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欧洲和美国的文化人士不断警告,延绵400多年的西方古典音乐正在日趋边缘化,古典音乐产业遭遇空前寒冬之时,令人振奋的暖流却从遥远的东方袭来,一块与贝多芬、莫扎特素无关联的大陆却成为了这门艺术发展最蓬勃的地区。从东京到首尔,从北京到台北,这些 在西方音乐史上默默无闻的城市,以最短的时间成为国际古典音乐版图中最重要的地标。
日本的先声与中国进行时
如果说欧洲是古典音乐的原产地,这门艺术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充其量只能算是二手货的集散地,而亚洲则是彻头彻尾的第三世界。与美国利用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成为古典音乐大国不同的是,亚洲的古典音乐艺术则是殖民主义扩张的产物。后者对整个亚太地区的威胁催生出亚洲第一个西化国家日本,而这个明治维新后的岛国在西方最重要的学习对象就是普鲁士德国,巴赫与贝多芬的祖国,古典音乐的繁盛之地。
日本将大批的青年知识分子送往海外学习,山田耕筰是日本最早一批接受西方音乐高等教育的日本音乐家,他在19世纪初留学德国,师从大作曲家马克斯·布鲁赫(Max Bruch),而他归国后致力于古典音乐在国内的普及,包括创办了日本最早的专业交响乐团NHK交响乐团的前身“日本交响乐协会”,他的歌剧《黑船》正是以1853年江户湾著名的“黑船事件”为背景写成的。
二战的溃败激发了日本的再度崛起,日本人愈发相信,唯有将西方文明学习到底才是与之抗衡的最佳途径。上世纪50年代起,日本的古典音乐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而随后20年的经济腾飞让这个岛国迅速崛起为全球最引人瞩目的音乐新大陆,挥金如土的日本演出商不惜血本,将世界上最奢豪的古典音乐演出带到这里,不止一两个在西方世界声名显赫的音乐家将日本视为第二故乡。德国依然是日本在音乐领域的榜样,德意志民族严谨勤奋的精神与日本人多有近似,这让他们演奏起贝多芬、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音乐时,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经济腾飞也让被视为“高雅艺术”的古典音乐大肆发展起来,虽然相较日本,历史积淀要薄弱许多,但现代化剧院和音乐厅如雨后春笋,北京和上海等大都市引来了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家和交响乐团,而标志性产物就是2007年开业的国家大剧院。之后仅用了短短五年时间,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便成为泛亚地区最大的古典音乐“港口”,其古典音乐演出的数量和水准直逼东京。
郎朗、李云迪、王羽佳等古典音乐家的出现,为年轻的爱乐者和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描绘了一幅灿烂前景。当欧美音乐界正为如何培养年轻的古典音乐观众和人才发愁时,近4000万中国琴童却苦心修炼技艺,广州的珠江钢琴厂也跃居为世界产量第一的钢琴生产商。
目前,日本的古典音乐市场在高位运行的状态下趋于饱和,中国却成了唯一保持上升趋势的国家,越来越多的欧美音乐家认为,21世纪古典音乐的希望在中国。没有哪个发展中国家的剧院可以一年上演10部以上的歌剧,并让一座城市每个晚上都能响起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的音乐,而令人惊讶的是,从对古典音乐充满戒心到全情拥抱,中国的转变何等之快,何等之剧烈。
阿布扎比的音乐豪宴
有钱的并不只是中国,在西亚的阿联酋,绿洲之上的阿布扎比也正在用行动告诉世人,他们所拥有的不只是石油和花不光的美元,除了史上最奢豪的酒店、F1锦标赛和法拉利中心外,这里同样可以吸引古典音乐领域的翘楚。
2008年,阿联酋文化和遗产保护部创立了一年一度的国际古典音乐演出季,从那之后,阿布扎比的酋长宫大厅(Emirates Palace)就成了整个阿拉伯世界和西亚地区最耀眼的音乐之城。而翻看阿布扎比古典音乐(Abu Dhabi classics)的官方网站,演出项目和艺术家阵容豪华得令人咋舌,很难想象西亚人是如何将柏林、维也纳爱乐和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塞进同一个演出季,又是如何把西西莉亚·巴托莉、马友友等一干明星级音乐家请到家门口的。
这还不算什么,向来严肃和自以为是的德国拜罗伊特歌剧节(Bayreuther Festspiele)将瓦格纳的音乐带到了阿拉伯世界,2008年作为整个演出计划的开幕式,被称为“小卡拉扬”的德国人蒂勒曼率领一干德语歌剧界的明星出师阿布扎比,演出了一场瓦格纳歌剧选段音乐会。阿联酋人一度甚至希望将当年正在拜罗伊特上演的全版《指环》四联剧搬到波斯湾,但计划最终由于工程过于浩大,同时当地没有足够规模的歌剧院而搁浅。不过,阿布扎比方面表示,该市一定会修建一座舞台足够庞大的剧院。
据说,国外一流乐团在当地的出场费是其常规巡演的三倍,而且指挥家和随团独奏家的费用要另算。除了乐团普通演奏员一律入住阿布扎比的超豪华星级酒店,团员还可以在市中心最顶级的跑车行里挑选心仪的兰博基尼或玛莎拉蒂试驾。纽约爱乐的一位演奏师曾经对我说,当地的观众并不怎么关心演出的水准,甚至连演奏的作品都所知无几,出席音乐会的全部是当地部落首领和社会精英人士,演出票的价格可以贵到在美国买辆品相良好的二手汽车。
除了金元政策还有什么?
