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景一隅

来源 :慈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zaiyouz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林荫道上散步的时候,经常看见在路旁的角落里,射出一双双期待的眼睛,有时还带着明显祈求的眼神。他们是“乞讨丐帮”吗?走近了才知道不是,他们是近些年来都市里兴起的新行业——“擦鞋一族”。
  “先生,擦鞋吧?一元钱擦得亮亮的。”
  走过一条街,往往碰到好几回。过去,我总是向他们回以歉意的微笑,并表示出委婉的拒意。一个人的思想,一旦形成了某种观念,还真不容易改变呢!改革开放以前,让人待候被认为是一种“剥削阶级”意识,至少也是资产阶级享乐主义。那时候,如果自己坐着,伸出脚叫别人去擦鞋子,绝对属于大逆不道之举。所以,长期以来,我和老伴总是隔三差五地蹲在地上,把全家所有的皮鞋都擦一遍,这叫“自力更生”或者“自强不息”。
  近年来“力”不大行了,自然也“自强”不起来了。当然主要还是市场经济和消费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他替我擦鞋,我“剥削”了他的劳动,但他“剥削”了我的钱,而我的钱也是用劳动去换来的,这就等于:他的劳动换取了我的劳动,这大概也属于一种特殊的商品交换吧。于是我慢慢地接受了这种市场经济了。
  在我经常散步的街边,有位擦鞋工人,自称是“擦鞋婆”,其实她才是40多岁的中年妇女。她擦鞋特别认真,又舍得下料,每次擦后皮鞋都焕然一新。有次擦鞋,我们聊了起来,原来她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城打工的首批“打工妹”。在城里结婚安家,生了孩子,成了“打工妈”了,日子过得还可以。没想到,在建筑工地上干活的丈夫患了严重关节炎,走路都困难,怎么能干活?自己又下了岗,虽然有“低保”保住了全家的饭碗,但孩子上学要花钱怎么办?讲到这里,本来应是一脸愁容的她,却乐呵呵地笑了,说:“我这个从前的老‘打工妹’又干起了新行当,成了个‘擦鞋婆’了。哈哈……”
  说话间,她触电般跳起来,拿起工具包没命地逃跑。我被吓了一跳,不知发生什么事,只见一位穿着制服戴着大盖帽的城管人员正从远处走来,原来她在躲避城管人员的执法。据说这些强制执法的城管真的是“铁面无私”,只要发现人行道上有小摊小贩或擦皮鞋的,“没收没商量”,统统一锅端。任你呼天抢地哭诉求情,他们充耳不闻,面无表情地把东西往车上一扔,开车绝尘而去。
  我在擦鞋时问她东西是否被没收过,她乐呵呵地笑道:“已经没收过五次了。”
  “那你不是赔本了吗?”
  “他们没收这些旧凳破工具没有什么用,回去就随手扔进垃圾箱里了,过后,我又去垃圾箱里掏回来。其实城管也划定了擦鞋的地方,但那里生意不好做,有生意的地方,他们又不准做,这就为难了。只好和他们做起“蒙蒙躲”(捉迷藏)来。怪只怪我们太穷,又有一个上学要花钱的孩子……”
  正谈得兴致时,她又触电般地起身,奔向一棵树的背后躲藏起来,我以为又有城管来“收摊”了,可环顾四周也未见一个“大盖帽”,过了一会儿,打工妈才满面惊惶地回来,又继续擦鞋。
  她指着远去的几个女学生,惶惶然说:“好险啊!刚才走过去的是我的女儿,差一点露馅了。”
  我更加不解看着她。
  她认真地对我说:“要是让孩子知道妈妈是个擦鞋婆,她会怎么想?”
  原来如此,我由衷地告诉她,孩子知道你每天蹲在街边擦鞋挣钱供她上学,她会更尊敬你,更孝顺你,更爱你!
  打工妈苦笑着摇摇头。
  我郑重其事地问她:“那你说,孩子会怎么想?”
