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源于学生的求知欲,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客观体现。中职学生对于学习的问题意识需要培养和保护。其培养和保护的方法包括: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师生间民主、互动、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有意创设问题存在的空间。
[关键词]中职学生 问题意识 积极思维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167-02
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普遍特征是:有学习兴趣,但基础知识较差;自尊心强,自信心差;学习情绪不稳定,极易产生波动。调动中职学生学习兴趣,保护中职学生学习積极性,是提高中职学生学习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培养和保护其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之必须。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接受和把握知识中出现的探究式的反应,是对一些尚不能够理解的知识产生的某些疑点、不解、探求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的驱使下,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渴求教师给予进一步的指点,以得其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问题意识是积极思维的结果,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被动的、肤浅的。问题性思维品质是学习者学习掌握知识的必备品质,不断地产生问题意识,是不断建构新知识的条件和必经过程。因此,中职教师应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激活问题意识
基础知识是问题意识能够产生的土壤,中职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探究的意识。正如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因此,中职教师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即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充满求知欲望,愿意学习,想要学习,带着问题学习,在不耻下问中学习。激活学生问题意识的源泉。
首先,教师要认真备课。教师对讲授的课程要认真备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所要采取的教学方法,力争能够向学生讲精彩每一堂课。通过教师具有感染力的讲授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内容并不枯燥,老师不仅仅是在向学生灌输知识,相反会感到学习的课堂很有趣、很生动。教师把枯燥的知识讲活了,听教师讲课仿佛是在听取一场生动的演讲。
其次,教师要把握好让学生发现问题的火候。教师能够在恰当时机提出一些让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与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所学知识的情境中,从而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积极的思维。在激发学习动机的过程中,重要的问题在于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这种问题情境应该是与学生平时生活和学习相关的,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但并不是力所能及的。即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能够使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再次,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问题,感知自己的学习能力,增加学习的自信心,产生“我要更好地学习”的激情。在学生学习激情高涨的基础上,让学生的问题能够大胆提出、相互碰撞,通过争议来强化正确的认知。那么,课堂中的合作与竞争气氛无疑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外部因素。因此,竞争性课堂学习、合作性课堂学习、个性化课堂学习,均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呈现以“表现”为特征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相应做法将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以组为单位来讨论问题、争论问题、分辨问题、澄清问题,从中寻找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无疑,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说来是富有挑战意义的,会从中激发学习动机。
二、在创设民主和谐课堂氛围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自由、宽松、竞争的环境可以调动和发挥中职学生的智慧,使他们能够积极探索教师讲授的知识。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教法和师道尊严的教学氛围,自觉接受现代教育理念,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富有个性地分析问题大胆创设民主、平等、被赞赏、被鼓励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做到,在思想上重视学生,在人格上尊重学生,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爱学生,使师生间的关系处于彼此信任、相互和谐的状态。在学习实践中结成互助的、互动的、相互促进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师对学生必须等同对待,不分亲疏普遍沟通和交往,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亦取决于教师能否为学生设置和谐、自由、放松的提问环境,使学生想问题、提问题无所顾忌、畅所欲言。所以,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要予以保护,即使学生的提问并无道理也应给予热心的解释和鼓励。实际上,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对错与否,都是开动脑筋的结果。出现不正确的思路,教师只要给予恰当的引导,就会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入正轨,因为学生此时的思维正处于活跃的思考问题的状态,只不过需要教师的正确点拨。教师这样做的结果可让学生在课堂上放飞思维,尽情想象,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在给学生创设“问题”存在空间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追求理想的教学质量,需要教师自觉地将教学方法的形成与优化作为实现教学活动的路径与目标。教学活动的过程就是一个让学生由发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新问题为终点的思维活动过程。问题是学习过程中的核心要素,是启发智慧的窗口,是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在学习的过程中,怕的是学生“没有问题”,学生是在机械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观,从学生便于接受、便于理解所讲授知识的角度着眼,循序善诱地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建立个性的接纳新知识的经验,尽可能教会学生根据个体学习的实际情况,通过勤思考、勤讨论、勤质疑的途径来建构新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探究。
