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李淑芳将全家人用20年积蓄购买的新房腾出,作为接待到青岛学习的乡村教师的临时住所,一家三代挤在70多平方米的旧房子里,女儿只能打地铺。
不少人说她傻,但她却觉得这是此生做过的最值得的事——“乡村教师需要成长”。
“李老师,群文阅读怎样才能上好?”
“李老师,学生在背后侮辱我,我该怎么处理?”
“李老师,我们是一所新建学校,校园文化该怎么建设?”
……
隔三差五,李淑芳就会收到类似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求助信息。在不少乡村教师心中,她是最值得信任的师长。他们之间的故事,要从教育扶贫公益组织——支教岛的建立说起。
“我一定要为这片土地上的孩子做些什么”
支教的念头,萌生于2004年的冬天。当时,为完成山东省委、省政府下达的对口帮扶任务,李淑芳作为青岛市教育局师范教育处的工作人员,跟随青岛市教育考察团前往曹县进行实地考察。当地一所偏僻的乡村小学,深深触动了她的心灵:寒冬腊月,教室的窗户用塑料纸封着,上面被调皮的孩子戳出了一个个小孔,冷风呼呼地钻进屋子,将孩子们的小脸冻得通红。教室里面虽然有炉子,但没有生火,煤块和柴草遍地都是,乱糟糟的。更让她难受的是,黑板上老师写了7个字,竟然有2个是错的!
虽然自小生长在农村,李淑芳看到这样的环境还是心酸难忍。她不敢相信,30年过去,乡村小学的环境竟然比她当年上学时还差。“来曹县之前,我兜里揣着600块钱,想着资助2个孩子。可到了这所学校,我愣是没敢掏出来,感觉这里的每个孩子都需要。”站在那个院子里,李淑芳说了一句自己永远不会忘记的话:“我一定要为这片土地上的孩子做些什么!”
可是,能做什么呢?需要帮助的孩子太多,她没有能力一一捐助;教育设施的改善,她有心却无力。思来想去,唯一可以做,而且迫切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当地教师提升教育素养——捐助一个孩子只能保证一个孩子有学上,帮助一位校长或老师则能解决一群孩子上好学的问题。而且,她本身曾做过近十年一线教师,在乡村和城市的学校都待过,对城乡教育的差异有着深刻的体会:“城乡之间差的不只是硬件,主要在于软件。乡村教育缺的不仅是钱,更是教育者办学的格局和思想。只有改变乡村校长和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乡村教育质量。”
怀着改变乡村教育的理想,2005年,李淑芳自己出资,发起致力于农村地区学校发展及教师成长的公益组织——琴岛教师成长工作室,这就是后来的“支教岛”。
15年来,志愿者从最初的一个人发展到万余名,帮扶足迹从山东到甘肃、贵州、内蒙古、安徽等十余个省、自治区,支教岛一路高歌,将爱的种子遍撒贫困地区。
但在最初,支教岛的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十余年前,教师培训远不像现在这么普及,虽然是免费服务,李淑芳在联系别人时还是吃了不少闭门羹。有的学校以“没有经费派教师出去学习”为由拒绝,有的学校担心教师参与培训无人代课,更有甚者,怀疑李淑芳的初衷,认为她“想出名想疯了”……
一腔热血遭遇冷水却并未凉透,学校不同意,李淑芳就一次次地打电话劝说。或许是被她的诚心感动,也或许是被她“磨”得无可奈何,到最后,李淑芳总能“得逞”。就这样,一所学校又一所学校,一个地区又一个地区,支教岛的名声越来越大,不经意间,就走过了15年。
“孩子们的脸就像生锈了一样”
李淑芳至今记得2006年第一次在曹县做大规模培训时的场景:偌大的会场,千余名教师,黑压压的一片,有人嗑瓜子,有人抽烟,中间还有大爷大妈背着袋子进来收水瓶……
这是一群“沉睡”的教师,李淑芳想。这一点,在她与一些乡村教师交流时,有更强烈的体会。无数次,当李淑芳问及老师们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感受时,听到的都是抱怨:孩子笨、家长不配合、学校条件差……
为什么他们看到的都是不好的一面,农村教育果然这么差吗?为什么老师们都意识不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为什么他们对提升自己兴致不高?李淑芳清楚地意识到:乡村教育者需要被唤醒,唤醒发现乡村美的眼睛,唤醒对教育的信仰,唤醒对孩子、对民族、对国家的爱,唤醒内心变革的力量。
为此,支教岛从不注重方法的传授,李淑芳曾直白地告诉接受培训的校长和教师们,“你们甭想从这儿学到‘一招治天下’的教学秘籍或管理秘方,我们给不了”,这里强调的是活生生的体验,是灵魂的触动。
