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还巢”富了阙庄村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ter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梦·百年潮”寻访来自百名最美书记的故事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一百年风雨兼程,一世纪沧桑巨变。
  2020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党的根本利益立场、民主政治理念、现实执政方略等方面,系统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基因密码——人民至上的基本价值理念。他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回想起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时提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為中华民族谋复兴”;屏息凝望百年党史,体现的不正是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吗?
  中国社会的百年变迁,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为向党的一百岁生日献礼,时代报告杂志社联合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发起“中国梦·百年潮——献礼建党100周年”系列寻访活动——
  寻访乡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企事业单位党委(支部)书记及优秀共产党员100人,用报告文学的手法全景化、立体化深入探寻他们的故事,挖掘他们在伟大复兴中国梦历程中所坚守的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即日起,我们面向全社会征集优秀党支部书记的故事,字数3500~8000为宜,拟在《时代报告》特设专栏“中国梦·百年潮”刊发,于2021年7月1日建党100周年到来之前结集成书出版。
  1994年,20岁的阙传孔从部队转业回到地方后,一直在外打拼做生意,不但开了制鞋厂,而且还经营着一家摩托车行。
  2000年年底,经乡政府推荐,村民选举,在外经商的阙传孔被推上了睢县董店乡阙庄村党支部书记的位子上。至此,他二话没说,毅然放下蒸蒸日上的事业,走马上任。
  从2000至2020年,从青春年少至中年汉子,这一干就是20年。20年,他用一颗赤诚之心,将生命之根深深地扎进这片黄土地。用生命之火把曾是黄沙满天飞、处处是荒芜的沙土窝变成了推窗闻花香、闭眼听鸟鸣的世外桃源。2020年七月头伏的第一天,记者走进这个被评为“省级森林村庄”、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的阙庄,见到了这个有血有肉、真诚奉献的村党支部书记阙传孔。
  谋篇布局,从实际出发
  阙传孔回到家乡后发现,路还是那条路,沟还是那条沟,“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让村里的年轻人仍然远走它乡。变通,变通,唯变才能通。上任伊始,阙传孔心绪难平,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燃起了一个共产党人壮怀激烈的雄心壮志。
  修路,是阙庄村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步。也是打通阙庄村的发展之路,更是打通阙庄村的经济命脉。
  修路,谈何容易?村集体经济为负数,产业为零。没等大伙发话,阙传孔说资金自己想办法解决,为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他把自己和阙庄村的命运紧紧绑在了一起。一年多过去了,阙庄村的路通了,电通了,水通了,连接村外的那座年久失修的桥也架起来了,贫困的村落与现代的世界联起来了。
  群众穷,怎么干?靠传统的种植花生、小麦等经济作物挖不了穷根,摘不了穷帽。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扩大发展睢县阙庄村金银花种植基地的必然选择。2007年10月,通过乡政府牵线搭桥,依托土地资源,阙传孔审时度势,以“四议两公开”方式引进商丘市百川药业公司金银花种植与加工基地项目,成立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运营模式,以金封9号、九封1号等品种为主打,把产品质量视为发展的生命,金银花种植基地与哈药集团世一堂百川药业有限公司签订了长期收购协议。项目落地后,阙传孔成了大忙人,他每天都要到地里看金银花的长势,一有空闲还要到网上、书上找资料,学习金银花种植的相关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几年的努力,金银花种植面积已占总种植面积的50%以上,阙庄村4个村民组265户人家1055人,只采花一项,村民每户每年就多收入六七千元。经过几年的健康发展,金银花种植成为当地农民稳定的收入来源。
  2018年,阙庄村村民种植金银花由原来的200亩发展至500亩,年产金银花干品40多吨,销售收入636万元,社员每户年均增收7513元,带动当地300多户农民从事金银花产业,1000多人脱贫致富。
