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报道,是新闻媒体常见的一种报道形式,也是记者和基层通讯员最为喜欢、易于接受的一种新闻体裁。笔者就自己多年来从事人物报道的体会谈谈如何搞好人物报道。
典型人物报道,切忌脸谱化,工夫下在诗外,力求真实可信。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涌现出一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业绩突出的典型人物,对他们进行大力的宣传报道,可以感召他人、催人奋进。但多数时候,我们对他们的常规报道总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是写他们如何加班加点,无私奉献,就是写他们如何舍小家顾大家。这种给人似曾相识的新闻作品,很容易使典型人物形象脸谱化,也使典型人物的可信度在受众的心中打了折扣。因此,要把典型人物还原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从人物的个性出发,从人物工作的特性出发,寻找符合主题的东西,才能塑造出生动感人、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
中原石油报曾经发表的人物通讯《用创新“领跑”的金牌工人》就是一篇“同中求异”、不落俗套的优秀作品。中原油田采油三厂田纪民是中原油田乃至石油石化系统极为难得的技术创新型杰出人才,他几十年如一日,围绕油田开发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自发自觉地进行技术创新。工作中,他时时处处留心观察,拿出工资搞试验,持之以恒攻难关,为油田创造了几千万元的经济效益,有效解决了许多制约油田生产的重大而突出的技术问题,从而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膺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报社对他的事迹已有多次报道。作者再写田纪民的事迹,如果还是按常规模式继续写他怎样废寝忘食,进行技术革新,就难再有新“彩”可出。在《用创新“领跑”的金牌工人》这篇文章中,作者恰当地运用了细节描写,用实实在在的细节“支撑”起了这个人物,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丰满,整个作品具有了较强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细节的获取需要敏感力和洞察力,需要深入细致的采访,不放过采访现场的蛛丝马迹,以及采访对象的细微表情,当二道贩子是写不出真实细节的。采访田纪民时,为了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对他的工作生活环境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一方面,在采访交谈中,作者尽量创造了一个无拘无束、轻松自然的交谈氛围;另一方面,又专门抽出一天时间,专程赶往采油三厂找到田纪民,随同他一起工作,力求走进他的工作和生活中,在用心的静观默察中,在心灵的碰撞和精神的交往中,掌握了走马观花或蜻蜓点水式的采访所不可能掌握的大量第一手材料,为写稿搜集了丰富的素材。
典型的细节能够深化主题。文章的末尾部分,作者通过写田纪民母亲挨饿、田纪民强烈的愧疚感等细节,使人物性格在矛盾中得到了进一步展示,达到了呼应主题的效果,展现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
鲁迅先生认为:细节描写可以起到“窥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的作用。笔者认为,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细节描写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可以让肤浅走向深刻,让枯燥走向生动,使文章大出神韵。
所以,采写典型人物,只要在细微之处下工夫,寻求人物的个性,带着同中求异的意识去采访去构思,就一定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
普通人物报道,要“小”中见“大”,视角独特,以情感人。报道人物,不能总是把眼光盯在劳模、先进身上,这样容易导致新闻资源的枯竭。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总是说,要把手中的笔和镜头对准一线职工、对准火热的生活,可实际上见诸报端的反映普通人生活的高质量新闻作品却很少。其实,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都有感人的事迹,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道出老百姓的家长里短,演绎人世间的真情已经成为时下新闻媒体追求的一个报道方向。前些年,当大款暴富、明星轶闻、股市沉浮、情场风云泛滥报纸的时候,中国青年报以强烈的使命感,在人们信仰出现危机的时候,把国人心中那份久违的感动书写在了为老百姓伸张正义的“冰点”栏目上。一篇篇讲述老百姓自己故事的优秀作品横空出世:《北京最后一个粪桶》、《乔安山的故事》、《我为孩子讨说法》、《背着父亲去上学》等一大批用感人肺腑的事实讴歌真、善、美的报道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一些作品走进了《东方时空》,一些作品被改编成了电影。这些不是热点、焦点人物,但用他们普普通通的故事为这个世界传诵着真情和感动。
