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材鲜活并不一定就能写出妙文,还需要具有创新的视角、丰富的细节和游刃有余的创作技巧。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际中探寻亮点,消除乏味感,从陌生的生活中寻找闪光点,于平淡之中见奇崛。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在现有素材中寻亮点,在一马平川中凸显波折,在整体素材中捕捉细节,对习作现有素材进行合理化开发,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寻求亮点 凸显波折 捕捉细节 素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80
习作教学中,很多教师常常将选择新鲜的素材置于最高位置。但事实上,素材鲜活并不一定就能写出妙文,还需要具有创新的视角、丰富的细节和游刃有余的创作技巧。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际中探寻亮点,消除乏味感,从陌生的生活中寻找闪光点,于平淡之中见奇崛。
一、在现有素材中寻求亮点
习作不仅是一门关乎语言运用的学科,也是一门历练思维独创性的课程。在看似平淡无奇的素材中另辟蹊径,才不致于落入俗套。正所谓:“药材好,药才好。”但很多时候,学生选材的视角往往不令人满意。
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五”为例,教材借助四幅插图引导学生从喜、怒、哀、乐四个不同的方面选择事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但遗憾的是仅作业和补习班的内容就占据了大半。难道学生的生活中真的就没有其他的情感体验了吗?生活从不缺乏素材,缺乏的只是学生发现的眼睛。材料选择的基本原则就是在写作主题的关照下,开掘富有典型价值和代表性的素材。笔者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就这样引导:“喜、怒、哀、乐是人最基本的情感,生活中的哪些词语可以表达我们的心情就用哪个词语。”在解读完“喜”之后,我同时将其他三个内容也一一呈现。“这些词语都是有生命的,有温度的,在你所经历的事情中,哪些事情最贴合黑板上的这些词语,同时又是别人很少能够碰到的?”教师板书的丰富词汇,都是学生生命中常常体验到的情感,在教师的积累和点化下,学生思维的闸门也随之打开。
二、在一马平川中凸显波折
“文以曲为贵”,语言的表达应该曲折迂回,余韵十足。现在很多学生的习作平淡无奇,主要原因便在于习作中的故事呈现都是一马平川,平铺直叙的内容让人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拒绝平庸应该成为改善当下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举措。这就要求教师打破常规思维,不走寻常路。
例如,在教学“童年趣事”这一老话题时,学生都难以写出新意,一位学生选择自己给自己理发的素材,教师对其进行了这样的指导:你觉得这个事情的前后哪些地方能展现这种有趣?学生在提纲中梳理了这样的几个趣点:(1)剪之前:害怕、新奇,有刺激感;(2)剪之时:富有成就感,沾沾自喜;(3)剪之后:模样有趣,就像个小刺猬,古里古怪的。
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将刚才的思路进行了梳理,并适当地加一些心理描写,虽然只是一件小事,却写得意趣盎然。因此,创新是思维的蝶变,只有学会“折腾”,将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和情节蜕变点凸显出来,习作才能在波折中魅力四射。
三、在整体素材中捕捉细节
学生的习作最为普遍的问题就是空有框架和逻辑,缺少血肉。细节是学生对现实生活和活动的细致观察、体悟,能够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人物的本性原始而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在习作中最为缺乏的也不是叙述事件的能力,而是捕捉细节、描写细节的能力。因此,习作教学切不可止步于指明了方向、搭建了框架,要凸显对习作细节的指导、环境的描绘,让学生正确、及时地摄取与运用。
笔者曾在班级中举行过一次掰手腕大赛。为了让所有的同学都参与其中,比赛一共设置了三个环节:人人参与的海选、种子选手的淘汰、一决胜负的决赛。但学生的习作仍旧只能构建基本的框架结构,对人物的细节表现难以付诸笔端。教师可以采取这样几种策略:(1)分解动作,过程延长。将学生比赛的过程拍成视频播放,如学生比赛的僵持、最后的一搏、观众的呼声,形象生动,无需多言。(2)关注神韵,运用修辞。让几个有典型价值的画面定格,从人物的神态、动作入手,引导学生口头表达。教师适当点拨,学生便能刻画得形象生动。(3)揣摩心理,细致入微。通过对人物状态的观察,引导学生想象他们此时的心理状态,借助周围环境和氛围等因素,走进人物的内心,全方位地刻画立体人物。
