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收入问题,而增加农民的收入的关键在于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而民工荒现象好像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相对立,本文从人力资本角度分析二者的协调问题。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民工荒;人力资本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阶梯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发展经济学之中,指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之中,技术进步使得人口相对于土地来说必然会出现过剩,因此部分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量逐渐减小,甚至为零,这一部分劳动力就会被叫做农村剩余劳动力,它既包括那些留在农村但又不能充分就业的隐性失业者,也包括那些转移出去或必将转移出去的显性剩余劳动力。
在发展经济学和增长理论的相关文献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被认为是城乡收入差距的函数。劳动力的流动,像资本逐利性一样,趋向于从工资率低的农村部门流向工资率高的城市部门。如果农村劳动力存在着因人力资本水平差异而产生的质量阶梯,那么,哪一类劳动力更易于向城市转移呢?
在当代农村,土地、农机等生产资料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农村的实际收入也趋于平均,即对不同质量的农业劳动力,其实际收入(r)几乎是相等的。同时,优质劳动力在城市的就业概率( )和获得的工资( )都高于普通劳动力。所以,优质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预期收入会显著高于普通劳动力,或者说,对于优质劳动力来说,来自城市部门的转移拉力要大于普通劳动力。家庭作为一个以追求家庭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的决策单位,必然要为家庭过剩劳动力寻找新的出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遵循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规律,即转移出的农村劳动者,无论在什么产业就业,在什么岗位上工作,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和用人单位的衡量。只有优质劳动力,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城市劳动力市场立足;否则,就会被新的转移劳动者所取代,面临“回流”的结局。由此,优质劳动力的优先转移是理性家庭的一种最优决策。作为一个理性的人都会向往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而优质劳动力会比普通的劳动力有着更强烈的欲望,这会成为优质劳动力先行转移的一种推力。
农业劳动力接受较多的教育,即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是其成功转移的关键因素。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与其所受教育程度正相关,也就是说具有较高人力资本水平的劳动力更容易转移,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低下,是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直接障碍。
目前,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激活乡镇企业和微型企业的活力,提高它们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以农业结构的调整为契机,以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为纽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转移等方式或途径都可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一定程度的转移,但是从转移的本质来看,无论是城市部门的需求拉力,还是农业劳动力自身的推力,都必须不断提升农村整体的人力资本积累率。
二、民工荒现象的人力资本成因
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急需转移,而民工荒现象却愈发严重,呈现了扩散趋势,东部沿海地区早些年已出现,传统劳务输出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不少内陆省份这些年也很严重。农村存在大量的劳动力供给,民工荒现象又说明劳动力供给严重不足,二者似乎有直接的矛盾,那么为什么会有民工荒呢,民工荒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什么本质的关联呢?
很多年来,农民工一直被边缘化,处于游离状态,他们的合法权利难以保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制度性或技术性限制,农民工仅能进入非正规部门就业;难以享受合理的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工作、居住、出行、子女受教育等权益根本得到保护;工作环境及其恶劣,工资水平相比较很低,甚至很多农民工,拿不到工资。在这些方面,有些是政府需要近一步完善立法,而有些则需要农民工利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大部分农民工,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只是选择了逃避,又重新回到了农村。
另外,近几年的粮食价格逐年增加,对于农民工的实际收入水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里不考虑耕种农民,他们的实际收入随粮食价格的上涨有所提高,致使他们打工拿到与过去相当的工资却达不到过去的生活水平,也就是农民工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怎么提升。农民工也是经济人,他们也很理性,他们在外辛苦奔波中过着比农村更艰难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仍会选择离开城市的。
农民工工资的上涨是很缓慢,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或工作。因为人力资本差异,城乡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技术分割,同时,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大多数农民工没有机会受到职业培训,更不用说学校正规教育了。他们在城市里也只能找到那些稍加培训就能上岗,不需要较高技术的,或者城市人不愿干的工作,即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一般仅能转移到城市的非正规部门就业。
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数据说明劳动力的转移程度与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紧密相关。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过程中,未受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的回流比例大大超过了受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的回流比例,因为大部分回流的劳动力不是主动原意返回农村的,更多的是被迫或失去工作而返回的,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使得他们在城里并不能得到预期的或者维持生活的基本消费。这是他们返乡的合理选择,也是无奈选择,同时也是近年来民工荒的真正原因。
民工荒现象的出现是劳动力市场信号的体现。民工荒的背后实际是技工荒,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失衡的表现。我国普遍存在“以低代中,以中代高”的现象,即低素质劳动力从事中级岗位,而中素质劳动力从事高级岗位。中高级岗位,是按照岗位所需要的人力资本来说的。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的匮乏已经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战略,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简单劳动力数量投入转变为主要依靠高素质的劳动力投入,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发展。 三、劳动力持续转移与抑制民工荒的人力资本对策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都是利用生产函数F=f(K,L),认为经济的增长依赖于资本和劳动的投入,而在新经济增长理论里,一些模型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人力资本”。所谓的“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正规教育、职业培训、就业迁移、健康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新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通过两种方式影响经济增长。(1)对劳动者的正规教育、职业培训或者劳动者的“干中学”,相当于对人力进行了投资,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2)知识技能水平更高的劳动力可以更加有效的利用现有的设备或工具,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们的长期生活水平。
