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有消息传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最高纲领性文件,将在国务院审批后对外发布,时间估计会在两会前。据内部人士透露,《规划》最终修改的方向仍是城市群和人口城镇化问题。然而,不同地区围绕城市群而展开的布局战却早已在悄然间进发。
成渝的思考
从此前披露的消息来看,在未来的城市群发展中,我国将注重培育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以及山东半岛、成渝城市群等地区的发展,并在东北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城市群。对此,将培育并引导城市群发展,完善大中小城市结构,强化综合运输交通网络的支撑,优化城市群内部的城市分工协作。
这里提到的几大城市群,距离东海岸线最远的城市群,就是成渝城市群。与已经获得批复的“成渝经济区”不同,按照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庆育的解释,重庆成都城市群是成渝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也是成渝经济区开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但是,从范围、概念、提出的目的上,二者都不相同。与成渝经济区相比,重庆成都城市群仅指城市而言,范围上包括重庆全域和成都周边。成渝经济区的提出,是着眼于重庆、成都双城带动下,在西部地区打造一个经济增长极;而重庆成都城市群的主要功能则是推动重庆、四川两省市的城镇化。
这次提出的“成渝城市群”将重庆全域8万多公里、38个区县都包括在内。过去几年成都、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各方面的体制机制上做了有效的探索,有助于成渝城市群抓住发展的历史机遇。
着眼于城镇化布局的成渝城市群,也将着眼于城镇化建设的几大核心,立足自身优势的同时全力规划双城及周边城市。以重庆的数字来看,有人做了比较:2011年重庆常住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55%、38%,两者相差17个百分点;按照重庆的城镇化规划,2020年两者分别达65%、50%,两者之差略微缩小至15个百分点。如果制度在短时间内没有不同于以往的变化,那么单就重庆来讲,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仍将远远高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而要实现户籍人口的转化,就不得不替城市群的规划者们发问:率先实现户籍突破打破城乡固有的壁垒是不是切实可行?体制变革是否就是推进城市建设,靠拢城镇化的必然途径?以及,在变革中将遇到多少问题?如何将变革持续有效地推进等。
先行,有可能提供经验,也不免会有失败,成为试点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要有较为完备的基础。
对于成渝来说,与其他城市变革遇到了同样的新问题,但也具有极为有利的优势条件。例如,“成渝城市群”的交通网络已经基本完善,铁路网北通欧亚大陆桥、东接长江大动脉、南连黔桂可达出海口,高速和高等级公路主骨架初步形成,拥有长江黄金水道、两大区域性枢纽机场和11个支线机场,有利于两地经济、人员相互来往。“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密度最高的城镇密集区和全国少有的“双核”城市群,是西南地区的人口和经济集聚地,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国家曾明确要求将两地建成具有全国影响的经济增长极。
老戏码的破与立
既然“成渝城市群”的提出不同于成渝经济区,一味照搬行政主导的样板戏来建设就要有不同的思路,显然行不通,老戏码已经到了不得不破的时候了。遵循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城市建设将由不均衡走向均衡,由先富裕起来走向共同富裕。我国改革开放30年,使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目前,几大成熟的经济群体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成渝城市群”的建立将打破固有的沿海单头经济发展,与上文提到的体制突破一样,这需要更大的决心、勇气,更需要根底。
新阶段推进城市群建设,重要的原则是鼓励包括成渝在内的城市群采取多种形式的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的规划,实现城市群快速发展和功能互补;打破省际、地区之间的壁垒,促进以区域功能规划为主的城市带的发展。
由此,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一个重要探索就是把城市群建立在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比如,第一,城镇化要形成与城镇化相适应的产业结构。根据统计,目前以重庆、成都为代表的这一城市群范围,包括73个县市,幅员面积18万平方公里。2011年,工业增加值1.2万亿,占全国的6.3%,包括重庆的汽车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业、新兴电子产业等,成都电子工业、医药工业等,在全国都占据重要地位。在其它领域资料显示,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占比偏低,而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却恰恰是城镇化所需求的。强化服务业也就成了顺应规律而要作出的又一改变。
同时,城镇化的生活状态对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成渝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经验,重庆、成都等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都对城市基础服务做了比较多的工作。成渝城市群一万平方公里拥有的城镇有94座,全国平均水平为45座,西部平均水平为25座。现有的成渝城市群发展的现状,城镇的高度密集,人口的高度集中,产业化高度优化,具备未来引领西部大开发整个城镇化过程的强大优势。又如,重庆和成都是全国统筹城乡的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从这个意义讲,完全应该通过诸如户籍改革、土地改革的等改革的措施,较好地克服原有大城市群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弊端。
破与立总是在不断的磨合中交替出现,就好像成渝在交通领域的重要位置,就是必须要继续立住的。比较中国两大临近大型城市的交往度,广州到深圳,上海到杭州,北京到天津,人口来往、货物交往都比较频繁、密切。现在重庆至成都拥有多条高速公路,成渝间的火车动车组每天开到了13班。在建的成渝城际铁路,1小时到达成都。在建的成渝“直线”高速,将里程缩短为300公里以内。重庆是以制造业、重化工业为代表,同时新兴电子工业发展迅速;而成都是一个传统的消费城市,电子和纺织工业也比较发达。这两大中心形成“哑铃型”的格局,相互之间产业互补,人员往来密切,货物流通频繁,这些交通要道能够在缩短空间距离的同时,将城市间的交往变得更为密切,扩大经济、文化的交流半径。
