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强调将核心素养贯穿于整个过程当中,但对于新手教师如何在教学当中真正保证课堂的有效性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包括是否恰当把握知识重难点、对教学目标实现情况以及课后对学生的辅导。本文将以“勾股定理”为例,对新教师备课、上课以及课后提出相应教学策略,从而更好促進新教师有效性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新教师;有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5-229
问题提出
新教师的教学可以为课堂注入新的血液,带来新的渗透点毋庸置疑,但不可避免存在教学经验缺乏,对知识重难点的把控以及教学的有效组织上欠缺的问题。新教师在日常当中的磨课教研都是从理论角度提高教学,即使是一堂真正的公开课也会给听课者带来表演的错觉,教学动画美轮美奂、语言铿将有力、学生配合积极,请问这不就是一场教学表演么?但真正日常的教学场景可能又是另一个不同的局面。新教师教学强调高效,而高效的教学是通过优化教学行为,将各个教学环节高效地整合到一起促进学生高效地参与数学教学,并获得优秀的认知成绩、良好的认知结构、积极的数学学习能力的行为[1]。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一堂课的课后反思促进自己提高教学,但仅凭其一己之力却难也全面深入把控课堂教学质量,对其评价难免存在主观性。因此,针对该教学问题,本文从备课、上课、课后三个方面提出相应教学策略,对高效教学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教学策略思考
1.1 重难点解读透彻、明确课堂目标
新教师的教学出现重难点把握不准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当中付出更多精力,教师所设立的教学目标必须配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在备课中在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中心的同时学会深入分析教材。数学教材是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而成,当中每一个栏目的编写都有其独特的目标倾向性。在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勾股定理应用”的教学当中以最短路径问题引入将勾股定理以及逆定理进行简单实际应用,教师备课中首先分析教材将对学生教学目标发展相近的探究题进行分类,从而在课堂上希望能达到探讨一题,学生理解一类题的效果。当然,教学目标的设立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教学目标低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很明显会失去兴趣,但高于学生认知能力其对学生的学习信心又是一个打击。因此,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特点,了解学生除了从课堂上表现情况上进行了解外,课后时间的沟通会更加清晰。
1.2 为更好组织教学,教师可以适当重组教材编写顺序
所谓重组教材顺序,并不是随意打乱顺序任意教学,而是需要带一定的目的性。例如在课本中涉及勾股定理应用中,一开始对曲面上蚂蚁爬行三维最短路径爬行问题。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在对其爬行路径进行进行列举对比,对其中涉及三角形三边关系、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圆柱展开图以及周长问题阐述画出图形进行展现。
如图1,将教材中蚂蚁由A爬行到B的路线在立体图形当中展现,假设圆柱周长为18cm,圆柱的高为12cm。途中呈现的路径①:A→C→直径→B、 ②:A→C→半圆弧→B、③A→D→B、④:A→B。其对应的展开平面图的路径如图2,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的路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一同探讨。其中路径①的所涉及的长度为圆柱的高与圆柱上圆的直径之和,无需再展开图中展示,一方面在立体图形中更好理解,另一方面在展开途中对直径的长度较难呈现。接下来教师需要用自己所掌握的数学学科知识素养对路径四条路径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在展开图当中发现,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对路径②、③与路径④进行比较。可见在△ABC中,有AC+BC>AB,在△ADB中,有AD+DB>AB。紧接着对AB长与路径①算出来的长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我们的路径④为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当然,教师除了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解释以外,还可以通过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方式进行。
在教师能把握学生清楚的理解的情况下,可以跳过紧接着的“做一做”以及例题,引导学生探究后面题中关于长方体中最短路径问题,同样的立体图形,仅仅将圆柱换成长方体,展开图显现不一样,但知识点的本质并没有变。在前有探讨的基础上将下面的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将每条路径的展开图画出来,对长度进行计算对比,这样设计更能进行深度学习,从而达到解析一题达到理解一类题的效果。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应避免出现对重难点把握不准问题,如果照本宣科进行,就会导致知识点错乱,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上存在问题。
1.3 课后练习安排适当、在精而不在于多
数学教学所谓的题海战术已经过于老旧,但当前多数教师存在给学生安排课后作业过多的情况,其他科目的作业累加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仅达不了学生巩固的效果,可能还出现学生为了完成而完成去忽视其目的性。因此教师对课后作业的安排应当为当天教学重难点的题目,切记不要一题又一题满篇布置安排,一方面欠缺目的性,另一方面降低学生积极性。在设计作业时,教师本着减负增效的理念,在选题以及编题上狠下功夫,确保彰显作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进而事半功倍的提高效率。另外,考虑不同学生知识水平,教师安排作业应当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样既能帮助学困生提高其水平,又能帮助其他学生能力的提高。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在不断对经验的积累当中得出的,不要忽视学生在无形当中带给你的成长,新教师提高其有效性,应当转变其传统的教学理念,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做到循序渐进,互相连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从而提升其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光明.高效数学教学行为的归因[J].数学教育学报,2010,19(5):75-78.