烧钱似乎成了新兴国家发展古典音乐文化的最重要方式,物质文明换取精神文明在古典音乐领域已是百试不爽的灵丹妙药,日本曾经先行一步,以引进高水平的演出项目提高了全民对古典音乐艺术的兴趣。而在修建国家大剧院后,中国的示范作用立刻引起了亚洲其他国家的连锁反应,印度首都新德里、卡塔尔首都多哈同样建起了属于本国的国家大剧院。虽然莫扎特、舒伯特、贝多芬们在世时都曾为了钱而愁于生计,但今天,他们在异国他乡的知音却毫不囊中羞涩。
很大程度上,古典音乐在亚洲的兴起源于政府对这一事业的慷慨资助,以政府为导向的古典音乐发展之路在亚洲已经被反复践行。在中国,政府将古典音乐艺术的普及视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高雅艺术”成为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良药,于是财政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向这一领域。而在日本,政府与企业财团双管齐下,以积极的姿态参与音乐事业和产业的建设,而日本国内企业对古典音乐的浓厚兴趣和大手笔支持,是目前中国企业界鲜有看到的。
而在中国香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相对较小和集约的市场很容易让音乐发展机构找到他们的观众。新加坡维多利亚音乐厅只有800个席位,却总能被填得满满当当。2010年柏林爱乐访问此地的音乐会以3D的形式在全球影院播放,极大地提升了该国在古典音乐界的知名度。而马来西亚则颇为特殊,本国政府对音乐事业兴趣寡淡,更多依靠的是外资买办力量的介入。当地唯一职业乐团马来西亚爱乐乐团水准颇高,乐手80%以上都是外籍,观众也非本国公民,大有上世纪30年代上海租界工部局乐团的影子。
在被视为华语地区流行文化中心的香港,古典音乐发展亦是先驱,香港艺术节至今已经举办超过40届,堪称亚太地区水准最高的艺术活动,而古典音乐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香港本地乐团的水准在亚洲亦名列前茅,而这一领域不时闪动着香港地产、金融和博彩业巨商的身影。
现在看来,没有丰厚的历史积累反而让亚洲成为了古典音乐发展的蓬勃之地,体制灵活,观众开放,而经济水平迅速提高成为了该领域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所有这些让亚洲成为继欧洲和美国后最受瞩目的古典音乐市场,而这一高增长目前还在继续,中国则无疑扮演了发动机式的角色。
日本的先声与中国进行时
如果说欧洲是古典音乐的原产地,这门艺术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充其量只能算是二手货的集散地,而亚洲则是彻头彻尾的第三世界。与美国利用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成为古典音乐大国不同的是,亚洲的古典音乐艺术则是殖民主义扩张的产物。后者对整个亚太地区的威胁催生出亚洲第一个西化国家日本,而这个明治维新后的岛国在西方最重要的学习对象就是普鲁士德国,巴赫与贝多芬的祖国,古典音乐的繁盛之地。
日本将大批的青年知识分子送往海外学习,山田耕筰是日本最早一批接受西方音乐高等教育的日本音乐家,他在19世纪初留学德国,师从大作曲家马克斯·布鲁赫(Max Bruch),而他归国后致力于古典音乐在国内的普及,包括创办了日本最早的专业交响乐团NHK交响乐团的前身“日本交响乐协会”,他的歌剧《黑船》正是以1853年江户湾著名的“黑船事件”为背景写成的。
二战的溃败激发了日本的再度崛起,日本人愈发相信,唯有将西方文明学习到底才是与之抗衡的最佳途径。上世纪50年代起,日本的古典音乐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而随后20年的经济腾飞让这个岛国迅速崛起为全球最引人瞩目的音乐新大陆,挥金如土的日本演出商不惜血本,将世界上最奢豪的古典音乐演出带到这里,不止一两个在西方世界声名显赫的音乐家将日本视为第二故乡。德国依然是日本在音乐领域的榜样,德意志民族严谨勤奋的精神与日本人多有近似,这让他们演奏起贝多芬、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音乐时,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经济腾飞也让被视为“高雅艺术”的古典音乐大肆发展起来,虽然相较日本,历史积淀要薄弱许多,但现代化剧院和音乐厅如雨后春笋,北京和上海等大都市引来了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家和交响乐团,而标志性产物就是2007年开业的国家大剧院。之后仅用了短短五年时间,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便成为泛亚地区最大的古典音乐“港口”,其古典音乐演出的数量和水准直逼东京。
