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构投资者的力量越来越不容漠视,有一次采访湘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向他提及一个问题,如何看待今天中国资本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力量?他的回答让人印象深刻。
他说:“现在市场已经变成了机构投资者的天下。机构投资者参与市场必然带来三个东西,第一是要求商品更充分的商品化,商品化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持续的、规范的、严格的、透明的信息披露,要不断地保持持续性的透露信息。第二是要行使机构投资者作为购买者、股东应当具有的权力,这个权力会导致商品本身在结构和制度上更加支持其作为商品的交易。第三,机构投资者进来了就必然要求商品本身有流动性和可交易性,不单纯是股票的流动性,而且还包括着控制权的流动性。在维护机构投资者的时候,就像任何的商品生产者面临自己的大客户,要尽心尽力,诚惶诚恐。”
是的,尽心尽力,诚惶诚恐。在中国市场,横行的机构投资者力量正变得越来越强大。机构投资者的这种强大,是必然.国内机构投资者的力量的确强大起来了,但他们跟一些西方国家的机构投资者相比,仍然显得不成熟、仍处于发育阶段,他们仍然带着浓烈的青涩味道。但是,这种青涩并没有影响到他们介入到上市公司的管理之中,甚至某一部分机构投资者已经进入了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在上市公司的决策当中,他们拥有相当的发言权。当上市公司要做某些重大的决策时,往往未征求投资上市公司的那些机构投资者的意见。类似的意见征求被称为沟通,现在已经演绎成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了。
比如招商银行,海外机构投资者就是其巨大的股东群。招商银行可以说是国内最好的商业银行之一,其近几年的财务报表均非常漂亮,在对待机构投资者方面,马蔚华是非常有一套的。正如金岩石所言,上市公司们对待机构投资者要尽心尽力,诚惶诚恐。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当机构投资者选中某家上市公司进而投资后,这个机构投资者便成为这家公司的股东,通过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方式包括行使表决权、选派董事等等。当然,更麻烦的一点是这些机构投资者们也有可能发起一场战争,一场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战争。目前,类似的硝烟似乎在中国资本市场还比较少见,这种战争更多的是以暗斗的形式出现。
有人说在上市公司股东中,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有点类似于独立董事,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讲,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比独立董事还要大,至少在中国市场是这样子的。一般而言,每年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参加公司董事会的次数不过三五次,并且每次会议的议题上市公司方面早就与独立董事进行了沟通,以至于会上投票或者表决时,往往都会得以通过,因为有事先的沟通。机构投资者与独立董事的不同之处在于,机构投资者更加关注上市公司的整体运营情况,他们更加关心公司的经营、财务数据、产品的销售情况等等细节,因为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股价,进而影响到机构投资者们的收益。两者相比最可怕的就是,某些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是徒有虚名,他们根本无法起到独立董事的作用,甚至某些人还一人兼任五六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他们忙得过来吗?
