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了济麦22冬前、春季和生育后期的田间管理技术,以期为济麦22的田间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 济麦22;田间管理;冬前;春季;后期
中图分类号 S512.1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8)22-0198-02
济麦22,原代号984121,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小麦育种室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超高产中筋小麦新品种,杂交组合为935024/935106。2006年9月通过山东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为鲁农审2006050号;2007年1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06018。
1冬前麦田管理
1.1苗期管理
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苗和补种,确保苗全、苗匀、苗齐、苗壮。对播种后土壤失墒严重,种子落干而显著影响出苗的麦田,应适时浇“蒙头水”,待墒情适宜时及时划锄;对底墒不足、耕层明暗坷垃多或土壤暄松及悬空的麦田,应在播种后1~2d及时镇压,使种子与土壤密接,促进出苗。播后遇雨,要在晴天后及时划锄,松土保墒。对播种过深的麦田,可划锄清垄。出苗后若发现有缺苗断垄,应及时补种、补苗。
1.2分蘖期管理
高产麦田小麦冬前总蘖数应达到900~120万株/hm2。要及时间苗疏苗,间、疏苗宜在主茎4~5叶时进行较为适宜。根据墒情浇分蘖水,严重秋旱年份或因底墒不足而在分蘖期失墒的麦田,应提前至三叶期浇水。若土壤墒情充足,可不浇分蘖水。深耘断根及镇压是高产麦田控制旺苗的有效措施。深耘断根技术一般深度在10cm左右;镇压一般在立冬前温暖天气的午后进行。
1.3越冬期管理
1.3.1浇足越冬水。适时浇足浇好越冬水能够平抑地温,减轻冬季冻害,有利于提高小麦的御寒能力。浇冬水适期为日平均气温7~8℃时开始,3~5℃夜冻昼消时结束;黄淮冬麦区一般立冬至小雪为浇冬水的适宜时期。冬前群体不足的麦田,应适当早浇;对墒情好、播期适宜、长势旺、分蘖多的高产麦田应适当晚浇。
1.3.2浇冬水要与施肥相结合。对苗弱、群体不足及播种过早、群体旺长的麦田,应结合浇冬水施足冬肥。通常追施标准氮肥150~225kg/hm2,对缺肥严重的麦田,可增加到300 kg/hm2。冬肥应深施于土层内,以充分发挥肥效。
1.3.3划锄。浇冬水后麦田易板结,应及时划除。既可防止土壤墒情损失,又可有效防止冻害。
1.4病虫害防治
1.4.1苗期为害小麦的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3种。小麦出苗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片调查,当死苗率达到3%时,立即施药防治。防治方法有:①撒毒土。用5%辛硫磷颗粒剂30kg/hm2、3%辛硫磷颗粒剂45~60kg/hm2或2%甲基异柳磷粉剂30kg/hm2,对细土450~600kg/hm2,拌匀后开沟施,或顺垄撒施后接着划锄覆土,可以有效防治蛴螬和金针虫;②浇药水。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乳油7.5 kg/hm2,对水11 250kg/hm2,顺垄浇施,对蛴螬和金针虫有特效;③撒毒饵。用麦麸或饼粉5kg,炒香后加入适量水和40%甲基异柳磷或50% 1605乳油50g,拌匀后于傍晚撒在田间,用量30~45kg/hm2,对蝼蛄的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1.4.2病害主要有锈病、全蚀病、纹枯病。防治方法如下:①小麦锈病防治:小麦出苗后15~20d,选择具有发病条件的麦田进行调查,当病叶率达到10%,且秋季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时,立即喷洒叶锈特或粉锈宁1 000倍液进行防治;药源不足时,用50%鲜尿或3%硫铵水喷雾,也有一定效果。②小麦全蚀病防治:小麦全蚀病病原菌在秋苗期即能侵染,出苗后20~30d是侵染高峰期。对于过去发生过全蚀病的地块,可用20%粉锈宁乳油1 800~3 000g/hm2,对水7 500~9 000 kg/hm2,顺垄喷洒幼苗,能显著降低小麦穗期发病率。③小麦纹枯病防治:小麦纹枯病从秋苗期至抽穗期均能发生,用20%粉锈宁乳油2 250g/hm2,或5%井冈霉素水剂2 250~3 000 g/h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0~1 125g/hm2,对水750~1 125kg/hm2顺垄喷施,效果良好。
2春季麦田管理
