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型探究活动的困境与路径分析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9501o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其他文献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对实现课堂教学公平起着关键作用。课堂师生问答是课堂师生交往的主要方式,表现为学生主动回答教师提问、被教师提问以及主动向教师提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性别和性格因素不影响其在课堂上享有问答这一教学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班级角色影响着其在课堂上享有问答这一教学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 师生问答  课堂教学公平是调节课堂教学中受教育者之间对课
摘要:一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达成程度可以用来衡量这堂课的质量。因此,可以用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两种教学观对各个维度下的教学目标的贡献来推断一堂优质数学课中两种观念各自的相对权重。基于层次分析方法,将一堂优质数学课的构成分成四个层次并且建立评价模型。根据对二到四层进行理论推导得出的判断矩阵来计算两种教学观的相对权重。最终从整体以及各个子结构中审视两种教学观的相对权重,从而明晰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境况
摘要  学科知识是学科能力和素养的基础,知识转化为素养的前提是在教学中挖掘和外显学科知识蕴含的思维角度和思维路径。不同知识提供的思维角度和思维路径不同,素养发展功能价值也不同。对化学学科不同领域知识的思维角度进行了归纳分析,对化学学科中物质组成、物质分类、氧化还原等重要知识的思维路径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化学知识 思维角度 思维路径  2017年修订后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凝练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体育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既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又包含大量的自然科学元素。从课程整合的角度来看,体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具有进行课程整合的很大优势。  一、体育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的内涵  学科渗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一门学科为基础,破除学科壁垒,知识的交叉综合涉及两门和两门以上学科的科研或教育活动。学科渗透代表先进的学科观念和全新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结构形态,是培养创新思
一、研究对象  在江苏省苏北地区淮安市、盐城市、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市,各随机抽取的4所学校(含高中、初中(或完中)、小学)共713名体育教师,其中男教师502名,女教师211名。  二、结果与分析  1.师资基本状况  在被调查教师中,有专职体育教师665名,兼职体育教师48名,分别占抽样总数的93.27%和6.73%。值的注意的是小学兼职体育教师占11.49%,大大高于平均数,说明小学专职体
在博弈论中,人是具有理性的,即在任何行动之前,都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设想在这样的活动中,自己是利益受损,还是获利。基于这样的思维前提,博弈的双方都想从中获得利益,并且希望使自己的利益获得最大化。正是由于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私人理性,全力维护自身权益,抛弃对方的利益获得,并据此理性思维作出策略选择。但是,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一项私益的活动,更是一种公益的活动,仅从私人理性考虑必然导致校本课程开发的困境。本
摘 要 2016年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发《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2016年“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实施方案》与《2016年部分地区跨省生源计划调控方案》备受瞩目。作为与新高考政策相关的重要方案,两者着眼于招生分配问题,与教育公平密不可分。方案一经出台,便迎来了大规模关于“公平”的讨论,其中不乏质疑与批评。本文在思考政策本身及由其引发的社会“
摘 要基于内容分析法,依据生命观念的具体内涵对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的小栏目内容进行筛选和编码,同时借助数理统计工具,进行科学分析。通过分析表明:从生命观念的视角来看,相关小栏目数量大,且在不同模块教材中的分布有所侧重,与教材主体内容一起,共同促进生命观念形成。在新课标课程结构调整背景下,可将小栏目纳入校本课程素材,弥补可能带来的生命观念培养缺失。  关键词 生命观念 小栏目 价值 内容分析法  教材
生命化教育是体育课程的逻辑起点,体育课程则是身体行为的规训教育,是对“真善美”的生命本体的追求,是对“野蛮”的文明表达。而现行体育课程本质功用对生命精神的剥离,对生命体验的远离以及教学方式与生命精神的脱节,使得体育课程陷入被动与困窘。笔者通过对现行体育课程与生命化互动关系的社会学反思,提出生命力是体育课程的前提,“野蛮”精神的体用是体育课程开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  一、生命化教育的诠释  随着东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新领域,又称语言实用学,是以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话语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同一句话的意义会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的因素是语境话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即语句本身意义以外的含义,正是语用学研究的内容人们说话要表达的事物往往不仅限于所说语句本身的意义,有时由于说话的场合不同,甚至会出现所说语句结构与所表达的意义毫不相干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听话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