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人生

来源 :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p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在艺术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画廊主必须以更多元的身份游走于艺术家和藏家之间。他们为精英阶层制造着一种最具文化气质的消费方式。而他们拥有的,不仅仅是一个画廊,更是艺术圈中的一片名利场。玩得好,他们能主宰整个艺术品消费市场;玩得不好,他们就会被艺术制造的风暴所吞噬。
  北京
  是画廊
  还是社交场
  卖画不是尤雁子的目标,她期望打造出一种高端的文化生活方式。人们来到这里,一方面能更近距离地与艺术品面对面,另一方面,也能寻找到拥有同样喜好和品位的知音。
  有人说,北京就是一座“大屯子”。形形色色的人行走其中,不管做什么营生,都有一线生存的空间。就比如近年来,四九城内外冒出一大批艺术园区或画廊,比较出名的有798、酒厂、草场地、观音堂、环铁、大山子等,成为当代艺术聚集区的同时,也成为北京旅游攻略之“必去景点”之一。
  与这些没有门票,人流汹涌的艺术园区相比,另外一种高端的会所画廊则低调地匿身于繁华的商业区中,需要画廊主人的请柬方可进入,一窥它的神秘,握一盏茶,品一缕香,与艺术品静寂而切近地相处。
  说的正是雁巢收藏。这家画廊隐身于北京国贸区域的中心楼段,独自立于最高一层,电梯只到楼下,出了电梯沿着一条窄楼梯拾级而上,在楼梯的尽头,敲开一扇蓝绿色铁门,魔盒就此打开,如同进入另一世界。
  低调奢华的深色木地板,四周墙上挂着著名音乐人郭峰跨界创作的“没有脸的国粹”系列油画,古典精致的木椅与欧式家居错落摆放,古琴、日本铁壶、各式璀璨珠宝以及雕塑作品衬托着这家会所的典雅。画廊里的黄色丝绸上,甚至摆放着一个恐龙蛋化石,“这是体型最小的翼龙蛋化石,很少见的。”画廊的工作人员介绍道。
  很显然,画廊的主人并不仅仅想要靠卖画维生—虽然具有画廊的外壳,但你可以在这里寻觅到展览、插花、茶道、古琴等各式各样的艺术活动。“这都是用来提升画廊品质的。通过口碑传播,我希望能吸引更多的艺术家和买家加入这个圈子。”说话的人是尤雁子,雁巢收藏的创办者,同时也是一位旅居海外的歌唱家。由于想拥有“凝固的音乐”,她将对艺术的狂热移情至画中,产生了做画廊的念头。
  出生于侗族家庭的尤雁子,曾经演唱过张艺谋电影《英雄》中的插曲《飘》,更获得著名作曲家谭盾的肯定。在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留学归来后,尤雁子以“雁子归巢了”为主题自编、自导、自演了动漫音乐情景剧《雁归巢》,正是因为这次演出,她接到了宋庄国际艺术节的邀请,由此步入了更大的艺术圈,接触到了更多的艺术家。这也为她以后做雁巢收藏,埋下了伏笔。
  刚开始,画廊并非针对高端人士,而是起步于商场的长廊。虽然画廊越做越好,但是尤雁子始终认为,在商场做画展格调不高,“什么人都可以推门进来,不需要请柬,也不需要预约。”这违背了她做画廊的本意。自此之后,她一直在留意合适的空间。2010年9月25日,“雁巢收藏”成立。画廊兼顾商务会所的功能,为其“高端原创艺术空间”的品牌定位服务。在这里,几乎每月就会举办一次艺术展,同时每周会联合其他品牌举行用户体验活动。两年来,“雁巢收藏”已先后推出几十位艺术家的作品展。
  尤雁子很清楚,自己要把艺术真正融入到生活中去,所以,不能沿用传统画廊的经营方式。 “它们都太严肃。有品质的生活方式应该很艺术,是精神和物质的综合统一。艺术不仅仅是看一幅画那么简单,应与生活融为一体。”为了实现这一梦想,她将雁巢打造成可以一边品茶一边赏画的会所式画廊,“细欣赏、慢融入,在与艺术品的相处而非审视中体会人与艺术的融合。”
