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伊甸之东》中凯西 · 阿布拉的形象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tju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伊甸之东》斯坦贝克五十年代的一部重要著作。小说中新一代女性凯西.阿布拉的想象给人留下盛开印象,她的勇敢和坚强感化着男主角伽尔。她是斯坦贝克笔下不可战胜的女性,是希望所在。
  【关键词】 《伊甸之东》;阿布拉;勇敢;不可战胜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2-0016-02
  美国作家諾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以他20世纪三十年代创作的《农业三部曲》而享誉世界文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仍然笔耕不辍,除了小说创作外,他还尝试着写剧本等文学创作。二战结束后,他更是以富于创新精神的艺术家形象重新开创自己的文学事业。他先后发表了《罐头厂街》《珍珠》和《不如意的巴士》三部小说,虽然这三部作品构思还比较巧妙,但评论界普遍认为它们难以与他三十年代的作品相媲美。这使他下决心创作出一部“大部头”的书出来,这部“大部头”书就是《伊甸之东》,该书中文译文五十三万字之多,长达700余页。斯坦贝克早在一九三三年就开始筹划这部书,直到一九四八年才正式动笔,历经四年创作完成,一九五二年出版发行。
  《伊甸之东》是作者将虚构的关于特拉斯家族的传说和自己外祖父汉密尔顿家族的历史结合在一起。小说描写了两个移民家族丛美国南北战争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长达半个世纪三代人的命运。作者运用了象征和写实相互交融的手法,着重刻画了人们探寻美国梦的主题以及人们道德完善的追求。在这个故事中,女性人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凯西·阿布拉主宰着整个小说,她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其中,兄弟之争的情节是因她而起。阿布拉是位女巫,也许是美国小说中最应受到诅咒的坏女人。她即是位母亲,又是个妓女。她是一个因“错乱的基因或者畸形的卵子”尔引起的精神畸形的怪胎,她代表着邪恶,但是她又是一位母亲。她体现了人性的邪恶和贪得无厌的欲望。她具有邪恶母亲的许多特质,她还曾企图流掉自己的孩子未果,后来她又抛弃了自己的孩子。就是这样一位道德家眼中的邪恶之人,斯坦贝克却给予了极大的赞扬,她是那个时代活生生的女性,她身上具有的勇敢和智慧却是为人民大众所认可的,也是值得人们敬仰的。
  《伊甸之东》书名就取自圣经“创世纪”中的升华为原型,通过剖析人性的善良与邪恶,体现她认为的人类一定能够打败邪恶,重建伊甸园的美好理想。这个故事显然就是圣经中该隐和亚伯的故事的现代版本。它的原型就是兄弟相争和兄弟残杀。按照基督教的观点我们都是该隐的后代,作者将他自己和我们所有人都看作是书中男主角迦尔——两个间接导致他的兄弟致死的该隐式人物。迦尔是亚当的大儿子,是凯西和亚当弟弟乱伦的产物。其名字就是圣经中该隐和亚伯名字的混合。迦尔必须认识到自己的本性,认识到如何选择生活。其主题就是希伯来语“timshel”(你可以)直译概念。书中这样写道:“如果说“你可以”,当然也意味着“你不可以”…… 但是“你可以”!这就给了人们地位,可以同神平起平坐,即使他软弱、卑鄙、杀害了自己的弟弟,他仍旧有充分的选择余地。他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奋斗到底,赢得胜利……这几节话简直是通向星星的梯子。有了它,你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它不容你滋生软弱、怯懦和懒惰。” 这个词是上帝给该隐的指令,意思是命令他打败邪恶或者让他做出选择。迦尔选择了赎罪,但他不是独自一人,他有阿布拉的坚强支持,阿布拉就是斯坦贝克陛下所赞颂的女人之一。《伊甸之东》是一部带有了短结论的小说,而阿布拉就是这一结果的关键所在。
  斯坦贝克塑造的阿布拉这个人物的目的是十分清楚的。他在《小说日志》有关《伊甸之东》的信件中告诉我们, 他想让她代表“一位战士,一个实实在在的人”。阿布拉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但阿布拉是一个有感染力的人,一个真实的好人。斯坦贝克告诉我们在他的叙述者的评论当中世界上只有一个故事,那就是“我们自己心中好与坏之间永无休止的竞争”。 阿布拉完全意识到自己内心坏的意识,有意地去表现好的一面。 她不仅自己选择发挥积极的作用,还鼓励迦尔也朝着好的方面去努力。当迦尔因父亲生病和自己的行为不当而吓得躲进柳树丛中时,她强迫迦尔回家。