跟岗研修是支教岛常采用的培训方式,李淑芳认为,“眼界决定境界,世界观一定要通过观世界来提升”。她曾到过不少乡村学校,有一点感触特别深刻——“孩子们的脸就像生锈了一样”。很多孩子的小脸脏兮兮的,脸上也没有笑容,“见了老师就像小老鼠见了猫似的”。这些明明应该天真烂漫的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学校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在跟岗研修的过程中,答案渐渐显现。
从乡村走入城市后,许多校长和教师的思想被颠覆,他们惊讶地发现,自己习以为常的教育,竟然有另一副更为温暖、生动的“面孔”——
原来,“以校为家”不是個口号,家的感觉就藏在一句句“咱家老师”“咱家孩子”的亲昵中;
原来,乡村的孩子并不比城里孩子差,你看,那些务工人员的孩子多么自信、笑容多么灿烂;
原来,相比批评,鼓励能让孩子变得更好;
原来,老师俯下身子和孩子说话的姿态那么美;
……
这些年,李淑芳听过许多乡村教育者进城跟岗研修后的感叹,其中最常听到的词就是“震撼”。而这种“震撼”,正是“唤醒”的开始。
“我感觉自己之前的20年不是在教书,而是在误人子弟。”
“都是农村孩子,为什么在人家手里就这么活泼自信,在我们手里就唯唯诺诺?”
“我们常常在抱怨农村教育钱少,实际上不需要钱的事我们也没做好。” ……
当反思的种子萌芽,变革之火终会燎原。
用好“活生生的东西”
李淑芳至今仍然记得小时候在河里抓泥鳅的事,清凉的水,摆动的泥鳅,一把握上去那种滑溜溜的感觉;她也记得自己为了探究“鸡蛋如何滚出来”的秘密,如何傻傻守着一只蹲窝的鸡……她把这些称为“活生生的东西”,认为这是滋养孩子生命成长的养分,是乡村教育独有的优势,是城市孩子或许永远不会有的体验。
遗憾的是,很多乡村教师看不到这种优势,也就不懂得如何去利用。就拿语文写作来说,老师不知怎么讲,孩子写得干巴巴。
有一年,应当地教师邀请,李淑芳去大泽山送了一堂作文课,那堂课的主题是描写一个人——
“孩子们,你们知不知道今天谁来给你们上课呀?”
“不知道!”
“今天上课的就是我呀!你们想不想回家跟妈妈说说今天上课的人叫什么名字、她来自哪里、有什么兴趣爱好呀?”
“想!”
“老师你叫什么名字?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我叫李淑芳,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我小时候特别顽皮,爸爸希望我長大了成为一个散发着芳香的淑女。”
……
那节课上,孩子们都很兴奋,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每个人的作文本上都写得满满的:“今天给我们上课的是一位女老师,来自青岛,她叫李淑芳,小时候特别顽皮,爸爸希望她长大了成为一个散发着芳香的淑女……”
往常师生都头疼的作文课,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上课的学生和观课的教师都意犹未尽。老师们第一次发现,在照本宣科之外,课堂还可以这么灵动;身边鲜活的人和事,远比课本上的例子更值得写,想想大自然中的一切,不正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库”吗?
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授课内容,却由于教师自身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的差异而呈现截然不同的课堂效果。这种明显的反差,是唤醒乡村教师的“敲门砖”。多年来,支教岛一直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送教下乡,让城市名师和乡村教师同上一堂课。每节课后,城乡教师都会围坐在一起,自我剖析,相互点评,取长补短。随后,支教岛的志愿者们还会将乡村教师带到城市,再让他们和其他城市教师同上一堂课,以此检验培训效果——这个过程就是“实践再创”。两个课堂,两次内容相同的课,乡村教师们在亲身体验中触摸到了好课的模样。他们都说,支教岛是教师生命成长的沃野。
“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改变,在悄无声息地发生。
“我回去一定努力尝试改变,用自己的改变去影响身边的人,我的学生,我的孩子,我的同事、家人、朋友。”
“我要用此行学到的理念和方法,坚守本心,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有信心把贵州最边远、最落后的地方的教育办成城市一样的教育!”