  雁巢的会员来自社会各界,“商界、政界、艺术界的人士都有,但是首要条件是热爱艺术。我们没有刻意吸纳会员,一切是水到渠成的。刚开始我们邀请一些人,后来越来越多人主动联系我们,希望加入会所。”歌唱家的身份给了尤雁子不少帮助。“我的圈子很大,各路神仙都能汇集到这里来。”
  对于画廊来说,画的质量就是生命。作为画廊主,一定要对画的历史脉络,对画家的学术范围等有所了解,要有专业能力。而对于尤雁子这样半路出家的画廊主而言,唯一的办法是“跟懂的人多聊”。尤雁子选画,也和其他画廊主不同,作品是否有名并不是她最关注的重点,她更关注的是“这幅画是否能打动我”。而在做画廊的过程中,尤雁子也体会到了帮助和扶持艺术家的乐趣,“一路走来,越走越有动力,很多美的东西,你付出了,回报的也是特别美的东西。”
  这里的赏画氛围也是别处所没有的:你可以慢慢品着一杯咖啡,近距离触手可及地欣赏艺术品。“比如那个拿破仑时期巴洛克风格的家具,”尤雁子指着角落里一张欧式椅子,“在博物馆里,大概会在它前面拉上一条线,让人们远远地看。但是在我们这里,你可以更近距离的观赏它,了解它。”
  在北京,几乎每天都有新的画廊产生,要在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实际上是个不小的挑战。一些画廊也正在努力探求中国画廊的本土运作模式。2011年上海艺博会期间,不少参展画商言及中国画廊业生存现状均深表艰难:拍卖业插足乃至操控当代艺术品,二级市场挤压了一级市场空间;画家纷纷涨价,画廊“光着脚也赶不上”;网络销售也开始来抢生意;国际大画廊抢滩中国等问题,成为画廊主面前跨不过去的坎。
  越来越多的画廊不是由专业人士在经营,跨界开画廊已是常态。“以卖画生存很难,包括雁巢也不是以卖画为主,我们是多元化的,画是其中一部分,我们有古董、珠宝、家具、古瓷、音乐、禅茶等,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从做画开始,逐渐丰富。卖画大概占收入的五分之一,还有一些是做活动,我们会所做活动是有租金的。”尤雁子认为,中国画廊走向成熟还需要时间,更需要规范和培养。
  对于雁巢的发展,尤雁子认为现在已经超出她当初的期待,“回报远远比我想象中好,”她说,“对我来说,我更喜欢把艺术融于生活中,没必要高高在上,不要认为艺术需要仰视就不可触碰,它不是遥不可及的。雁巢正在努力实现这一点。”
  上海
  让艺术品
  超越奢侈品
  奢侈品和艺术品,如何共同栖居在一个空间里?18画廊做了很好的示范。金钱和地位并不带来好的品位,但好的品位却能为金钱和地位增值。   “那是一掷千金、不知何时回报的疯狂年代。”回首当年,邓懿德说。
  八年前,张瑷玲、邓懿德和李永年包下位于上海南京东路中山东一路交界处的外滩18号。她们是台湾景美女中的密友,大家相互知根知底,连彼此换了几拨男友都了如指掌。在这之前,张瑷玲做企业发迹,邓懿德在UPS上海分公司做得透不过气,李永年则在会计师事务所忙得晕头转向。拓荒,是摆在她们面前的唯一事业。她们的野心是:把这里创建成中国的时尚先锋标杆。一开铺,外滩18号便火得一塌糊涂。前来捧场的,除了白天拎着钱箱的购物客,还有深夜蒲吧的各色男女。
  2009年,邓懿德经历了外滩18号的大转折。那年,张瑷玲过世,“世博”前外滩景观被改造成了大工地,全球金融海啸……各种因素使得外滩18号死气沉沉,员工及商铺的士气也一落千丈。邓懿德明白,自己需要鼓舞士气,“我是进攻型的,要打破当时的僵局,必须要有个重拳猛击。”于是,18画廊横空出世。
  “一定要有艺术!”这是18画廊曾经的运营总监、现任CEO 邓懿德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信条,自从李永年单飞、张瑷玲意外过世后,18号发展的重担全搁在了她一人身上。“外滩建筑群原本就是艺术大作,在这些大作中,必须要有丰富的艺术。”她认为,18号给人带来的总体感觉,是高规格的美好生活,各类进驻品牌都充满着艺术气息,但纯艺术作品给人带来的美感和冲击力,并非百达翡丽、卡地亚、杰尼亚等奢侈品牌所能提供。因此,就有了后来艾未未一大堆自行车搭建的装置作品,立在旋转式楼梯口的景象。
