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高考改革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这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也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耕。但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事物,许多学生在选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将简要介绍新高考改革背景及该背景下考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的意义,然后提出帮助考生做出正确选择的建议,希望能提升考生选择的科学性。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自主选择;考试科目
在考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的背景下,许多教师正在寻找考生兴趣爱好与其成绩的契合点。新的选科模式虽然给了考生选择权,但实际实施的过程却是困难重重。学生必须兼顾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自身未来的发展路径,才能做出最优选择。
一、新高考改革下考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的背景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大部分省份执行的都是3+2+1类型的新高考模式,即物理历史两科必选一科,剩下的再选两科,语数外是必修科目,总分150,算上2选1的物理或者历史都以原分计入总分。这样的教学方式给考生提供了更多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发展自我的机会,但在也给学校造成了教学难题。首先,这种选科方式在我国属于新事物,大多数学校难以找到可供参考的教学案例。其次,高中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但学生的选科组合是多样化的,多数学校目前的教学资源无法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些问题都阻碍着3+2+1模式的正式施行。
二、新高考改革下考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的意义
过去,学生只能被动地选择文科、理科,这种“一刀切”的选科方式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利于高校选择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如今,国家提出要让考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这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尊重,也展示了高中教育个性化发展的趋势。考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意味着高中各学科撕下了“文科”、“理科”的标签,学生也不再被粗暴地分为“文科生”、“理科生”两大类。可供学生选择的科目组合相比从前极大扩展,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特长选择高考科目,这有利于培养兼具文理科思维的高素质人才。从社会角度看,新高考改革的这一举措重新定义了“人才”的内涵,为高中、大学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指明了方向。
三、新高考改革下助力考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的途径
(一)以专业为导向选择科目
如今,许多大学专业与高中生的选修课程直接挂钩。例如,大学理工科专业中有大部分以物理学科为基础,因此,学生选择了物理学科便可以报考大部分理科专业。但部分学生物理学科基础较差,学生希望在高考中获得优异成绩,因此不得不避开物理学科。为防止学生想学的大学专业与已选的高考科目不匹配的现象出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选择科目前定好自己希望学习的专业。为使学生的选择目标更加明确,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明确哪些大学设置了自己希望学习的专业,并初步了解这些学校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这是因为许多大学专业的名称相同,但具体到某一大学,这些专业要学习的基础课程却是不同的。同样的专业,有的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可能是必须选物理,有的学校要求就是选物理或者选化学。如果学生能在选科目之初便明确自己想要学习的专业,便能够以专业为导向组合所选学科,确定符合要求的几种科目组合后再决定自己的选科。学生选科看似只与高考有关,实际上影响着学生报考大学的相关事宜。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选择科目时,一定要培养学生长远的眼光,使学生将当前的选科与未来的专业选择紧密结合在一起,了解清楚不同大学不同专业已有的限制,做到科学选科、合理选科、
(二)结合学生自身实力选科
高中生要学习的科目较为多样,许多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科状况,每个学生都能找出自己的优势学科与劣势学科。以化学学科为例,一些学生具有较强的化学学科天赋,教师只需简单讲解,学生便能做到触类旁通。还有一些学生则难以接受化学复杂的公式与实验,看到化学知识便感到头昏脑涨,这便是学生间的差异。教师在帮助学生选科时应当以“趋利避害”为原则,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业成绩状况选科。如果学生的强势科目与其所选专业能够对应自然再好不过,但如果不能,教师便要引导学生积极尝试其他的选科组合,尽量在高考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高分。但这种选科方式也对学校的学业水平测评方式提出了挑战,学校应当设置兼具针对性和综合性的测试方式,给学生提供更有力的选科依据。例如,各高中可结合学生的选科预期给学生提供各科独立分数之外的“组合分数”,使学生明确自己在所选组合上是否具有优势。学校还可引进大数据分析系统,将学生的分数导入系统之中,借助现代化分析工具分析学生的最优选科组合,给学生提供客观数据作为选科的参考依据。
(三)考虑高中学校的学科实力
从理论上看,3+2+1模式能够给学生提供12种不同的选科组合,但从各个高中的教学安排看,大部分高中无法给学生提供这么多组合。尤其是在一些对学校师资力量要求较为严格的学校,学校出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避免资源浪费的考虑,往往不会为了个别学生单独开设教学班级,这表明必定有少数学生的选科需要得不到满足。实际上,大部分学校都采用“学校定范围、学生选组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选科,即学校给出几个已有师资能够满足的选科组合,然后让学生在这些组合里选择适合自己的组合。大多数学校会看重自身的强势科目,以该科目为中心展开各种科目组合,这种组合方式能够为学生的高考成绩提供更多保障,对学生选科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学生选科的过程也是各种因素博弈的过程。高中生对自己的未来规划尚不明晰,对自身的优势、缺点把握得也不够准确,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组合,为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钟铧.论新高考改革下考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J].德州学院学报,2017,33(3).
[2]胡明辅,李淑兰,丁国东, 等.多元化高考招生模式探究[J].考试周刊,2019,(69):1-3.
[3]陈为峰,陈亚男.破解新高考的科目选择困境:高校的角色与策略——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9,(5):94-96.
[4]钟铧.论新高考改革下考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J].德州学院学报,2017,33(3):9-12.
