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提高,城市建设设施越来越完善,然而与之相伴随的是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由此引起了各方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本文则针对城市洪涝灾害及治理的相关措施做一个简要的说明。
【关键词】城市洪涝灾害治理措施
1、什么是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我国是频发区。由于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城市内涝灾害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不仅使我国遭受经济上的损失,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正常运行,成为了一个困扰民众的问题。
然而,雨涝灾害和洪水灾害难以进行精确细致的区分,原因是二者常常连续或同时地发生在同一区域,以此将其统称为洪涝灾害。其所带来的主要危害包括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进而影响产量,最常见的表现是造成农作物绝收或减产,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除了破坏农业的正常生产,洪涝灾害也深刻地影响到其他产业的正常运营,阻碍了其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较于洪涝灾害的大观念,城市洪涝灾害一般指本城市的降水量过多的情况,还包括受沥水或者上游洪水侵袭的影响,导致城市中的积水无法及时向外排放,在城市中滞留,使地表低洼地形成积水,从而引发城市内涝。
快速城市化进程虽然極大程度地扩大城市的建筑面积,使得城市建设朝着现代化稳步发展,促进经济繁荣。但是近年来,我国城市经常会出现一种现象:城市“看海”。故各方各界人士都应当从根本上对造成我国城市内涝灾害的原因进行深刻的认知,对症下药,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治理方面具有改进作用且存在实际性的措施。
2、洪涝灾害的原因
城市内涝的产生的原因并不单一,往往是各种因素进行加总导致,其中就涉及全球气候变化、城市暴雨后所形成的汇流、雨洪之间的调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和管理等等方面的因素。
就气候方面而言,在地面温度升高的影响下,地表的蒸发就会随之加强,所以大气保持水分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因此降水量便会得到加强。据调查,我国极端强降水平均强度和极端强降水值都在不断攀升,在某些地区也出现多起极端强降水事件,这也就导致了我国城市内涝程度进一步加强。
在改革开放的号召下,我国的城市建设不断完善,但是这也使之成为城市内涝的导火线之一。由于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面积,所以天然林地与农田数量以惊人的速度消失,随之替代的是各种不透水路面、房屋等等现代化建筑,由于上述设施具有不透水性,便会加剧城市内涝。
在城市管理方面的不到位也可能加剧城市内涝的程度。城市管理到位需要落实方方面面的细节,因为其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了包括规划、市政、水利、防洪等在内的多个部门,且它们之间需要相互协调与配合,只有各个环节都不出现任何的纰漏,城市内涝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此外,防洪减灾的社会化管理不足也是造成城市内涝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对于洪涝灾害的认知尚浅,当发生城市内涝时,相关管理部门在引导、动员全社会参与的号召力便会受到削弱。此外,民众若想和政府及相关部门一同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依旧存在着许多限制,难以付诸实践,具体的障碍如信息传达不对称、信息渠道的欠缺、话语权不受到重视等。加上相关机制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点,一旦造成公众对其措施的误解,就容易出现民众不配合减灾行动的局面,因此常常造成额外经济损失。除此之外,由于相关部门防范意识不足,使得民众对于防洪减灾常识方面存在盲区,这就易于出现民众相关意识欠缺的情形,诸如缺乏水患意识和防灾常识等,避险自救能力无法提高,削减了民众防洪减灾的热情和积极性。
3、治理洪涝灾害的措施
首先要对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合理完整的法律法规可以对城市内涝的现象起到缓解作用。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及时出台排水规划建设、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并进行细化,切实保证法律法规中不会出现概念模糊或者欠缺之处,除此之外,也应切实加强实施治理措施的可行性,并加大宣传的力度,使民众能够从相关法律中认识到洪涝灾害的严重性,调动民众参与治理的热情度和信心。