  在邓懿德看来,外滩18号是一个品牌,是高品质生活物质元素的先锋推介地,“18号里头的品牌,毋庸置疑,定是世界最好。品质、服务和包装,缺一不可。画廊也要如此。以前,我去看古董展,发觉中国人展示古董总是鬼里鬼气,但欧洲人展示古董都是贵里贵气。”这就是邓懿德要去改变的,她想让来此消费艺术的人,都认可这里的贵气。
  但这时候,她碰到一个“接不到地气”的问题。“以前我们三个女人,法国、美国都很搞得定,但是却和大陆内部的没办法接上。”她请来了年轻作家棉棉担任艺术总监,请来了有英国留学背景经验丰富的画廊执行者李倩担任画廊执行长。
  棉棉尽管不是纯粹的艺术家,但她个性很强,和那群艺术家、策展人都是一起闹腾一起长大的好朋友。“我希望通过她的身份,把这些艺术界、时尚圈的焦点都吸过来。之前刚做的几场展览,声势都很强,‘公关一哥’包一峰为我们做公关推广,先锋设计师吉吉为我们做新展览策展。”与艺术家相处,在邓懿德看来是最大的艺术,疼爱和包容之外还得归正,她认定棉棉是这里的“制片人”。“她觉得艺术界挺无聊的,干脆就放手大做‘新浪潮’,这些艺术家可以受到国际关注并崛起。”近期举办的一个名为“亮点Spotlight”,囊括41个新锐艺术家的大展,所有幕后参与的人几乎都是艺术圈的局外人,“我们不走老路,可能因此会犯些错,但肯定也会因此制造很多精彩。”
  这个大展吸引了近500人到场狂欢,为此,执行长李倩花了半年时间精心准备,她自信地称它为“美术馆级别”。“一批新锐的年轻艺术家在这里展现‘新浪潮’,这种形式和18号的整体气质反差蛮大的。”正是这种反差,给藏家带来了新鲜感。几个香港名媛来参观,本以为这活动是场秀,却没想到这么艺术味儿。兴奋之余,也立马订下了几幅画。开幕当晚,李倩的电话响个不停,“刚送走一拨客人,下一拨客人又来了。”
  生意确实红火,但几乎没有太大利润—单幅作品都是小数额。业内有人诟病,“花这么多钱造声势,作品却都卖白菜价”。但李倩不这么认为。“赚钱与否,并非第一位。”在她的眼中,推介新艺术家并让藏家在此建立话语体系,才是画廊真正要做的事情。
  李倩认为,艺术上的共鸣,能让精英阶层建立起属于他们的话语体系。“就像在伦敦,一个纯中国的剪纸展览和一个视觉冲击很强的当代艺术活动,去的人群,完全是不一样的。当代艺术,才是真正能把精英人群聚在一起的载体。”李倩说。
  她的努力有了成效。不管是金融家、政府官员、企业人、富豪……只要走进18画廊,让李倩给带着逛一圈,他们自然会对当代艺术多许多好感。甚至曾经有人在18画廊参观时,不小心听到李倩和其他人的闲聊,说北京有个画展是绝对厉害的,遂立马飞去北京,并一口气拿下多幅作品。“我代表画廊,和画廊一起推介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让消费者放心我们的品质,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必须经得起考验。”
  外滩周边的画廊渐渐多了,像江西中路上由香港名媛林明珠开设的艺术门、九江路外滩的周围艺术、福州路外滩由澳大利亚外交官杨传照开设的红寨画廊、广东路外滩由李锦汉和翁菱一手打造的沪申画廊、洛克·外滩源的美术馆,甚至还有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就艺术氛围来说,上海已经开始成气候了,成势了,我们不可能在一个这么繁华高端的地方单打独斗,所以任何邻居都蛮重要的。艺术产业是城市资产,需要从业者从点点滴滴做起。”李倩说。
  当百达翡丽的经销商告诉邓懿德,他们即将搬去附近的洛克·外滩源开设更大的旗舰店时,她丝毫没有慌乱。画廊自2009年独立存在之后,每年投入几百万,还不包括租金。要问画廊里真的能卖出几张画?邓懿德倒不是很在乎。“只要制造出亮点和话点,就不是亏本生意。18号从一个在东方展示西方生活文化的场所,慢慢变成向西方社会展示东方新概念的桥梁。”邓懿德说。
  广州
  让艺术的价值
  得到认可
