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生态环境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使命。在历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了生态史观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生态史观的渗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培养具有积极影响。文章针对生态史观在中职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生态史观;中职;历史教学;运用
1生态文明和生态史观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形态之一,奉行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共存,倡导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生态文明的前提是尊重与维护自然。人是环境的主体,生态文明强调人在环境中要自觉自律,人与自然环境搭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关系,实现和谐共存。
生态史观由近代著名学者梅棹忠夫提出,其理论内核是:“由种种人类生态学现象的现实存在,是能够再进一步上升提炼为哲学观点的,可以建立一种能说明历史演变规律的历史观,生态学的历史观。”生态史观是将生态观引入历史观中,从生态学立场出发,用一种人类与环境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的理念来理解人类和社会历史的史观。生态史观跳出了人类内心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它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来看待这个世界,同时带有相当强烈的现实关怀。
2生态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意义
2.1对历史学科社会功能的发挥
学习历史时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且历史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人们对历史所做的解释和说明却隐藏著自己的思想动机,回顾过去,研究历史并非是为“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要通过过去而认识和改造现在。历史的意义在于使我们认识错误,克服错误。人类之所以进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人类有历史,恩格斯说:“如果不就向来的观点和以往历史写几本书,将诸种原则加以逻辑地和历史地发挥,并作为这种历史的必然的继续,那一切都将陷于般昏睡状态中,而最大多数的人仍会在黑暗中摸索。”在中职历史教学中渗透生态史观,对历史上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回顾和重审,可以从中得到经验和教训。现实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从现实中的生态问题去探求历史上的根源,进而更深刻地认识到现在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且还能掌握规律,把握趋势,从而增强科学的预见性。
2.2拓宽狭窄的历史观
历史学科具有广博性、深刻性的特点,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到多个研究领域。所以,学生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对历史进行学习。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往往采用师讲生听的教学方式,课堂单调乏味,而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历史的学习逐渐打破以往单调的研究视角,出现了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等多种历史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发展史。所以,历史老师在教学中要摒弃以人类为中心的角度,寻找人类和环境的整体与统一的视角来理解历史、审视世界,拓宽历史认识的视野,从而使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更加丰满、灵活,同时扩展学生历史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另外,生态史观的实证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点,需要融合到生态学、地理学、气象学等多门学科。在中职历史教学中,学生可以结合相关的生物知识、化学知识、物理知识以及地理学知识,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3生态史观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策略
3.1完善史学知识体系
首先,历史教师需要完善自身的史学知识体系,建立生态史学知识架构,紧跟当今生态史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并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相联系。比如,在讲到《开辟新航路》时,老师在运用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的同时,还需结合地理学、经济学等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必要性以及新航路的开辟造成对当地生态资源的掠夺和破坏,如经济方面的需求、宗教的传播、传统商路的中断、自然科学的进步等,引导学生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2创新教学方法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趣味性。传统的课堂教学以老师为主体,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需要积极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在教学中渗透生态史观,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另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开展教学,为学生展示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生态史观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以工业革命为例
在讲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展开教学内容,首先让学生了解关于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如开始时间、标志及形成过程等;然后分析两次工业革命对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产生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学习,同时引导学生运用生态史观来分析问题。
对于两次工业革命,首先,应肯定其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由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制作,对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有推动作用。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石油、电气、化工、汽车、航空等新兴工业部门逐渐出现,使整个工业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出发,两次工业革命中,人类做了很多违背人与自然发展规律的事情,给自然环境带来了致命性的污染,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因此,我们看待历史问题时,应综合应用多种角度进行分析,既要考虑对经济人文的影响,也要思考它对生态文明造成的后果,全面地认识、理解历史。
5结语
综上,生态文明已经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必须引起教育界的足够重视。在中职历史教学中,生态史观在历史课中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生态史观的教育是一个全面而长期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历史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重视生态史观,引导学生以生态史观看待历史问题,贯彻保护环境、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王伟.生态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及问题研究[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6(9).