郎朗、李云迪、王羽佳等古典音乐家的出现,为年轻的爱乐者和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描绘了一幅灿烂前景。当欧美音乐界正为如何培养年轻的古典音乐观众和人才发愁时,近4000万中国琴童却苦心修炼技艺,广州的珠江钢琴厂也跃居为世界产量第一的钢琴生产商。
目前,日本的古典音乐市场在高位运行的状态下趋于饱和,中国却成了唯一保持上升趋势的国家,越来越多的欧美音乐家认为,21世纪古典音乐的希望在中国。没有哪个发展中国家的剧院可以一年上演10部以上的歌剧,并让一座城市每个晚上都能响起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的音乐,而令人惊讶的是,从对古典音乐充满戒心到全情拥抱,中国的转变何等之快,何等之剧烈。
阿布扎比的音乐豪宴
有钱的并不只是中国,在西亚的阿联酋,绿洲之上的阿布扎比也正在用行动告诉世人,他们所拥有的不只是石油和花不光的美元,除了史上最奢豪的酒店、F1锦标赛和法拉利中心外,这里同样可以吸引古典音乐领域的翘楚。
2008年,阿联酋文化和遗产保护部创立了一年一度的国际古典音乐演出季,从那之后,阿布扎比的酋长宫大厅(Emirates Palace)就成了整个阿拉伯世界和西亚地区最耀眼的音乐之城。而翻看阿布扎比古典音乐(Abu Dhabi classics)的官方网站,演出项目和艺术家阵容豪华得令人咋舌,很难想象西亚人是如何将柏林、维也纳爱乐和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塞进同一个演出季,又是如何把西西莉亚·巴托莉、马友友等一干明星级音乐家请到家门口的。
这还不算什么,向来严肃和自以为是的德国拜罗伊特歌剧节(Bayreuther Festspiele)将瓦格纳的音乐带到了阿拉伯世界,2008年作为整个演出计划的开幕式,被称为“小卡拉扬”的德国人蒂勒曼率领一干德语歌剧界的明星出师阿布扎比,演出了一场瓦格纳歌剧选段音乐会。阿联酋人一度甚至希望将当年正在拜罗伊特上演的全版《指环》四联剧搬到波斯湾,但计划最终由于工程过于浩大,同时当地没有足够规模的歌剧院而搁浅。不过,阿布扎比方面表示,该市一定会修建一座舞台足够庞大的剧院。
据说,国外一流乐团在当地的出场费是其常规巡演的三倍,而且指挥家和随团独奏家的费用要另算。除了乐团普通演奏员一律入住阿布扎比的超豪华星级酒店,团员还可以在市中心最顶级的跑车行里挑选心仪的兰博基尼或玛莎拉蒂试驾。纽约爱乐的一位演奏师曾经对我说,当地的观众并不怎么关心演出的水准,甚至连演奏的作品都所知无几,出席音乐会的全部是当地部落首领和社会精英人士,演出票的价格可以贵到在美国买辆品相良好的二手汽车。
除了金元政策还有什么?
烧钱似乎成了新兴国家发展古典音乐文化的最重要方式,物质文明换取精神文明在古典音乐领域已是百试不爽的灵丹妙药,日本曾经先行一步,以引进高水平的演出项目提高了全民对古典音乐艺术的兴趣。而在修建国家大剧院后,中国的示范作用立刻引起了亚洲其他国家的连锁反应,印度首都新德里、卡塔尔首都多哈同样建起了属于本国的国家大剧院。虽然莫扎特、舒伯特、贝多芬们在世时都曾为了钱而愁于生计,但今天,他们在异国他乡的知音却毫不囊中羞涩。
很大程度上,古典音乐在亚洲的兴起源于政府对这一事业的慷慨资助,以政府为导向的古典音乐发展之路在亚洲已经被反复践行。在中国,政府将古典音乐艺术的普及视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高雅艺术”成为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良药,于是财政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向这一领域。而在日本,政府与企业财团双管齐下,以积极的姿态参与音乐事业和产业的建设,而日本国内企业对古典音乐的浓厚兴趣和大手笔支持,是目前中国企业界鲜有看到的。
而在中国香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相对较小和集约的市场很容易让音乐发展机构找到他们的观众。新加坡维多利亚音乐厅只有800个席位,却总能被填得满满当当。2010年柏林爱乐访问此地的音乐会以3D的形式在全球影院播放,极大地提升了该国在古典音乐界的知名度。而马来西亚则颇为特殊,本国政府对音乐事业兴趣寡淡,更多依靠的是外资买办力量的介入。当地唯一职业乐团马来西亚爱乐乐团水准颇高,乐手80%以上都是外籍,观众也非本国公民,大有上世纪30年代上海租界工部局乐团的影子。
在被视为华语地区流行文化中心的香港,古典音乐发展亦是先驱,香港艺术节至今已经举办超过40届,堪称亚太地区水准最高的艺术活动,而古典音乐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香港本地乐团的水准在亚洲亦名列前茅,而这一领域不时闪动着香港地产、金融和博彩业巨商的身影。
现在看来,没有丰厚的历史积累反而让亚洲成为了古典音乐发展的蓬勃之地,体制灵活,观众开放,而经济水平迅速提高成为了该领域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所有这些让亚洲成为继欧洲和美国后最受瞩目的古典音乐市场,而这一高增长目前还在继续,中国则无疑扮演了发动机式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