  张向东一直在想,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除了市场在变化,中国的藏家结构也在变化,画廊在艺术圈里所处的版块也会发生变化。我看到了当中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却依然不知道接下来又会怎么变。”
  2012年春。广州。年刚过,整个城市弥漫着年的味道。跟很多人一样,在开年的这几天,张向东到处呼朋唤友,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几日几夜的热闹过后,张向东突然陷入一阵莫名的茫然之中。张向东此刻担忧的,是接下来自己的路该怎么走。
  很多人都认为,张向东是杞人忧天。他主持的华艺廊,是广东最好的画廊。1998年华艺廊成立之时,广东的艺术圈开始出现勃勃的生机,但画廊业却是一片空白。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张向东只能靠一路摸索试探着艰难前行。如今,华艺廊已经走过了整整14年的风雨。清晰的定位、独特的经营模式,华艺廊蜕变成为广东画廊的品牌。无论是成交量还是口碑,它都能让艺术家和藏家们满意—通过华艺廊,艺术家可以得到影响力和金钱,而藏家们,则可以得到他们的心头好,以及不错的品位。   比起拥有两千多家画廊的北京、拥有八百多家画廊的上海,只有两三百家画廊的广州似乎寒碜了点。但相对保守的市场,反而让广州画廊业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由于地域的限制,广东人更喜欢买古代、近现代的书画,这部分占了艺术品消费市场的70%。”华艺廊也是一个以经营传统艺术为主的画廊。但一向喜欢思考和尝试的张向东,也曾经将视野伸向更宽的领域。“我们曾经碰过当代艺术,2005年,我们在北京做了新北京画廊。”说起这间专营当代艺术的画廊,也许还有很多人对它的开幕作品记忆犹新。新北京画廊的开幕式上,画家刘小东直接把画画在墙上、立柱上,而到了展览结束时,刘小东却用白色涂料把自己的画全部覆盖,全部作品随着展览的结束而消失。这便是享誉一时的“多米诺”。
  “同期,刘小东的作品在保利就拍卖到了2000万。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觉得画廊在烧钱—投入那么大,最后一张画都没有。但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敢于尝试,敢于颠覆的气势很当代,不是吗?”接下来,多个优秀的展览让新北京画廊享誉全国。但也正是这种不惜“烧钱”以换取“纯艺术”的行径,短短三年里,让新北京画廊赔掉了几千万,最终更不得不停止营业。
  新北京画廊的挫败,并没有让张向东失去信心,相反的,他越发清晰了自己对艺术家的定位。愿意抛开市场的考虑,不断颠覆自己的艺术家,在张向东看来,才是真正纯粹的艺术家。“很多艺术家,把一个东西往极致里做,做到巅峰就成为了大师,齐白石如此,傅抱石如此,黄宾虹如此,关、黎大概也如此。但世界上还有另一种艺术家,他们永不满足,总想颠覆自己,做不一样的东西。我喜欢这种纯粹的艺术家。”
  沈勤便是他非常欣赏的画家,也是华艺廊唯一终身代理的艺术家。沈勤,这位曾被誉为水墨革新派代表人物的艺术家,在三十年间不断颠覆自己,做出了许多风格迥异的作品。“信任是我们达成合作的最重要因素,我们连签约的形式都没有,但只要他在,我们就会一直代理他的作品。“
  同样得到张向东崇敬的,还有岭南画坛炙手可热的著名画家王肇民。王肇民逝世多年,张向东却一直不遗余力的向大众和藏家们推广、展示这位老人画作的艺术价值,他的努力和真诚,甚至感动了王肇民的儿子。“他说,要是父亲还在世,一定能和我结成莫逆之交。”说到王肇民,张向东除了尊敬,更多的是愤慨。“圈内人都非常认可、推崇他的作品,但在藏家和大众的认识里,他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
