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与哲学有着天然的联系。教育是理性的,也是浪漫的。教育的理性在于其必须遵循自身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恪守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的浪漫在于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的对象是独特的,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是多样的,每个教师都可以有属于自己的教育梦想,这就决定了每个教师有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哲学同样是理性的,哲学本身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以严密的推理、思辨和证明求得自洽。哲学也可以是浪漫的,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就曾说:“哲学活动的本质是精神还乡。”哲学更多是精神层面的,在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自然也离不开浪漫的哲思。
教育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我们可以想象理想教育的模样,可以想象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可以想象教育在未来可能遇到的挑战。这种想象可以是无拘无束的,也可以是漫无边际的,没有什么可以限制我们的想象力。正因如此,教育总在现实的此岸与理想的彼岸间存在着一条似乎难以逾越的鸿沟,人们不禁发出感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哲学也可以是一种想象,然而哲学的想象并不是那么肆无忌惮和天马行空。哲学的想象更多基于严密的逻辑推理,基于特定的假说,基于对现实的深邃思考,尝试如何将事物在最普遍意义上联系起来。因此,与其说哲学也有想象,不如说哲学的想象是对事物的发展、走向和未来的一种预测、预见。这种预测、预见有着坚实的现实根基或特定的理论假设,充满着思维的张力和理性的光芒,往往更具有感召力和向心力。
教育应充满哲学的想象,意味着我们可以用哲学的基本原理来检视教育现象,处理教育问题。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面对风起云涌的教学改革,我们要想不被各种教育表象所迷惑,不被各种教育思潮、教育观点所左右,不被充斥着的海量信息所俘虏,做到“乱云飞渡仍从容”,坚定不移地走适合学校特色和个人特点的教学改革之路,需要始终秉持一种信念——对教育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对学生生命意义和个性价值的绝对尊崇。黑格尔早就说过,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这对恪守中庸之道的我们是一大警醒,于是我们可以对当下的教育教学改革确立一条判断的准则——契合教育的终极价值,并将这一准则外化为捍卫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利、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等具体的标准。
教育应充满哲学的想象,想象是一种思维活动,哲学的想象自然就是一种带有哲学性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是一种理性的思辨过程,寻求能够做出“经过审视的假设且不跳脱信念或者只是纯粹的类推”。首先,教育的哲学想象意味着实践理性。无论基于怎样的理论或理念,也无论基于怎样的假说或假设,教育总要经受实践的检验。只有被实践证明了的理论或理念才是有意义的,只有被实践证明了的假说或假设才能变成定律或定理。因此,教育的哲学想象必须始终扎根于实践,始终是一种需要经由实践证明的想象,絕不接受未经检验的任何成见。其次,教育的哲学想象意味着原点思维。有人说哲学是关于思考的思考,也就是说哲学恪守着原点思维,始终坚持从原点出发去看待和思考问题。教育的哲学想象同样离不开教育的原点,只有从“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的目的”这些原点问题出发,才能对现实中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做出理性的判断,才能保持心灵的通透和澄明,才能不忘本来、借鉴外来、面向未来。遗憾的是,现实中我们很多教育决策都没有从原点出发,而是从“半道”出发,不但忘记了“回家的路”,也迷失了前行的方向。于是有识人士纷纷呼吁教育应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最后,教育的哲学想象意味着问题思维。胡适先生曾说,哲学是研究人生切要问题的根本解决。哲学从不回避问题,哲学是对最困难问题的努力思考。哲学不仅立足于当下问题的解释与解决,更着眼于长远的、系统性的问题。教育的哲学想象定然要以问题为导向,为着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纷繁复杂,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教育教学改革的绩效难以得到充分彰显,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勇于直面问题,坚持系统思维,既保持理性又充满想象,寻求教育切要问题的根本解决。
教育应充满哲学的想象,这种想象意味着惊奇与发现。柏拉图曾说,哲学是由惊奇而发生,惊奇是哲学发生的“导火索”。这给每个教育者提出了一个必须回答的命题:教育如何充满惊奇?这不仅是个哲学问题,更是个现实问题。在日复一日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如何不再“重复昨天的故事”,让教育的每一天、教学的每一堂课都充满惊奇?这不仅关乎学生的生命成长,也关乎教师的生命质量。这就需要教师生就一双“含情”的眼睛,“情人眼里出西施”自然是有道理的。因为只有眼中始终充满温情,才会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美好,才会惊叹于生命的多样性与独特性,才会惊奇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育其实就是一个发现儿童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颗“脆弱”的心,这颗“脆弱”的心并不在于较弱的挫折承受力,而在于较高的心灵敏感性,会因学生身上发生的一点一滴变化而怦然心动,会因课堂上学生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而心潮澎湃,会因师生相遇时一句句自然问候而心旷神怡。正因为有这种“脆弱”的心,学生每天都是新的,课堂每天都是新的,生活每天都是新的。教育其实就是一个心灵感应的过程。
