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对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物理实验也是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高中阶段学生如果离开了物理实验来学习物理知识,那只是“纸上谈兵”.因此,物理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但是,部分教师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过于注重课堂知识教学,而忽略了物理实验教学,这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在素质化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物理实验对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优化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谈点体会.
一、要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察能力
在物理实验中,观察是物理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学生发现问题的第一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演示物理实验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个环节.当中往往涉及比较多的有趣现象,这个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学生只会把教师的演示实验当成是“看戏”,而忽略了实验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在物理实验演示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将基本的实验仪器和实验步骤告诉学生外,更要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背后涉及的实验原理以及实验现象的本质.在做演示实验前,教师必须明确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的哪些现象,并将相应的物理现象记录下来进行分析.
例如,对于“小灯泡额定功率的测量”实验,在做实验之前,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先观察实验的电路图,分析电路图中的电流规律和电压规律,并且提问:电路图中电流的走向,滑动变阻器的作用,电压是如何分配的以及电灯泡在实验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有了这些引导之后,教师再进行演示实验,学生就会更加集中注意力观察实验现象,并且从现象中分析背后的电学规律.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每一个实验细节,引导学生挖掘背后的物理原理.只有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才能使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并且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为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提供保障.
二、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演示实验是为了讲解一定的物理原理,却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一部分演示实验中,没办法让全部的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往往是坐在前面的学生能够观察清楚实验现象,而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则无法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没办法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这样的演示教学,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物理动手能力的培养,将演示教学转变成实践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这样的实验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从而提高学生通过现象挖掘本质的能力.同时,由于学生参与到物理实验中,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可以加强学生的主体创造意识,这是演示实验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利用打点计时器“探究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由于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面打下的点比较模糊,教师演示实验时,学生根本没办法看清楚上面的点,不利于学生对重力加速度的理解.如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那么每个学生都可以观察到纸带是怎样打出来的,打出来的点有什么规律.这对于学生从感性上认知重力加速度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样的分组实验,既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也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
三、要加强物理实验的总结和归纳
在学生刚刚开始接受高中物理实验时,物理实验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实验背后的物理规律和原理,但是当学生不断地深入学习物理时,就应该引导学生对物理实验进行归纳和总结.尤其是学生进入高三复习之后,要让学生将不同物理实验加以归纳总结,了解不同实验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每一个物理实验的理解.这个过程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物理思维的一个过程,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总结和归纳.
例如,在运动学和力学中,打点计时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许多实验中都会用到打点计时器打下纸带,来研究物理规律.如测量重力加速度、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测量物体功率、探究动能定理等.
总之,优化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引导学生对物理实验进行归纳和总结,是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的重要途径.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优化物理实验教学,使物理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要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察能力
在物理实验中,观察是物理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学生发现问题的第一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演示物理实验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个环节.当中往往涉及比较多的有趣现象,这个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学生只会把教师的演示实验当成是“看戏”,而忽略了实验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在物理实验演示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将基本的实验仪器和实验步骤告诉学生外,更要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背后涉及的实验原理以及实验现象的本质.在做演示实验前,教师必须明确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的哪些现象,并将相应的物理现象记录下来进行分析.
例如,对于“小灯泡额定功率的测量”实验,在做实验之前,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先观察实验的电路图,分析电路图中的电流规律和电压规律,并且提问:电路图中电流的走向,滑动变阻器的作用,电压是如何分配的以及电灯泡在实验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有了这些引导之后,教师再进行演示实验,学生就会更加集中注意力观察实验现象,并且从现象中分析背后的电学规律.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每一个实验细节,引导学生挖掘背后的物理原理.只有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才能使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并且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为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提供保障.
二、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演示实验是为了讲解一定的物理原理,却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一部分演示实验中,没办法让全部的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往往是坐在前面的学生能够观察清楚实验现象,而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则无法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没办法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这样的演示教学,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物理动手能力的培养,将演示教学转变成实践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这样的实验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从而提高学生通过现象挖掘本质的能力.同时,由于学生参与到物理实验中,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可以加强学生的主体创造意识,这是演示实验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利用打点计时器“探究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由于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面打下的点比较模糊,教师演示实验时,学生根本没办法看清楚上面的点,不利于学生对重力加速度的理解.如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那么每个学生都可以观察到纸带是怎样打出来的,打出来的点有什么规律.这对于学生从感性上认知重力加速度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样的分组实验,既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也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
三、要加强物理实验的总结和归纳
在学生刚刚开始接受高中物理实验时,物理实验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实验背后的物理规律和原理,但是当学生不断地深入学习物理时,就应该引导学生对物理实验进行归纳和总结.尤其是学生进入高三复习之后,要让学生将不同物理实验加以归纳总结,了解不同实验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每一个物理实验的理解.这个过程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物理思维的一个过程,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总结和归纳.
例如,在运动学和力学中,打点计时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许多实验中都会用到打点计时器打下纸带,来研究物理规律.如测量重力加速度、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测量物体功率、探究动能定理等.
总之,优化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引导学生对物理实验进行归纳和总结,是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的重要途径.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优化物理实验教学,使物理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