  “学术价值必须与市场价格相得益彰。好的艺术品,缺乏当中的任何一项,都不算得到了应有的待遇。”说到当下艺术界的种种,张向东的语气中带着无所适从的悲愤。“不是所有人都能知道这一点。”藏家就不考虑那么多。那么多年来,到华艺廊买画的人,还是同一群—除了少数真正的艺术品爱好者,到华艺廊来的人,更多来自地产圈、金融圈,当然,还有政府官员。“礼尚往来,牺牲的是这些艺术品。”张向东苦笑道。
  “艺术和文学一样,本来就是日渐式微的东西。所以你能看到很多足浴中心,却很难找到一家书店。”也正是如此,张向东更加坚持,做文化艺术的推广者,必须要有理想,还要有一份责任。“我仅仅是个卖画的,但我有自己的理想,我希望让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得到认可。”对于华艺廊,他最大的期望,是能更具有话语权。“空谈理想不能帮你实现理想,你还必须要有所担当。”
  近二十年来,艺术市场崛起,因为艺术品价格飞涨,导致艺术市场缩小,艺术消费品成交量减少。同时,市场和成交量的变化,又使得艺术品的价格越发水涨船高。“现在玩艺术收藏,对资本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前十几万就能买个心头好,现在得花上几千万。到底有多少人能买得起那么贵的东西?”现实逼近,画廊圈也进入了转折期。“国画就是一张纸,油画就是一块布,装置艺术就是一堆材料。凭什么说艺术值钱?但要说不值钱,国画就这么一张纸,能卖过亿。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居然是这个圈子的常态。”在这样的怪圈下,画廊从业者是卷入这个大潮,还是该重新定位?这不只是张向东的困惑,也是整个画廊行业遇到的困惑。面对这种困局,张向东只能一路摸索,考察。
  但有一点他很确定,“艺术品收藏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财富的积累,而是让自己的生活更富有情趣,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他说起自己的朋友,一个南京的画家。他在郊区买了一块地盖房子。平时除了画画,他喜欢玩点收藏。但他家中的那些藏品,除了北魏的一些石刻造像值点钱,更多的都是些瓦当残片。画家自己就拿着瓦当残片做花盆,里边埋上土,种上兰花,甚至是路边不知名的花草。把家里弄得生机勃勃。“这是我最羡慕的状态。不需要什么名贵的艺术品装点,这些细节就显示着不一般的生活态度。”许久,张向东舒展了眉头。“像陶渊明诗里说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董梦阳
  画廊随国民素养共繁荣
  中国人进行艺术消费,刚起步,未来必定会更为强势,现在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心里没什么底,画廊也是一样:谁坚持下去,谁就能做得好。
  口述|董梦阳 采访整理|杨圣捷
  图|本刊资料库
  售卖艺术作品的机构,古时便有,至今仍让人们记起的,有荣宝斋这样的老字号。这种形式的,我们更多可以称之为“画店”。今天我们所说的画廊,应该不仅是一个代理销售机构,还要有为艺术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系统,在推广发展的过程中去寻求盈利。像是二十多年前开始致力为包括徐冰、蔡国强这样的中国艺术家进行推广的东京画廊。今天,这个画廊卖出徐和蔡的一幅作品,市场价格可能已经涨了100倍。
  代理,解决的是来源可信度问题。古往今来,收藏家最担心的,就是艺术品的真假,代理机构可以起到稳定市场和收藏家心情的作用。说白了,就是专卖店的形式,销售与推广并重。只是,现在中国大多画廊的生存现状不是很好,它们多为在边缘存活,这样就会出现很多不择手段的贩卖行为,市场是需要规律性的,如没有建立基础认知,经营者们很难自重起来,画廊的品德也无法很好彰显。所以,我现在有一部分工作,就是成立画廊协会这样的组织,努力去改变画廊的生存环境。