  阿布拉良好的判断能力是遗传的。她还是个小姑娘时就“话语中充满智慧和甜蜜”。 她和艾伦都还是小孩子时候,她就要喂他吃饭,把他看作自己的下一代。在游戏中她要装作是艾伦的老婆,但艾伦却要她做自己的妈妈。这个角色她驾轻就熟。她温柔地对艾伦说, “来吧,我的孩子, 把你的头放到妈妈的腿上”。小说中的管家仆人华裔老李非常了解她的天生的成熟,她称她为“一个好女人、一个真诚的女人”。迦尔纠正他说,她还是个姑娘, 但老李却说,“不…… 有些人一生下来就是女人。(p25) 阿布拉具有女人的可爱之处——有女人的勇气、力量以及智慧。她理解事物,接受事物的能力远超其他人。
  在对阿布拉的描写上斯坦贝克将女性的能力聚焦在一幅大的画面上进行观察,将她放在永久的画面上,而不是瞬间画面上观察。这一点同同时代的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很相似。福克纳小说中的人物都被作者放在了美国南方社会这个大的社会环境之中,因此,他们都具有社会的意义。斯坦贝克的阿布拉也是这样的人物。当艾伦沉湎于宗教狂热之中时,叙述者告诉我们阿布拉的反应:“她的女性头脑知道这样的事是必须的,当并不重要”。(p26) 当艾伦选择了独身生活,阿布拉以她的智慧同意了他的选择, 她希望这个阶段会过去的。阿布拉能够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 她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如果我们同意斯坦贝克的观点,该隐和亚伯的现代版本神话就是代表,世界的历史是由血腥的屠杀构成的,那么, 阿布拉就是第一个夏娃——人类女性的原型。斯坦贝克用来形容她性格的形容词就是“强壮”。故事的叙述者常常把她描述为“身材笔直、强壮、酥胸高耸”,她的“强壮和好心”,她的“热情”都是独特的, 她也具有女人气质, 但却是位“大胆的男性化力量”(p26,27)的女人。   面对女人所起的作用,阿布拉绝不退缩。 她反对艾伦将她理想化, 把她看成是“圣母”。她不想做艾伦梦幻中的女神。她想要成为一位女性。在同男人相处时,能把她看作是有血有肉的女人, 而不是一个蒙混中的偶像。她的未来是美好的。 小说的结尾,管家老李试图说服亚当, 让他原谅迦尔并祝福他。他将迦尔带进亚当的房间。他对亚当说:“我不知道你能活多久,亚当。也许好长时间,也许只有一个小时。但是你的儿子会活下去。他会结婚,他的子女会成为你遗留下来的唯一剩余。”(p28)亚当疲惫不堪地抬起眼睛, 他张开嘴唇,但是没有发出声音, 他又试了一次, 接着,他肺部鼓足气,吐了出来,嘴唇捕捉冲出的气流, 他说出的那个词,仿佛在空中回荡。“timshel” 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告诉迦尔他能够选择战胜自己的邪恶, 和阿布拉一起过上美好的生活。
  通过阿布拉这位女性形象的刻畫,斯坦贝克重回到他的《愤怒的葡萄》中所赞美的乔德妈那种不可战胜的女性形象。在小说《愤怒的葡萄》中,正是乔德妈以她不屈不挠的精神,带领全家战胜各种艰难困苦,无论是面对饥饿、死亡、逃跑、背叛等等, 她都以自己坚强的意志,说服全家人,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她的精神感染着下一代人,她的女儿在小说快结尾时,遇到一位快要饿死的老人时,果断地用自己的乳汁喂他,使他摆脱了死亡。她的精神传给了下一代。虽然阿布拉在《伊甸之东》中还不是一位母亲,我们有理由相信, 她将会成为一位坚强的母亲、伟大的母亲。她将承担起母亲的责任,像《愤怒的葡萄》中的乔德妈一样带领迦尔一起走向美好的新生活。
  生活在二十世纪前半叶的斯坦贝克笔下刻画了许许多多的女性人物,她们有着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男权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这些女性人物苦苦思索,不断探索,追求独立的生活,追求男女平等的社会地位。无论是他的短篇小说《白鹌鹑》和《菊》以及《愤怒的葡萄》中的女性人物都被作者刻画为身体强壮,虎背熊腰,健硕以及乳房高耸等等。这些描述充分体现出女性人物男性化的特征,体现她们对平等地位的渴望。但是,她们的奋斗之路却是崎岖不平的。《菊》中的女主人将自己精心培育的菊花送给了补锅匠,沉湎在自己的努力被人接受的喜悦之中,却在路上发现那位补锅匠早将菊花扔到了路旁,她的努力并没有被人接受;阿布拉也被社会赋予了女巫的标签。在美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女巫曾是上流社会对出生下层社会女性异教身份的污蔑。阿布拉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着男性人物,改变人们的标签化意识,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们就是要学习阿布拉身上具有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敢于奋斗,敢于克服各种困难,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创建美好的生活而努力。
  注释:
  ①书中引用均出自王仲年译《伊甸之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086。
  参考文献:
  [1]苏索才.约翰·斯坦贝克其人其作[J].外国文学 1996,(1).
