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举重队囊括8金1银的好成绩,这唯一的一枚银牌就是男子77公斤级。
伦敦当地时间2012年8月1日,奥运会举重男子77公斤级决赛的最后一轮试举,全场观众屏息凝视,等待中国名将吕小军的最后一击。抓杠,提拉,深蹲,起!杠铃稳稳地举过头顶,吕小军以抓举175公斤、挺举204公斤,总成绩379公斤刷新了世界纪录,为中国举重队拿下伦敦第四金!
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吕小军扔下杠铃,冲向场边,将教练于杰抱到了举重台上,于杰也紧紧地抱住他。同时,远在湖北省潜江市的吕小军父母早已热泪盈眶。父亲吕帅良搓着双手,念叨着:“这是从地里刨出来的金牌。”
从小就是“大力士”
吕垸(音同“院”)村是汉江边上的一个村庄,平原上的土地一眼望不到边。1984年出生的吕小军,从小就爱运动,喜欢在开阔的田野上疯跑,身体素质非常好。吕帅良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时说,小时候的吕小军投掷、跳远、短跑都很强。一次到同学家玩,年仅10岁的小军轻轻松松就用双手将30公斤的哑铃举起,小伙伴们瞠目结舌,因此给他起了个“大力士”的绰号。
1997年的一次村小学运动会上,吕小军在男子60米短跑比赛中跑得飞快,引起了潜江市体校举重教练邓明虎的注意。邓明虎当场让吕小军进行了几个立定跳远。“小军个子不高,但肩宽、身架好,爆发力强。”如今已升任潜江市体校校长的邓明虎依然清晰地记得吕小军当时的表现,他告诉记者,“小军那时根本不知道举重是什么,但他喜欢锻炼身体。我跟他一说来练举重,他就同意了。”第二天,邓明虎又找到吕帅良夫妇,要求将吕小军招入体校。尽管知道练举重很苦,但吕帅良认为锻炼好身体是“本钱”,何况儿子喜欢,也就没有反对。不过吕帅良提了一个要求——坚决不能落下文化课,一定要边读书边训练。“我当时想,读书是个大事情,就算是将来回家种地打农药也得会看说明书才行呀!”说到这,朴实的吕帅良呵呵地笑。
就这样,13岁的吕小军第一次离开了家。在邓明虎指导下,吕小军在潜江市体校开始基础训练。邓明虎说:“小军很能吃苦,教练制订的训练计划都能完成,虽然不是很完美但也很不简单。”训练中,吕小军的手掌和肩胛经常被磨破,但从没听他叫过苦。
在潜江市体校待了两年多,邓明虎将吕小军推荐到省举重队。经过在那里一年多的训练,他在2000年的全省青少年举重比赛中,获得了69公斤级第一名。第二年,在同样的比赛中,再次获得同级别冠军。
心疼家人险些退役
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吕小军训练的费用和一家人的生计全部靠种地。为了让小军安心训练,吕帅良和老伴王爱萍每天起早贪黑。“最多的时候,我们俩种了30多亩田,大多都是租种同村闲置的田地。”然而,由于王爱萍身体不好,医疗费花得很多,一家人的生活仍难以为继。这也曾使吕小军萌生放弃训练的念头。2001年,吕小军离开省举重队,回到老家跟着叔叔跑起了运输,想赚钱养家。
“我当时觉得太可惜了!”邓明虎说。于是,他亲自跑到吕家,劝说爱徒不要放弃。吕帅良夫妇也跟着一起劝,表示自己还年轻,希望儿子坚持训练。在父母和启蒙教练的劝说下,吕小军终于又回到省举重队。此后,为了不让儿子担心,吕帅良从不跟吕小军提任何要求。家里最困难时,老吕还瞒着儿子跟人借了3000块钱。后来,国家开始实行农村税费改革,老吕一家的生活才逐步宽裕起来,吕小军也在2003年如愿进入了国家队。
此后,他进步得很快。2003年,获全国举重锦标赛男子69公斤级第三名;2004年,获世界举重青年赛男子69公斤级第一名和中日韩举重邀请赛男子69公斤级第一名。然而,就在吕小军的举重事业蒸蒸日上时,伤病险些让他跌入低谷。2005年至2008年期间,吕小军因训练受伤处于半休状态。“那时小军腰伤非常严重,成绩一直不好。”邓明虎说,他多次与吕小军通电话,表示关心,给予鼓励。“有时候他会打电话回家,情绪很低落。”吕帅良也回忆道,“不过他告诉我们,不管成不成功,他都要坚持下去。”
2008年,吕小军重新恢复训练,转练77公斤级,并迅速取得好成绩。2009年,他获得了举重世锦赛抓举冠军、挺举亚军和总成绩冠军。拿到奖金后,吕小军便将其和部分工资寄回家里,一心想着要改善父母的生活。此后,只要有夺冠的赛事,吕帅良总能收到儿子往家里寄的钱。
今年7月25日,吕帅良给儿子打电话时,吕小军正收拾行李。吕帅良告诉儿子:“争取好的成绩,等你回来。”8月2日凌晨,颁奖典礼一结束,吕小军第一时间拨通了父亲的电话:“爸爸,你好,你在哪?”听到儿子熟悉的声音,吕帅良竟一时说不出话来。知道儿子现已回国,吕帅良天天盼着他能回家看看:“小军从农村出去十多年,非常不容易。我们家穷,他能拿到金牌争光,很荣幸,村里人都为他感到骄傲。”谈到对儿子未来的期待,吕帅良说:“他的人生他自己会安排好的,我们只希望他继续留在中国,因为是中国培养了他。”
伦敦当地时间2012年8月1日,奥运会举重男子77公斤级决赛的最后一轮试举,全场观众屏息凝视,等待中国名将吕小军的最后一击。抓杠,提拉,深蹲,起!杠铃稳稳地举过头顶,吕小军以抓举175公斤、挺举204公斤,总成绩379公斤刷新了世界纪录,为中国举重队拿下伦敦第四金!