  改革开放之后,有一些捷足先登的海外私人画廊进驻中国市场,诸如香格纳、红门、四合院这样的,它们最早代理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推入西方的重要画廊、美术馆,乃至像“巴塞尔艺博会”这样全球知名的画廊博览会,进入西方的主流收藏视野中—在西方成熟的艺术市场规则下,销售渠道、手段、习惯都较为健康,收藏家很少会去艺术家家里而是去画廊完成收藏的过程。第一批中国艺术家,迅速火起来。从这方面来看,新中国建国六十多年,几乎没有发生通过本国传统方式去炒热艺术家的案例。   那么,为何本土画廊这一艺术机构形式现在如雨后春笋般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冒出来?我想是这样的,中国人进行艺术消费,刚起步,未来必定会更为强势,现在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心里没什么底,我们知道10年前谈画廊发展为时过早,也会在与同行交流时经常说“现在肯定不是最好的收藏时期”。未来有多远?市场爆发的节点在哪儿?只能这么去说:谁坚持下去,谁就能做得好。
  我们都知道,最近的几年,拍卖市场火得不可收拾,全世界都眼红。这种火爆,造成了一级市场—画廊业的持续不景气,也有一些不健康的因素充斥在其中,像是官员送礼的现象,随便写个字,去拍卖行重金拿下,蝇营狗苟,难以启齿。许多人不懂艺术,便不懂该去哪儿买艺术,只盯着媒体上说的拍卖行,跟着名气买,各种转手,价格便一点点推上去了,这些都是泡沫化现象。我们要做的,也许首先要让人们认清行业标准和艺术品价值的衡定,这是教育工作,是我们学美术专业的人的使命。
  当中国当代艺术脉络被几个外国人,像尤伦斯男爵、乌里·希克掌握时,许多中国人见到的是“他们为此挣大钱了”。为什么大家都紧盯着金钱数字?因为我们以前都太穷了,潜意识里,认为赚大钱就是大本事,所以产生了一种对钱的报复性需求。这些贵族,生下来的使命,便是延续家族血脉,艺术收藏是延续的一个元素,我去过他们家里,藏品多如牛毛,给我的感觉是,他们在中国艺术市场里赚的这点钱,算什么呀!
  去欧洲发达国家的画廊参观,同行的人问当地画廊老板:“中国艺术家作品增幅巨大,为何不去销售他们的作品?很赚钱啊。”老板们大都会回答:“不喜欢啊,很难向客户推荐。”这是在成熟机制下,这些从业者的个性化,他们喜欢了,有情感注入了,就会去推动发展,在推动过程中,增值盈利。这些并不是无技术含量的,表面看上去画廊收50%的佣金,不过,他们要投入很多工作去做推广。艺术品销售还是要在一级市场画廊进行,消费者要真正接触到作品,投入情感,要在某类环境里去完成消费过程,一切因素都要结合好,才能让消费者产生购买冲动和占有的欲望。所以画廊也无法实现网络化。
  我们现在带孩子去国外的美术馆,像是卢浮宫、蓬皮杜、大都会等,接受的是审美传承教育,对他们修养有提高,他们会因此认识到,什么样的美术有未来。让他们去判断和认识,什么是好的艺术品,包括艺术家真诚创作和体现的情感、呈现形式、技术,以及丰富的语言解释。像是印象派的二三流画家作品,一百年后我们仍然回味无穷,体验到其中饱含醇厚情感,多么美妙。这些美术史上的意识流进步,都是来自画廊的推动,使得艺术家们的水准不断攀升。做画廊的老板们,选择作品销售给藏家拥有,其实是在选择未来,古代的、近代的、当代的作品都一样,有了专业眼光,就成为一名好的庄家。
  艺术品,作为民族精神支柱,是整个国家人民的需求。很多人认识了这点,例如,有一个公司老板来到朋友的画廊,他有资格先看先选先拥有,就好比豪华汽车、高级腕表一样,而画廊就围绕这些主要客户即可,有好的东西进来了,首先留给VIP。慢慢的,许多人有心瘾了,心瘾是什么意思?例如我坐着飞机去巴黎,十几个小时不能抽烟,我可以熬过去但睡不着觉,下了飞机第一时间找抽烟的地方。其实生理上来说,是可以脱瘾的,心瘾难解,这是美妙的体验啊,始终惦记着,所以我们说,节点即将来临。先培养这群人的心瘾。
  每年在“艺术北京”,我都能认识到新的消费者,也有来咨询的,他们不再是冲着艺术家名气盲目跟风,而是来寻找自己要什么,比如放在家里的什么地方。今年有一个藏家来跟我说,他们家小朋友看中了村上隆创作的一个小玩偶,10万元人民币,上海一家画廊带来的,我打听下来,来源还行,最后据说是九折成交的。这些人属于较早冲进来的,并不为增值,只为愉快。这才是艺术收藏的现象及艺术推介机构存在的正道。