  [2]田俊武,申没玲.目的论与非目的论——简论斯坦贝克的哲学观和创作[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5,(3).
  作者简介:
  梁亚平,男,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生。亳州学院外语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 抗战背景下的昆明,随着战事的发展,逐渐成了文化中心。以《战国策》派为代表的各路思潮,在祖國的边疆,争论这中国何去何从这个历史性的命题。沈从文在昆明时期,于《战国策》上发表过杂文九篇,涉及文学、教育、妇女等若干问题。本文将以沈从文在《战国策》刊物上发表的杂文为例,归纳这一时期沈从文对社会与时代的反思,一探沈从文的忧国之思。  【关键词】 战国策派;沈从文;抗战;杂文  【中图分类号】I20
期刊
【摘要】 新文化运动呼唤人性、鼓吹个性解放,这驱使文学创作去表现人的痛苦,从而解读时代,同时传达出对生命意识和个体意识的悲悯和焦虑。鲁迅在其小说中刻画了一些精神病态的主人公,《长明灯》中的“疯子”为典型,分析该形象,既有助于探索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内涵,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者、作品与时代的关系。  【关键词】 鲁迅;《长明灯》;“疯子”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浙江潮》由留日学生同乡会创办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是一份大型综合性、知识性的月刊。鲁迅先生(周树人)的早期翻译小说大多发表于此,他的这些早期作品及其与《浙江潮》的互动,为他以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浙江潮》;鲁迅;小说活动  【中图分类号】I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2-0029-02  浙江农
期刊
【摘要】 简·奥斯汀的作品主要是描写英国的淑女和绅士的交际以及家庭之间的对话来反映十八世纪英国的社会状态以及道德标准,也是因为这样,奥斯汀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本文将以中西方比较文化的视角对奥斯汀的《爱玛》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进行分析,并分析中国文化对英国的影响,以他国的眼光来解读中国文化,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 简·奥斯汀;《爱玛》;文化元素;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
【摘要】 《紫色》是美国当代黑人女性作家爱丽丝·沃克的作品,作品通过茜莉与妹妹聂蒂的互相来信,讲述了茜莉的一系列的遭遇,通过反抗最后走向独立自由的故事。一生致力于民族解放、种族平等和争取女性独立的她在这部作品中揭露了底层黑人女性的压迫和遭遇,更深刻地剖析了黑人女性的生活处境以及受迫害原因,她希望女性通过反男权中心,消解二元对立思维走向男女平等和谐,体现了作者希望世界和谐的女性主义思想。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扬州剪纸艺术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不仅展现了其独有的艺术文化、传统技艺,也记录扬州当地的历史变迁、民俗文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活化研究与传承创新已然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非物质文化遗产常用的数字化传承创新,主要通过人工智能、图像识别、色彩学处理技术将剪纸艺术作品进行还原、保存,以影像手段将大师技艺进行记录,运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扩大其影响力。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科学技术方面有着十分显著的进步和更新,当下最受欢迎以及影响力较大的AR/VR技术对整体社会生活带来了非常显著的影响。其作为一种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在技术方面涉及非常多的领域,同时在应用上也是与不同领域内容相结合,涵盖了医疗、军事、教育等诸领域。本文研究的主题在于明确AR/VR技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应用,研究形式就是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所产生的高科技内容相互融合,
期刊
【摘要】 《论语》中的礼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具有不可撼动的崇高地位,且历朝历代都经历着各具特色的继承和发展。宋代理学家朱熹对《论语》中关于礼乐思想的部分,在内容、形式和解读方法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多角度的理学化发展,其成果无论在《论语》解读史还是中国思想史上都极其重要。本文从理论内容、解读方式等角度,探讨朱熹的注疏为《论语》中礼乐文化的理学化发展,分析这种趋势的主要表现、产生原因及后世意义。 
期刊
【摘要】 语言特色是一部文学作品文学特色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无论是在人物塑造,还是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都显示出了其独特的文学魅力。《三国演义》最为显著的一个语言特点就是文白相间,通过采用文白相间的语言艺术表达手法,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本文围绕《三国演义》文白相间的语言特点展开了分析探讨,探究《三国演义》的独特语言魅力,试图通过对《三国演义》文白相间语言特点的
期刊
【摘要】 拜伦的《哀希腊》出现于我国的社会转型时期,也是我国民族文学的重要时期,唤醒了国人的社会理想和革命斗志。随着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不断深入,翻译的社会性也得以凸显,翻译研究从文本层面逐渐更加关注文本之外的外部因素,从以原语文化为中心转向以译语文化为中心,着重考查翻译的社会文化性和语言的顺应性。因此,对《哀希腊》原语和译语背后文化背景的探索,更好地突出其到译语文化环境后产生的本土化功用就变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