我国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要求首先解决“三农问题”,农民生活的改善、农业产业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经济增长理论,我们也可以看出,经济的增长已经不是仅仅依赖劳动数量的增加,关键是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所以,无论是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还是缓解民工荒现象,关键在于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即加强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不断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率。
目前,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加强农民素质教育,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职业培训,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在加强正规教育和增加职业培训的同时,通过各种制度及政策,充分调动农民学习地积极性,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形成一种学习的氛围,使农民素质的提升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提升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及积累程度的具体形式有:(1)为没有上过正规学校的成年农民定期地举办短期培训班;(2)健康保健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部分,自身的健康是提供劳动力的基础,是家庭生活和农业发展的根本,所以需要对农民健康进行投资;(3)农业劳动力转移流动的投资。农业劳动力流动可以使自己开阔眼界,学到新观念和新技术,所以人口流动本身也是提升人力资本的方式,应该鼓励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4)正规的学校教育,使农村地区居民接受更全面的知识。
对农民工培训的具体形式有:(1)可以加强劳动输出地(供给)与输入地(需求)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输入地将用工需求信息传达给输出地,然后输出地根据岗位的要求情况,对农民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2)进行在职教育培训,企业可以根据用工情况,跟相关的院校或机构合作对农民工进行短期培训,也可以自己组织相关人员对农民工进行培训;(3)农民工也可以自己或多人的主动去接受培训,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进行特殊的培训。
总之,农民的人力资本存量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成功地转向城市或非农产业,转移到城市的农民才可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得到更高的收入,才可能长时间留在城市。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阶梯转移的过程中,人力资本较高的优质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很多人力资本存量低的劳动力又无法转移,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因其人力资本与城市或工业的需求不能有效对接,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民工荒现象。因此,笔者认为要使农村劳动力顺利持续地转移,同时解决城市的民工荒现象,就要不断的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与积累的过程正是二者矛盾协调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刘琦,郭剑雄.人口生产数量偏好向质量偏好的转变:来自中国农村的经验[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9).
[2]张式恩.人力资本流动下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2).
[3]王慧敏,马千惠.基于供求关系视角的“民工荒”成因分析 [J].经济问题,2014,(10).
[4]李特为.区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J].现代交际,2014,(12).
[5]余钱.河南省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经济社会影响的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2,(1).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民工荒;人力资本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阶梯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发展经济学之中,指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之中,技术进步使得人口相对于土地来说必然会出现过剩,因此部分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量逐渐减小,甚至为零,这一部分劳动力就会被叫做农村剩余劳动力,它既包括那些留在农村但又不能充分就业的隐性失业者,也包括那些转移出去或必将转移出去的显性剩余劳动力。
在发展经济学和增长理论的相关文献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被认为是城乡收入差距的函数。劳动力的流动,像资本逐利性一样,趋向于从工资率低的农村部门流向工资率高的城市部门。如果农村劳动力存在着因人力资本水平差异而产生的质量阶梯,那么,哪一类劳动力更易于向城市转移呢?
在当代农村,土地、农机等生产资料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农村的实际收入也趋于平均,即对不同质量的农业劳动力,其实际收入(r)几乎是相等的。同时,优质劳动力在城市的就业概率( )和获得的工资( )都高于普通劳动力。所以,优质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预期收入会显著高于普通劳动力,或者说,对于优质劳动力来说,来自城市部门的转移拉力要大于普通劳动力。家庭作为一个以追求家庭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的决策单位,必然要为家庭过剩劳动力寻找新的出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遵循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规律,即转移出的农村劳动者,无论在什么产业就业,在什么岗位上工作,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和用人单位的衡量。只有优质劳动力,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城市劳动力市场立足;否则,就会被新的转移劳动者所取代,面临“回流”的结局。由此,优质劳动力的优先转移是理性家庭的一种最优决策。作为一个理性的人都会向往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而优质劳动力会比普通的劳动力有着更强烈的欲望,这会成为优质劳动力先行转移的一种推力。
农业劳动力接受较多的教育,即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是其成功转移的关键因素。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与其所受教育程度正相关,也就是说具有较高人力资本水平的劳动力更容易转移,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低下,是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直接障碍。
目前,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激活乡镇企业和微型企业的活力,提高它们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以农业结构的调整为契机,以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为纽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转移等方式或途径都可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一定程度的转移,但是从转移的本质来看,无论是城市部门的需求拉力,还是农业劳动力自身的推力,都必须不断提升农村整体的人力资本积累率。
二、民工荒现象的人力资本成因
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急需转移,而民工荒现象却愈发严重,呈现了扩散趋势,东部沿海地区早些年已出现,传统劳务输出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不少内陆省份这些年也很严重。农村存在大量的劳动力供给,民工荒现象又说明劳动力供给严重不足,二者似乎有直接的矛盾,那么为什么会有民工荒呢,民工荒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什么本质的关联呢?
