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风力发电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技术最成熟,最具商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前景。有关统计显示,2005年全球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的投资达到了300亿美元以上,为常规能源电力投资的1/5。
专家提出,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的开发可以有效缓解我国的能源供应困局,其中产业化条件最为成熟的首推风力发电。
“大风车”,不仅仅是风景
在内蒙古,新疆,你会看到~排排巨大的“大风车”迎风旋转。这独特的景观就是新能源开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风力发电。
风能的开发可以有效缓解我国的能源供应紧张局面,这已经成为共识。我国的风能资源得天独厚。有资料显示,我国风能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仅陆上可开发的装机容量就达2.5亿KW,且商业化,规模化的潜力很大。
在油价暴涨,能源叫紧的今天,人们期待风电能“扛”起缓解国家能源紧张的“大旗”。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利用风能发电,已有20多年的“试验期”,但风力发电的产业化举步维艰。尽管大大小小的风电场遍布全国,但其大多数在客观上只是个“观光景点”而已。
据了解,我国目前已建成40多个风电场,然而风电装机容量仅占全国电力装机的0.14,风力发电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在内蒙古朱日河、辉腾锡勒等几个大型风力发电场,美国、丹麦等国的进口设备几乎一统天下,能见到的国产设备只有区区三台风机。而且,这三台风机安装几年来,很难正常运行,设计能力是600KW的风力发电机,用起来只能达到几十千瓦!
与发达国家相比,从市场占有率、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发电设备制造水平等各项指标看,我国风力发电依然严重滞后。据全球风能协会(GWEC)统计,到2006年底,中国的风电装机达到260万KW,占世界风电装机的3.5%。中国在2006年新增装机容量134.7万kW,仅占世界全年新增装机的8.9%。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风电还是一个“长不大的婴儿”,远没有迈过产业化这道“坎儿”。
全球的风能资源约为2.74×109MW,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107M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国际上一些大的传统能源公司和机械制造公司也开始介入到该能源领域,并进入行业的领先行列。在德国、美国与西班牙,风电装机分别达到了1460万KW,637万KW与620万KW。就连风能开发起步晚于我国近10年的印度,风电产业化也已初具规模。加速发展风电产业,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风力发电,尚欠“东风”
风力发电要成功实现产业化,归纳起来要克服技术、政策、市场和经营等四方面的风险。国内的风电产业“长不大”,是因为不具备产业化的条件吗?
从可利用风能资源占全国40%的内蒙古风电发展多年的实践看,我国风力发电已基本具备了走向产业化的条件。过去10年,内蒙古风力发电每千瓦设备成本已由1万元降至七八千元,每千瓦时风电的含税还本付息成本价也降至0.5元以下,甚至已经具备了与南方一些火力发电厂同台竞争的实力。从至关重要的“算账”层面上看,我国风力发电的产业化条件已经成熟,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专家分析指出,已具产业化条件的我国风力发电迟迟不能迈出关键一步,最重要的原因是:电价、关税、贷款、税收等优惠政策与措施不到位,风电始终没有市场,投资风电无利可图,甚至会背上沉重的包袱。也就是说,我国的风电产业化从市场这个“源头”被束缚住了。
内蒙古是我国利用风力发电最早、规模最大的省区之一,虽然由于风力资源得天独厚,设备年有效利用达到2400h左右,每度电成本降至华东,南方一些电网火电成本以下,却仍受电力市场分割的制约,连“绿色能源送北京”都尚未实现,只能在蒙西电网内销售;另外,进口风电设备时,根据有关规定,300kW以下的机组可以关税减半,而目前的主流机组均达到600kW以上,所以关税优惠形同虚设;风电企业的银行贷款期最长只有七八年,与风电设备20年的寿命极不适应;增值税虽然有减半征收的政策,但由于风力发电没有进项税抵扣,该项政策也形同虚设。
此外,要上一个风电项目,就得跑审批、跑贷款、跑关税,跑电价,主要的精力就放在“跑”上面。想装一台风机都这么难,风电产业化从何谈起?