2.1春季麦田肥水管理
对地力差、前期施肥少、个体瘦弱、群体偏小的麦田及旱地晚茬麦,要早管,应在表土返浆时借墒施肥,以碳酸氢铵或过磷酸钙各300~375kg/hm2混合开沟深施为宜。在春旱年份或墒情差的麦田,施肥结合浇水同时进行。对地力中等、群体适中、出现脱肥现象的麦田,可在返青期以后进行追肥,施碳酸氢铵或标准氮肥300~375kg/hm2为宜;缺磷麦田酌情深施过磷酸钙225~300kg/hm2。中、高地力水平,施肥情况一般,群体适宜的麦田,返青期宜顶凌划锄,提温保墒,不浇返青水。肥水管理的重点在小麦起身期,施标准氮肥450~600kg/hm2为宜。对地力好、施肥足、群体适宜的高产麦田,在起身后拔节前结合浇水追施尿素225~600kg/hm2。在小麦孕穗、挑旗期,应根据群体发育状况确定管理措施。如遇麦田脱肥、麦苗发黄,可结合浇水,施尿素75~150kg/hm2。
2.2化控措施
化学控制的主要作用在于控制小麦春季旺长,矮化株型,促进分蘖,提高抗倒能力,是增加小麦穗数和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应用的最佳时期为小麦起身期前后。使用化控应注意2点:一是掌握好喷洒时期和浓度,不可使用过晚,浓度避免太高;否则,将显著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使植株和麦穗畸形,从而导致减产。二要喷洒均匀,不要重喷和漏喷,避免小麦生长和抽穗不整齐,进而影响产量。
2.3防治病虫害
春季随着气温的逐步回升,小麦病虫害时有发生。在我国黄淮冬麦区,危害小麦的病害主要有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全蚀病等;虫害主要有小麦吸浆虫和蚜虫等。
防治上述病害可采用20%的粉锈宁乳剂750mL/hm2或15%的可湿性粉剂1 125g/hm2,对水750~900kg/hm2喷雾。防治纹枯病也可在小麦拔节期用5%的井冈霉素水剂1 500~2 250mL/hm2,对水750~1 050kg/hm2对茎基部喷洒。防治小麦吸浆虫,可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2.5~30.0kg/hm2,拌300kg/hm2细土,均匀撒施于地表,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也可用40%的氧化乐果乳油1 000倍液喷雾,可兼治蚜虫。
3后期麦田管理
3.1合理浇水
小麦生育后期在有良好水源的条件下,适当增加浇水次数,每次的浇水量不宜过大,这样有利于调节田间小气候,缓解高温对小麦生长发育的伤害;若水源不足时,生育后期应尽量确保浇好两水,即扬花水和灌浆水。小麦成熟前,不宜大水漫灌,尤其是不宜浇麦黄水。一般在小麦成熟前10~15d停止浇水,否则,易导致根系窒息死亡,使植株早衰而减产。此外,在大风和大雨前避免浇水,以防止大面积倒伏而导致严重减产。
3.2根外追肥
开花后用1%~2%的尿素溶液或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喷施,用量1 125~1 500kg/hm2。也可根据小麦生长发育营养状况,补充喷施微量元素肥料,有利于籽粒结实和提高粒重。
3.3虫害防治
在小麦抽穗前后,注意防治蚜虫和粘虫。防治蚜虫可用40%乐果乳油1 500倍液1 125~1 500kg/hm2;防治粘虫可用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1 125~1 500kg/hm2。
4适时收获
腊熟后期,济麦22穗下节及叶片全部变黄,籽粒含水量在22%以下,籽粒光泽坚硬,即可收获。
5参考文献
[1] 迟爱民,徐兆春,鞠正春.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新技术(科技入户丛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 济麦22;田间管理;冬前;春季;后期
中图分类号 S512.1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8)22-0198-02
济麦22,原代号984121,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小麦育种室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超高产中筋小麦新品种,杂交组合为935024/935106。2006年9月通过山东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为鲁农审2006050号;2007年1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06018。
1冬前麦田管理
1.1苗期管理
