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第9条指出高中生应“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可见如何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文言文教学要求成了高中语文教师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要点
1.1 指导学生弄清字、词、句的含义,学习古汉语知识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言诗文,包括论、说、疏、对、表、策、杂文、寓言、序文、赠序、传记、诗词、曲赋等多种形式。这些作品上起春秋战国,下起辛亥革命,由于距现在时间较长,很多语汇的意思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要弄懂选文的意思,首先就要弄清文言文中字词句的意思和有关句式的用法。
1.1.1 认清字形,读准字音。阅读文言诗文的第一步工作是扫除文字障碍,特别是注意那些形似字、异体字、繁体字、通假字、古今字、生僻字、和异读字的音、形、义。
1.1.2 理解词义,明确词序。对于词语要弄清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复词偏义的意义和用法,并结合语境弄清文言虚词的作用。
1.1.3 分析句子,掌握句式。要经常引导学生分析一般的文言句式,了解常规的句式结构,牢固掌握判断句和省略句等常规句型。
1.2 加强诵读指导,注重诵读教学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文言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诵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养成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学生阅读相当数量的文言文,充分显示了对文言文阅读的重视。诵读可采用多种形式,但必须坚持三主三辅:以课堂诵读为主,集体诵读为辅;以学生诵读为主,教师诵读为辅。不论那种形式的诵读,教师都应该给予必要的指导。
1.3 让学生在学习中重视归纳和积累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汇和句式上,积累文言语汇,建立相应的知识系统,就成了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点。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典型句式及重点词类,在分析比较中找出规律,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叶圣陶在《<大学国文>〔文言之部〕序》中说:“咱们学习文言应该采取一点学习外语的态度跟方法,一切从根本上做起,处处注意它跟现代口语的同异。”他对文言同现代汉语的同异从语汇、文法、虚字三个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区别同异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好基本积累,他甚至要求对文言虚词要逐个逐个地学。他所介绍的方法很有启发意义,就高中文言教学而言,依据课本在阅读中进行积累是最有效的方法。词汇、文法、虚字只有在具体的文章中才是鲜活的。学习文言文就应该把文字问题放在文章当中去解决,而不应该用编工具书的方法。其实,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及其在具体句子中所表现出来的语法现象,只有在相应的语境当中才能讲得清道得明,离开语境来解释,难免似是而非。应重视积累,应当把实虚词及文法的积累放在具体的文言阅读中来进行。学生随着阅读量的增加,积累也逐渐丰富,驾驭文言的能力会逐渐养成。
2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题,学生视为畏途,教师苦于教学效果不理想。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如下:
2.1 从文言文本身来看,文言文社会基础薄弱,缺乏文化气氛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有它的社会性和广泛性,只有人人接受,人人适用,才有生存的可能。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的通用语言,自倡导白话文以来,便渐渐缩小了它的适用范围。事实上,文言文除了在书信和文言著作中使用外,基本上是失去了用武之地。文言著作和文章是我们文化瑰宝,传承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理应受到后人的尊重和保护。文言文要想得到发展必须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有人重视它,并能在交际中使用它,才能使它得到长远的发展。要想在日常交际生活中使用它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营造学习文言文的气氛,让学生认识到文言文作为我们古代文化瑰宝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2.2 以应考为目的,一味强调记忆,以串讲为主,学生感悟少
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以“知识权威者”自居,依赖教参,强调知识落实,只注重把字词意思语法知识讲清讲透,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是老师讲解的重中之重,而忽视了学习主体,学生死记硬背,课堂呆板僵硬,缺少灵活性,学生在课堂中只充当容器,学到是纯粹的知识罗列,没有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教师虽然苦口婆心的讲解,但过分注重知识的分析,结果把一篇美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却效果甚微。常常是上节课讲过的知识,这节课学生又一问三不知,究其原因是学生被动接受,自己根本就不会分析总结,更谈不上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这就启发我们文言文教学要少讲精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权利释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文章,自己去联系实际,学生感悟不出来的,教师适当点拨,这样,教师也从牢笼释放出来了。
2.3 从学生方面看,文言文接受主体学习文言文的意识淡薄
学生是文言文学习的主体,决定文言文学习的效果。由于文言文本身的晦涩难懂和教学方式的枯燥無味,学生往往缺少主动学习文言文的意识,他们学习文言文多是由于考试和教师的要求,很少有学生是出于对文言文的喜爱而去学习的。而且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多局限于文言词和一些句式,对于文言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他们则无暇顾及,他们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顾及。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精华,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思想。但是由于高考的压力和应试教育的出题形势,他们也只能舍弃对学习文言文的深入学习。
3 文言文教学的改革对策
3.1 自读
高中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又有课下注释和字典的帮助,可以粗略的读懂文言文课文,基于这一点,在上文言文时,可用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读课文,读课下注释,读课后题,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也可以配备学案,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基本了解文章内容。
3.2 讨论
在自学后,总有几个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就让学生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让他们找到合作的快乐。比如《项羽本纪》教学中,活用的词语,学生就可以发表意见。
3.3 探究
过去教师一讲到底,挤掉了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久而久之抹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教学《屈原列传》中“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这句话中“夺”“与”是关键词,教师可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到一个适合于语境的解释。