[5]王乐乐.高考新政策下对高中选科的浅析[J].魅力中国,2019,(29):131-132.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自主选择;考试科目
在考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的背景下,许多教师正在寻找考生兴趣爱好与其成绩的契合点。新的选科模式虽然给了考生选择权,但实际实施的过程却是困难重重。学生必须兼顾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自身未来的发展路径,才能做出最优选择。
一、新高考改革下考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的背景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大部分省份执行的都是3+2+1类型的新高考模式,即物理历史两科必选一科,剩下的再选两科,语数外是必修科目,总分150,算上2选1的物理或者历史都以原分计入总分。这样的教学方式给考生提供了更多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发展自我的机会,但在也给学校造成了教学难题。首先,这种选科方式在我国属于新事物,大多数学校难以找到可供参考的教学案例。其次,高中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但学生的选科组合是多样化的,多数学校目前的教学资源无法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些问题都阻碍着3+2+1模式的正式施行。
二、新高考改革下考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的意义
过去,学生只能被动地选择文科、理科,这种“一刀切”的选科方式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利于高校选择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如今,国家提出要让考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这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尊重,也展示了高中教育个性化发展的趋势。考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意味着高中各学科撕下了“文科”、“理科”的标签,学生也不再被粗暴地分为“文科生”、“理科生”两大类。可供学生选择的科目组合相比从前极大扩展,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特长选择高考科目,这有利于培养兼具文理科思维的高素质人才。从社会角度看,新高考改革的这一举措重新定义了“人才”的内涵,为高中、大学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指明了方向。
三、新高考改革下助力考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的途径
(一)以专业为导向选择科目
如今,许多大学专业与高中生的选修课程直接挂钩。例如,大学理工科专业中有大部分以物理学科为基础,因此,学生选择了物理学科便可以报考大部分理科专业。但部分学生物理学科基础较差,学生希望在高考中获得优异成绩,因此不得不避开物理学科。为防止学生想学的大学专业与已选的高考科目不匹配的现象出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选择科目前定好自己希望学习的专业。为使学生的选择目标更加明确,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明确哪些大学设置了自己希望学习的专业,并初步了解这些学校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这是因为许多大学专业的名称相同,但具体到某一大学,这些专业要学习的基础课程却是不同的。同样的专业,有的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可能是必须选物理,有的学校要求就是选物理或者选化学。如果学生能在选科目之初便明确自己想要学习的专业,便能够以专业为导向组合所选学科,确定符合要求的几种科目组合后再决定自己的选科。学生选科看似只与高考有关,实际上影响着学生报考大学的相关事宜。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选择科目时,一定要培养学生长远的眼光,使学生将当前的选科与未来的专业选择紧密结合在一起,了解清楚不同大学不同专业已有的限制,做到科学选科、合理选科、
(二)结合学生自身实力选科
高中生要学习的科目较为多样,许多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科状况,每个学生都能找出自己的优势学科与劣势学科。以化学学科为例,一些学生具有较强的化学学科天赋,教师只需简单讲解,学生便能做到触类旁通。还有一些学生则难以接受化学复杂的公式与实验,看到化学知识便感到头昏脑涨,这便是学生间的差异。教师在帮助学生选科时应当以“趋利避害”为原则,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业成绩状况选科。如果学生的强势科目与其所选专业能够对应自然再好不过,但如果不能,教师便要引导学生积极尝试其他的选科组合,尽量在高考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高分。但这种选科方式也对学校的学业水平测评方式提出了挑战,学校应当设置兼具针对性和综合性的测试方式,给学生提供更有力的选科依据。例如,各高中可结合学生的选科预期给学生提供各科独立分数之外的“组合分数”,使学生明确自己在所选组合上是否具有优势。学校还可引进大数据分析系统,将学生的分数导入系统之中,借助现代化分析工具分析学生的最优选科组合,给学生提供客观数据作为选科的参考依据。
(三)考虑高中学校的学科实力
从理论上看,3+2+1模式能够给学生提供12种不同的选科组合,但从各个高中的教学安排看,大部分高中无法给学生提供这么多组合。尤其是在一些对学校师资力量要求较为严格的学校,学校出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避免资源浪费的考虑,往往不会为了个别学生单独开设教学班级,这表明必定有少数学生的选科需要得不到满足。实际上,大部分学校都采用“学校定范围、学生选组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选科,即学校给出几个已有师资能够满足的选科组合,然后让学生在这些组合里选择适合自己的组合。大多数学校会看重自身的强势科目,以该科目为中心展开各种科目组合,这种组合方式能够为学生的高考成绩提供更多保障,对学生选科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学生选科的过程也是各种因素博弈的过程。高中生对自己的未来规划尚不明晰,对自身的优势、缺点把握得也不够准确,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组合,为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钟铧.论新高考改革下考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J].德州学院学报,2017,33(3).
[2]胡明辅,李淑兰,丁国东, 等.多元化高考招生模式探究[J].考试周刊,2019,(69):1-3.
[3]陈为峰,陈亚男.破解新高考的科目选择困境:高校的角色与策略——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9,(5):94-96.
[4]钟铧.论新高考改革下考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J].德州学院学报,2017,33(3):9-12.
[5]王乐乐.高考新政策下对高中选科的浅析[J].魅力中国,2019,(29):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