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9-000-02
摘 要 最近几年,高职教育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体育教育也随之出现一系列不足之处,包括教育理念陈旧、课程结构单一、教材失去科学性等,尤其是课程改革滞后这一不争的事实。本文从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出发,思考提出若干促进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旨在为提升高职体育教育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职 体育教育 课程改革 做法
高职在转变体育教育理念方面有过一些探索,但对课程改革的研究相对较少。尽管高职在建设体育课程上取得一定的成就,而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依旧是一个探究热点,只有依赖理性的思考,才能适应新时期高职教育的需要,才能不断建立健全高职体育课程体系。因此,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较高职的整个课程体系而言,体育课程改革的范围偏小、深度也远远不够,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在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高职体育课程应跟高职人才的从业需求相匹配,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如今,大多数高职院校均由以前的成人学校以及经贸、机电、工程、农林、艺术等领域的大中专院校組建而成,并经过长期的发展才初步形成办学思路清晰、专业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专业特色不仅是高职改革体育课程的生命力,更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一种动力,是院校发展体育教育事业的重大潜力[1]。
基于此,体育课程改革必须立足高职院校所开设专业的特点,构建一套与专业特色相适应的体育课程体系,从而满足各种各样的就业岗位对高职学生从业提出的体能素质要求。换言之,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要以能力本位及岗位技能为导向,促使体育教育教学具备更强的针对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认真分析其历史沿革、专业设置等情况,弄清楚哪些是短线专业哪些是长线专业,并明确院校的学科建设发展趋势。即便是同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也应尽可能避免体育课程的趋同,要与其他院校的课程有所差异,确保体育课程与自身院校的一般发展规律相符。
二、促进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
(一)树立先进的体育课程改革指导理念
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必须积极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理念,将育人作为院校的最高目标,促使体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并基于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有机结合高职体育育体育心、学生专业需求与未来职业生活、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与学生终身受益等,从而真正确立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发展作为体育课程改革的中心,注重通过课程改革及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习惯及实践能力,进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体能、意志力、竞争力、保健能力等,充实有利于学生今后开展职业活动的体育知识及运动技能储备,为学生的终身事业奠定坚实的体能基础,让学生受益终身。
(二)基于学生需求增强课程改革针对性
分析学生需求是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必要环节,需求不仅是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更是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能促使体育课程改革具有更强的特色与针对性。在这之中,研究学生现有状况与应有状况的差距是核心内容。一是分析当下高职学生需要的体育知识、技能及素质,也就是当代学生理想的体育知识、技能、素质等的标准;二是分析高职学生在生活、学习等环节缺少的体育知识、技能及素质;三是分析学生所需的或理想的体育知识、技能及素质与学生既有的体育知识、技能、素质之间存在的差距。分析学生学习体育的需求时可从四个层面进行:分析学生个体,确定学生更愿意学习哪种校本课程;分析学生所学专业,以便按照专业需求来开设体育校本课程;综合分析整个院校不同的专业与年级,明确制定院校开设体育校本课程的方案;分析学生的发展,即分析学生未来的学习需求,着眼于未来发展提出独具前瞻性的体育校本课程设计方案,赋予高职体育课程更强的针对性与时代性。
(三)构建独具高职特色的体育课程模式
调整课程结构是促进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独具职业特色的体育课程模式是当务之急。高职为顺利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必须要立足实际,充分体现自身的职业教育特征,强调传授知识、提高体能与素质、培养习惯和能力、掌握方法与技能等,从而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在设置体育课程时,高职院校应严格遵循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学校与社会相互结合的基本原则,如图1所示。与此同时,为更好地满足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不同的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实际需求,高职应为全体学生开设更多体育课程,并按照课程类型突破班级、系别的限制,实施组合上课模式。
在该体育课程结构模式中,必修课程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基础,其中,基础课程主要是为高职院校复杂的教育对象而设置,它的基本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发展身体基本的活动能力,培养基本身体素质。当然,体育基础课程要禁止炒冷饭,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保健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有关今后所从事职业的保健知识,初步掌握防治职业病的措施;理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播体育文化,促使他们拥有一定水平的体育文化素养。选修类课程是让高职学生按照各自的爱好、兴趣及基础水平,有选择性地学习某一个体育项目,以便学生能在掌握技术水平的环节培养自身与体育项目之间的亲和性,并掌握一定的体育健身与竞赛方法,有利于学生发展终身体育事业。课外体育是高职体育课程的形式之一,目的在于延伸课堂教学,为体育育人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场所[2]。