也有人认为机构投资者在上市公司中起到的作用并不大,他们的理由是国内的机构投资者们整体还不成熟、国内的资本市场还不成熟。成熟,什么叫成熟?这是一个无法用数字界定的模棱两可的东西。青涩也好、不成熟也好,其实更重要的一点恐怕是经验的欠缺,机构投资者本身阅历的欠缺。在我国,机构投资者的生命历程不过短短的十来年,跟一些西方国家的机构投资者们相比,的确还太年轻。
当提及机构投资者,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基金公司,甚至有的人认为机构投资者就是基金公司。对于什么是机构投资者,有人给出的解释是,用自有资金或者从分散的公众手中筹集的资金专门进行有价证券投资活动的法人机构。
中国和欧美一些国家的机构投资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国内所称的机构投资者主要是拥有自营业务资格的券商、按国家相关规定设立的投资基金(如证券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等)。更明确一点,这些机构包括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的财务公司(如宝钢集团财务公司、中海油财务公司)、私募基金、信托投资公司等等。而美国的机构投资者中,一些慈善机构也赫然在列,并且有些大型的资产管理公司还管理着数只基金。甚至在欧美市场中,还有一些我们没有见过、没有听说过的机构投资者类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资本市场不成熟的原因之一,我们起跑落后于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在游戏规则、游戏方式上容易受制于人。制造那个游戏的人,往往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一些参与游戏角逐的人往往是很难改变游戏规则的。
在国内的机构投资者中,基金公司发展最为迅速。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2月底,中国农业银行发起设立农银汇理基金公司的申请获批,意味着国内的基金公司规模已经达到了60家。在这60家基金公司中,内资、合资各为31家和29家,银行系基金公司为7家。
尽管我国机构投资者们的发展势头迅猛,正如我们前文所形容的那样,他们还是青涩的,还不是一群成熟的机构。中国证监会曾发布了《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和相关通知,意味着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等为境内居民提供境外理财服务的业务即将展开。对此,就有业内人士评价,基金专户理财、券商集合理财,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机构投资者的成熟。
与成熟同等重要的问题就是机构投资者的数量问题。相关管理层的领导人、相关业内人士曾在多个场合提到过要提高机构投资者数量,但不是管理层一两句话或者一两条新规定就可以实现的。机构投资者数量的增加肯定和这个市场的生态情况是紧密结合的。一直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资本市场的发展轨迹隐示着中国市场的未来发展迹象,在未来,肯定会有一些新的模式的机构投资者在中国出现。
与西方资本市场的那些机构投资者发展历史相比,中国的机构投资者们还真的太年轻,但是没有哪个国家在机构投资者方面的发展速度敢与中国相比肩,速度是个双刃剑,有人说这个速度就意味着一定的盲动性。其实不然,从改革开放至今,正是这种中国速度在推动中国前进。我们也寄希望于这些以中国速度横行的机构投资者一直横行下去。
现在市场已经变成了机构投资者的天下,在维护机构投资者的时候,就像任何的商品生产者面临自己的大客户,要尽心尽力,诚惶诚恐。
他说:“现在市场已经变成了机构投资者的天下。机构投资者参与市场必然带来三个东西,第一是要求商品更充分的商品化,商品化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持续的、规范的、严格的、透明的信息披露,要不断地保持持续性的透露信息。第二是要行使机构投资者作为购买者、股东应当具有的权力,这个权力会导致商品本身在结构和制度上更加支持其作为商品的交易。第三,机构投资者进来了就必然要求商品本身有流动性和可交易性,不单纯是股票的流动性,而且还包括着控制权的流动性。在维护机构投资者的时候,就像任何的商品生产者面临自己的大客户,要尽心尽力,诚惶诚恐。”
是的,尽心尽力,诚惶诚恐。在中国市场,横行的机构投资者力量正变得越来越强大。机构投资者的这种强大,是必然.国内机构投资者的力量的确强大起来了,但他们跟一些西方国家的机构投资者相比,仍然显得不成熟、仍处于发育阶段,他们仍然带着浓烈的青涩味道。但是,这种青涩并没有影响到他们介入到上市公司的管理之中,甚至某一部分机构投资者已经进入了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在上市公司的决策当中,他们拥有相当的发言权。当上市公司要做某些重大的决策时,往往未征求投资上市公司的那些机构投资者的意见。类似的意见征求被称为沟通,现在已经演绎成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了。
比如招商银行,海外机构投资者就是其巨大的股东群。招商银行可以说是国内最好的商业银行之一,其近几年的财务报表均非常漂亮,在对待机构投资者方面,马蔚华是非常有一套的。正如金岩石所言,上市公司们对待机构投资者要尽心尽力,诚惶诚恐。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当机构投资者选中某家上市公司进而投资后,这个机构投资者便成为这家公司的股东,通过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方式包括行使表决权、选派董事等等。当然,更麻烦的一点是这些机构投资者们也有可能发起一场战争,一场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战争。目前,类似的硝烟似乎在中国资本市场还比较少见,这种战争更多的是以暗斗的形式出现。
有人说在上市公司股东中,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有点类似于独立董事,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讲,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比独立董事还要大,至少在中国市场是这样子的。一般而言,每年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参加公司董事会的次数不过三五次,并且每次会议的议题上市公司方面早就与独立董事进行了沟通,以至于会上投票或者表决时,往往都会得以通过,因为有事先的沟通。机构投资者与独立董事的不同之处在于,机构投资者更加关注上市公司的整体运营情况,他们更加关心公司的经营、财务数据、产品的销售情况等等细节,因为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股价,进而影响到机构投资者们的收益。两者相比最可怕的就是,某些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是徒有虚名,他们根本无法起到独立董事的作用,甚至某些人还一人兼任五六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他们忙得过来吗?
