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广熟,天下足”,湖北粮食生产历来举足轻重。如何在粮食生产大省中实现“脱颖而出”?湖北省应城市依托传统产业,走出了一条“糯稻兴农”的特色之路,俨然荆楚大地上粮食生产一张靓丽名片。日前,记者到该市进行了探访。
“打造全国籼糯生产第一市(县)”。应城市委书记徐长水介绍,2012年,应城市糯稻种植面积达35万亩,占全市水稻生产面积的7成以上,总产逾17万吨,产值达5亿元,全市农民因种植糯稻年人均增收四分之一。
为何应城市糯稻生产会一枝独秀?在传统种植模式的基础上驱动政策利导、科技支撑、企业带动“三架马车”,就是制胜法宝。应城市副市长武斌洲一语释疑。
2.8亿元
“引出”35万亩规模
“今年肯定还是种糯稻”。冬日暖阳下的应城市田店镇肖黄村支部、村支书黄幺林正和几个村委员一起商量着开春的生产安排,他告诉记者,2012年,全村1280亩水田,种了1000亩糯稻,今年计划再扩大100亩。
“种糯稻划算”。掰着指头,黄幺林给记者算起了“糯稻账”:亩产550公斤,单价每公斤3.2元,除开投入每亩净收入1100元,比种植一般水稻亩增加150元以上。“市里还对种植糯稻有专项补贴,每亩几十元呢。”
不仅是效益好,生产条件的改善也是应城农民“钟情”糯稻的原因之一。黄幺林介绍,前年,全村1000多亩糯稻生产基地全部进行了改造,已实现全程机耕、机播、机收作业,生产条件实现了“旱涝保收”,农民种植糯稻积极性随之高涨。
“应城市发展糯稻优势明显。”应城市农业局局长徐金钟介绍,籼稻和粳稻里面都有支链淀粉含量较高的粘性变种,分称籼糯和粳糯,应城地处北纬30度,江汉平原与鄂中丘陵的过渡地带,是国内籼糯种植最适宜区域之一。而且近年来随着糯稻生产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品质也大幅提高,商品率高达99.3%,无公害生产率达100%,在市场上颇受青睐。
徐金钟告诉记者,为了发展糯稻生产,市政府专门制定了《应城市糯稻板块基地建设方案》,对连片规模种植糯稻的村、组、农户进行奖励补贴,同时有计划开展全市12个重点乡镇糯稻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过去的三年累计投入2.8亿元,建设机耕路25公里,新建塘堰85口,新增蓄水125万方,新建晒场55处2.5万平方米,改造泵站45处,更换设备65台套,硬化渠道28公里,疏通排水渠32公里,为发展糯稻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谁种糯稻谁受益”,应城市副市长武斌洲介绍,去年,应城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近亿元,专项用于糯稻产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糯稻生产补贴,重点建设了一个5万亩和4个1万亩连片的糯稻标准化生产示范片,带动全市糯稻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成为全国糯稻生产规模最大的县市。
五大体系打造一条龙服务
去年4月,湖北省优质水稻研究开发中心专用糯稻研发基地,在应城市瑞琪粮食有限公司揭牌,这是湖北省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从事糯稻育种、栽培的研发机构。基地特聘专家、湖北省农技推广总站研究员张似松认为,应城地区的糯稻生产优势很强,通过联合省内水稻专家进行科技攻关,为完善湖北的糯稻品种结构和提高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应城市农业局副局长熊华告诉记者,去年10月,应城糯稻与华中农业大学开展“校市对接”,在专家团队的支持下,成功推广了以直播(翻耕、免耕、机直播)为主的轻简化籼型糯稻高产栽培集成技术应用面积达10万亩,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明显。
新技术的应用让应城糯农种植效益有了明显增长。黄滩镇大张村支书徐春发对记者说,全村2000多亩糯稻种植面积,通过科学种植技术指导后,对比普通稻种植可节本增效300-500元。“浅、少、免”耕最大限度地减轻农药化肥对糯谷和环境的污染,劳力、地力等消耗也降低到最低限度。
应城市肖黄村肖四平是糯稻种植大户,他介绍,去年市农业部门在该村600多亩糯稻基地里安装了10盏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使得他的50亩糯稻节约农药投入近2000元,“品质提高了,每百斤售价也高出5元。”