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主动探究问题,说明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内在的动机。教师要因势利导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积极性思维。教师可以采取的方法包括:1.用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也可用作业的方式提出问题。教师设问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进程提出的,这样的问题可以从所要讲授知识的理解难点上确定,也可以将所要讲授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经验联系起来确定。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理解的难易程度,学生整体性听课状况、理解状况来从中确定和提出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来绷紧学生学习的神经,使之带着疑问学习,急切地想要通过对新知识的掌握来解答问题。作业方式提出问题,在于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独立思考和扎实掌握,完成作业的过程就是回答问题的过程,探究问题的过程。2.寻找所学知识与学生兴趣的结合点,启示每个学生都有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只不过是这种兴趣能否用到课堂学习中,用到教师所要讲授的知识中,兴趣能否持久。教师对所要讲授课程的内容认真分析,看看以怎样的教授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开启学生心智的火花,探求新知识的向导,它会凝聚学生的注意力用于钻研知识。因此,有着这样的说法:“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像我们熟悉的数学家陈景润,热衷于数学研究,入迷到思考问题时撞到了电线杆子上。试想,没有兴趣,没有达到对所要钻研知识的痴迷状态,陈景润怎么会取得让世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事实上,无论多么枯燥的知识,都极有可能存在着可以与之类比的有趣事物、现象或典故,只要教师善于联系,就会在讲授生涩知识的同时,带给学生愉悦的心境,使学生在妙趣横生的环境中习得知识。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那些在学习上处于落后状态的学生尤为重要。这些学生承受了太多学习上的失败和打击,他们同样有着好好学习,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但他们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以至于厌倦学习或对学习感到无能为力,觉着自己再怎么努力学习成绩也不会有多大的提高,因为自己天生就比别人笨。既然学不好,索性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及至放弃学习。对于这些学生,教师更应该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课堂上的积极思维,领悟自己的学习能力。转移自己对于学习无力的注意力和焦虑感,让他们认识到勤奋可以补救笨拙,聪明来自于多思多问。
【参考文献】
[1]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杨兆山.教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关键词]中职学生 问题意识 积极思维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167-02
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普遍特征是:有学习兴趣,但基础知识较差;自尊心强,自信心差;学习情绪不稳定,极易产生波动。调动中职学生学习兴趣,保护中职学生学习積极性,是提高中职学生学习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培养和保护其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之必须。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接受和把握知识中出现的探究式的反应,是对一些尚不能够理解的知识产生的某些疑点、不解、探求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的驱使下,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渴求教师给予进一步的指点,以得其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问题意识是积极思维的结果,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被动的、肤浅的。问题性思维品质是学习者学习掌握知识的必备品质,不断地产生问题意识,是不断建构新知识的条件和必经过程。因此,中职教师应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激活问题意识
基础知识是问题意识能够产生的土壤,中职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探究的意识。正如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因此,中职教师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即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充满求知欲望,愿意学习,想要学习,带着问题学习,在不耻下问中学习。激活学生问题意识的源泉。
首先,教师要认真备课。教师对讲授的课程要认真备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所要采取的教学方法,力争能够向学生讲精彩每一堂课。通过教师具有感染力的讲授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内容并不枯燥,老师不仅仅是在向学生灌输知识,相反会感到学习的课堂很有趣、很生动。教师把枯燥的知识讲活了,听教师讲课仿佛是在听取一场生动的演讲。
