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优化教学的语言,树立美好的语言形象,体现在:一、音乐教学语言的韵律美;二、音乐教学语言的形象美;三、讲究教学语言的意境美;四、加强语言的逻辑性。
关键词:音乐教育 优化 教学语言
传统的音乐教学注重以唱歌为主,老师教唱,学生学唱。课堂气氛不够热烈,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更多地融入艺术元素。因此音乐教师也应注重教学语言。更好地进行艺术教育。课堂教学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学内容成功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我相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作为音乐教师,除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认真钻研教材以外,还必须注重语言修养,追求课堂教学语言,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音乐教学语言的韵律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的是对着人的心灵谈话的艺术。”在以歌唱为主的音乐课型中,歌唱中的音准、节奏、力度、速度等基本要求是应注重的,然而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韵律教学也很重要,韵律美的教学就是要求学生准确理解歌词内容。以歌曲《青青的世界》为例:“请到这里来,这里有一个青青的世界。青青从哪里来,青青从这里的每一片树叶上来,青青从早晨的鸟语中来,青青从你的眼波中来,从你的梦境中业。”这甜美的音色,轻快的节奏,诗一般的语韵,将学生带入清新的户外世界,迎接明天的太阳。这将会激励学生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在这优美的朗诵韵律的激发下进行歌唱,定能收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二、音乐教学语言的形象美
在平时生活中,同学们比较注意自己的形象。在音乐教学中,我也十分注意教学语言的形象。例如在艺苑风景线这个单元的教学中。首先用语言描绘舍赫拉查达和苏丹王的形象。舍赫拉查达年轻漂亮,勇敢机智。苏丹王粗暴专横、昏庸无道。然后看图片观察这两个的形象。最后听音乐联想这两个人的形象。第一个主题威严、狂暴,由全乐队奏出,代表凶残的苏丹王的形象。 紧接着,独奏小提琴奏出另一个充满幻想色彩的、优美的旋律,这是温柔的舍赫拉查达的主题,她仿佛在用诗一般的语言,讲述着充满东方色彩的神秘故事。
三、讲究教学语言的意境美
在欣赏课教学中,讲究语言对意境的营造极为重要,从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各种场景,人物情感,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寻找音乐形象进入意境。在艺苑风景线这个单元的教学中。在“音乐与意境”这一环节中。教材选取了《晨景》、《嘎达梅林》、贝多芬《第三交响乐》第二乐章、《夕阳萧鼓》四个音乐片段,并提供四幅画面。让学生用诗歌、语言描述画面,并联系画面听赏四段音乐,让学生理解音乐艺术与语言的关系,能够恰当地选用音乐,烘托诗词、散文的意境,并懂得:音乐是通过听赏来品味音乐的意境美。
在《晨景》教学中,让同学们回忆自己观察的日出。然后听音乐用上行的由弱到强旋律描述日出的过程,品味音乐的意境美。
在贝多芬《第三交响乐》第二乐章的欣赏中,先让同学欣赏,然后再讲述内容。这是个沉痛悲戚,但又美到极点的乐章。在第一小提琴弱奏当中,哀婉的主要主题凄凄而现,C大调的中间部,仿似抚慰破碎心灵,未几,又返回c小调,情绪亦由此再起高涨,跟死神的咆哮毫无分别;而主题的喃喃自语,亦静静结束此乐章。贝多芬在中间部后面的变奏中首次让铜管乐器单独出现,体现出人民战士逝去后的悲壮。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品味音乐的意境美。
在《夕阳萧鼓》的教学中,由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入手进行意境描绘。这部作品犹如一幅长卷画面,把丰富多彩的情景联合在一起,通过动与静、远与近、情与景的结合,使整个乐曲富有层次,高潮突出,音乐所表达的诗情画意引人入胜。然后让同学听完后再要求进行简短的讨论,描述春江、月夜、春花、小船,这些让人感动的的意境,做到情景交融,意味深长。再一次体会音乐的意境美。
四、加强语言的逻辑性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还要重视教学语言的逻辑性。要注意词语在生活中与音乐中含义不同,要加以区分。在音乐中必须按照音乐的要求运用语言。例如生活中所说的节奏(生活节奏、工作节奏)常常用“快”与“慢”来形容,而在音乐教学中严格地说,应该用“紧凑”、“疏缓”来表示,因为节奏是由长短的时值组合起来的,它不决定音乐的慢与快。生活化的语言用在音乐教学中,不仅是不准确的,如果教师语言缺乏逻辑性,条理不清、重复累赘,嘴里老是挂着“这个”、“那个”的口头禅,不能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那么,势必造成课堂拖沓冗长,因此,加强语言的逻辑性,语言准确、简洁、流畅是优化音乐教学语言的关键。
总之,美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够极大地增加教学内容的感染力,使学生学得轻松有趣,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有的甚至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我们可以用美的语言去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唤起他们对美的体验和追求。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是掌握了语言的人,也是美化语言的人,更是创造语言艺术的人。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