……
就像一粒粒种子,偶然间沐浴阳光雨露,然后在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出灿烂的花。支教岛志愿者们付出的心血,终凝结成了甜美的果实:原胶州市第八中学语文教师法洪雪,成长为当地教育局的教研员,成立了名师工作室,还研究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法——“趣读”教学法;曹县教师李胜楠由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曹县教育局师训处的主任,还学习李淑芳,拿出自家房子打造了“曹县爱之家”,建立起曹县支教岛读书会;甘肃省陇南市礼县教育局教研员黄红娃,发起组建了礼县历史上第一个网络教育教学研讨公益微信群——礼县小学教研群,乡村教师跟着名师线上研讨教育方法;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小学教师凌正群在跟岗结束回校后,即联合当地教师成立四川支教岛分部,带动网上结识的教师每天坚持读书、每周写一次教育教学随笔,并申请成立支教岛粉笔字书写群,教大家写粉笔字……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支教岛的扶贫事业中。云南红河支教岛、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支教岛、四川支教岛、贵州安龙支教岛……支教岛的队伍一天天壮大。目前,已成立教师联盟、校长联盟、大学生联盟、夕阳红老教师联盟、普通话联盟、家长联盟六个联盟,各联盟各自为战,支教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另外,支教岛还获得了青岛市慈善总会爱基金、玫瑰基金、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等的经费资助,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15年支教路,李淑芳和支教岛的伙伴们经历过许多风风雨雨,遇到过资金短缺等种种困难,但他们都没有放弃。因为他们心中有着强大的信念支撑——“我们为什么要做支教岛?因为我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种爱,是对国家、对人民的大爱,足以扫除路途中所有的障碍。在李淑芳的心中,支教岛不仅仅是一份善,它代表的是青岛教育人积极参与国家扶贫战略的一种姿态,是他们就教育扶贫交出的一份答卷。“我们希望唤醒更多的人参与国家扶贫战略,大家共同努力,为国家未来培养人才,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好。”同时,李淑芳说,他们的所做作为也是青岛精神的体现,这是一个有“志愿”传统的城市,正如一位网友所说:“青岛是一个有‘温度’的城市,是一个盛产‘微尘’‘红飘带’的城市,是一个有侠肝义胆、慷慨解囊风气的城市。”
谈及未来,李淑芳的愿望有些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她希望支教岛能够早日消失。“等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等各地教育实现了均衡,等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家门口最好的学校、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还需要支教岛吗?”李淑芳热切地盼望着那一天的到来。
不少人说她傻,但她却觉得这是此生做过的最值得的事——“乡村教师需要成长”。
“李老师,群文阅读怎样才能上好?”
“李老师,学生在背后侮辱我,我该怎么处理?”
“李老师,我们是一所新建学校,校园文化该怎么建设?”
……
隔三差五,李淑芳就会收到类似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求助信息。在不少乡村教师心中,她是最值得信任的师长。他们之间的故事,要从教育扶贫公益组织——支教岛的建立说起。
“我一定要为这片土地上的孩子做些什么”
支教的念头,萌生于2004年的冬天。当时,为完成山东省委、省政府下达的对口帮扶任务,李淑芳作为青岛市教育局师范教育处的工作人员,跟随青岛市教育考察团前往曹县进行实地考察。当地一所偏僻的乡村小学,深深触动了她的心灵:寒冬腊月,教室的窗户用塑料纸封着,上面被调皮的孩子戳出了一个个小孔,冷风呼呼地钻进屋子,将孩子们的小脸冻得通红。教室里面虽然有炉子,但没有生火,煤块和柴草遍地都是,乱糟糟的。更让她难受的是,黑板上老师写了7个字,竟然有2个是错的!
虽然自小生长在农村,李淑芳看到这样的环境还是心酸难忍。她不敢相信,30年过去,乡村小学的环境竟然比她当年上学时还差。“来曹县之前,我兜里揣着600块钱,想着资助2个孩子。可到了这所学校,我愣是没敢掏出来,感觉这里的每个孩子都需要。”站在那个院子里,李淑芳说了一句自己永远不会忘记的话:“我一定要为这片土地上的孩子做些什么!”