  画廊业发展到今天,进步明显。在中国艺术博览会,从第一届开始我就作为工作人员,做了十年,到发起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再到今天已经持续七年的“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画廊”这个词真正被大家所认识了。第一届中国艺术博览会是在广州办的,那时候谁都不知道有画廊这个东西,最终我说服了三百多名艺术家都拿着自己的作品去会场摆地摊卖,连画框都没有,自己贴着胶条挂墙上,简直就是个菜市场。这样的形式不可思议,那时候艺术家谈商业都觉得很羞耻。有国际画廊看中一些艺术家的,像朱伟这样。不过,大部分艺术家都还在初级阶段的模仿,没有一点个性。当时有一个馆专门都是画老虎的,有一个馆是专门画仙鹤的。
  画廊真正被人们重视,还得是我自己办CIGE,这时候,日本、韩国的顶级画廊倾巢出动啊,他们太期待中国这块市场了。不过,所有的国际画廊却都铩羽而归,他们异口同声都对我说“来早了”。有台湾画廊甚至甩下话“十年后再来”。确实,那时候,有谁会花8万美金买安迪·沃霍儿的一张纸?大家都不懂要买什么呢。今天,我们起来了,意识有了,买画必须去画廊,去画廊买画比去艺术家家里拿便宜,而且选择也多。
  另外一个意识也在慢慢成熟:比大、比钱多的时代正慢慢过去。我也在不断推进着美术馆计划,对我的VIP进行教育工作,牵涉诸多商业合作,让画廊协会发展更健康,起到的启迪作用更大。更多人选艺术品,就像选葡萄酒,花10欧元可以选一瓶喝起来像30欧元的酒,在寻找中发现美,并为此喜悦,而不是什么“点五千元一杯的咖啡”,艺术也是如此。像是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张挺美的照片,我就把它剪下来,高兴。大收藏家余德耀有一天发了彩信给我,说在国外的一个跳蚤市场花了几百欧元,买了张未完成作品,作者未知。我一看,立刻回信:中国没人能画成这么好。不一定要多贵,真的要自己愉悦。
其他文献
内地文学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一圆中国作家百年的“诺贝尔梦”。此一文化盛事,当可与二○○八年北京举办奥运成功相辉映。  但是北京主办奥运没有争议,莫大哥得到诺贝尔奖却在网络上一片骂声。中国传统,文人相轻,一旦莫老大得了文学奖,许多其他文人就此心碎,怕二十年内风水循环,再也轮不到自己了。如此愤慨情绪有可原。  另一种说法,是莫言的文学成就不高,不足以得奖。但是,诺贝尔的评委会内,有汉学家马悦然。马
期刊
他们都是在某一领域相当成功的商业律师,术业有专攻,在长期的商业实践中,他们已经积累了相当程度的财富;他们或以其专业的影响力,或以收费之高,赢得了大牌律师的江湖声望。他们的圈层在分野,有人“闷声发大财”,有人积极试水公共参与。这是一群受益于转型期中国的特殊阶层。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毫无疑问需要这样一群以公共利益为己任的大律师群体。而微博时代,他们这样一种行动和发声,又得到了公众的拥戴。“律师是一个自
期刊
当婴孩降世睁开眼,光就出现了。光照耀着世界,照亮了房间,给人以温暖,赋予人力量。光还是制造浪漫气氛的高手,一束迷人的光线优雅地射入空间,层层薄雾,抑或是冉冉尘埃都有了生命力,变得妖娆起来,此时的光变得无比璀璨迷幻。无论是Ron Arad打造的价值连城的水晶吊灯,还是三宅一生用梦幻手法创造的折叠灯,邂逅一场浪漫,一束光足矣。  01.以色列设计师Iris Zohar从瓷烛台得到启发,设计了这款Del
期刊