小人物的事迹虽然普通,但背后折射出的高远意境,却是我们应弘扬的主旋律。根植于生活的土壤,心系百姓疾苦,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灵感,才能有层出不穷的佳作。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民新闻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与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它把它在希望与忧患之中从生活那里倾听到的东西,公开地报道出来。”
要对典型细节归纳分析,深入挖掘,揭示主题。一篇人物通讯主题的形成,要经过一个由浅入深、反复酝酿的过程。笔者曾在《陕西日报》看到一篇写勇斗歹徒光荣牺牲的万源车站共产党员叶波的人物通讯。据了解,作者在采访掌握了叶波牺牲前的三个典型细节后,没有急于写稿,而是在心中反复酝酿,归纳分析,直至找到细节中的“闪光点”后才动手。叶波有三次避开死神的机会,然而他没有避开,这在上述三个细节描写中已经提及,但如果对这三个细节不进行归纳分析,就难以体现叶波英勇举动背后的思想背景。为此,作者在写稿时,对其见习期间坚持上夜班,归纳为“在他的思想中,工作要比休息重要得多”。对其将到机关的“助勤”机会让给别人,归纳为“在他的脑海里,即使‘位置’再好,只要有比自己更能胜任者,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把‘位置’让给别人。”对其离开事故现场后又半途返回的举动,归纳为“在他的行为中,他是把生的机会和表现自己的机会让给了别人,把危险和困难的时刻留给了自己”。这里文字不多,却把叶波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反映得淋漓尽致,整个文章的主题也更为鲜明和深刻。
对普通人物的采访报道,关键是要找准点、选好角、立好意、把好度,不要面面俱到,要在个性中寻找亮点,要以“小”见“大”,以“情”感人,要突破传统套路,在创新上下工夫,在结构、语言上动脑筋,以“点”带“面”,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新的人物。
(作者单位:中原石油报社)
编校:郑艳
典型人物报道,切忌脸谱化,工夫下在诗外,力求真实可信。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涌现出一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业绩突出的典型人物,对他们进行大力的宣传报道,可以感召他人、催人奋进。但多数时候,我们对他们的常规报道总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是写他们如何加班加点,无私奉献,就是写他们如何舍小家顾大家。这种给人似曾相识的新闻作品,很容易使典型人物形象脸谱化,也使典型人物的可信度在受众的心中打了折扣。因此,要把典型人物还原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从人物的个性出发,从人物工作的特性出发,寻找符合主题的东西,才能塑造出生动感人、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
中原石油报曾经发表的人物通讯《用创新“领跑”的金牌工人》就是一篇“同中求异”、不落俗套的优秀作品。中原油田采油三厂田纪民是中原油田乃至石油石化系统极为难得的技术创新型杰出人才,他几十年如一日,围绕油田开发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自发自觉地进行技术创新。工作中,他时时处处留心观察,拿出工资搞试验,持之以恒攻难关,为油田创造了几千万元的经济效益,有效解决了许多制约油田生产的重大而突出的技术问题,从而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膺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报社对他的事迹已有多次报道。作者再写田纪民的事迹,如果还是按常规模式继续写他怎样废寝忘食,进行技术革新,就难再有新“彩”可出。在《用创新“领跑”的金牌工人》这篇文章中,作者恰当地运用了细节描写,用实实在在的细节“支撑”起了这个人物,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丰满,整个作品具有了较强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细节的获取需要敏感力和洞察力,需要深入细致的采访,不放过采访现场的蛛丝马迹,以及采访对象的细微表情,当二道贩子是写不出真实细节的。采访田纪民时,为了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对他的工作生活环境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一方面,在采访交谈中,作者尽量创造了一个无拘无束、轻松自然的交谈氛围;另一方面,又专门抽出一天时间,专程赶往采油三厂找到田纪民,随同他一起工作,力求走进他的工作和生活中,在用心的静观默察中,在心灵的碰撞和精神的交往中,掌握了走马观花或蜻蜓点水式的采访所不可能掌握的大量第一手材料,为写稿搜集了丰富的素材。
