,令人费解的石人及排列有序的乌逊古墓,神秘的古岩画,残留
期刊
佳片有约  摄影师王汉冰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会员、新疆摄影家协会会员。现为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由于学林业的缘故,对树木情有独钟,十余年来,他立足家乡,以胡杨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摄影作品,为保护环境事业尽了一个摄影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005年和2007曾在平遥国际摄影节展出《胡杨》摄影作品,2011年3月应香港摄影学会邀请,
期刊
到特克斯县城后,天空多云,看来一场雨在所难免了,于是短暂停留后,我们决定尽快上山。从特克斯县城出发向南走是去喀拉峻草原的方向。路途大约有40公里。出县城约10公里后,我们进入喀拉峻山和阔克苏峡谷。阔克苏河贯流其中,河水碧绿,潺潺有声。河流滋养着山上的植被,两旁有牧羊的哈萨克人和羊群驼队擦肩而过。空气开始清凉起来。想着马上就要进草原了,我们兴奋起来,车上德德玛的《美丽的大草原》歌声表达了我们此刻的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