  “你刚才说的,是我做孩子那个时候的想法,现在的孩子怎么想,你真的不明白?……如果我们换个位子,也许你就明白了。”
  她的话如利箭般射中了我的要害,我不是不明白,而是不愿意去明白,我不忍心。这当然不是现在的孩子出了问题,这正是我们现时社会的一些价值观被扭曲了。
  于是,我们相对沉默了。这位“内外交困”的打工妈,除了脸上还残留着余惊以外,再没有一丝笑容了。
其他文献
     
期刊
人们不会忘记那个大海啸,那个全球化时代的惊天悲剧。人们也会记住那史无前例的世纪大救援,记住这个捐赠仪式,这个特别的捐赠仪式。  2005年1月15日,隆冬的北京。冬季里少有的明媚阳光给人们带来许多暖意。就在这一天,中华慈善总会根据捐赠者的意愿和受灾国的实际情况,举行了民间捐款转交仪式,将首批到账的5500万人民币捐款兑换成665万美元,转交给印度洋海啸受灾国家。其中:印度尼西亚250万美元;斯里兰
期刊
暮春的一天,我熟识的一位青年忽然来电话说:武清区乡下一位孤寡老人的房子透风漏雨,没法儿住了,村里也无力解决,这可怎么办呀!  事情原来是这样:  几年前,这位青年在北京一所大学进修。周末逛菜市场的时候,经常遇见一位70多岁的老人骑着“铁驴”来卖葱。上前搭话,才知道他是天津武清人,名叫鲍学镇,家住张北屯镇东楼村,一辈子没成家,无儿无女,十分清苦。这境况使青年人深为同情。  几年后,这位青年完成了在北
期刊
学生时代,我有一件好衣裳。  我自幼家境困难,直到上大学,依然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但我安之若素,觉得人跟人条件不一样,只要勤奋学习,努力使自己将来成为国家有用之材便是。不过,话虽这么说,毕竟上大学了,总不能显得太寒伧,所以我仗着自小练就的缝补术,总要将补丁剪接周正,搭色协调,细密针脚,整整齐齐的,不会看的还真看不出来。试问当年那些同学,谁曾注意到我总穿着带补丁的衣服?  但还就是有一位看了出来,
期刊
20多年前,我在乡下初中念书,学校离家有十多里地的样子,我只能住校。那个时候家里很穷,注定我不能像有的同学那样带足伙食费——想吃啥就买啥。隔一段时间,哥哥或姐姐就会驮一袋麦子缴到学校换成饭票,然后我再用饭票去学校食堂打饭。至于菜,则是我从家里带来的母亲亲手腌的萝卜干了。  十二三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定量供应的三两饭让我根本熬不到下顿饭时间。上午第三节课没下的时候,饥饿就会如约而至,常常饿得我头晕眼
期刊
打会     七十年代期间,工厂里流行着一种经济互助形式——打会。那时人们的收入普遍低下,一般职工每月只有30来块钱的报酬。若想买一块手表,办辆自行车,添台缝纫机,或是结婚做寿,砌房造屋,得借打会之力,以解一时之需。  打会通常在同一车间内进行,大家熟悉,知根知底,没人使奸耍滑。打会得有人发出邀请,请会者都是等钱用的职工,请会者叫会头,要有一定的号召力与组织力。会头实在木讷不善社交,得请一个
期刊
和女儿走进龙华寺饭厅,见一群服务员围着一个老太太说笑,是通常那种逗老小孩的戏谑气氛。女儿耳朵尖,告诉我:这个老奶奶已经87岁了,她妈妈还要大,115岁。  我有了兴趣,就坐到那里去吃,只见几个女服务员勾肩搭背地乐成一团,其中一个胖女子装着诚恳的样子说道:老太,我们听你的话,不做坏事,做好人,做好宝宝。  这么明显地逗乐,偏偏老太太当补药吃了,她高兴地叫唤着她们:大宝宝,小宝宝……反正在她眼里,这些
期刊
清末的赵吉,湖南人,最初流落在姑苏城里当乞丐,接着又作了贼,不料后来竟然成了当地巨富,子孙当中甚至有作了大官的,他也就被尊称为老太爷。而他暴富的经历也颇富传奇性。   在赵吉还在做贼时,城里有一家富户,家中三辈女人都是寡居。当时家中只有妯娌三人,丈夫都已故去,没有儿子,看来要成绝户了。幸好老三的媳妇怀有遗腹子,还没有生下来。妯娌三人都希望生个儿子,继承宗祠香火。那年清明,家人要去乡间祭祖扫墓
期刊
女教师多萝西?赖瑟在安大略附近尼亚加拉半岛一个偏僻的小镇子里生活了85年。然而,在她去世将近一年之后,她的名字才被新闻媒体到处传扬,因为人们发现她留下了一笔非同寻常的遗产。  她的一位好友说:“多萝西为友谊留下了极其珍贵的遗产,其深远意义远远超出了遗产本身的价值。”  多萝西是在里奇韦和水晶海滩之间的伊利湖边长大的,她是又脏又穷的泥瓦匠乔治?劳森和他妻子达尔西的独生女儿。多萝西在16岁时轻而易举地
期刊
摘要学生辞书是辞书中的一个特殊品类,它因特殊的读者对象和重要意义,为广大辞书工作者重视。学生汉语语文辞书应该如何编纂,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读者的学习需求,是辞书学界关注的一个问题。文章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学生字典》的几个版本为例,从字形、字音、词义、插图、附录、文化知识、思想教育等方面对此做了探讨。  关键词学生辞书编纂特色《新编学生字典》  从辞书分类角度说,学生辞书不是一个范围十分明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