很多年来,农民工一直被边缘化,处于游离状态,他们的合法权利难以保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制度性或技术性限制,农民工仅能进入非正规部门就业;难以享受合理的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工作、居住、出行、子女受教育等权益根本得到保护;工作环境及其恶劣,工资水平相比较很低,甚至很多农民工,拿不到工资。在这些方面,有些是政府需要近一步完善立法,而有些则需要农民工利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大部分农民工,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只是选择了逃避,又重新回到了农村。
另外,近几年的粮食价格逐年增加,对于农民工的实际收入水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里不考虑耕种农民,他们的实际收入随粮食价格的上涨有所提高,致使他们打工拿到与过去相当的工资却达不到过去的生活水平,也就是农民工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怎么提升。农民工也是经济人,他们也很理性,他们在外辛苦奔波中过着比农村更艰难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仍会选择离开城市的。
农民工工资的上涨是很缓慢,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或工作。因为人力资本差异,城乡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技术分割,同时,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大多数农民工没有机会受到职业培训,更不用说学校正规教育了。他们在城市里也只能找到那些稍加培训就能上岗,不需要较高技术的,或者城市人不愿干的工作,即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一般仅能转移到城市的非正规部门就业。
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数据说明劳动力的转移程度与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紧密相关。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过程中,未受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的回流比例大大超过了受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的回流比例,因为大部分回流的劳动力不是主动原意返回农村的,更多的是被迫或失去工作而返回的,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使得他们在城里并不能得到预期的或者维持生活的基本消费。这是他们返乡的合理选择,也是无奈选择,同时也是近年来民工荒的真正原因。
民工荒现象的出现是劳动力市场信号的体现。民工荒的背后实际是技工荒,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失衡的表现。我国普遍存在“以低代中,以中代高”的现象,即低素质劳动力从事中级岗位,而中素质劳动力从事高级岗位。中高级岗位,是按照岗位所需要的人力资本来说的。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的匮乏已经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战略,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简单劳动力数量投入转变为主要依靠高素质的劳动力投入,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发展。 三、劳动力持续转移与抑制民工荒的人力资本对策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都是利用生产函数F=f(K,L),认为经济的增长依赖于资本和劳动的投入,而在新经济增长理论里,一些模型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人力资本”。所谓的“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正规教育、职业培训、就业迁移、健康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新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通过两种方式影响经济增长。(1)对劳动者的正规教育、职业培训或者劳动者的“干中学”,相当于对人力进行了投资,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2)知识技能水平更高的劳动力可以更加有效的利用现有的设备或工具,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们的长期生活水平。
我国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要求首先解决“三农问题”,农民生活的改善、农业产业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经济增长理论,我们也可以看出,经济的增长已经不是仅仅依赖劳动数量的增加,关键是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所以,无论是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还是缓解民工荒现象,关键在于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即加强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不断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率。
目前,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加强农民素质教育,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职业培训,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在加强正规教育和增加职业培训的同时,通过各种制度及政策,充分调动农民学习地积极性,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形成一种学习的氛围,使农民素质的提升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提升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及积累程度的具体形式有:(1)为没有上过正规学校的成年农民定期地举办短期培训班;(2)健康保健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部分,自身的健康是提供劳动力的基础,是家庭生活和农业发展的根本,所以需要对农民健康进行投资;(3)农业劳动力转移流动的投资。农业劳动力流动可以使自己开阔眼界,学到新观念和新技术,所以人口流动本身也是提升人力资本的方式,应该鼓励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4)正规的学校教育,使农村地区居民接受更全面的知识。
对农民工培训的具体形式有:(1)可以加强劳动输出地(供给)与输入地(需求)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输入地将用工需求信息传达给输出地,然后输出地根据岗位的要求情况,对农民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2)进行在职教育培训,企业可以根据用工情况,跟相关的院校或机构合作对农民工进行短期培训,也可以自己组织相关人员对农民工进行培训;(3)农民工也可以自己或多人的主动去接受培训,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进行特殊的培训。
总之,农民的人力资本存量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成功地转向城市或非农产业,转移到城市的农民才可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得到更高的收入,才可能长时间留在城市。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阶梯转移的过程中,人力资本较高的优质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很多人力资本存量低的劳动力又无法转移,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因其人力资本与城市或工业的需求不能有效对接,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民工荒现象。因此,笔者认为要使农村劳动力顺利持续地转移,同时解决城市的民工荒现象,就要不断的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与积累的过程正是二者矛盾协调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刘琦,郭剑雄.人口生产数量偏好向质量偏好的转变:来自中国农村的经验[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9).
[2]张式恩.人力资本流动下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2).
[3]王慧敏,马千惠.基于供求关系视角的“民工荒”成因分析 [J].经济问题,2014,(10).
[4]李特为.区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J].现代交际,2014,(12).
[5]余钱.河南省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经济社会影响的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