其次防洪排涝规划也必须摆在重要位置,要客观地针对现有的城市内涝问题进行适当的规划,避免出现更加严峻的局势,因此必须良好地协调防洪排涝规划与各种城市建设规划,做到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二者并存。例如老城区往往是受灾严重区域,故在设置排水系统时应当采用分流制,如果上述制度无法实现,则应进一步考虑采用截流式合流制以辅助之。再如针对城市透水性能的下降,可以设置绿色基础设施等措施提高城市的透水性,增加渗透能力,并将未来城市发展规划的目标确定为防治城市内涝为主,从而引向城市建设的新高度。
不仅如此,还应当全面覆盖监测体系,时刻监测各种可能对城市内涝造成影响的因素,并加大后期管理的力度, 适当地加大科研投入,以提供治理内涝的先进科学技术。也可以参考外国关于成功治理城市内涝的经典案例,取其精华,灵活运用到治理本国内涝问题之中。
最后应当重视暴雨预报和预警系统的建立,这是治理城市内涝的关键核心部分。合理划分各个部门的职责范围,面对可能出现的暴雨情况,做到及时报告,尽最大程度降低可能带来的各种损失。因此提高城市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必不可少,并基于此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阈值的均衡分析和标准的规定,合理地实施。
总结:
综上分析,造成我国城市内涝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因而,要从根本上改善城市内涝的局面,除了需要具备治理的决心以及提高各方人员的意识外,还应当配套实施具有实际性和可行性的相关治理措施。在实施治理措施的过程中,不能只依靠政府和相关部门,还应密切地联系民众,共同促进国家的进一步繁荣昌盛,避免因城市内涝问题而阻挡我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侯春生.城市洪涝灾害的形成及防治措施[J].环境与发展,2017,29(03):101-102.
[2]刘念.武汉城市洪涝问题及防治对策[J].绿色科技,2017(08):168-169+171.
[3]唐钧.城市洪涝亟待风险防治[N].光明日报,2016-08-01(011).
作者简介:
刘酌希,女,满族,河北省承德市,学士,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水务工程专业。
马嘉忆,女,汉族,江苏省扬州市,学士,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水务工程专业。
【关键词】城市洪涝灾害治理措施
1、什么是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我国是频发区。由于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城市内涝灾害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不仅使我国遭受经济上的损失,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正常运行,成为了一个困扰民众的问题。
然而,雨涝灾害和洪水灾害难以进行精确细致的区分,原因是二者常常连续或同时地发生在同一区域,以此将其统称为洪涝灾害。其所带来的主要危害包括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进而影响产量,最常见的表现是造成农作物绝收或减产,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除了破坏农业的正常生产,洪涝灾害也深刻地影响到其他产业的正常运营,阻碍了其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较于洪涝灾害的大观念,城市洪涝灾害一般指本城市的降水量过多的情况,还包括受沥水或者上游洪水侵袭的影响,导致城市中的积水无法及时向外排放,在城市中滞留,使地表低洼地形成积水,从而引发城市内涝。
快速城市化进程虽然極大程度地扩大城市的建筑面积,使得城市建设朝着现代化稳步发展,促进经济繁荣。但是近年来,我国城市经常会出现一种现象:城市“看海”。故各方各界人士都应当从根本上对造成我国城市内涝灾害的原因进行深刻的认知,对症下药,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治理方面具有改进作用且存在实际性的措施。
2、洪涝灾害的原因
城市内涝的产生的原因并不单一,往往是各种因素进行加总导致,其中就涉及全球气候变化、城市暴雨后所形成的汇流、雨洪之间的调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和管理等等方面的因素。
就气候方面而言,在地面温度升高的影响下,地表的蒸发就会随之加强,所以大气保持水分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因此降水量便会得到加强。据调查,我国极端强降水平均强度和极端强降水值都在不断攀升,在某些地区也出现多起极端强降水事件,这也就导致了我国城市内涝程度进一步加强。