(四)加快高职院校的体育教材改革步伐
随着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院校体育课程慢慢向体育选修课、俱乐部等形式过渡,这就对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及体育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征,坚持针对性、实用性、终身性等原则,编写新的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按照专业技术要求及职业体能需要,选编一些有较强实用性的体育教材,且新教材的课程内容应侧重于一些非竞技类的体育项目,突出体育课程的娱乐性、健身性、全面性、可接受性;结合高职专业特征,有机结合专业现有课程,选择对提高学生身体适应能力及心理素质有利的体育训练课程,并在体育教材中纳入自我保健与职业劳动、职业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课程内容,使教材改革步伐能与体育课程改革步伐保持一致。
(五)改革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评价方法
在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与实施环节,课程评价发挥着关键的导向作用、监控作用,所以课程改革要保持与评价改革的同步[3]。在健康第一与终身体育等先进理念的指导下,高职体育课程要围绕学生的能力培养开展体育课程评价工作,它既要区别于本科院校体育课程评价注重参与、锻炼的做法,又要区别于专业课程评价强调技能的应用。由于高职的体育课程设置与学生专业方向息息相关,所以评价方法要有所差异,要注重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与应用,这是高职培养技能型、职业型人才的目标决定的。如对高职中医专业的学生来说,其体育课程评价不仅要考核学生掌握武术的水平及示范讲解能力,还要考核武术会对人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便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知识储备。
三、结语
课程是教育改革及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社会的变革势必会伴随课程改革,它反映出社会需求。如今,标准化、规范化的高职体育课程模式已无法适应职业教育目标及社会发展需求,教育工作者只有坚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促使高职体育课程逐渐变得职业化、多样化、多元化,才能促使高职体育课程获得更强的生命力,在高职体育教育中发挥最佳功效。
参考文献:
[1] 张曦,杨江云.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4):39-42.
[2] 郭海静,刘浩.学校体育现代化进程中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4(10):912-915.
[3] 陶成武,李萍.融知识、体能、技能于一体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探骊[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06):107-110.
摘 要 最近几年,高职教育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体育教育也随之出现一系列不足之处,包括教育理念陈旧、课程结构单一、教材失去科学性等,尤其是课程改革滞后这一不争的事实。本文从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出发,思考提出若干促进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旨在为提升高职体育教育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职 体育教育 课程改革 做法
高职在转变体育教育理念方面有过一些探索,但对课程改革的研究相对较少。尽管高职在建设体育课程上取得一定的成就,而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依旧是一个探究热点,只有依赖理性的思考,才能适应新时期高职教育的需要,才能不断建立健全高职体育课程体系。因此,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较高职的整个课程体系而言,体育课程改革的范围偏小、深度也远远不够,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在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高职体育课程应跟高职人才的从业需求相匹配,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如今,大多数高职院校均由以前的成人学校以及经贸、机电、工程、农林、艺术等领域的大中专院校組建而成,并经过长期的发展才初步形成办学思路清晰、专业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专业特色不仅是高职改革体育课程的生命力,更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一种动力,是院校发展体育教育事业的重大潜力[1]。
基于此,体育课程改革必须立足高职院校所开设专业的特点,构建一套与专业特色相适应的体育课程体系,从而满足各种各样的就业岗位对高职学生从业提出的体能素质要求。换言之,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要以能力本位及岗位技能为导向,促使体育教育教学具备更强的针对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认真分析其历史沿革、专业设置等情况,弄清楚哪些是短线专业哪些是长线专业,并明确院校的学科建设发展趋势。即便是同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也应尽可能避免体育课程的趋同,要与其他院校的课程有所差异,确保体育课程与自身院校的一般发展规律相符。
二、促进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
(一)树立先进的体育课程改革指导理念
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必须积极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理念,将育人作为院校的最高目标,促使体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并基于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有机结合高职体育育体育心、学生专业需求与未来职业生活、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与学生终身受益等,从而真正确立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发展作为体育课程改革的中心,注重通过课程改革及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习惯及实践能力,进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体能、意志力、竞争力、保健能力等,充实有利于学生今后开展职业活动的体育知识及运动技能储备,为学生的终身事业奠定坚实的体能基础,让学生受益终身。