  “采摘一斤2块5毛钱,现场结算,干半天的活,也能收入60多块。”在金银花采摘基地,阙庄邻村赵庄村民张瑞花一边摘着花,一边与记者聊着天。她今年58岁,家里有五口人,丈夫前年去世,留下儿子媳妇、孙子孙女,从开始种到采摘,她摘了十多年,已成了采摘的老手。最多时一天能挣70元多,尤其是旺季,方圆圈的群众来这里摘金银花的达百十人,说说笑笑就把钱赚了。与她一起干活的都是方圆乡镇的群众。
  从2007年就在阙庄村承包土地的娄渊斌,说他在这里已干了13年,和村里的群众都成了一家人。说起金银花的效益,他说除去地租、种子、肥料、水电等杂七杂八的,一年下来,金银花富了当地的村民。
  通过土地流转引领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目前,金银花、山药、村办企业已成为该村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及财源滚滚的“绿色银行”。
  信念为旗,促富民强村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以前每到过完年,看到去慈溪的大巴车拉走村里上百位年青人出去打工,阙传孔的心都疼得滴血。村里的年轻人都走了,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村子越来越穷。如何吸引人才“回流”,让他们返乡创业,是阙传孔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在阙庄村扶贫产业园,一座4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标准厂房机声隆隆,走进厂区,只见几十名工人正在忙碌地打包、装车。记者与睢县塑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少阳聊起今年的行情,他笑着说道,疫情期间,他的工厂受影响不大,订单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上升,现公司员工11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员工42人,主要生产水果框、蛋框、纯净水桶、矿泉水瓶等十余种产品。   黄少阳,今年43岁,标准的回乡创业青年,通过几年的发展,不但在当地注册了睢县佳诚塑业有限公司,而且还建了年塑框生产能力6000吨的生产车间。问起回乡创业的原因,他颇有感慨,他说当年因为穷,初中没上完便去南方打工,这一走就是十年。
  2004年过了元宵节,本该是务工人员外出的日子,但他却没有动身的意思,村支部书记几次的登门挽留让他动了心,况且家乡的变化让他也不愿再走出家门。于是,他把从南方学到的手艺用到建设家乡。起初,以生产塑料桶为主,塑料框为辅,几年下来,随着雪球越滚越大,他的事业发展之路越来越宽,塑料桶饱和,塑料框则供不应求,此项目不但带动了村里的老百姓富裕,而且还饮水思源做起了公益事业。问他的年收入,他伸出一个手指头。一百万?二百万?我没有细究。他说,目前,南方的一家企业聘他去当技术指导,年薪50万,他不去。为啥?他说回乡创业的根已扎深筑牢,不想拔,不能拔,也拔不动。
  每个人的情感世界中,家乡、故土的分量是最重的。乡愁、乡忆成为人们心中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及永恒的话题。不管你是听着高亢的地方戏长大,还是伴随着土里土气的乡音走进都市混迹于职场,只要你一踏上这片黄土地,只要你一闻到那一阵阵瓜果飘香的味道,听到那一声声亲切的乡音呼唤,感情的潮水就会抑制不住地放纵奔涌,心中就会情不自禁地涌动起为改变乡村面貌而奉献的情感浪潮。如今,村里的年轻人回来了,他们不但带回了技术,而且村办工厂也如雨后春笋一家家地冒了出来,河南观颂实业有限公司、凤飞种禽养猪场、金银花种植合作社等5家企业入驻。
  “今后我还打算把我们村在外建厂的50家企业都引回村里,并借鉴外地经验,发展农村旅游业,把我们村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聊起这些,阙传孔的声音有些激动。
  环境优美,产业兴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让阙庄村迎来了“凤还巢”。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我坚信自己的选择。”在河南观颂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阙松鹤话里话外都透着兴奋。他说,走南闯北几十年,在外发展再好,心中都没有归属感,如今村里环境优美了,交通便利了,加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回乡创业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从山药再到金银花,从观颂家具到大型塑料厂,阙传孔深谙乡村振兴讲求量身定制,他把乡亲们想什么、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都想得明明白白。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因地制宜,依托当地生态条件让“土”生“金”。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随着一系列矛盾、问题的化解和解决,阙庄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逐步增强,“两委”干部之间、干部群众之间心通了,气顺了,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
