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和一般社会意识形态进行科学的分析后,发现了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规律,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形态应该就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得出来的,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形态只有代表人类文明发展道路,与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相一致,我们才能真正树立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与时俱进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如此。在今天,在世界发生着巨大变化,人类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的思维本身的认识日益深化,并且在新的探索中,提出种种新的学说、新的观念。我们应当从当代各种思潮的交流和撞击中,吸取应有的经验教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根据当代人类的实践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向前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和一般社会意识形态进行科学的分析后,发现了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规律,即唯物主义历史觀。
1.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中的理论地位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于1845年—1846年间,该著作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对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的清算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德意志意识形态》适应了当时理论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之作,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哲学论证。同时,在新世界观的指导下,马克思对意识形态进行了科学认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和一般社会意识形态进行科学的分析后,发现了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规律,即唯物主义历史观。
当前, 以马克思主义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但是,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尤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内容的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许多新问题, 经受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因此, 在新时期, 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正视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面临的挑战, 积极推 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完善与实践创新, 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占主导地位, 这是不容质疑的。 我们应该强调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的重要性。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 世界上的各种思想文化将不断地涌入中国, 与本土的思想文化不断地融合, 对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将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我们在吸收国外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的同时, 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能够明辩各种是非, 抵抗各种消极腐化甚至会危害到国家文化安全的思想, 牢牢把握住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替代中国文化,造成文化传统的断裂,而是要在代表着人类现代性方向的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使中国传统文化获得现代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获得了它的中国形态和中国内容,是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和社会面貌,给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打上了马克思主义的烙印,是所谓马克思主义“化”中国。这两方面的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体现。在民族与人民的生存问题高于一切,而马克思主义又能与传统文化契接整合的情势中,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应运而兴就成为合历史逻辑之事。
2.结合德意志意识形态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以怎样的形态展现
意识形态在当代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是个极其混乱又极其重大的话题, 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尤甚。对于苏联模式的反思拷问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制度: 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又不唯我独尊。适应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拷问着传统的意识形态话语: 如何在话语体系转换中不割断历史、不割裂马克思主义,不丢老祖宗? 再进一步,社会主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该如何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上的民主化意味着进步还是倒退? 经济上的市场化是再生还是毁灭? 在这些重大问题上的任何偏颇都将导致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大失误, 因而其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代中国理论视野的重大热点。这里首先关涉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所以,马克思主义需要借助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沟通,交融与共生,最终形成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自然接受的文化价值取向而发挥作用。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形态应该而且只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形态来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今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赖以支撑的价值认同基础,其本身就是一个价值体系综合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历史的,更是现实的,它是面向改革开放的鲜活社会实践的精神映照。 综上所述,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 以马克思主义为重要内容的和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新的历史时期, 必须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积极应对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所面临的各种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本身就是文化,是思想、精神层面的文化,是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的整合。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当代意识形态的冲突主要是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这三种理论势力的冲突。最为尖锐的冲突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冲突, 这种冲突关系到对社会发展与历史进程的不同认识和现实道路的选择。 一方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意识形态冲突方式的时代变化、善于在对话中获得并把握话语权。掌握意识形态较量主导权的关键是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这一价值取向。这一理念表明,一切是非曲直、一切价值评价,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尺度。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是关于当代中国全部意识形态争论的理论源头的基础性研究, 意义重大。所以,针对当代意识形态的主要冲突,“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我国的社会发展指明方向、提供精神动力。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
对培养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专业人才,定期到社会各部门、各群体中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对人们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这项工作费时、费力,而且短时期内难以见效,因此,要求有一大批具有专业素质和献身精神的工作者,并且要求国家在政策层面和经费层面上都予以保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主流媒体应当始终把国家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 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文明办刊、办网, 通过树立典型和宣传先进文化, 引导社会朝积极上进的方向发展, 防止主流媒体过于娱乐化。对歪曲、恶意中伤马克思主义的言论进行及时、有力的回击,维护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迅速做出反应,消除人们思想上的误区。传统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弊端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产生了消极影响。