“十七世纪的耶稣会士刚把中国的园林搬到欧洲,造了一些假山花园,欧洲人的反应是这事情怎么有点恐怖啊。不同的文化对建筑语言的理解非常不一样。”  四百多年后,王澍带着他的“瓦园“、“衰朽的穹窿”,两次在威尼斯双年展斩获大奖。在这之前,有他迄今唯一一个商业项目钱江时代赢回来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有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带来的中国建筑艺术奖;在这之后,有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有法国建筑学院金奖。从国内到
期刊
星巴:本名卓强,第一个在非洲保护野生动物的中国人,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公益基金主席。6年间多次深入非洲野外研究和保护狮子及其他濒危动物,足迹遍布非洲12个国家和野生动物保护区。被肯尼亚纳罗克政府授予“马拉之友”荣誉称号。  罗红:好利来集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2006年6月,在内罗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举行摄影展。因为一系列关于肯尼亚的野生动物和自然景物摄影作品,以及对当环保项目的资助,被肯
期刊
他们是一群特别的『病人』,严格来说,没病有钱。  风光如画的旅游目的对他们而言,是一座拥有精湛技术、豪华服务的医院。  若你身边的朋友度完假回来,你发现皮肤晒黑已不能概括对方的变化,总觉得有些什么不同,感觉对方更年轻更漂亮了,那么你可以大胆推测,他们应该是去医疗旅游了。  医疗旅游,听起来不是很美好的旅游方式,但其实正好相反。对于新贵阶层来说,这是一种近年来极其风行的旅游方式。最大众的方式是去韩国
期刊
曾经有机会去过几个地方,看过一些博物馆。其中,以法国卢浮宫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那是在去年的此时,与几个朋友于清晨甫一抵达巴黎,来不及片刻休息,就直奔卢浮宫而去。在那里,我们夹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看到了艺术史上被反复提及的经典艺术品:《蒙娜丽莎》、《胜利女神像》、《断臂维纳斯》……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法国人从世界各地收集而来的棺材,其中的好一些是属于那些死去的埃及法老们的。有关死亡的艺术总是令人惊叹
期刊
香港中环花园道三号,全球五大私募基金之一CVC集团香港总部。会议室内,梁伯韬一现身,气氛就热了起来。他比报刊、电视上生动活泼些,西装熨烫得没有一丝褶皱,手中拿着一叠四四方方的名片,用普通话打趣说“见者有份”,递了一轮,送出好多个“谢谢”。待机器架设好,梁伯韬端坐在会议桌前接受视频采访。说到兴起时秘书忽然开门,发出不易察觉的“嗤”的一声。梁伯韬当即示意暂停,身体前倾,一板一眼地询问记者:“刚才有噪音
期刊
时常辗转难眠,觉得周身凝滞,仿佛时光都变得漫长而厚重;总是突然觉得寡淡,仿佛岁月都变得沉闷……想要清新的风,想要透明的天,想要一片寄托梦想、蓝色的海。挣脱喧嚣的尘世,朦胧之中与自由相依偎,聆听内心,感悟自我。  滩斜、沙白、水净、浪软……温柔而甜美的南沙湾,构建出一幅休憩心灵、安放灵魂的天地,而落户于此的南沙游艇会自然不会浪费这样的资源,更辅以精准服务与自身优势,即将打造出一场奢华、靓丽的游艇盛筵
期刊
这样一个伴侣,你肯定不会拒绝—他有贵族血统,卓越超群,他热情如火,也优雅得体,能带你获得极致的生命体验也能在平常的日子里带给你稳定和踏实。不仅如此,他还对这个城市彬彬有礼,低碳环保节俭……他是谁?—2012款法拉利California 30,一款能满足你对完美“伴侣”所有想象的车型。  线条流畅,时尚有力,谁说狂放不羁的激情不能与优雅并存?全新的中前置直喷V8发动机提供最高310km/h的澎湃速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