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该使用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可见,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学起来轻松,顺手,便是我们广大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结合当前教学现状,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情境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喜欢语文,还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容易接受。乐于创设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是顺应学生身心成长的必然要求,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
一、巧设朗读情境
分角色朗读表演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方法。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表演的方式来体会文中的情境,然后分角色训练朗读,将很好地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分角色朗读,要在初步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或检验朗读效果的时候进行。按不同的角色,各有分工,深刻体验课文中人物性格特点,使之真正地进入角色。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激发情感,突出语言表达的效果。如在教学《花木兰》一课中,这个故事学生已经非常熟悉,且很喜欢,对分角色朗诵非常期待,在小组选择的基础上要求表演者带上动作及表情,做到绘声绘色,虽然要求提高了,但学生的积极性却依然高涨。不仅加深了对人物性格的认识,更喜欢上了花木兰。在朗诵训练中,要结合情境状态,巧设朗读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发挥情境教学的特殊效应,启迪心智。
二、巧设问题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创造疑问情境,巧设悬念,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激发和唤醒学生思维和探索的潜在意识,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开发心理潜能。如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首先展示给学生的是海鸥在老人遗像前作出的一连串震撼人心的画面,当学生还沉浸在无限遐想中时,老师提出疑问:“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究竟做了什么?竟使海鸥做出了这么多的意想不到?”这样巧设疑问,瞬间打开学生思绪的闸门,激发了深入探究课文的强烈欲望。又如一位教师教学《赤壁之战》,在讲到曹操接到黄盖的诈降信,信以为真、欣喜若狂这一部分时,这样设问:“曹操生性多疑,当时如果他头脑冷静,识破这是黄盖的计谋,那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像这样巧妙地设疑,很容易激发学生强烈地兴趣,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巧设想象情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在学习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学习哪一门学科,都要求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来深入领会教材。全国著名教师窦桂梅老师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就多处运用了想象情境。在小女孩几次划着火柴后看到的内容,教师辅以画面配合,努力让文字活动起来,深切体会小女孩内心对温暖幸福的渴望。学习之余,本人也尝试想象情境的创设,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便对父亲的这个“挖”字展开想象:父亲除了挖,还会做出那些行为?受前文的情感铺垫,父亲的种種努力便会展现在学生眼前。同时,在“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三个时间段上,更是让学生想象父亲从衣着、神态、精神方面的变化,从而感受父亲的执着与坚韧。通过想象,可以穿越课本,穿越课堂,拓宽学生的思路,激荡学生的情感。
四、巧设表演情境
语文教材中有些篇幅戏剧因素浓厚,语言的动作性强,教师要善于把它们改编成小品或课本剧,让学生走进课文,扮演课文中的人物,在“动”与“乐”中把握课文内蕴,理解人物的性格、语言、动作、神态及内心世界。一位教师在教学《守株待兔》,很快就教完了课文,可学生并不理解其寓意。这时教师灵机一动,扮成守株待兔者,倚在黑板下,闭目打坐,让学生“劝”自己,通过这活灵活现的表演,寓意也了然于学生心中。爱表现是每个人的天性,活泼爱动的小学生更是热衷于此。在表演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能力,更促使了心理的成长。第四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语言生动有趣,情节生动鲜活,很适合表演。在对课文进行深刻学习之余,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课文进行再加工,进行表演,促进语言训练,这样是语言“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在这节课,可以分成小组,分别扮演“小蝌蚪”、“鲤鱼妈妈”、“乌龟”、“青蛙”,有的同学把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焦急的心情通过表演进行了深化,加深了课文的理解。在教学《景阳冈》武松打虎这一段时,让学生各扮演老虎与武松,在一扑、一掀、一剪中,认识老虎的凶猛,更体会到武松神武。在表演中逐渐将语言内化,将人物性格把握。在表演中提高了胆量,更锤炼了心智。通过表演这一形式,使学生乐而喜学,乐而善学,强化感知,启发思维,这也是一种从艺术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艺术陶冶,开展愉快教育的一种练习方式。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句话极为深刻地指出了教学的本质,即教学工作要立足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创设情境教学,可以优化课堂教学,以情激趣,以趣促思,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得到能力上的培养。情境教学强调“乐学”,教学过程对学生具有明显的吸引力、感召力、启迪力,引起心灵的共鸣,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一种享受,获得满足求知欲的快乐!所以巧设情境,可以使语文课堂绽放无穷魅力!