可是,能做什么呢?需要帮助的孩子太多,她没有能力一一捐助;教育设施的改善,她有心却无力。思来想去,唯一可以做,而且迫切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当地教师提升教育素养——捐助一个孩子只能保证一个孩子有学上,帮助一位校长或老师则能解决一群孩子上好学的问题。而且,她本身曾做过近十年一线教师,在乡村和城市的学校都待过,对城乡教育的差异有着深刻的体会:“城乡之间差的不只是硬件,主要在于软件。乡村教育缺的不仅是钱,更是教育者办学的格局和思想。只有改变乡村校长和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乡村教育质量。”
怀着改变乡村教育的理想,2005年,李淑芳自己出资,发起致力于农村地区学校发展及教师成长的公益组织——琴岛教师成长工作室,这就是后来的“支教岛”。
15年来,志愿者从最初的一个人发展到万余名,帮扶足迹从山东到甘肃、贵州、内蒙古、安徽等十余个省、自治区,支教岛一路高歌,将爱的种子遍撒贫困地区。
但在最初,支教岛的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十余年前,教师培训远不像现在这么普及,虽然是免费服务,李淑芳在联系别人时还是吃了不少闭门羹。有的学校以“没有经费派教师出去学习”为由拒绝,有的学校担心教师参与培训无人代课,更有甚者,怀疑李淑芳的初衷,认为她“想出名想疯了”……
一腔热血遭遇冷水却并未凉透,学校不同意,李淑芳就一次次地打电话劝说。或许是被她的诚心感动,也或许是被她“磨”得无可奈何,到最后,李淑芳总能“得逞”。就这样,一所学校又一所学校,一个地区又一个地区,支教岛的名声越来越大,不经意间,就走过了15年。
“孩子们的脸就像生锈了一样”
李淑芳至今记得2006年第一次在曹县做大规模培训时的场景:偌大的会场,千余名教师,黑压压的一片,有人嗑瓜子,有人抽烟,中间还有大爷大妈背着袋子进来收水瓶……
这是一群“沉睡”的教师,李淑芳想。这一点,在她与一些乡村教师交流时,有更强烈的体会。无数次,当李淑芳问及老师们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感受时,听到的都是抱怨:孩子笨、家长不配合、学校条件差……
为什么他们看到的都是不好的一面,农村教育果然这么差吗?为什么老师们都意识不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为什么他们对提升自己兴致不高?李淑芳清楚地意识到:乡村教育者需要被唤醒,唤醒发现乡村美的眼睛,唤醒对教育的信仰,唤醒对孩子、对民族、对国家的爱,唤醒内心变革的力量。
为此,支教岛从不注重方法的传授,李淑芳曾直白地告诉接受培训的校长和教师们,“你们甭想从这儿学到‘一招治天下’的教学秘籍或管理秘方,我们给不了”,这里强调的是活生生的体验,是灵魂的触动。
跟岗研修是支教岛常采用的培训方式,李淑芳认为,“眼界决定境界,世界观一定要通过观世界来提升”。她曾到过不少乡村学校,有一点感触特别深刻——“孩子们的脸就像生锈了一样”。很多孩子的小脸脏兮兮的,脸上也没有笑容,“见了老师就像小老鼠见了猫似的”。这些明明应该天真烂漫的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学校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在跟岗研修的过程中,答案渐渐显现。
从乡村走入城市后,许多校长和教师的思想被颠覆,他们惊讶地发现,自己习以为常的教育,竟然有另一副更为温暖、生动的“面孔”——
原来,“以校为家”不是個口号,家的感觉就藏在一句句“咱家老师”“咱家孩子”的亲昵中;
原来,乡村的孩子并不比城里孩子差,你看,那些务工人员的孩子多么自信、笑容多么灿烂;
原来,相比批评,鼓励能让孩子变得更好;
原来,老师俯下身子和孩子说话的姿态那么美;
……
这些年,李淑芳听过许多乡村教育者进城跟岗研修后的感叹,其中最常听到的词就是“震撼”。而这种“震撼”,正是“唤醒”的开始。
“我感觉自己之前的20年不是在教书,而是在误人子弟。”
“都是农村孩子,为什么在人家手里就这么活泼自信,在我们手里就唯唯诺诺?”
“我们常常在抱怨农村教育钱少,实际上不需要钱的事我们也没做好。” ……
当反思的种子萌芽,变革之火终会燎原。
用好“活生生的东西”
李淑芳至今仍然记得小时候在河里抓泥鳅的事,清凉的水,摆动的泥鳅,一把握上去那种滑溜溜的感觉;她也记得自己为了探究“鸡蛋如何滚出来”的秘密,如何傻傻守着一只蹲窝的鸡……她把这些称为“活生生的东西”,认为这是滋养孩子生命成长的养分,是乡村教育独有的优势,是城市孩子或许永远不会有的体验。
遗憾的是,很多乡村教师看不到这种优势,也就不懂得如何去利用。就拿语文写作来说,老师不知怎么讲,孩子写得干巴巴。
有一年,应当地教师邀请,李淑芳去大泽山送了一堂作文课,那堂课的主题是描写一个人——
“孩子们,你们知不知道今天谁来给你们上课呀?”