扫清障碍,让“大风车”转得欢快
发电设备国产化水平低是我国风电业界公认的风电产业化阻碍因素之一。由于风电市场“无钱可赚”,导致了风电产业陷入“成本高-电价低-市场小-投资少-相关产业滞后-科研投入不足-成本难以下降”恶性循环的怪圈。
业内人士提出,我国的风力发电产业化,只能从做大风电市场破题,并出台促进可再生能源法,打破电力市场的地区分割,解决这一风电在全国摊销的关键难题。同时,辅以信贷、税收等方面的鼓励政策,引导更多的投资进入风电产业,以市场来推进风力发电设备制造、研发的国产化。
在我国,发展非常规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正面临一个绝好的机遇。据国际研究机构的初步测算,我国风力发电的开发规模可能超过20亿KW。
2007年6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这是风能发展又一重大“利好”。根据规划,2010年我国风电装机要达到500万KW,2020年要达到3000万KW。国电集团是我国最早从事风电开发、风电装机规模最大的专业公司。截至今年10月底,国电集团所属的龙源电力集团风电装机达到106.5万KW。从2004年到2006年,公司风电装机容量以每年20万~30万kW的高速推进,资产总额,企业收益增幅年均超过70%。预计到今年底,国电集团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60万kW。“十一五”期间,国电集团公司将重点建设新疆、甘肃、内蒙古,河北、东北三省、东南沿海等六大风电基地。预计到2010年末,中国国电集团公司风电装机总规模超过500万kW。
“风电项目具有初始投资大,占用的资本金大,回收周期长等特点。国电集团在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好后续发展资金问题的同时,努力创建和完善我国风力发电产业化的基础条件。增加项目储备,组织重大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和科技攻关,投资建设并控股风力发电机组制造厂,研制更大型的先进风电机组样机。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培育市场,唯此,‘大风车’才能转得欢快。”国电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专家提出,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的开发可以有效缓解我国的能源供应困局,其中产业化条件最为成熟的首推风力发电。
“大风车”,不仅仅是风景
在内蒙古,新疆,你会看到~排排巨大的“大风车”迎风旋转。这独特的景观就是新能源开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风力发电。
风能的开发可以有效缓解我国的能源供应紧张局面,这已经成为共识。我国的风能资源得天独厚。有资料显示,我国风能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仅陆上可开发的装机容量就达2.5亿KW,且商业化,规模化的潜力很大。
在油价暴涨,能源叫紧的今天,人们期待风电能“扛”起缓解国家能源紧张的“大旗”。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利用风能发电,已有20多年的“试验期”,但风力发电的产业化举步维艰。尽管大大小小的风电场遍布全国,但其大多数在客观上只是个“观光景点”而已。
据了解,我国目前已建成40多个风电场,然而风电装机容量仅占全国电力装机的0.14,风力发电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在内蒙古朱日河、辉腾锡勒等几个大型风力发电场,美国、丹麦等国的进口设备几乎一统天下,能见到的国产设备只有区区三台风机。而且,这三台风机安装几年来,很难正常运行,设计能力是600KW的风力发电机,用起来只能达到几十千瓦!
与发达国家相比,从市场占有率、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发电设备制造水平等各项指标看,我国风力发电依然严重滞后。据全球风能协会(GWEC)统计,到2006年底,中国的风电装机达到260万KW,占世界风电装机的3.5%。中国在2006年新增装机容量134.7万kW,仅占世界全年新增装机的8.9%。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风电还是一个“长不大的婴儿”,远没有迈过产业化这道“坎儿”。
全球的风能资源约为2.74×109MW,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107M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国际上一些大的传统能源公司和机械制造公司也开始介入到该能源领域,并进入行业的领先行列。在德国、美国与西班牙,风电装机分别达到了1460万KW,637万KW与620万KW。就连风能开发起步晚于我国近10年的印度,风电产业化也已初具规模。加速发展风电产业,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风力发电,尚欠“东风”
风力发电要成功实现产业化,归纳起来要克服技术、政策、市场和经营等四方面的风险。国内的风电产业“长不大”,是因为不具备产业化的条件吗?
