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游戏中的创伤叙事与“两岸认同”建构——从《雨港基隆》谈起

来源 :台湾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gong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岸青年在诸多政治议题上有着显著的认知差异,这些认知差异主要源于各自的集体记忆.种种历史伤痕形成了难以弥合的创伤记忆,“如何处理过去的分歧”成为两岸记忆政治中的一个根本议题.加之台湾当局推行的“去中国化”工程,进行文化记忆篡改和国族认同重塑,试图构造“台湾主体意识”,以地缘认同对立于国家认同,严重威胁了两岸和平进程.应该把建构共同的“集体记忆”作为塑造青年国族认同的重要转换机制.相关研究显示,网络游戏已成为青少年最重要的媒体应用之一,对他们的认知、生活、情感等均产生了巨大影响.网络游戏在记忆建构方面具有视觉化、交互性的优势,但也存在着叙事简单化、平面化的局限,但其仍不失为建构共享的集体记忆的新途径.本文借助叙事认同理论、文化创伤理论,对以“二·二八事件”为背景的网络冒险类游戏《雨港基隆》进行分析,探讨网络游戏如何再现创伤记忆,激发两岸青年参与互动,进而凝聚共识,探索建构“两岸认同”的新路径.
其他文献
诸侯国相在西汉"郡国并行"制中具有特殊作用,其权力、职责的变化反映了西汉中央政权和地方诸侯国的博弈、分合趋势.诸侯国相职能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汉高祖时期侧重于辅助诸侯王国的巩固;惠帝至景帝中五年期间侧重对诸侯王国兵权的控制;景帝中五年至昭帝间,侧重于中央"汉法"在诸侯王国的推行;宣帝及以后,与汉郡太守职能渐趋一致.诸侯国相"郡守化"过程实际上是汉中央政府对诸侯王国的逐步控制过程,其控制的基本方法则是国相的"替代效应".它对于西汉前、中期中央对诸侯国王的权力调控有重要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族群与地域名称有相互混用的现象,可分为两种情况:关中人称“羌”、北方人称“虏”、江州人称“溪”,都是将当地的特色族群名号施诸整个地域;河东及关中地区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已近一年,全球产业链遭受重创,经济严重衰退,两岸经贸关系也经受了严峻考验.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呈现出新的特征,两岸经贸合作面临新挑战,与此同时,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