“不知道!”
“今天上课的就是我呀!你们想不想回家跟妈妈说说今天上课的人叫什么名字、她来自哪里、有什么兴趣爱好呀?”
“想!”
“老师你叫什么名字?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我叫李淑芳,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我小时候特别顽皮,爸爸希望我長大了成为一个散发着芳香的淑女。”
……
那节课上,孩子们都很兴奋,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每个人的作文本上都写得满满的:“今天给我们上课的是一位女老师,来自青岛,她叫李淑芳,小时候特别顽皮,爸爸希望她长大了成为一个散发着芳香的淑女……”
往常师生都头疼的作文课,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上课的学生和观课的教师都意犹未尽。老师们第一次发现,在照本宣科之外,课堂还可以这么灵动;身边鲜活的人和事,远比课本上的例子更值得写,想想大自然中的一切,不正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库”吗?
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授课内容,却由于教师自身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的差异而呈现截然不同的课堂效果。这种明显的反差,是唤醒乡村教师的“敲门砖”。多年来,支教岛一直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送教下乡,让城市名师和乡村教师同上一堂课。每节课后,城乡教师都会围坐在一起,自我剖析,相互点评,取长补短。随后,支教岛的志愿者们还会将乡村教师带到城市,再让他们和其他城市教师同上一堂课,以此检验培训效果——这个过程就是“实践再创”。两个课堂,两次内容相同的课,乡村教师们在亲身体验中触摸到了好课的模样。他们都说,支教岛是教师生命成长的沃野。
“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改变,在悄无声息地发生。
“我回去一定努力尝试改变,用自己的改变去影响身边的人,我的学生,我的孩子,我的同事、家人、朋友。”
“我要用此行学到的理念和方法,坚守本心,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有信心把贵州最边远、最落后的地方的教育办成城市一样的教育!”
……
就像一粒粒种子,偶然间沐浴阳光雨露,然后在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出灿烂的花。支教岛志愿者们付出的心血,终凝结成了甜美的果实:原胶州市第八中学语文教师法洪雪,成长为当地教育局的教研员,成立了名师工作室,还研究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法——“趣读”教学法;曹县教师李胜楠由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曹县教育局师训处的主任,还学习李淑芳,拿出自家房子打造了“曹县爱之家”,建立起曹县支教岛读书会;甘肃省陇南市礼县教育局教研员黄红娃,发起组建了礼县历史上第一个网络教育教学研讨公益微信群——礼县小学教研群,乡村教师跟着名师线上研讨教育方法;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小学教师凌正群在跟岗结束回校后,即联合当地教师成立四川支教岛分部,带动网上结识的教师每天坚持读书、每周写一次教育教学随笔,并申请成立支教岛粉笔字书写群,教大家写粉笔字……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支教岛的扶贫事业中。云南红河支教岛、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支教岛、四川支教岛、贵州安龙支教岛……支教岛的队伍一天天壮大。目前,已成立教师联盟、校长联盟、大学生联盟、夕阳红老教师联盟、普通话联盟、家长联盟六个联盟,各联盟各自为战,支教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另外,支教岛还获得了青岛市慈善总会爱基金、玫瑰基金、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等的经费资助,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15年支教路,李淑芳和支教岛的伙伴们经历过许多风风雨雨,遇到过资金短缺等种种困难,但他们都没有放弃。因为他们心中有着强大的信念支撑——“我们为什么要做支教岛?因为我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种爱,是对国家、对人民的大爱,足以扫除路途中所有的障碍。在李淑芳的心中,支教岛不仅仅是一份善,它代表的是青岛教育人积极参与国家扶贫战略的一种姿态,是他们就教育扶贫交出的一份答卷。“我们希望唤醒更多的人参与国家扶贫战略,大家共同努力,为国家未来培养人才,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好。”同时,李淑芳说,他们的所做作为也是青岛精神的体现,这是一个有“志愿”传统的城市,正如一位网友所说:“青岛是一个有‘温度’的城市,是一个盛产‘微尘’‘红飘带’的城市,是一个有侠肝义胆、慷慨解囊风气的城市。”
谈及未来,李淑芳的愿望有些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她希望支教岛能够早日消失。“等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等各地教育实现了均衡,等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家门口最好的学校、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还需要支教岛吗?”李淑芳热切地盼望着那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