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脊柱肿瘤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骨科行脊柱肿瘤切除手术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肿瘤切除术前是否行动脉栓塞治疗,将患者分为栓塞组(20例)和未栓塞组(22例),再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椎体切除亚组和椎板切除亚组。栓塞组椎体切除12例、椎板切除8例;未栓塞组椎体切除13例、椎板切除9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
【机 构】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放射科,沈阳 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放射科,沈阳 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放射科,沈阳 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放射科,沈阳 11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脊柱肿瘤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骨科行脊柱肿瘤切除手术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肿瘤切除术前是否行动脉栓塞治疗,将患者分为栓塞组(20例)和未栓塞组(22例),再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椎体切除亚组和椎板切除亚组。栓塞组椎体切除12例、椎板切除8例;未栓塞组椎体切除13例、椎板切除9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间术中失血量、红细胞输入量、校准失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的差异。
结果栓塞组20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了脊柱肿瘤动脉栓塞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栓塞组与未栓塞组患者术中失血量、红细胞输入量、校准失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栓塞组椎体切除患者,术中失血量、红细胞输入量和校准失血量分别为(1 966.7±898.8)ml、(7.42±3.27)U和(91.3±39.2)g/L,未栓塞组椎体切除患者分别为(2 838.5±1 143.5)ml、(11.04±4.08)U和(133.0±46.4)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07、-2.436、-2.419,P<0.05);而2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80、-0.549,P>0.05)。栓塞组与未栓塞组椎板切除患者的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脊柱肿瘤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术相对安全。脊柱肿瘤术前动脉栓塞不能减少外科切除手术的失血量,但对外科术式加以区分后,术前栓塞可显著减少接受椎体切除手术患者的失血量,而椎板切除手术的患者无明显受益。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肝脏脂肪含量与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2016年3月至6月纳入184名北京社区中老年居民,其中男68名、女116名,对其进行腹部MRI mDIXON-Quant序列扫描和腰椎定量CT(QCT)扫描,测量肝脏脂肪含量和腰1~腰3椎体骨密度。根据肝脏脂肪含量的四分位数分为四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肝脏脂肪含量组间骨密度及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等变量的差异,
目的探讨数字乳腺X线摄影中不同乳腺压迫厚度时管电流量与影像质量的关系。方法全数字乳腺摄影机中采用钼-铑靶滤过组合,对2~7 cm厚度的CDMAM模体选择适宜的管电压,不同管电流量下,进行手动曝光,参数(压迫厚度、管电压、管电流量)设定分别为2 cm、27 kVp、10~90 mAs,3 cm、29 kVp、20~120 mAs,4 cm、29 kVp、20~200 mAs,5 cm、30 kVp、
目的探讨足月新生儿肝母细胞瘤(HB)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新生儿肝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及腹部CT表现特点,重点观察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及动态增强特征。结果7例HB患儿CT表现为肝内单发性肿块,其中累及肝Ⅵ段2例、肝Ⅶ段2例、肝Ⅴ+Ⅵ段1例、肝Ⅱ+Ⅲ段1例、肝Ⅳa+Ⅴ+Ⅷ段1例。肿瘤最大径为2.9~10.2 cm,中位数为4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诊断标准提出了6大核心临床特征,包括视神经炎、急性脊髓炎、极后区综合征、急性脑干综合征、症状性睡眠发作或急性间脑综合征伴典型的间脑MRI病灶、症状性大脑综合征伴典型大脑MRI病变,其中影像学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拟通过对其6大核心临床特征所对应影像学改变的探讨以及常见疾病鉴别诊断的分析,使影像科和神经科医师更好地认识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同时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其诊断标准。
目的探讨多层双源CT大螺距头颈心血管双期扫描在心率波动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并评价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河北省人民医院心率波动大于3次/min的79例患者。按照检查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A组(40例):注射1次对比剂,采用大螺距双期模式行头颈心CTA一站式扫描(第1期图像为Single A组,第1、2期结合图像为Double A组);B组(39例):注
目的探讨局部放大重建在肺部小结节结构精准诊断上的价值。方法使用常规胸部CT条件扫描质控模型Catphan500体模,关闭自动辐射剂量调节技术。根据扫描和重建方式不同分为改变扫描FOV组与改变重建FOV组,改变扫描FOV组控制扫描FOV分别为500 mm×500 mm、400 mm×400 mm、300 mm×300 mm、200 mm×200 mm、100 mm×100 mm,改变重建FOV组控制
本文报道原发性腰椎肌上皮瘤影像表现一例。患者男,59岁,平扫CT示腰4椎体及右侧附件见分房样溶骨性骨质破坏,膨胀性生长。MRI示病灶内呈多发分房囊性信号,边缘清晰,病灶囊性成分不强化,分隔及实性成分明显强化。遂行椎骨肿瘤切除,术后病理提示为肌上皮瘤。
本文报道1例尾端退化综合征患儿的影像学资料。患儿临床表现为双下肢畸形并大小便失禁,影像表现为腰骶尾椎缺失,双侧髂骨内移并形成假关节,双髋外展、双膝屈曲;下腹部、盆腔后部及双侧臀部肌肉缺失,呈脂肪密度;双侧大脑半球多发斑片状密度减低影;马蹄肾。
目的探讨管电压为70 kV时不同管电流及采集频次对双源CT颅脑灌注成像(CTP)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的影响,及其在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2月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临床可疑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9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A、B、C组均50例,D组40例,均在发病6 h内行双源CT平扫及70 kV管电压颅脑灌注成像。A组管电流120 mA,B组和
笔者报道3例眼肌颗粒细胞瘤(GCT)的影像及病理表现。GCT的影像特点为肿块以肌腹为中心,CT上呈均匀等或稍高密度;常规MRI,相对于脑灰质,肿块于T1WI呈等信号、T2WI上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中等至显著强化;扩散加权成像呈等或稍低信号,平均表观扩散系数为0.60×10-3 mm2/s。GCT的病理特点为瘤细胞体积大,且细胞排列紧密,胞质充满嗜酸性颗粒,S-100表达强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