总之,“成渝城市群”这张名片的内涵太过丰富,一时还无从为此写下任何能够称之为“准确”的解释,但或许包容也正是群体建立之初最先迈出的第一步。成渝的脚步,无声无息间已略见端倪。
成渝的思考
从此前披露的消息来看,在未来的城市群发展中,我国将注重培育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以及山东半岛、成渝城市群等地区的发展,并在东北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城市群。对此,将培育并引导城市群发展,完善大中小城市结构,强化综合运输交通网络的支撑,优化城市群内部的城市分工协作。
这里提到的几大城市群,距离东海岸线最远的城市群,就是成渝城市群。与已经获得批复的“成渝经济区”不同,按照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庆育的解释,重庆成都城市群是成渝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也是成渝经济区开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但是,从范围、概念、提出的目的上,二者都不相同。与成渝经济区相比,重庆成都城市群仅指城市而言,范围上包括重庆全域和成都周边。成渝经济区的提出,是着眼于重庆、成都双城带动下,在西部地区打造一个经济增长极;而重庆成都城市群的主要功能则是推动重庆、四川两省市的城镇化。
这次提出的“成渝城市群”将重庆全域8万多公里、38个区县都包括在内。过去几年成都、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各方面的体制机制上做了有效的探索,有助于成渝城市群抓住发展的历史机遇。
着眼于城镇化布局的成渝城市群,也将着眼于城镇化建设的几大核心,立足自身优势的同时全力规划双城及周边城市。以重庆的数字来看,有人做了比较:2011年重庆常住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55%、38%,两者相差17个百分点;按照重庆的城镇化规划,2020年两者分别达65%、50%,两者之差略微缩小至15个百分点。如果制度在短时间内没有不同于以往的变化,那么单就重庆来讲,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仍将远远高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而要实现户籍人口的转化,就不得不替城市群的规划者们发问:率先实现户籍突破打破城乡固有的壁垒是不是切实可行?体制变革是否就是推进城市建设,靠拢城镇化的必然途径?以及,在变革中将遇到多少问题?如何将变革持续有效地推进等。
先行,有可能提供经验,也不免会有失败,成为试点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要有较为完备的基础。
对于成渝来说,与其他城市变革遇到了同样的新问题,但也具有极为有利的优势条件。例如,“成渝城市群”的交通网络已经基本完善,铁路网北通欧亚大陆桥、东接长江大动脉、南连黔桂可达出海口,高速和高等级公路主骨架初步形成,拥有长江黄金水道、两大区域性枢纽机场和11个支线机场,有利于两地经济、人员相互来往。“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密度最高的城镇密集区和全国少有的“双核”城市群,是西南地区的人口和经济集聚地,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国家曾明确要求将两地建成具有全国影响的经济增长极。
老戏码的破与立
既然“成渝城市群”的提出不同于成渝经济区,一味照搬行政主导的样板戏来建设就要有不同的思路,显然行不通,老戏码已经到了不得不破的时候了。遵循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城市建设将由不均衡走向均衡,由先富裕起来走向共同富裕。我国改革开放30年,使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目前,几大成熟的经济群体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成渝城市群”的建立将打破固有的沿海单头经济发展,与上文提到的体制突破一样,这需要更大的决心、勇气,更需要根底。
新阶段推进城市群建设,重要的原则是鼓励包括成渝在内的城市群采取多种形式的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的规划,实现城市群快速发展和功能互补;打破省际、地区之间的壁垒,促进以区域功能规划为主的城市带的发展。
由此,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一个重要探索就是把城市群建立在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比如,第一,城镇化要形成与城镇化相适应的产业结构。根据统计,目前以重庆、成都为代表的这一城市群范围,包括73个县市,幅员面积18万平方公里。2011年,工业增加值1.2万亿,占全国的6.3%,包括重庆的汽车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业、新兴电子产业等,成都电子工业、医药工业等,在全国都占据重要地位。在其它领域资料显示,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占比偏低,而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却恰恰是城镇化所需求的。强化服务业也就成了顺应规律而要作出的又一改变。
同时,城镇化的生活状态对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成渝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经验,重庆、成都等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都对城市基础服务做了比较多的工作。成渝城市群一万平方公里拥有的城镇有94座,全国平均水平为45座,西部平均水平为25座。现有的成渝城市群发展的现状,城镇的高度密集,人口的高度集中,产业化高度优化,具备未来引领西部大开发整个城镇化过程的强大优势。又如,重庆和成都是全国统筹城乡的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从这个意义讲,完全应该通过诸如户籍改革、土地改革的等改革的措施,较好地克服原有大城市群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弊端。
破与立总是在不断的磨合中交替出现,就好像成渝在交通领域的重要位置,就是必须要继续立住的。比较中国两大临近大型城市的交往度,广州到深圳,上海到杭州,北京到天津,人口来往、货物交往都比较频繁、密切。现在重庆至成都拥有多条高速公路,成渝间的火车动车组每天开到了13班。在建的成渝城际铁路,1小时到达成都。在建的成渝“直线”高速,将里程缩短为300公里以内。重庆是以制造业、重化工业为代表,同时新兴电子工业发展迅速;而成都是一个传统的消费城市,电子和纺织工业也比较发达。这两大中心形成“哑铃型”的格局,相互之间产业互补,人员往来密切,货物流通频繁,这些交通要道能够在缩短空间距离的同时,将城市间的交往变得更为密切,扩大经济、文化的交流半径。
总之,“成渝城市群”这张名片的内涵太过丰富,一时还无从为此写下任何能够称之为“准确”的解释,但或许包容也正是群体建立之初最先迈出的第一步。成渝的脚步,无声无息间已略见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