总而言之,素材的选择是写作构思的重要环节,但并不意味着素材选好就万事大吉。教师应该着力于对现有素材价值的开掘、视角的选定,使素材的效益最大化,从而写出妙文。
(责编 莫彩凤)
[关键词]寻求亮点 凸显波折 捕捉细节 素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80
习作教学中,很多教师常常将选择新鲜的素材置于最高位置。但事实上,素材鲜活并不一定就能写出妙文,还需要具有创新的视角、丰富的细节和游刃有余的创作技巧。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际中探寻亮点,消除乏味感,从陌生的生活中寻找闪光点,于平淡之中见奇崛。
一、在现有素材中寻求亮点
习作不仅是一门关乎语言运用的学科,也是一门历练思维独创性的课程。在看似平淡无奇的素材中另辟蹊径,才不致于落入俗套。正所谓:“药材好,药才好。”但很多时候,学生选材的视角往往不令人满意。
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五”为例,教材借助四幅插图引导学生从喜、怒、哀、乐四个不同的方面选择事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但遗憾的是仅作业和补习班的内容就占据了大半。难道学生的生活中真的就没有其他的情感体验了吗?生活从不缺乏素材,缺乏的只是学生发现的眼睛。材料选择的基本原则就是在写作主题的关照下,开掘富有典型价值和代表性的素材。笔者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就这样引导:“喜、怒、哀、乐是人最基本的情感,生活中的哪些词语可以表达我们的心情就用哪个词语。”在解读完“喜”之后,我同时将其他三个内容也一一呈现。“这些词语都是有生命的,有温度的,在你所经历的事情中,哪些事情最贴合黑板上的这些词语,同时又是别人很少能够碰到的?”教师板书的丰富词汇,都是学生生命中常常体验到的情感,在教师的积累和点化下,学生思维的闸门也随之打开。
二、在一马平川中凸显波折
“文以曲为贵”,语言的表达应该曲折迂回,余韵十足。现在很多学生的习作平淡无奇,主要原因便在于习作中的故事呈现都是一马平川,平铺直叙的内容让人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拒绝平庸应该成为改善当下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举措。这就要求教师打破常规思维,不走寻常路。
例如,在教学“童年趣事”这一老话题时,学生都难以写出新意,一位学生选择自己给自己理发的素材,教师对其进行了这样的指导:你觉得这个事情的前后哪些地方能展现这种有趣?学生在提纲中梳理了这样的几个趣点:(1)剪之前:害怕、新奇,有刺激感;(2)剪之时:富有成就感,沾沾自喜;(3)剪之后:模样有趣,就像个小刺猬,古里古怪的。
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将刚才的思路进行了梳理,并适当地加一些心理描写,虽然只是一件小事,却写得意趣盎然。因此,创新是思维的蝶变,只有学会“折腾”,将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和情节蜕变点凸显出来,习作才能在波折中魅力四射。
三、在整体素材中捕捉细节
学生的习作最为普遍的问题就是空有框架和逻辑,缺少血肉。细节是学生对现实生活和活动的细致观察、体悟,能够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人物的本性原始而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在习作中最为缺乏的也不是叙述事件的能力,而是捕捉细节、描写细节的能力。因此,习作教学切不可止步于指明了方向、搭建了框架,要凸显对习作细节的指导、环境的描绘,让学生正确、及时地摄取与运用。
笔者曾在班级中举行过一次掰手腕大赛。为了让所有的同学都参与其中,比赛一共设置了三个环节:人人参与的海选、种子选手的淘汰、一决胜负的决赛。但学生的习作仍旧只能构建基本的框架结构,对人物的细节表现难以付诸笔端。教师可以采取这样几种策略:(1)分解动作,过程延长。将学生比赛的过程拍成视频播放,如学生比赛的僵持、最后的一搏、观众的呼声,形象生动,无需多言。(2)关注神韵,运用修辞。让几个有典型价值的画面定格,从人物的神态、动作入手,引导学生口头表达。教师适当点拨,学生便能刻画得形象生动。(3)揣摩心理,细致入微。通过对人物状态的观察,引导学生想象他们此时的心理状态,借助周围环境和氛围等因素,走进人物的内心,全方位地刻画立体人物。
总而言之,素材的选择是写作构思的重要环节,但并不意味着素材选好就万事大吉。教师应该着力于对现有素材价值的开掘、视角的选定,使素材的效益最大化,从而写出妙文。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