[2]杨西梅.提升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20(24):16-17.
关键词:核心素养;新教师;有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5-229
问题提出
新教师的教学可以为课堂注入新的血液,带来新的渗透点毋庸置疑,但不可避免存在教学经验缺乏,对知识重难点的把控以及教学的有效组织上欠缺的问题。新教师在日常当中的磨课教研都是从理论角度提高教学,即使是一堂真正的公开课也会给听课者带来表演的错觉,教学动画美轮美奂、语言铿将有力、学生配合积极,请问这不就是一场教学表演么?但真正日常的教学场景可能又是另一个不同的局面。新教师教学强调高效,而高效的教学是通过优化教学行为,将各个教学环节高效地整合到一起促进学生高效地参与数学教学,并获得优秀的认知成绩、良好的认知结构、积极的数学学习能力的行为[1]。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一堂课的课后反思促进自己提高教学,但仅凭其一己之力却难也全面深入把控课堂教学质量,对其评价难免存在主观性。因此,针对该教学问题,本文从备课、上课、课后三个方面提出相应教学策略,对高效教学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教学策略思考
1.1 重难点解读透彻、明确课堂目标
新教师的教学出现重难点把握不准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当中付出更多精力,教师所设立的教学目标必须配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在备课中在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中心的同时学会深入分析教材。数学教材是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而成,当中每一个栏目的编写都有其独特的目标倾向性。在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勾股定理应用”的教学当中以最短路径问题引入将勾股定理以及逆定理进行简单实际应用,教师备课中首先分析教材将对学生教学目标发展相近的探究题进行分类,从而在课堂上希望能达到探讨一题,学生理解一类题的效果。当然,教学目标的设立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教学目标低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很明显会失去兴趣,但高于学生认知能力其对学生的学习信心又是一个打击。因此,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特点,了解学生除了从课堂上表现情况上进行了解外,课后时间的沟通会更加清晰。
1.2 为更好组织教学,教师可以适当重组教材编写顺序
所谓重组教材顺序,并不是随意打乱顺序任意教学,而是需要带一定的目的性。例如在课本中涉及勾股定理应用中,一开始对曲面上蚂蚁爬行三维最短路径爬行问题。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在对其爬行路径进行进行列举对比,对其中涉及三角形三边关系、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圆柱展开图以及周长问题阐述画出图形进行展现。
如图1,将教材中蚂蚁由A爬行到B的路线在立体图形当中展现,假设圆柱周长为18cm,圆柱的高为12cm。途中呈现的路径①:A→C→直径→B、 ②:A→C→半圆弧→B、③A→D→B、④:A→B。其对应的展开平面图的路径如图2,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的路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一同探讨。其中路径①的所涉及的长度为圆柱的高与圆柱上圆的直径之和,无需再展开图中展示,一方面在立体图形中更好理解,另一方面在展开途中对直径的长度较难呈现。接下来教师需要用自己所掌握的数学学科知识素养对路径四条路径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在展开图当中发现,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对路径②、③与路径④进行比较。可见在△ABC中,有AC+BC>AB,在△ADB中,有AD+DB>AB。紧接着对AB长与路径①算出来的长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我们的路径④为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当然,教师除了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解释以外,还可以通过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方式进行。
在教师能把握学生清楚的理解的情况下,可以跳过紧接着的“做一做”以及例题,引导学生探究后面题中关于长方体中最短路径问题,同样的立体图形,仅仅将圆柱换成长方体,展开图显现不一样,但知识点的本质并没有变。在前有探讨的基础上将下面的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将每条路径的展开图画出来,对长度进行计算对比,这样设计更能进行深度学习,从而达到解析一题达到理解一类题的效果。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应避免出现对重难点把握不准问题,如果照本宣科进行,就会导致知识点错乱,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上存在问题。
1.3 课后练习安排适当、在精而不在于多
数学教学所谓的题海战术已经过于老旧,但当前多数教师存在给学生安排课后作业过多的情况,其他科目的作业累加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仅达不了学生巩固的效果,可能还出现学生为了完成而完成去忽视其目的性。因此教师对课后作业的安排应当为当天教学重难点的题目,切记不要一题又一题满篇布置安排,一方面欠缺目的性,另一方面降低学生积极性。在设计作业时,教师本着减负增效的理念,在选题以及编题上狠下功夫,确保彰显作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进而事半功倍的提高效率。另外,考虑不同学生知识水平,教师安排作业应当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样既能帮助学困生提高其水平,又能帮助其他学生能力的提高。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在不断对经验的积累当中得出的,不要忽视学生在无形当中带给你的成长,新教师提高其有效性,应当转变其传统的教学理念,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做到循序渐进,互相连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从而提升其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光明.高效数学教学行为的归因[J].数学教育学报,2010,19(5):75-78.
[2]杨西梅.提升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20(24):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