一、巧设朗读情境
分角色朗读表演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方法。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表演的方式来体会文中的情境,然后分角色训练朗读,将很好地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分角色朗读,要在初步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或检验朗读效果的时候进行。按不同的角色,各有分工,深刻体验课文中人物性格特点,使之真正地进入角色。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激发情感,突出语言表达的效果。如在教学《花木兰》一课中,这个故事学生已经非常熟悉,且很喜欢,对分角色朗诵非常期待,在小组选择的基础上要求表演者带上动作及表情,做到绘声绘色,虽然要求提高了,但学生的积极性却依然高涨。不仅加深了对人物性格的认识,更喜欢上了花木兰。在朗诵训练中,要结合情境状态,巧设朗读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发挥情境教学的特殊效应,启迪心智。
二、巧设问题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创造疑问情境,巧设悬念,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激发和唤醒学生思维和探索的潜在意识,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开发心理潜能。如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首先展示给学生的是海鸥在老人遗像前作出的一连串震撼人心的画面,当学生还沉浸在无限遐想中时,老师提出疑问:“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究竟做了什么?竟使海鸥做出了这么多的意想不到?”这样巧设疑问,瞬间打开学生思绪的闸门,激发了深入探究课文的强烈欲望。又如一位教师教学《赤壁之战》,在讲到曹操接到黄盖的诈降信,信以为真、欣喜若狂这一部分时,这样设问:“曹操生性多疑,当时如果他头脑冷静,识破这是黄盖的计谋,那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像这样巧妙地设疑,很容易激发学生强烈地兴趣,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巧设想象情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在学习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学习哪一门学科,都要求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来深入领会教材。全国著名教师窦桂梅老师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就多处运用了想象情境。在小女孩几次划着火柴后看到的内容,教师辅以画面配合,努力让文字活动起来,深切体会小女孩内心对温暖幸福的渴望。学习之余,本人也尝试想象情境的创设,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便对父亲的这个“挖”字展开想象:父亲除了挖,还会做出那些行为?受前文的情感铺垫,父亲的种種努力便会展现在学生眼前。同时,在“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三个时间段上,更是让学生想象父亲从衣着、神态、精神方面的变化,从而感受父亲的执着与坚韧。通过想象,可以穿越课本,穿越课堂,拓宽学生的思路,激荡学生的情感。
四、巧设表演情境
语文教材中有些篇幅戏剧因素浓厚,语言的动作性强,教师要善于把它们改编成小品或课本剧,让学生走进课文,扮演课文中的人物,在“动”与“乐”中把握课文内蕴,理解人物的性格、语言、动作、神态及内心世界。一位教师在教学《守株待兔》,很快就教完了课文,可学生并不理解其寓意。这时教师灵机一动,扮成守株待兔者,倚在黑板下,闭目打坐,让学生“劝”自己,通过这活灵活现的表演,寓意也了然于学生心中。爱表现是每个人的天性,活泼爱动的小学生更是热衷于此。在表演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能力,更促使了心理的成长。第四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语言生动有趣,情节生动鲜活,很适合表演。在对课文进行深刻学习之余,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课文进行再加工,进行表演,促进语言训练,这样是语言“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在这节课,可以分成小组,分别扮演“小蝌蚪”、“鲤鱼妈妈”、“乌龟”、“青蛙”,有的同学把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焦急的心情通过表演进行了深化,加深了课文的理解。在教学《景阳冈》武松打虎这一段时,让学生各扮演老虎与武松,在一扑、一掀、一剪中,认识老虎的凶猛,更体会到武松神武。在表演中逐渐将语言内化,将人物性格把握。在表演中提高了胆量,更锤炼了心智。通过表演这一形式,使学生乐而喜学,乐而善学,强化感知,启发思维,这也是一种从艺术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艺术陶冶,开展愉快教育的一种练习方式。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句话极为深刻地指出了教学的本质,即教学工作要立足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创设情境教学,可以优化课堂教学,以情激趣,以趣促思,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得到能力上的培养。情境教学强调“乐学”,教学过程对学生具有明显的吸引力、感召力、启迪力,引起心灵的共鸣,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一种享受,获得满足求知欲的快乐!所以巧设情境,可以使语文课堂绽放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