[2]王平《中学音乐教育》。
关键词:音乐教育 优化 教学语言
传统的音乐教学注重以唱歌为主,老师教唱,学生学唱。课堂气氛不够热烈,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更多地融入艺术元素。因此音乐教师也应注重教学语言。更好地进行艺术教育。课堂教学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学内容成功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我相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作为音乐教师,除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认真钻研教材以外,还必须注重语言修养,追求课堂教学语言,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音乐教学语言的韵律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的是对着人的心灵谈话的艺术。”在以歌唱为主的音乐课型中,歌唱中的音准、节奏、力度、速度等基本要求是应注重的,然而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韵律教学也很重要,韵律美的教学就是要求学生准确理解歌词内容。以歌曲《青青的世界》为例:“请到这里来,这里有一个青青的世界。青青从哪里来,青青从这里的每一片树叶上来,青青从早晨的鸟语中来,青青从你的眼波中来,从你的梦境中业。”这甜美的音色,轻快的节奏,诗一般的语韵,将学生带入清新的户外世界,迎接明天的太阳。这将会激励学生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在这优美的朗诵韵律的激发下进行歌唱,定能收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二、音乐教学语言的形象美
在平时生活中,同学们比较注意自己的形象。在音乐教学中,我也十分注意教学语言的形象。例如在艺苑风景线这个单元的教学中。首先用语言描绘舍赫拉查达和苏丹王的形象。舍赫拉查达年轻漂亮,勇敢机智。苏丹王粗暴专横、昏庸无道。然后看图片观察这两个的形象。最后听音乐联想这两个人的形象。第一个主题威严、狂暴,由全乐队奏出,代表凶残的苏丹王的形象。 紧接着,独奏小提琴奏出另一个充满幻想色彩的、优美的旋律,这是温柔的舍赫拉查达的主题,她仿佛在用诗一般的语言,讲述着充满东方色彩的神秘故事。
三、讲究教学语言的意境美
在欣赏课教学中,讲究语言对意境的营造极为重要,从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各种场景,人物情感,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寻找音乐形象进入意境。在艺苑风景线这个单元的教学中。在“音乐与意境”这一环节中。教材选取了《晨景》、《嘎达梅林》、贝多芬《第三交响乐》第二乐章、《夕阳萧鼓》四个音乐片段,并提供四幅画面。让学生用诗歌、语言描述画面,并联系画面听赏四段音乐,让学生理解音乐艺术与语言的关系,能够恰当地选用音乐,烘托诗词、散文的意境,并懂得:音乐是通过听赏来品味音乐的意境美。
在《晨景》教学中,让同学们回忆自己观察的日出。然后听音乐用上行的由弱到强旋律描述日出的过程,品味音乐的意境美。
在贝多芬《第三交响乐》第二乐章的欣赏中,先让同学欣赏,然后再讲述内容。这是个沉痛悲戚,但又美到极点的乐章。在第一小提琴弱奏当中,哀婉的主要主题凄凄而现,C大调的中间部,仿似抚慰破碎心灵,未几,又返回c小调,情绪亦由此再起高涨,跟死神的咆哮毫无分别;而主题的喃喃自语,亦静静结束此乐章。贝多芬在中间部后面的变奏中首次让铜管乐器单独出现,体现出人民战士逝去后的悲壮。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品味音乐的意境美。
在《夕阳萧鼓》的教学中,由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入手进行意境描绘。这部作品犹如一幅长卷画面,把丰富多彩的情景联合在一起,通过动与静、远与近、情与景的结合,使整个乐曲富有层次,高潮突出,音乐所表达的诗情画意引人入胜。然后让同学听完后再要求进行简短的讨论,描述春江、月夜、春花、小船,这些让人感动的的意境,做到情景交融,意味深长。再一次体会音乐的意境美。
四、加强语言的逻辑性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还要重视教学语言的逻辑性。要注意词语在生活中与音乐中含义不同,要加以区分。在音乐中必须按照音乐的要求运用语言。例如生活中所说的节奏(生活节奏、工作节奏)常常用“快”与“慢”来形容,而在音乐教学中严格地说,应该用“紧凑”、“疏缓”来表示,因为节奏是由长短的时值组合起来的,它不决定音乐的慢与快。生活化的语言用在音乐教学中,不仅是不准确的,如果教师语言缺乏逻辑性,条理不清、重复累赘,嘴里老是挂着“这个”、“那个”的口头禅,不能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那么,势必造成课堂拖沓冗长,因此,加强语言的逻辑性,语言准确、简洁、流畅是优化音乐教学语言的关键。
总之,美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够极大地增加教学内容的感染力,使学生学得轻松有趣,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有的甚至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我们可以用美的语言去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唤起他们对美的体验和追求。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是掌握了语言的人,也是美化语言的人,更是创造语言艺术的人。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
[2]王平《中学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