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吕小军扔下杠铃,冲向场边,将教练于杰抱到了举重台上,于杰也紧紧地抱住他。同时,远在湖北省潜江市的吕小军父母早已热泪盈眶。父亲吕帅良搓着双手,念叨着:“这是从地里刨出来的金牌。”
从小就是“大力士”
吕垸(音同“院”)村是汉江边上的一个村庄,平原上的土地一眼望不到边。1984年出生的吕小军,从小就爱运动,喜欢在开阔的田野上疯跑,身体素质非常好。吕帅良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时说,小时候的吕小军投掷、跳远、短跑都很强。一次到同学家玩,年仅10岁的小军轻轻松松就用双手将30公斤的哑铃举起,小伙伴们瞠目结舌,因此给他起了个“大力士”的绰号。
1997年的一次村小学运动会上,吕小军在男子60米短跑比赛中跑得飞快,引起了潜江市体校举重教练邓明虎的注意。邓明虎当场让吕小军进行了几个立定跳远。“小军个子不高,但肩宽、身架好,爆发力强。”如今已升任潜江市体校校长的邓明虎依然清晰地记得吕小军当时的表现,他告诉记者,“小军那时根本不知道举重是什么,但他喜欢锻炼身体。我跟他一说来练举重,他就同意了。”第二天,邓明虎又找到吕帅良夫妇,要求将吕小军招入体校。尽管知道练举重很苦,但吕帅良认为锻炼好身体是“本钱”,何况儿子喜欢,也就没有反对。不过吕帅良提了一个要求——坚决不能落下文化课,一定要边读书边训练。“我当时想,读书是个大事情,就算是将来回家种地打农药也得会看说明书才行呀!”说到这,朴实的吕帅良呵呵地笑。
就这样,13岁的吕小军第一次离开了家。在邓明虎指导下,吕小军在潜江市体校开始基础训练。邓明虎说:“小军很能吃苦,教练制订的训练计划都能完成,虽然不是很完美但也很不简单。”训练中,吕小军的手掌和肩胛经常被磨破,但从没听他叫过苦。
在潜江市体校待了两年多,邓明虎将吕小军推荐到省举重队。经过在那里一年多的训练,他在2000年的全省青少年举重比赛中,获得了69公斤级第一名。第二年,在同样的比赛中,再次获得同级别冠军。
心疼家人险些退役
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吕小军训练的费用和一家人的生计全部靠种地。为了让小军安心训练,吕帅良和老伴王爱萍每天起早贪黑。“最多的时候,我们俩种了30多亩田,大多都是租种同村闲置的田地。”然而,由于王爱萍身体不好,医疗费花得很多,一家人的生活仍难以为继。这也曾使吕小军萌生放弃训练的念头。2001年,吕小军离开省举重队,回到老家跟着叔叔跑起了运输,想赚钱养家。
“我当时觉得太可惜了!”邓明虎说。于是,他亲自跑到吕家,劝说爱徒不要放弃。吕帅良夫妇也跟着一起劝,表示自己还年轻,希望儿子坚持训练。在父母和启蒙教练的劝说下,吕小军终于又回到省举重队。此后,为了不让儿子担心,吕帅良从不跟吕小军提任何要求。家里最困难时,老吕还瞒着儿子跟人借了3000块钱。后来,国家开始实行农村税费改革,老吕一家的生活才逐步宽裕起来,吕小军也在2003年如愿进入了国家队。
此后,他进步得很快。2003年,获全国举重锦标赛男子69公斤级第三名;2004年,获世界举重青年赛男子69公斤级第一名和中日韩举重邀请赛男子69公斤级第一名。然而,就在吕小军的举重事业蒸蒸日上时,伤病险些让他跌入低谷。2005年至2008年期间,吕小军因训练受伤处于半休状态。“那时小军腰伤非常严重,成绩一直不好。”邓明虎说,他多次与吕小军通电话,表示关心,给予鼓励。“有时候他会打电话回家,情绪很低落。”吕帅良也回忆道,“不过他告诉我们,不管成不成功,他都要坚持下去。”
2008年,吕小军重新恢复训练,转练77公斤级,并迅速取得好成绩。2009年,他获得了举重世锦赛抓举冠军、挺举亚军和总成绩冠军。拿到奖金后,吕小军便将其和部分工资寄回家里,一心想着要改善父母的生活。此后,只要有夺冠的赛事,吕帅良总能收到儿子往家里寄的钱。
今年7月25日,吕帅良给儿子打电话时,吕小军正收拾行李。吕帅良告诉儿子:“争取好的成绩,等你回来。”8月2日凌晨,颁奖典礼一结束,吕小军第一时间拨通了父亲的电话:“爸爸,你好,你在哪?”听到儿子熟悉的声音,吕帅良竟一时说不出话来。知道儿子现已回国,吕帅良天天盼着他能回家看看:“小军从农村出去十多年,非常不容易。我们家穷,他能拿到金牌争光,很荣幸,村里人都为他感到骄傲。”谈到对儿子未来的期待,吕帅良说:“他的人生他自己会安排好的,我们只希望他继续留在中国,因为是中国培养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