据了解,近年来,应城市先后建立完善了覆盖糯稻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的新技术推广、土地流转、综合执法、安全生产、防灾减灾五大服务体系。建成16个土地流转平台,流转土地面积8.8万亩,培育规模糯稻生产大户328个,成立了5家糯稻生产专业合作社,组建植保机防队280个,全市机防率达90%,安装太阳能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2000盏,糯稻绿色防控面积达到20万亩次,糯稻机耕、机插、机收面积分别达到80%、20%、85%以上。2012年开展各类糯稻专项技术培训320场次、5万余人次,创建糯稻示范样板20处,面积5万亩。
糯稻加工年创产值12亿元
1994年,应城市糯稻面积5万亩,仅为全省平均值,去年应城市糯稻面积攀升至35万亩,已经连续数年稳居湖北第一,其中籼糯品种达30万亩,跃居全国第一。探寻应城糯稻发展的轨迹,不难发现其产业繁荣的背后有着强有力的糯稻系列产品深加工作为支撑。
据了解,应城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45家,其中专业从事糯稻加工的企业多达20家,为实现糯稻龙头企业强强联合,该市通过联合重组,以丰江、瑞琪、超禾、杨河、富水河等5家糯稻省市龙头企业为骨干,组建联合加工集团。这批“龙头”按照生产标准、产品包装、糯米品牌、收购价格、销售价格“五统一”的经营模式,进一步壮大产销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
2011年11月,全国首个糯米行业全程电子商务平台在应城开通,通过网上市场带动,让应城糯稻买全国、卖全国,大幅提升了应城糯稻的辐射能力,将订单源源不断吸入应城。
湖北稻花香集团与应城签订协议,将投资5亿元在应城建设白酒生产线。绍兴黄酒集团出口的古越龙山黄酒标签上,原料产地就标明“湖北应城”。 五粮液、茅台、稻花香、沱牌、绍兴黄酒、绍兴女儿红……其生产原料,都有应城糯稻。
“企业加合作社加农户,通过订单的形式组织生产,品质和规模都得到保障,推动了糯稻生产良性循环。”应城市农办主任祁腊发介绍,全市在重点扶持本地龙头企业的同时,积极引进浙江绍兴黄酒、四川五粮液、河南三全食品等集团开展订单生产,订单面积逾27万亩,订购量高达2.5亿斤,订单价格高出市场价5-10%。
“全面拓展糯稻深加工。”应城市副市长武斌洲介绍,目前应城市已经拥有1万吨的汤圆生产线、日产200吨糯米精加工线、年产2万吨的糯米粉生产线等,全部投入生产,2012年,全市20家糯米加工企业年加工产值高达12亿元。
“打造全国籼糯生产第一市(县)”。应城市委书记徐长水介绍,2012年,应城市糯稻种植面积达35万亩,占全市水稻生产面积的7成以上,总产逾17万吨,产值达5亿元,全市农民因种植糯稻年人均增收四分之一。
为何应城市糯稻生产会一枝独秀?在传统种植模式的基础上驱动政策利导、科技支撑、企业带动“三架马车”,就是制胜法宝。应城市副市长武斌洲一语释疑。
2.8亿元
“引出”35万亩规模
“今年肯定还是种糯稻”。冬日暖阳下的应城市田店镇肖黄村支部、村支书黄幺林正和几个村委员一起商量着开春的生产安排,他告诉记者,2012年,全村1280亩水田,种了1000亩糯稻,今年计划再扩大100亩。
“种糯稻划算”。掰着指头,黄幺林给记者算起了“糯稻账”:亩产550公斤,单价每公斤3.2元,除开投入每亩净收入1100元,比种植一般水稻亩增加150元以上。“市里还对种植糯稻有专项补贴,每亩几十元呢。”
不仅是效益好,生产条件的改善也是应城农民“钟情”糯稻的原因之一。黄幺林介绍,前年,全村1000多亩糯稻生产基地全部进行了改造,已实现全程机耕、机播、机收作业,生产条件实现了“旱涝保收”,农民种植糯稻积极性随之高涨。
“应城市发展糯稻优势明显。”应城市农业局局长徐金钟介绍,籼稻和粳稻里面都有支链淀粉含量较高的粘性变种,分称籼糯和粳糯,应城地处北纬30度,江汉平原与鄂中丘陵的过渡地带,是国内籼糯种植最适宜区域之一。而且近年来随着糯稻生产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品质也大幅提高,商品率高达99.3%,无公害生产率达100%,在市场上颇受青睐。
徐金钟告诉记者,为了发展糯稻生产,市政府专门制定了《应城市糯稻板块基地建设方案》,对连片规模种植糯稻的村、组、农户进行奖励补贴,同时有计划开展全市12个重点乡镇糯稻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过去的三年累计投入2.8亿元,建设机耕路25公里,新建塘堰85口,新增蓄水125万方,新建晒场55处2.5万平方米,改造泵站45处,更换设备65台套,硬化渠道28公里,疏通排水渠32公里,为发展糯稻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谁种糯稻谁受益”,应城市副市长武斌洲介绍,去年,应城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近亿元,专项用于糯稻产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糯稻生产补贴,重点建设了一个5万亩和4个1万亩连片的糯稻标准化生产示范片,带动全市糯稻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成为全国糯稻生产规模最大的县市。