(二)基于学生需求增强课程改革针对性
分析学生需求是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必要环节,需求不仅是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更是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能促使体育课程改革具有更强的特色与针对性。在这之中,研究学生现有状况与应有状况的差距是核心内容。一是分析当下高职学生需要的体育知识、技能及素质,也就是当代学生理想的体育知识、技能、素质等的标准;二是分析高职学生在生活、学习等环节缺少的体育知识、技能及素质;三是分析学生所需的或理想的体育知识、技能及素质与学生既有的体育知识、技能、素质之间存在的差距。分析学生学习体育的需求时可从四个层面进行:分析学生个体,确定学生更愿意学习哪种校本课程;分析学生所学专业,以便按照专业需求来开设体育校本课程;综合分析整个院校不同的专业与年级,明确制定院校开设体育校本课程的方案;分析学生的发展,即分析学生未来的学习需求,着眼于未来发展提出独具前瞻性的体育校本课程设计方案,赋予高职体育课程更强的针对性与时代性。
(三)构建独具高职特色的体育课程模式
调整课程结构是促进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独具职业特色的体育课程模式是当务之急。高职为顺利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必须要立足实际,充分体现自身的职业教育特征,强调传授知识、提高体能与素质、培养习惯和能力、掌握方法与技能等,从而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在设置体育课程时,高职院校应严格遵循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学校与社会相互结合的基本原则,如图1所示。与此同时,为更好地满足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不同的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实际需求,高职应为全体学生开设更多体育课程,并按照课程类型突破班级、系别的限制,实施组合上课模式。
在该体育课程结构模式中,必修课程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基础,其中,基础课程主要是为高职院校复杂的教育对象而设置,它的基本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发展身体基本的活动能力,培养基本身体素质。当然,体育基础课程要禁止炒冷饭,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保健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有关今后所从事职业的保健知识,初步掌握防治职业病的措施;理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播体育文化,促使他们拥有一定水平的体育文化素养。选修类课程是让高职学生按照各自的爱好、兴趣及基础水平,有选择性地学习某一个体育项目,以便学生能在掌握技术水平的环节培养自身与体育项目之间的亲和性,并掌握一定的体育健身与竞赛方法,有利于学生发展终身体育事业。课外体育是高职体育课程的形式之一,目的在于延伸课堂教学,为体育育人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场所[2]。
(四)加快高职院校的体育教材改革步伐
随着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院校体育课程慢慢向体育选修课、俱乐部等形式过渡,这就对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及体育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征,坚持针对性、实用性、终身性等原则,编写新的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按照专业技术要求及职业体能需要,选编一些有较强实用性的体育教材,且新教材的课程内容应侧重于一些非竞技类的体育项目,突出体育课程的娱乐性、健身性、全面性、可接受性;结合高职专业特征,有机结合专业现有课程,选择对提高学生身体适应能力及心理素质有利的体育训练课程,并在体育教材中纳入自我保健与职业劳动、职业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课程内容,使教材改革步伐能与体育课程改革步伐保持一致。
(五)改革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评价方法
在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与实施环节,课程评价发挥着关键的导向作用、监控作用,所以课程改革要保持与评价改革的同步[3]。在健康第一与终身体育等先进理念的指导下,高职体育课程要围绕学生的能力培养开展体育课程评价工作,它既要区别于本科院校体育课程评价注重参与、锻炼的做法,又要区别于专业课程评价强调技能的应用。由于高职的体育课程设置与学生专业方向息息相关,所以评价方法要有所差异,要注重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与应用,这是高职培养技能型、职业型人才的目标决定的。如对高职中医专业的学生来说,其体育课程评价不仅要考核学生掌握武术的水平及示范讲解能力,还要考核武术会对人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便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知识储备。
三、结语
课程是教育改革及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社会的变革势必会伴随课程改革,它反映出社会需求。如今,标准化、规范化的高职体育课程模式已无法适应职业教育目标及社会发展需求,教育工作者只有坚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促使高职体育课程逐渐变得职业化、多样化、多元化,才能促使高职体育课程获得更强的生命力,在高职体育教育中发挥最佳功效。
参考文献:
[1] 张曦,杨江云.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4):39-42.
[2] 郭海静,刘浩.学校体育现代化进程中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4(10):912-915.
[3] 陶成武,李萍.融知识、体能、技能于一体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探骊[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06):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