  “筑牢一个坚强战斗堡垒、建好一个党群服务阵地、找准一条产业发展道路、发展一个集体经济项目、完善一套基层组织制度”的“五个一”工作法,“要先把党员队伍带起来,以党风促民风”。这是阙传孔给出的解决方法。看到大家热衷于微信聊天,他灵机一动,建了个“党员微信群”,把党员学习教育搬到了“云端”。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先进群体一种澎湃的力量,几年间,阙传孔带领村组干部到外地学习美丽乡村建设先进经验,配套相应设施,对村整体面貌进行装饰美化;推进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实现线上、线下“双服务”;以“互联网+”逐步实现党建模式创新,促进管理精细化、网络化、信息化;建成12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中心。寻找发展中的切入点,抓住阙庄村特色农业优势,继续在特色农产品开发上下工夫,在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上招商引资,把项目引进来,让工业支撑农业,让农业服务工业,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轨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
  开出良方治“痼疾”, 乡村振兴让阙庄村焕发了生机。“绿肺”已经呼之欲出。按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阙庄村高度重视,积极宣传。立足村情,编制规划,形成长效机制创建绿色阙庄,整合各项资金20多万元,种植桂花、樱花、海棠、石楠等,在入村道路两侧新植竹柳。同时还在村旁、宅前种植了其他苗木花卉。通过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入村道路及村内道路两侧绿化率已达95%以上,新增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初步形成了林地、自然保留地、湿地生态体系,达到了“显山、露水、隐建筑”的生态效果。村民的小康幸福指数随着“绿色指数”走高而不断攀升,“鸟儿回来了、鱼儿回来了、虫儿回来了,年轻人也回来了”。
  “绿水青山无穷碧,鸟语花香别样红,林下欹倾茅草屋,门前诘曲竹笆篱。”这是现如今人们向往的惬意生活。诗句中的场景,如今已在阙庄得到了真实的印证。“家家种药材,户户有产业”,不但是当地别具一格的风景线,也是丰盈百姓腰包的“聚宝盆”。 在村“两委”办公室,面对记者的提问,阙传孔真诚而又坦率:“我当支部书记就要带领群众致富,有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我们阙庄村少走了弯路,更明白了路该咋走。”一句“科学发展观”,朴素、自然,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农村基层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曾为温饱劳碌、为生计奔忙,想方设法走出家。阙庄如今的返乡潮、创业潮、致富潮,跨步之大不禁让人敬佩。
  公路如黑色缎带般飘进阙庄,一辆辆汽车从记者身边疾驰而过,载着农副产品欢叫着奔向全国各地。世代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开始在充满各种色彩的产业里“刨金植银”,村民脸上洋溢着的笑容,是“路好了、景美了、人富了、腰包鼓了”的喜悅和收获。
  谈起阙庄村的下一步发展,阙传孔自信十足:“其实我们的想法很简单,目标很明确,只有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阙庄村的良好生态才能长此以往,绿水青山才真正实现金山银山。”
  乡村振兴,路在何方?经过数年的不懈探索和实践,阙庄村的新产业、新模式、新生活初步展现出乡村振兴的图景。
  阙传孔,一口唾沫一个钉的中原汉子,正用自己的满腔热血攻坚克难,谱写阙庄村发展的辉煌乐章。
其他文献
2020年8月30日,省美术馆一楼展厅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当天,作为河南省书协成立四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天道酬勤力耕不欺——张海八十初度新作展”在预展一星期后正式开幕。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素萍、副省长戴柏华、省政协副主席钱国玉出席开幕式。  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谭福森在发布会上说,今年是张海先生八十初度,又恰逢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成立四十周年,四十年来,河南由一个书法边缘省份一步步迈入全国
期刊
能有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伴随自己的业余生活,是人生的一大快事。有些书家主张初学者从楷书入手,认为“行书是楷书的快写、草书是行书的快写”,这是认知上的错误。从书法的发展史上看,是先有隶书、草书、行书,然后出现了楷书。中国的书法常见的主要有行书、隶书、楷书、草书等四种书体,究竟从哪种书体入手学习,笔者认为,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性格和喜好。至于,从哪种书体入手都是行得通的。  西汉文学家杨雄讲:“言者,心声也