五大体系打造一条龙服务
去年4月,湖北省优质水稻研究开发中心专用糯稻研发基地,在应城市瑞琪粮食有限公司揭牌,这是湖北省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从事糯稻育种、栽培的研发机构。基地特聘专家、湖北省农技推广总站研究员张似松认为,应城地区的糯稻生产优势很强,通过联合省内水稻专家进行科技攻关,为完善湖北的糯稻品种结构和提高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应城市农业局副局长熊华告诉记者,去年10月,应城糯稻与华中农业大学开展“校市对接”,在专家团队的支持下,成功推广了以直播(翻耕、免耕、机直播)为主的轻简化籼型糯稻高产栽培集成技术应用面积达10万亩,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明显。
新技术的应用让应城糯农种植效益有了明显增长。黄滩镇大张村支书徐春发对记者说,全村2000多亩糯稻种植面积,通过科学种植技术指导后,对比普通稻种植可节本增效300-500元。“浅、少、免”耕最大限度地减轻农药化肥对糯谷和环境的污染,劳力、地力等消耗也降低到最低限度。
应城市肖黄村肖四平是糯稻种植大户,他介绍,去年市农业部门在该村600多亩糯稻基地里安装了10盏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使得他的50亩糯稻节约农药投入近2000元,“品质提高了,每百斤售价也高出5元。”
据了解,近年来,应城市先后建立完善了覆盖糯稻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的新技术推广、土地流转、综合执法、安全生产、防灾减灾五大服务体系。建成16个土地流转平台,流转土地面积8.8万亩,培育规模糯稻生产大户328个,成立了5家糯稻生产专业合作社,组建植保机防队280个,全市机防率达90%,安装太阳能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2000盏,糯稻绿色防控面积达到20万亩次,糯稻机耕、机插、机收面积分别达到80%、20%、85%以上。2012年开展各类糯稻专项技术培训320场次、5万余人次,创建糯稻示范样板20处,面积5万亩。
糯稻加工年创产值12亿元
1994年,应城市糯稻面积5万亩,仅为全省平均值,去年应城市糯稻面积攀升至35万亩,已经连续数年稳居湖北第一,其中籼糯品种达30万亩,跃居全国第一。探寻应城糯稻发展的轨迹,不难发现其产业繁荣的背后有着强有力的糯稻系列产品深加工作为支撑。
据了解,应城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45家,其中专业从事糯稻加工的企业多达20家,为实现糯稻龙头企业强强联合,该市通过联合重组,以丰江、瑞琪、超禾、杨河、富水河等5家糯稻省市龙头企业为骨干,组建联合加工集团。这批“龙头”按照生产标准、产品包装、糯米品牌、收购价格、销售价格“五统一”的经营模式,进一步壮大产销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
2011年11月,全国首个糯米行业全程电子商务平台在应城开通,通过网上市场带动,让应城糯稻买全国、卖全国,大幅提升了应城糯稻的辐射能力,将订单源源不断吸入应城。
湖北稻花香集团与应城签订协议,将投资5亿元在应城建设白酒生产线。绍兴黄酒集团出口的古越龙山黄酒标签上,原料产地就标明“湖北应城”。 五粮液、茅台、稻花香、沱牌、绍兴黄酒、绍兴女儿红……其生产原料,都有应城糯稻。
“企业加合作社加农户,通过订单的形式组织生产,品质和规模都得到保障,推动了糯稻生产良性循环。”应城市农办主任祁腊发介绍,全市在重点扶持本地龙头企业的同时,积极引进浙江绍兴黄酒、四川五粮液、河南三全食品等集团开展订单生产,订单面积逾27万亩,订购量高达2.5亿斤,订单价格高出市场价5-10%。
“全面拓展糯稻深加工。”应城市副市长武斌洲介绍,目前应城市已经拥有1万吨的汤圆生产线、日产200吨糯米精加工线、年产2万吨的糯米粉生产线等,全部投入生产,2012年,全市20家糯米加工企业年加工产值高达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