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育人的动因、问题与实践进路

来源 :教育与职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ohua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直接的教育形态,校企合作育人是推进教育与产业对接、提升人才培养适应性的关键环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人民满意标准要求、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追求成为深化校企合作育人的三大动因.当前,职业院校的供给输出能力不足以吸引企业参与合作,职业院校育人资源整合能力不强导致无法形成育人合力,企业育人体系不健全造成校企合作育人成效不佳.因此,建议职业院校立足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加强合作输出能力建设;强化企业育人资源整合,形成校企合作育人合力.同时,合作企业也应加强育人体系设计实践,提升企业育人能力成效.
其他文献
探索构建“职教高考”制度,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职教高考”制度,促进高职院校招生规范化,提高高职生源质量,改善高职生源结构,进一步突显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高职业教育整体地位.通过深入分析当前我国“职教高考”制度建设情况,可将其面临的难题归纳为:多元招生形式标准不一给教育公平化带来挑战、考试内容缺乏确定性制约了生源选拔质量、考试操作程序复杂导致落地执行困难、评价结果应用孤岛化致使考试结果通用性差等几个方面.对此,应从深化招生分类考试改革、建立招
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层次上移,职业本科应运而生.由于职业本科概念边界不清,职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目标不清晰、向普通本科路径漂移、忽视职业教育类型等问题.兼顾目标定位的时代性、类型定位的职业性、层次定位的专业性、规格定位的差异性,职业本科高校应该培养高度适应职业需求,能创造性解决实践问题的复合型、发展型、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本科高校应坚持重技术、重实践、重发展的理念建设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重构“平台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能力综合化”实践教学体系,推行“一群一院”协同育人模式,
中考普职分流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一项制度性安排,亦是我国对促进产业升级转型、构建和谐稳定社会、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政策回应.但是,舆论的围剿、家长的恐慌以及职业院校的压力等因素给中考普职分流政策的推进带来阻力.在职业教育被确立为类型教育的背景下,应着重从加强舆论引导、弹性化执行政策以及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三个方面来推进中考普职分流政策的具体落实.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高职院校助力实现“双碳”目标逐渐成为教育界应该思考的命题.“双碳”目标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关系.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表现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问题,文章提出高职院校育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对策建议:宏观层面是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优化高职育人外部环境;中观层面是学校要积极作为,努力补齐内部育人“短板”;微观层面是提升师生综合素养,提高服务“双碳”目标能力.
职业培训具有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帮扶贫困者致富的社会功能,是民族地区治理相对贫困的有效手段.在我国脱贫攻坚对接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应该把职业培训作为巩固拓展民族地区脱贫成果与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进路,开发依靠职业培训帮扶相对贫困者技能之贫的新模式.在“主体—工具—内容”定向培训理论框架指导下,聚焦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个体发展,成立多方协作的培训帮扶共同体,设计“定岗—定培—定技能”定向培训框架,开发“志+智+技”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能提高培训帮扶精准度,增强相对贫困者的核心造血能力,有效推进民族地区实现乡村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职业教育要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应从理论层面、现实层面、实践层面来分析探讨.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应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是高职院校实现自身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必然选择.针对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产教融合形式化、缺乏共同的利益诉求、缺乏可操作的行动指南、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等难点问题,建议通过政府统筹布局及监管、提升行业企业助力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强化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促进职业
当前,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存在现实困境.据此,文章提出高职院校需明确应用型科研工作定位,系统构建“科研项目开发、科研团队建设、科研路径实施、科研项目运行、科研成果转化”等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科研实施路径,促进科研反哺教学,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