[2]赖丽.生态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生态史观;中职;历史教学;运用
1生态文明和生态史观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形态之一,奉行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共存,倡导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生态文明的前提是尊重与维护自然。人是环境的主体,生态文明强调人在环境中要自觉自律,人与自然环境搭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关系,实现和谐共存。
生态史观由近代著名学者梅棹忠夫提出,其理论内核是:“由种种人类生态学现象的现实存在,是能够再进一步上升提炼为哲学观点的,可以建立一种能说明历史演变规律的历史观,生态学的历史观。”生态史观是将生态观引入历史观中,从生态学立场出发,用一种人类与环境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的理念来理解人类和社会历史的史观。生态史观跳出了人类内心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它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来看待这个世界,同时带有相当强烈的现实关怀。
2生态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意义
2.1对历史学科社会功能的发挥
学习历史时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且历史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人们对历史所做的解释和说明却隐藏著自己的思想动机,回顾过去,研究历史并非是为“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要通过过去而认识和改造现在。历史的意义在于使我们认识错误,克服错误。人类之所以进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人类有历史,恩格斯说:“如果不就向来的观点和以往历史写几本书,将诸种原则加以逻辑地和历史地发挥,并作为这种历史的必然的继续,那一切都将陷于般昏睡状态中,而最大多数的人仍会在黑暗中摸索。”在中职历史教学中渗透生态史观,对历史上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回顾和重审,可以从中得到经验和教训。现实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从现实中的生态问题去探求历史上的根源,进而更深刻地认识到现在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且还能掌握规律,把握趋势,从而增强科学的预见性。
2.2拓宽狭窄的历史观
历史学科具有广博性、深刻性的特点,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到多个研究领域。所以,学生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对历史进行学习。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往往采用师讲生听的教学方式,课堂单调乏味,而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历史的学习逐渐打破以往单调的研究视角,出现了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等多种历史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发展史。所以,历史老师在教学中要摒弃以人类为中心的角度,寻找人类和环境的整体与统一的视角来理解历史、审视世界,拓宽历史认识的视野,从而使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更加丰满、灵活,同时扩展学生历史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另外,生态史观的实证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点,需要融合到生态学、地理学、气象学等多门学科。在中职历史教学中,学生可以结合相关的生物知识、化学知识、物理知识以及地理学知识,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3生态史观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策略
3.1完善史学知识体系
首先,历史教师需要完善自身的史学知识体系,建立生态史学知识架构,紧跟当今生态史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并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相联系。比如,在讲到《开辟新航路》时,老师在运用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的同时,还需结合地理学、经济学等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必要性以及新航路的开辟造成对当地生态资源的掠夺和破坏,如经济方面的需求、宗教的传播、传统商路的中断、自然科学的进步等,引导学生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2创新教学方法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趣味性。传统的课堂教学以老师为主体,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需要积极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在教学中渗透生态史观,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另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开展教学,为学生展示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生态史观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以工业革命为例
在讲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展开教学内容,首先让学生了解关于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如开始时间、标志及形成过程等;然后分析两次工业革命对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产生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学习,同时引导学生运用生态史观来分析问题。
对于两次工业革命,首先,应肯定其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由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制作,对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有推动作用。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石油、电气、化工、汽车、航空等新兴工业部门逐渐出现,使整个工业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出发,两次工业革命中,人类做了很多违背人与自然发展规律的事情,给自然环境带来了致命性的污染,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因此,我们看待历史问题时,应综合应用多种角度进行分析,既要考虑对经济人文的影响,也要思考它对生态文明造成的后果,全面地认识、理解历史。
5结语
综上,生态文明已经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必须引起教育界的足够重视。在中职历史教学中,生态史观在历史课中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生态史观的教育是一个全面而长期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历史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重视生态史观,引导学生以生态史观看待历史问题,贯彻保护环境、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王伟.生态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及问题研究[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6(9).
[2]赖丽.生态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