其次,教师要把握好让学生发现问题的火候。教师能够在恰当时机提出一些让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与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所学知识的情境中,从而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积极的思维。在激发学习动机的过程中,重要的问题在于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这种问题情境应该是与学生平时生活和学习相关的,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但并不是力所能及的。即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能够使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再次,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问题,感知自己的学习能力,增加学习的自信心,产生“我要更好地学习”的激情。在学生学习激情高涨的基础上,让学生的问题能够大胆提出、相互碰撞,通过争议来强化正确的认知。那么,课堂中的合作与竞争气氛无疑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外部因素。因此,竞争性课堂学习、合作性课堂学习、个性化课堂学习,均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呈现以“表现”为特征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相应做法将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以组为单位来讨论问题、争论问题、分辨问题、澄清问题,从中寻找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无疑,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说来是富有挑战意义的,会从中激发学习动机。
二、在创设民主和谐课堂氛围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自由、宽松、竞争的环境可以调动和发挥中职学生的智慧,使他们能够积极探索教师讲授的知识。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教法和师道尊严的教学氛围,自觉接受现代教育理念,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富有个性地分析问题大胆创设民主、平等、被赞赏、被鼓励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做到,在思想上重视学生,在人格上尊重学生,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爱学生,使师生间的关系处于彼此信任、相互和谐的状态。在学习实践中结成互助的、互动的、相互促进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师对学生必须等同对待,不分亲疏普遍沟通和交往,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亦取决于教师能否为学生设置和谐、自由、放松的提问环境,使学生想问题、提问题无所顾忌、畅所欲言。所以,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要予以保护,即使学生的提问并无道理也应给予热心的解释和鼓励。实际上,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对错与否,都是开动脑筋的结果。出现不正确的思路,教师只要给予恰当的引导,就会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入正轨,因为学生此时的思维正处于活跃的思考问题的状态,只不过需要教师的正确点拨。教师这样做的结果可让学生在课堂上放飞思维,尽情想象,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在给学生创设“问题”存在空间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追求理想的教学质量,需要教师自觉地将教学方法的形成与优化作为实现教学活动的路径与目标。教学活动的过程就是一个让学生由发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新问题为终点的思维活动过程。问题是学习过程中的核心要素,是启发智慧的窗口,是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在学习的过程中,怕的是学生“没有问题”,学生是在机械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观,从学生便于接受、便于理解所讲授知识的角度着眼,循序善诱地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建立个性的接纳新知识的经验,尽可能教会学生根据个体学习的实际情况,通过勤思考、勤讨论、勤质疑的途径来建构新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探究。
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主动探究问题,说明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内在的动机。教师要因势利导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积极性思维。教师可以采取的方法包括:1.用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也可用作业的方式提出问题。教师设问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进程提出的,这样的问题可以从所要讲授知识的理解难点上确定,也可以将所要讲授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经验联系起来确定。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理解的难易程度,学生整体性听课状况、理解状况来从中确定和提出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来绷紧学生学习的神经,使之带着疑问学习,急切地想要通过对新知识的掌握来解答问题。作业方式提出问题,在于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独立思考和扎实掌握,完成作业的过程就是回答问题的过程,探究问题的过程。2.寻找所学知识与学生兴趣的结合点,启示每个学生都有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只不过是这种兴趣能否用到课堂学习中,用到教师所要讲授的知识中,兴趣能否持久。教师对所要讲授课程的内容认真分析,看看以怎样的教授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开启学生心智的火花,探求新知识的向导,它会凝聚学生的注意力用于钻研知识。因此,有着这样的说法:“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像我们熟悉的数学家陈景润,热衷于数学研究,入迷到思考问题时撞到了电线杆子上。试想,没有兴趣,没有达到对所要钻研知识的痴迷状态,陈景润怎么会取得让世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事实上,无论多么枯燥的知识,都极有可能存在着可以与之类比的有趣事物、现象或典故,只要教师善于联系,就会在讲授生涩知识的同时,带给学生愉悦的心境,使学生在妙趣横生的环境中习得知识。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那些在学习上处于落后状态的学生尤为重要。这些学生承受了太多学习上的失败和打击,他们同样有着好好学习,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但他们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以至于厌倦学习或对学习感到无能为力,觉着自己再怎么努力学习成绩也不会有多大的提高,因为自己天生就比别人笨。既然学不好,索性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及至放弃学习。对于这些学生,教师更应该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课堂上的积极思维,领悟自己的学习能力。转移自己对于学习无力的注意力和焦虑感,让他们认识到勤奋可以补救笨拙,聪明来自于多思多问。
【参考文献】
[1]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杨兆山.教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