总之,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教师应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大胆放手,让学生从填鸭式的教学中解放出来,真正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1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要点
1.1 指导学生弄清字、词、句的含义,学习古汉语知识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言诗文,包括论、说、疏、对、表、策、杂文、寓言、序文、赠序、传记、诗词、曲赋等多种形式。这些作品上起春秋战国,下起辛亥革命,由于距现在时间较长,很多语汇的意思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要弄懂选文的意思,首先就要弄清文言文中字词句的意思和有关句式的用法。
1.1.1 认清字形,读准字音。阅读文言诗文的第一步工作是扫除文字障碍,特别是注意那些形似字、异体字、繁体字、通假字、古今字、生僻字、和异读字的音、形、义。
1.1.2 理解词义,明确词序。对于词语要弄清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复词偏义的意义和用法,并结合语境弄清文言虚词的作用。
1.1.3 分析句子,掌握句式。要经常引导学生分析一般的文言句式,了解常规的句式结构,牢固掌握判断句和省略句等常规句型。
1.2 加强诵读指导,注重诵读教学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文言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诵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养成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学生阅读相当数量的文言文,充分显示了对文言文阅读的重视。诵读可采用多种形式,但必须坚持三主三辅:以课堂诵读为主,集体诵读为辅;以学生诵读为主,教师诵读为辅。不论那种形式的诵读,教师都应该给予必要的指导。
1.3 让学生在学习中重视归纳和积累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汇和句式上,积累文言语汇,建立相应的知识系统,就成了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点。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典型句式及重点词类,在分析比较中找出规律,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叶圣陶在《<大学国文>〔文言之部〕序》中说:“咱们学习文言应该采取一点学习外语的态度跟方法,一切从根本上做起,处处注意它跟现代口语的同异。”他对文言同现代汉语的同异从语汇、文法、虚字三个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区别同异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好基本积累,他甚至要求对文言虚词要逐个逐个地学。他所介绍的方法很有启发意义,就高中文言教学而言,依据课本在阅读中进行积累是最有效的方法。词汇、文法、虚字只有在具体的文章中才是鲜活的。学习文言文就应该把文字问题放在文章当中去解决,而不应该用编工具书的方法。其实,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及其在具体句子中所表现出来的语法现象,只有在相应的语境当中才能讲得清道得明,离开语境来解释,难免似是而非。应重视积累,应当把实虚词及文法的积累放在具体的文言阅读中来进行。学生随着阅读量的增加,积累也逐渐丰富,驾驭文言的能力会逐渐养成。
2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题,学生视为畏途,教师苦于教学效果不理想。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如下:
2.1 从文言文本身来看,文言文社会基础薄弱,缺乏文化气氛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有它的社会性和广泛性,只有人人接受,人人适用,才有生存的可能。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的通用语言,自倡导白话文以来,便渐渐缩小了它的适用范围。事实上,文言文除了在书信和文言著作中使用外,基本上是失去了用武之地。文言著作和文章是我们文化瑰宝,传承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理应受到后人的尊重和保护。文言文要想得到发展必须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有人重视它,并能在交际中使用它,才能使它得到长远的发展。要想在日常交际生活中使用它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营造学习文言文的气氛,让学生认识到文言文作为我们古代文化瑰宝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2.2 以应考为目的,一味强调记忆,以串讲为主,学生感悟少
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以“知识权威者”自居,依赖教参,强调知识落实,只注重把字词意思语法知识讲清讲透,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是老师讲解的重中之重,而忽视了学习主体,学生死记硬背,课堂呆板僵硬,缺少灵活性,学生在课堂中只充当容器,学到是纯粹的知识罗列,没有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教师虽然苦口婆心的讲解,但过分注重知识的分析,结果把一篇美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却效果甚微。常常是上节课讲过的知识,这节课学生又一问三不知,究其原因是学生被动接受,自己根本就不会分析总结,更谈不上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这就启发我们文言文教学要少讲精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权利释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文章,自己去联系实际,学生感悟不出来的,教师适当点拨,这样,教师也从牢笼释放出来了。
2.3 从学生方面看,文言文接受主体学习文言文的意识淡薄
学生是文言文学习的主体,决定文言文学习的效果。由于文言文本身的晦涩难懂和教学方式的枯燥無味,学生往往缺少主动学习文言文的意识,他们学习文言文多是由于考试和教师的要求,很少有学生是出于对文言文的喜爱而去学习的。而且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多局限于文言词和一些句式,对于文言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他们则无暇顾及,他们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顾及。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精华,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思想。但是由于高考的压力和应试教育的出题形势,他们也只能舍弃对学习文言文的深入学习。
3 文言文教学的改革对策
3.1 自读
高中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又有课下注释和字典的帮助,可以粗略的读懂文言文课文,基于这一点,在上文言文时,可用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读课文,读课下注释,读课后题,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也可以配备学案,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基本了解文章内容。
3.2 讨论
在自学后,总有几个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就让学生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让他们找到合作的快乐。比如《项羽本纪》教学中,活用的词语,学生就可以发表意见。
3.3 探究
过去教师一讲到底,挤掉了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久而久之抹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教学《屈原列传》中“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这句话中“夺”“与”是关键词,教师可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到一个适合于语境的解释。
总之,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教师应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大胆放手,让学生从填鸭式的教学中解放出来,真正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