典型的细节能够深化主题。文章的末尾部分,作者通过写田纪民母亲挨饿、田纪民强烈的愧疚感等细节,使人物性格在矛盾中得到了进一步展示,达到了呼应主题的效果,展现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
鲁迅先生认为:细节描写可以起到“窥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的作用。笔者认为,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细节描写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可以让肤浅走向深刻,让枯燥走向生动,使文章大出神韵。
所以,采写典型人物,只要在细微之处下工夫,寻求人物的个性,带着同中求异的意识去采访去构思,就一定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
普通人物报道,要“小”中见“大”,视角独特,以情感人。报道人物,不能总是把眼光盯在劳模、先进身上,这样容易导致新闻资源的枯竭。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总是说,要把手中的笔和镜头对准一线职工、对准火热的生活,可实际上见诸报端的反映普通人生活的高质量新闻作品却很少。其实,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都有感人的事迹,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道出老百姓的家长里短,演绎人世间的真情已经成为时下新闻媒体追求的一个报道方向。前些年,当大款暴富、明星轶闻、股市沉浮、情场风云泛滥报纸的时候,中国青年报以强烈的使命感,在人们信仰出现危机的时候,把国人心中那份久违的感动书写在了为老百姓伸张正义的“冰点”栏目上。一篇篇讲述老百姓自己故事的优秀作品横空出世:《北京最后一个粪桶》、《乔安山的故事》、《我为孩子讨说法》、《背着父亲去上学》等一大批用感人肺腑的事实讴歌真、善、美的报道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一些作品走进了《东方时空》,一些作品被改编成了电影。这些不是热点、焦点人物,但用他们普普通通的故事为这个世界传诵着真情和感动。
小人物的事迹虽然普通,但背后折射出的高远意境,却是我们应弘扬的主旋律。根植于生活的土壤,心系百姓疾苦,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灵感,才能有层出不穷的佳作。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民新闻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与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它把它在希望与忧患之中从生活那里倾听到的东西,公开地报道出来。”
要对典型细节归纳分析,深入挖掘,揭示主题。一篇人物通讯主题的形成,要经过一个由浅入深、反复酝酿的过程。笔者曾在《陕西日报》看到一篇写勇斗歹徒光荣牺牲的万源车站共产党员叶波的人物通讯。据了解,作者在采访掌握了叶波牺牲前的三个典型细节后,没有急于写稿,而是在心中反复酝酿,归纳分析,直至找到细节中的“闪光点”后才动手。叶波有三次避开死神的机会,然而他没有避开,这在上述三个细节描写中已经提及,但如果对这三个细节不进行归纳分析,就难以体现叶波英勇举动背后的思想背景。为此,作者在写稿时,对其见习期间坚持上夜班,归纳为“在他的思想中,工作要比休息重要得多”。对其将到机关的“助勤”机会让给别人,归纳为“在他的脑海里,即使‘位置’再好,只要有比自己更能胜任者,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把‘位置’让给别人。”对其离开事故现场后又半途返回的举动,归纳为“在他的行为中,他是把生的机会和表现自己的机会让给了别人,把危险和困难的时刻留给了自己”。这里文字不多,却把叶波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反映得淋漓尽致,整个文章的主题也更为鲜明和深刻。
对普通人物的采访报道,关键是要找准点、选好角、立好意、把好度,不要面面俱到,要在个性中寻找亮点,要以“小”见“大”,以“情”感人,要突破传统套路,在创新上下工夫,在结构、语言上动脑筋,以“点”带“面”,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新的人物。
(作者单位:中原石油报社)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