教育应充满哲学的想象,不仅在于教育与哲学之间的天然联系,更在于哲学是检视教育的一面明镜。面对教育的喧哗与骚动,我们需要哲学的理性与冷静;面对各式各样的教育教学改革,我们需要哲学的检视与考证;面对教育的理想与现实,我们更需要充满哲学的想象。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插图:廖 溪)
教育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我们可以想象理想教育的模样,可以想象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可以想象教育在未来可能遇到的挑战。这种想象可以是无拘无束的,也可以是漫无边际的,没有什么可以限制我们的想象力。正因如此,教育总在现实的此岸与理想的彼岸间存在着一条似乎难以逾越的鸿沟,人们不禁发出感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哲学也可以是一种想象,然而哲学的想象并不是那么肆无忌惮和天马行空。哲学的想象更多基于严密的逻辑推理,基于特定的假说,基于对现实的深邃思考,尝试如何将事物在最普遍意义上联系起来。因此,与其说哲学也有想象,不如说哲学的想象是对事物的发展、走向和未来的一种预测、预见。这种预测、预见有着坚实的现实根基或特定的理论假设,充满着思维的张力和理性的光芒,往往更具有感召力和向心力。
教育应充满哲学的想象,意味着我们可以用哲学的基本原理来检视教育现象,处理教育问题。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面对风起云涌的教学改革,我们要想不被各种教育表象所迷惑,不被各种教育思潮、教育观点所左右,不被充斥着的海量信息所俘虏,做到“乱云飞渡仍从容”,坚定不移地走适合学校特色和个人特点的教学改革之路,需要始终秉持一种信念——对教育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对学生生命意义和个性价值的绝对尊崇。黑格尔早就说过,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这对恪守中庸之道的我们是一大警醒,于是我们可以对当下的教育教学改革确立一条判断的准则——契合教育的终极价值,并将这一准则外化为捍卫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利、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等具体的标准。
教育应充满哲学的想象,想象是一种思维活动,哲学的想象自然就是一种带有哲学性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是一种理性的思辨过程,寻求能够做出“经过审视的假设且不跳脱信念或者只是纯粹的类推”。首先,教育的哲学想象意味着实践理性。无论基于怎样的理论或理念,也无论基于怎样的假说或假设,教育总要经受实践的检验。只有被实践证明了的理论或理念才是有意义的,只有被实践证明了的假说或假设才能变成定律或定理。因此,教育的哲学想象必须始终扎根于实践,始终是一种需要经由实践证明的想象,絕不接受未经检验的任何成见。其次,教育的哲学想象意味着原点思维。有人说哲学是关于思考的思考,也就是说哲学恪守着原点思维,始终坚持从原点出发去看待和思考问题。教育的哲学想象同样离不开教育的原点,只有从“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的目的”这些原点问题出发,才能对现实中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做出理性的判断,才能保持心灵的通透和澄明,才能不忘本来、借鉴外来、面向未来。遗憾的是,现实中我们很多教育决策都没有从原点出发,而是从“半道”出发,不但忘记了“回家的路”,也迷失了前行的方向。于是有识人士纷纷呼吁教育应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最后,教育的哲学想象意味着问题思维。胡适先生曾说,哲学是研究人生切要问题的根本解决。哲学从不回避问题,哲学是对最困难问题的努力思考。哲学不仅立足于当下问题的解释与解决,更着眼于长远的、系统性的问题。教育的哲学想象定然要以问题为导向,为着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纷繁复杂,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教育教学改革的绩效难以得到充分彰显,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勇于直面问题,坚持系统思维,既保持理性又充满想象,寻求教育切要问题的根本解决。
教育应充满哲学的想象,这种想象意味着惊奇与发现。柏拉图曾说,哲学是由惊奇而发生,惊奇是哲学发生的“导火索”。这给每个教育者提出了一个必须回答的命题:教育如何充满惊奇?这不仅是个哲学问题,更是个现实问题。在日复一日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如何不再“重复昨天的故事”,让教育的每一天、教学的每一堂课都充满惊奇?这不仅关乎学生的生命成长,也关乎教师的生命质量。这就需要教师生就一双“含情”的眼睛,“情人眼里出西施”自然是有道理的。因为只有眼中始终充满温情,才会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美好,才会惊叹于生命的多样性与独特性,才会惊奇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育其实就是一个发现儿童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颗“脆弱”的心,这颗“脆弱”的心并不在于较弱的挫折承受力,而在于较高的心灵敏感性,会因学生身上发生的一点一滴变化而怦然心动,会因课堂上学生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而心潮澎湃,会因师生相遇时一句句自然问候而心旷神怡。正因为有这种“脆弱”的心,学生每天都是新的,课堂每天都是新的,生活每天都是新的。教育其实就是一个心灵感应的过程。
教育应充满哲学的想象,不仅在于教育与哲学之间的天然联系,更在于哲学是检视教育的一面明镜。面对教育的喧哗与骚动,我们需要哲学的理性与冷静;面对各式各样的教育教学改革,我们需要哲学的检视与考证;面对教育的理想与现实,我们更需要充满哲学的想象。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插图:廖 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