对意识形态的研究,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不能停留在概念上,而必须直面人们在理论上的困惑和实践上的难题, 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建设和发展, 否则没有意义。基于这一考虑, 探索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改革与重建,意识形态问题实质上就是党和国家的形象问题, 是其能否得到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问题。因此,适应时代的变化,正视时代的挑战, 表达时代的呼声, 是意识形态能够成为社会的水泥和黏合剂的先决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说, 意识形态就是执政党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路线, 是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理论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并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大道。“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堅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Ⅰ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与时俱进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如此。在今天,在世界发生着巨大变化,人类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的思维本身的认识日益深化,并且在新的探索中,提出种种新的学说、新的观念。我们应当从当代各种思潮的交流和撞击中,吸取应有的经验教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根据当代人类的实践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向前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和一般社会意识形态进行科学的分析后,发现了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规律,即唯物主义历史觀。
1.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中的理论地位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于1845年—1846年间,该著作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对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的清算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德意志意识形态》适应了当时理论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之作,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哲学论证。同时,在新世界观的指导下,马克思对意识形态进行了科学认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和一般社会意识形态进行科学的分析后,发现了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规律,即唯物主义历史观。
当前, 以马克思主义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但是,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尤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内容的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许多新问题, 经受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因此, 在新时期, 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正视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面临的挑战, 积极推 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完善与实践创新, 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占主导地位, 这是不容质疑的。 我们应该强调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的重要性。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 世界上的各种思想文化将不断地涌入中国, 与本土的思想文化不断地融合, 对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将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我们在吸收国外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的同时, 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能够明辩各种是非, 抵抗各种消极腐化甚至会危害到国家文化安全的思想, 牢牢把握住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替代中国文化,造成文化传统的断裂,而是要在代表着人类现代性方向的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使中国传统文化获得现代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获得了它的中国形态和中国内容,是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和社会面貌,给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打上了马克思主义的烙印,是所谓马克思主义“化”中国。这两方面的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体现。在民族与人民的生存问题高于一切,而马克思主义又能与传统文化契接整合的情势中,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应运而兴就成为合历史逻辑之事。
2.结合德意志意识形态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以怎样的形态展现
意识形态在当代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是个极其混乱又极其重大的话题, 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尤甚。对于苏联模式的反思拷问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制度: 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又不唯我独尊。适应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拷问着传统的意识形态话语: 如何在话语体系转换中不割断历史、不割裂马克思主义,不丢老祖宗? 再进一步,社会主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该如何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上的民主化意味着进步还是倒退? 经济上的市场化是再生还是毁灭? 在这些重大问题上的任何偏颇都将导致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大失误, 因而其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代中国理论视野的重大热点。这里首先关涉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所以,马克思主义需要借助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沟通,交融与共生,最终形成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自然接受的文化价值取向而发挥作用。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形态应该而且只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形态来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今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赖以支撑的价值认同基础,其本身就是一个价值体系综合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历史的,更是现实的,它是面向改革开放的鲜活社会实践的精神映照。 综上所述,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 以马克思主义为重要内容的和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新的历史时期, 必须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积极应对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所面临的各种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本身就是文化,是思想、精神层面的文化,是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的整合。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当代意识形态的冲突主要是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这三种理论势力的冲突。最为尖锐的冲突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冲突, 这种冲突关系到对社会发展与历史进程的不同认识和现实道路的选择。 一方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意识形态冲突方式的时代变化、善于在对话中获得并把握话语权。掌握意识形态较量主导权的关键是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这一价值取向。这一理念表明,一切是非曲直、一切价值评价,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尺度。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是关于当代中国全部意识形态争论的理论源头的基础性研究, 意义重大。所以,针对当代意识形态的主要冲突,“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我国的社会发展指明方向、提供精神动力。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
对培养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专业人才,定期到社会各部门、各群体中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对人们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这项工作费时、费力,而且短时期内难以见效,因此,要求有一大批具有专业素质和献身精神的工作者,并且要求国家在政策层面和经费层面上都予以保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主流媒体应当始终把国家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 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文明办刊、办网, 通过树立典型和宣传先进文化, 引导社会朝积极上进的方向发展, 防止主流媒体过于娱乐化。对歪曲、恶意中伤马克思主义的言论进行及时、有力的回击,维护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迅速做出反应,消除人们思想上的误区。传统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弊端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产生了消极影响。
对意识形态的研究,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不能停留在概念上,而必须直面人们在理论上的困惑和实践上的难题, 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建设和发展, 否则没有意义。基于这一考虑, 探索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改革与重建,意识形态问题实质上就是党和国家的形象问题, 是其能否得到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问题。因此,适应时代的变化,正视时代的挑战, 表达时代的呼声, 是意识形态能够成为社会的水泥和黏合剂的先决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说, 意识形态就是执政党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路线, 是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理论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并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大道。“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堅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Ⅰ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