期刊
张道允是河南省南召县云阳镇政府的一名普通女干部,也是杨西村5名贫困户的帮扶责任人。自2016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始以来,她用耐心、真情与信念挑起扶贫重任,带领贫困户想法子、闯路子、增票子,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精神面貌,真心真意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她帮扶的5户贫困户从原来的每户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到如今都达到1万多,全部实现“两不愁四保障”,顺利脱贫、步入小康生活,她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县优秀帮扶责任
期刊
她是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汉子,以女性特有的勤劳、善良、坚韧,在筑梦、追梦的过程中展现了独特风姿。  她坚持推己及人的办院理念,让康馨老年公寓的200多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人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好女儿”。  她以勤恳务实的敬业精神、无微不至的情感关爱,燃烧自己,温暖他人,在平凡中实现了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她,就是杞县康馨老年公寓院长张金凤。  心有大爱 回报家乡  张金凤1976年出生在杞县
期刊
1999年习近平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和2000年任福建省省长期间,他在《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先后发表两篇文章,分别是:《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以下简称《序言的时代意义》)、《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代意义》(以下简称《提纲的时代意义》)。这两篇各近万字的文章是习近平学习马克思两篇名著的体会。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两篇文章都是马克思的经典之作。《关于
期刊
在人类历史上,马克思是对人类世界现代文明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人类数千年优秀文化的结晶,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行动指南,是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为缅怀和纪念伟大领袖的丰功伟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事业繁荣发展,推进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推进精神文明和
期刊
弁言  张海先生在谈到书法创新的时候,打过一个巧妙的比喻。他说,一个书家在书法史上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超越,就是创新。好比跳高运动员,世界纪录是2.40米,你能跳2.41米就是新的世界纪录,就是很了不起的。多年来,他自己在艰苦探索,创造着自己的“一厘米”。当我们分析他的行草书,尤其能充分领略其“一厘米”的大千世界。  一般所谓书有四体:楷草隶篆,未包括行书。然而实际上,行书的使用较之其他书体更为广泛
期刊
老周叫周维彬,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王店镇桃花村的一名贫困户。  不过那是以前,现在就连他自己都不承认自己是贫困户了,因为他发了“羊”财,已经实实在在地脱了贫。  走访,遇到热心的老周  老周是颍州区水利局负责帮扶的贫困户。2016年开始,区水利局分别委派两名同志驻村帮扶和入户帮扶,一晃就是四年。  初秋的一个上午,天高气爽,阳光明媚。我与负责入户帮扶老周的同事一起到老周家走访。一入村子,花团锦簇,屋
期刊
生态文学的变革和革命在于,突破与延伸了“文学即人学”的传统认识和观念  李景平:李先生您好!看到您在《绿叶》杂志和《文学报》发表的文章《生态文学:一个文学超凡的跨越》和《文学的一次变革和革命》,您给出一个定义:“生态文学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远远广泛于传统的文学界的。”这应该是您,也是文学界对于生态文学的最新界定。请您给我们展开解读这个定义
期刊
2019年,在庆祝建国70周年之际,年届86岁的他,又荣获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荣誉勋章。  荆文超有着苦难的童年和励志的人生,他的心里始终装着人民。不论是当基层的公社书记、县委书记、郑州市陆浑灌区指挥长,还是身为长江三峡经济发展总公司经理,他总是孜孜以求,给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他像一棵大树,坚守着大地给人们以阴凉;他像一滴水,折射着太阳的光辉;他像一本书,蕴含着人生的美善;他用生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