在改革开放的号召下,我国的城市建设不断完善,但是这也使之成为城市内涝的导火线之一。由于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面积,所以天然林地与农田数量以惊人的速度消失,随之替代的是各种不透水路面、房屋等等现代化建筑,由于上述设施具有不透水性,便会加剧城市内涝。
在城市管理方面的不到位也可能加剧城市内涝的程度。城市管理到位需要落实方方面面的细节,因为其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了包括规划、市政、水利、防洪等在内的多个部门,且它们之间需要相互协调与配合,只有各个环节都不出现任何的纰漏,城市内涝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此外,防洪减灾的社会化管理不足也是造成城市内涝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对于洪涝灾害的认知尚浅,当发生城市内涝时,相关管理部门在引导、动员全社会参与的号召力便会受到削弱。此外,民众若想和政府及相关部门一同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依旧存在着许多限制,难以付诸实践,具体的障碍如信息传达不对称、信息渠道的欠缺、话语权不受到重视等。加上相关机制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点,一旦造成公众对其措施的误解,就容易出现民众不配合减灾行动的局面,因此常常造成额外经济损失。除此之外,由于相关部门防范意识不足,使得民众对于防洪减灾常识方面存在盲区,这就易于出现民众相关意识欠缺的情形,诸如缺乏水患意识和防灾常识等,避险自救能力无法提高,削减了民众防洪减灾的热情和积极性。
3、治理洪涝灾害的措施
首先要对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合理完整的法律法规可以对城市内涝的现象起到缓解作用。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及时出台排水规划建设、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并进行细化,切实保证法律法规中不会出现概念模糊或者欠缺之处,除此之外,也应切实加强实施治理措施的可行性,并加大宣传的力度,使民众能够从相关法律中认识到洪涝灾害的严重性,调动民众参与治理的热情度和信心。
其次防洪排涝规划也必须摆在重要位置,要客观地针对现有的城市内涝问题进行适当的规划,避免出现更加严峻的局势,因此必须良好地协调防洪排涝规划与各种城市建设规划,做到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二者并存。例如老城区往往是受灾严重区域,故在设置排水系统时应当采用分流制,如果上述制度无法实现,则应进一步考虑采用截流式合流制以辅助之。再如针对城市透水性能的下降,可以设置绿色基础设施等措施提高城市的透水性,增加渗透能力,并将未来城市发展规划的目标确定为防治城市内涝为主,从而引向城市建设的新高度。
不仅如此,还应当全面覆盖监测体系,时刻监测各种可能对城市内涝造成影响的因素,并加大后期管理的力度, 适当地加大科研投入,以提供治理内涝的先进科学技术。也可以参考外国关于成功治理城市内涝的经典案例,取其精华,灵活运用到治理本国内涝问题之中。
最后应当重视暴雨预报和预警系统的建立,这是治理城市内涝的关键核心部分。合理划分各个部门的职责范围,面对可能出现的暴雨情况,做到及时报告,尽最大程度降低可能带来的各种损失。因此提高城市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必不可少,并基于此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阈值的均衡分析和标准的规定,合理地实施。
总结:
综上分析,造成我国城市内涝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因而,要从根本上改善城市内涝的局面,除了需要具备治理的决心以及提高各方人员的意识外,还应当配套实施具有实际性和可行性的相关治理措施。在实施治理措施的过程中,不能只依靠政府和相关部门,还应密切地联系民众,共同促进国家的进一步繁荣昌盛,避免因城市内涝问题而阻挡我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侯春生.城市洪涝灾害的形成及防治措施[J].环境与发展,2017,29(03):101-102.
[2]刘念.武汉城市洪涝问题及防治对策[J].绿色科技,2017(08):168-169+171.
[3]唐钧.城市洪涝亟待风险防治[N].光明日报,2016-08-01(011).
作者简介:
刘酌希,女,满族,河北省承德市,学士,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水务工程专业。
马嘉忆,女,汉族,江苏省扬州市,学士,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水务工程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