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塔与囚徒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fei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景敞视主义”来源于全景敞视监狱,四周是一个环形建筑(囚室),中心是一座瞭望塔。瞭望塔中的监视者与囚室中的囚徒形成一种对立关系,而这一关系具有一种象征意义,我们的社会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全景敞视监狱。
  关键词:瞭望塔 囚徒 救赎
  “全景敞视主义”(panopticism)是福柯创造的一个词,是根据边沁(Bentham)[1]的全景敞视监狱(panopticon)而来:
  其构造的基本原理是大家所熟知的:四周是一个环形建筑,中心是一座瞭望塔。瞭望塔有一圈大窗户,对着环形建筑。环形建筑被分成许多小囚室,每个囚室都贯穿建筑物的横切面,一个对着里面,与塔的窗户相对,另一个对着外面,能使光亮从囚室的一端照到另一端。[2]224这种建筑所产生一种后果,即在被囚禁者身上造成一种有意识的和持续的可见状态。即使瞭望塔中的监视是断断续续的,但被囚禁着却无时无刻不感觉到自己正在受到监视。由此,“一种虚构的关系自动地产生出一种真实的征服” [2]227
  全景敞式主义分解了“看与被看”的二元统一:处在环形边缘的被囚者彻底被观看,但不能观看;而处在中心瞭望塔的人则能观看一切,而不会被看到。
  在福柯的全景敞视主义中,“看”成为了一种权力运作。它“具备一种持久的、洞察一切的、无所不在的监视手段,能使一切隐而不现的事物变得昭然若揭,把整个社会机体变成一个可感知的、可控制的领域”[4]。
  在这个意义上,福柯的理论投射到了现代社会生活中,正如福柯自己所说的:“全景敞视模式没有自生自灭,也没有磨损掉任何基本特征,而是注定要传遍整个社会机体。”[2]233
  一、“瞭望塔”的统治
  现代社会某种程度上正在形成一个全景敞视监狱,国家权力在这种机制下得以完善行使。人类在为科学技术日益发展骄傲的同时,成为了这些技术的牺牲品。我们正在自己铸造一座监狱,把自身变为囚徒。
  首先表现在行动的被控制。摄像头的广泛应用已经使全社会的活动纳入国家的监控之下,人们的活动无时无刻不在被“看”。那一个个冰冷的摄像头后面,是国家机器的眼睛。诚然,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监控对社会管理的巨大益处,它能为警察破获各种违法犯罪的活动提供原始资料,为各种社会事件提供真相。此外,它还在无形中形成一种震慑力,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巨大的作用。如福柯所说:“它能减少行使权力的人数,同时增加受权力支配的人数。它能使权力在任何时刻进行干预,甚至在过失、错误或罪行发生之前不断地施加压力。”[2]231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一技术的应用已经使人们的生活变成了一种无奈的展览。只要一出家门,我们的任何活动都会被不知设置在哪个角落的摄像头记录下来,而且我们无法确知自己是不是正在受到窥视。
  可以说,人的隐私权已经被戳得千疮百孔,摄像头的介入,使得隐私与公开的通道被打开,界限被取消。
  其次,我们的言语同样受到控制,这主要体现在手机监听和网络监管。
  人们的手机使用要依靠人造卫星,这也就意味着人造卫星在作为传输工具的同时也在为监控系统所使用。我们的每一次通话、每一条短信、每一条微信都无可避免地被监听。权力机构的解释是为了国家安全,这也无可厚非,然而这一行为损害个人的隐私也是不争的事实。当我们给爱的人打一通甜蜜的电话,或者发一条浪漫的短信,想到听到这通电话或见到这条短信的还有其他人,会不会产生一种第三者插足的感觉?