从可利用风能资源占全国40%的内蒙古风电发展多年的实践看,我国风力发电已基本具备了走向产业化的条件。过去10年,内蒙古风力发电每千瓦设备成本已由1万元降至七八千元,每千瓦时风电的含税还本付息成本价也降至0.5元以下,甚至已经具备了与南方一些火力发电厂同台竞争的实力。从至关重要的“算账”层面上看,我国风力发电的产业化条件已经成熟,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专家分析指出,已具产业化条件的我国风力发电迟迟不能迈出关键一步,最重要的原因是:电价、关税、贷款、税收等优惠政策与措施不到位,风电始终没有市场,投资风电无利可图,甚至会背上沉重的包袱。也就是说,我国的风电产业化从市场这个“源头”被束缚住了。
内蒙古是我国利用风力发电最早、规模最大的省区之一,虽然由于风力资源得天独厚,设备年有效利用达到2400h左右,每度电成本降至华东,南方一些电网火电成本以下,却仍受电力市场分割的制约,连“绿色能源送北京”都尚未实现,只能在蒙西电网内销售;另外,进口风电设备时,根据有关规定,300kW以下的机组可以关税减半,而目前的主流机组均达到600kW以上,所以关税优惠形同虚设;风电企业的银行贷款期最长只有七八年,与风电设备20年的寿命极不适应;增值税虽然有减半征收的政策,但由于风力发电没有进项税抵扣,该项政策也形同虚设。
此外,要上一个风电项目,就得跑审批、跑贷款、跑关税,跑电价,主要的精力就放在“跑”上面。想装一台风机都这么难,风电产业化从何谈起?
扫清障碍,让“大风车”转得欢快
发电设备国产化水平低是我国风电业界公认的风电产业化阻碍因素之一。由于风电市场“无钱可赚”,导致了风电产业陷入“成本高-电价低-市场小-投资少-相关产业滞后-科研投入不足-成本难以下降”恶性循环的怪圈。
业内人士提出,我国的风力发电产业化,只能从做大风电市场破题,并出台促进可再生能源法,打破电力市场的地区分割,解决这一风电在全国摊销的关键难题。同时,辅以信贷、税收等方面的鼓励政策,引导更多的投资进入风电产业,以市场来推进风力发电设备制造、研发的国产化。
在我国,发展非常规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正面临一个绝好的机遇。据国际研究机构的初步测算,我国风力发电的开发规模可能超过20亿KW。
2007年6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这是风能发展又一重大“利好”。根据规划,2010年我国风电装机要达到500万KW,2020年要达到3000万KW。国电集团是我国最早从事风电开发、风电装机规模最大的专业公司。截至今年10月底,国电集团所属的龙源电力集团风电装机达到106.5万KW。从2004年到2006年,公司风电装机容量以每年20万~30万kW的高速推进,资产总额,企业收益增幅年均超过70%。预计到今年底,国电集团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60万kW。“十一五”期间,国电集团公司将重点建设新疆、甘肃、内蒙古,河北、东北三省、东南沿海等六大风电基地。预计到2010年末,中国国电集团公司风电装机总规模超过500万kW。
“风电项目具有初始投资大,占用的资本金大,回收周期长等特点。国电集团在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好后续发展资金问题的同时,努力创建和完善我国风力发电产业化的基础条件。增加项目储备,组织重大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和科技攻关,投资建设并控股风力发电机组制造厂,研制更大型的先进风电机组样机。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培育市场,唯此,‘大风车’才能转得欢快。”国电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