也有人认为机构投资者在上市公司中起到的作用并不大,他们的理由是国内的机构投资者们整体还不成熟、国内的资本市场还不成熟。成熟,什么叫成熟?这是一个无法用数字界定的模棱两可的东西。青涩也好、不成熟也好,其实更重要的一点恐怕是经验的欠缺,机构投资者本身阅历的欠缺。在我国,机构投资者的生命历程不过短短的十来年,跟一些西方国家的机构投资者们相比,的确还太年轻。
当提及机构投资者,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基金公司,甚至有的人认为机构投资者就是基金公司。对于什么是机构投资者,有人给出的解释是,用自有资金或者从分散的公众手中筹集的资金专门进行有价证券投资活动的法人机构。
中国和欧美一些国家的机构投资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国内所称的机构投资者主要是拥有自营业务资格的券商、按国家相关规定设立的投资基金(如证券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等)。更明确一点,这些机构包括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的财务公司(如宝钢集团财务公司、中海油财务公司)、私募基金、信托投资公司等等。而美国的机构投资者中,一些慈善机构也赫然在列,并且有些大型的资产管理公司还管理着数只基金。甚至在欧美市场中,还有一些我们没有见过、没有听说过的机构投资者类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资本市场不成熟的原因之一,我们起跑落后于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在游戏规则、游戏方式上容易受制于人。制造那个游戏的人,往往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一些参与游戏角逐的人往往是很难改变游戏规则的。
在国内的机构投资者中,基金公司发展最为迅速。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2月底,中国农业银行发起设立农银汇理基金公司的申请获批,意味着国内的基金公司规模已经达到了60家。在这60家基金公司中,内资、合资各为31家和29家,银行系基金公司为7家。
尽管我国机构投资者们的发展势头迅猛,正如我们前文所形容的那样,他们还是青涩的,还不是一群成熟的机构。中国证监会曾发布了《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和相关通知,意味着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等为境内居民提供境外理财服务的业务即将展开。对此,就有业内人士评价,基金专户理财、券商集合理财,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机构投资者的成熟。
与成熟同等重要的问题就是机构投资者的数量问题。相关管理层的领导人、相关业内人士曾在多个场合提到过要提高机构投资者数量,但不是管理层一两句话或者一两条新规定就可以实现的。机构投资者数量的增加肯定和这个市场的生态情况是紧密结合的。一直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资本市场的发展轨迹隐示着中国市场的未来发展迹象,在未来,肯定会有一些新的模式的机构投资者在中国出现。
与西方资本市场的那些机构投资者发展历史相比,中国的机构投资者们还真的太年轻,但是没有哪个国家在机构投资者方面的发展速度敢与中国相比肩,速度是个双刃剑,有人说这个速度就意味着一定的盲动性。其实不然,从改革开放至今,正是这种中国速度在推动中国前进。我们也寄希望于这些以中国速度横行的机构投资者一直横行下去。
现在市场已经变成了机构投资者的天下,在维护机构投资者的时候,就像任何的商品生产者面临自己的大客户,要尽心尽力,诚惶诚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