  网络的监管更不必说,我们在网上的所有行为都会被记录,权力不允许出现的敏感词汇会被和谐,帖子评论需要谨慎……我们的言论被驯服,臣服于巨大的权力阴影下。网络的自由与民主只是在无关痛痒的层面向我们开放,而真正关系到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事件时,这种自由与民主的权利就会不复存在,罗永浩牛博网的流亡和关闭经历可以管窥这一权力运作。这样所导致的后果是,网民无法参与真正的社会大事件,只能通过谩骂与讽刺发泄,社会失去了众多有益的建设力量。
  二、“囚徒”的困境
  作为“囚徒”,我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而是被客体化的主体,因为我们“看”到什么,取决于权力的掌控者希望我们看到什么。正如在监狱中的囚犯看不到瞭望塔中的监视者,我们也看不到权力背后的真相。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思想受到了控制。这一控制的实施当然不会像秦始皇当年一样“焚书坑儒”,而是采取更为隐蔽和温和的方式。
  那些希望我们看到的东西会在权力的操控下以社会主流文化的形式出现在我们身边,形成一种社会气候,使我们日夜浸淫其中,最后不知不觉被同化。遵循它所倡导的体制,即使那是不合理的;认同它所倡导的价值观,即使那是畸形的;接受社会的众多现象,即使那是不公平的。
  所有的信息、整个大气候、暗指的含义,被视作理所当然的价值观,向人们传达的都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信息,其他一切东西都不被报道。信息是丰富的,信息就是积累财富。结果就是不断地追求物质成功和消费者至上主义的行动,而不是批判思考和抗议社会不公。[4]108
  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所描绘的现代工业社会的图景就这样呈现在我们面前,本应该作为主体的我们被客体化为“单向度的人”。
  我们身处的社会文化就这样完成了它的“愚民”任务:
  许多人都会逐渐接受存在的不平等,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就一定喜歡他们所处的位置,而是因为他们一出生就置身其中并深受其影响,相信世界就是这样。当然,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总会有人进行反叛,但由于父母、政治领导、宗教领导、媒介领导和老师进行的社会化,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我们会受其影响,接受他们的语言、他们的规则、他们的价值观和期望。[4]78
  我们开始对本应引起抗议的事情变得“见怪不怪”,学会了接受,学会了麻木。权力的运作使我们相信,自己作为社会共同体的一部分,就必须接受普遍存在的不平等体系是正确的。
  三、自我救赎
  帕斯卡(Pascal)的预言不幸应验了:“人类必然会疯癫到这种地步,即不疯癫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5]
  人们把自己身处其中的社会铸造成为巨大的全景敞视监狱,身处“瞭望塔”中的权力拥有者自以为高高在上,殊不知他也只是权力本身的牺牲品,他在施虐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受虐。权力拥有者只是一个暂时的身份,它的拥有个体会随时变化,今天还身在“瞭望塔”中,明天就能可能到环形监狱中去。而许多“监狱中的囚徒”会想尽一切办法登上那座令人垂涎的“瞭望塔”,成为权力的暂时拥有者。这样的游戏频繁上演,人们乐此不疲,登上“瞭望塔”则视为成功,跌下“瞭望塔”则视为失败,可曾想到,或许我们都是失败者。“全景敞视监狱”成为一个庞然大物,驱使人们继续这一游戏而延续自身的存在。
  我们,需要救赎。
  那么,救赎之路在哪里?或者对权力的遗弃是选择之一,但是人类的弱点决定了此路不通,不得不说,这将是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共同难题。或许,随着人类战胜自己的局限性,这一救赎才成为可能。
  不过,这一问题仍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进行缓和,即“囚徒”们联合起来表达意愿,与“瞭望塔”中的权力拥有者达成协议,争取更多的实在权利,以逐步达到与之平等对话的地位。作为“囚徒”的我们,或许都可以对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注释
  [1] 边沁(1748—1832),英国功利主义思想家,监狱改革的提倡者.
  [2] (法)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3] 孙萌.凝视[A]//陶东风,执行.金元浦,高丙中,主编.文化研究[C].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 (美)乔尔·查农.社会学与十个大问题[M].汪丽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 (法)福柯.疯癫与文明[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
其他文献
摘 要: 庐剧《江姐》表现的新意,每个剧中人物以演员的身份上场向江姐的塑像献花,其语汇是丰富的、赞美的、思念的。后人缅怀烈士,带着人物的装束献花也反映出文艺创作者们的思想情感,反面角色的献花,为江姐的确是值得歌颂的英雄,是值得歌颂伟大的人,这个安排非常巧妙,一举多得。  关键词:庐剧 江姐 地方戏 革命题材  今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8月10日晚我受邀到合肥广电中心现场观摩了由中共合肥
期刊
摘 要:19世纪伟大的浪漫诗人柯勒律治以其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意象、汪洋恣肆的诗歌风格创作了浪漫史上的不朽诗篇《忽必烈汗》。本文就此诗歌的韵律、语言风格、意象、象征及主题思想进行探究,揭示此诗的美学意义及思想内涵。  关键词:想象 意象 忽必烈汗 美学意义  一、引言  柯勒律治是英国19世纪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评论家,他与华兹华斯、骚赛被并称为“湖畔派”诗人。其作品《忽必烈汗》以其神奇的想象、瑰丽奇
期刊
摘 要:克里斯塔·沃尔夫的《分裂的天空》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都身处动荡的时代,在恋爱期间分别遭遇了柏林的分裂和香港的沦陷。二者有着相似的际遇,最后的命运却截然不同,本文在分析比较两部作品的作者和寫作背景的基础上,从文本内容出发,比较两位女性的女性意识以及独立意识,分析了女性的地位,命运,以及最后女性的出路。教育三方面内容入手,反观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在这三个方面的相关问题表现,并浅谈其改
期刊
摘 要:通過对《窗边的小豆豆》的学习,感触很深,文中小林宗作先生对旋律教学法的应用,以及其自身办学理念、教学方式都让人为之震撼,儿童的天性在巴学园得以全面发展。同时小豆豆父母的教育方式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本文主要从巴学园教育方式和小豆豆家长的教育方式两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教育同行提供借鉴。  关键词:旋律教学法 巴学园 教学方式 小林宗作先生  俗话说,“世之最可惧者,莫若有目不知其美、有耳不闻其
期刊
摘 要:检察文化是检察事业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检察工作不断推进的活力源泉。当前,各地检察机关正如火如荼开展检察文化建设,但究竟建什么、怎么建则需要各地检察机关深入思考与抉择,而其要点则在于检察文化建设的定位问题。有鉴于此,本文以台州各县域检察文化建设为例,实证分析、考察如何将地域文化特色与检察职能特征进行深度融合,以期找到一个基层检察文化建设的合理定位点,从而更好地为繁荣和发展基层检察文化服务。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线平台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互动语言交际渠道,教学中可利用的信息技术手段和形式多种多样。由此德语写作教学产生了新的发展思路。传统的教学是一种“单项式”知识传递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进NEO系统的教学改革核心是基于E-learning平台和课堂有机整合,该写作教学模式有利于改善当前学生语言输入量不足、思维和语言体系不能被有效激发、教师评价不受重视的现象,从而突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非言语交际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们的关注,成为一门跨学科的新兴科学。其实,非言语交际无所不在。本文试以《走遍法国》为例,研究包括了副语言、身势学和近体学的非言语交际是如何在这一法语教材中被体现出来的。因为《走遍法国》是一本法语原版书,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中法在对待非言语交际与外语教学的关系问题上有何差异。以此呼吁国内的外语教学更多地引进非言语交际的内容,以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
期刊
摘 要:问题教学法注重的是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强调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师总结并以提问的方式授课以及双方共同分析并解决问题。相比起传统的诵读法,问题教学法在对留学生的古代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好的效果。本文以对泰留学生古汉语应用课为例,从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和应该注意的问题两方面,讨论在留学生古代汉语课堂上,如何更好地使用问题教学法来引導教学。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留学生 古代汉语课  一、引言  问题
期刊
摘 要:20世纪90年代,王安忆写下了一系列反映她知青生活的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中大部分所描写的时代背景和地名,以及叙事的细节都是对其20世纪80年代乡村系列小说的重写。对于王安忆这样不满足于重复自我的作家而言,这种重写意味深长。这种重写不是一种经历和语言方式的简单再现,从本质上是一个返乡者对自己记忆的检索和追思,既是想重构和再现经历过的现实,又是要试图发现和建构能够再现经历过的现实的语言和叙事方
期刊
摘 要:蔡伸是南渡时期著名词人,有词集《友古词》,南北宋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的生活经历对蔡伸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苦楚真正成了他的切肤之痛,不俯权臣、备受排挤也让他对功名产生了厌弃,发而为词,便成为常见的主题。  关键词:羁旅行役 年老位卑 感时伤世  蔡伸身处两宋交替的复杂历史时期,主要生活于北宋徽宗、钦宗,南宋高宗时期。此时社会动荡混乱,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异常激烈。面对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