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苗和补种,确保苗全、苗匀、苗齐、苗壮。对播种后土壤失墒严重,种子落干而显著影响出苗的麦田,应适时浇“蒙头水”,待墒情适宜时及时划锄;对底墒不足、耕层明暗坷垃多或土壤暄松及悬空的麦田,应在播种后1~2d及时镇压,使种子与土壤密接,促进出苗。播后遇雨,要在晴天后及时划锄,松土保墒。对播种过深的麦田,可划锄清垄。出苗后若发现有缺苗断垄,应及时补种、补苗。
1.2分蘖期管理
高产麦田小麦冬前总蘖数应达到900~120万株/hm2。要及时间苗疏苗,间、疏苗宜在主茎4~5叶时进行较为适宜。根据墒情浇分蘖水,严重秋旱年份或因底墒不足而在分蘖期失墒的麦田,应提前至三叶期浇水。若土壤墒情充足,可不浇分蘖水。深耘断根及镇压是高产麦田控制旺苗的有效措施。深耘断根技术一般深度在10cm左右;镇压一般在立冬前温暖天气的午后进行。
1.3越冬期管理
1.3.1浇足越冬水。适时浇足浇好越冬水能够平抑地温,减轻冬季冻害,有利于提高小麦的御寒能力。浇冬水适期为日平均气温7~8℃时开始,3~5℃夜冻昼消时结束;黄淮冬麦区一般立冬至小雪为浇冬水的适宜时期。冬前群体不足的麦田,应适当早浇;对墒情好、播期适宜、长势旺、分蘖多的高产麦田应适当晚浇。
1.3.2浇冬水要与施肥相结合。对苗弱、群体不足及播种过早、群体旺长的麦田,应结合浇冬水施足冬肥。通常追施标准氮肥150~225kg/hm2,对缺肥严重的麦田,可增加到300 kg/hm2。冬肥应深施于土层内,以充分发挥肥效。
1.3.3划锄。浇冬水后麦田易板结,应及时划除。既可防止土壤墒情损失,又可有效防止冻害。
1.4病虫害防治
1.4.1苗期为害小麦的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3种。小麦出苗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片调查,当死苗率达到3%时,立即施药防治。防治方法有:①撒毒土。用5%辛硫磷颗粒剂30kg/hm2、3%辛硫磷颗粒剂45~60kg/hm2或2%甲基异柳磷粉剂30kg/hm2,对细土450~600kg/hm2,拌匀后开沟施,或顺垄撒施后接着划锄覆土,可以有效防治蛴螬和金针虫;②浇药水。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乳油7.5 kg/hm2,对水11 250kg/hm2,顺垄浇施,对蛴螬和金针虫有特效;③撒毒饵。用麦麸或饼粉5kg,炒香后加入适量水和40%甲基异柳磷或50% 1605乳油50g,拌匀后于傍晚撒在田间,用量30~45kg/hm2,对蝼蛄的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1.4.2病害主要有锈病、全蚀病、纹枯病。防治方法如下:①小麦锈病防治:小麦出苗后15~20d,选择具有发病条件的麦田进行调查,当病叶率达到10%,且秋季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时,立即喷洒叶锈特或粉锈宁1 000倍液进行防治;药源不足时,用50%鲜尿或3%硫铵水喷雾,也有一定效果。②小麦全蚀病防治:小麦全蚀病病原菌在秋苗期即能侵染,出苗后20~30d是侵染高峰期。对于过去发生过全蚀病的地块,可用20%粉锈宁乳油1 800~3 000g/hm2,对水7 500~9 000 kg/hm2,顺垄喷洒幼苗,能显著降低小麦穗期发病率。③小麦纹枯病防治:小麦纹枯病从秋苗期至抽穗期均能发生,用20%粉锈宁乳油2 250g/hm2,或5%井冈霉素水剂2 250~3 000 g/h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0~1 125g/hm2,对水750~1 125kg/hm2顺垄喷施,效果良好。
2春季麦田管理
2.1春季麦田肥水管理
对地力差、前期施肥少、个体瘦弱、群体偏小的麦田及旱地晚茬麦,要早管,应在表土返浆时借墒施肥,以碳酸氢铵或过磷酸钙各300~375kg/hm2混合开沟深施为宜。在春旱年份或墒情差的麦田,施肥结合浇水同时进行。对地力中等、群体适中、出现脱肥现象的麦田,可在返青期以后进行追肥,施碳酸氢铵或标准氮肥300~375kg/hm2为宜;缺磷麦田酌情深施过磷酸钙225~300kg/hm2。中、高地力水平,施肥情况一般,群体适宜的麦田,返青期宜顶凌划锄,提温保墒,不浇返青水。肥水管理的重点在小麦起身期,施标准氮肥450~600kg/hm2为宜。对地力好、施肥足、群体适宜的高产麦田,在起身后拔节前结合浇水追施尿素225~600kg/hm2。在小麦孕穗、挑旗期,应根据群体发育状况确定管理措施。如遇麦田脱肥、麦苗发黄,可结合浇水,施尿素75~150kg/hm2。
2.2化控措施
化学控制的主要作用在于控制小麦春季旺长,矮化株型,促进分蘖,提高抗倒能力,是增加小麦穗数和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应用的最佳时期为小麦起身期前后。使用化控应注意2点:一是掌握好喷洒时期和浓度,不可使用过晚,浓度避免太高;否则,将显著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使植株和麦穗畸形,从而导致减产。二要喷洒均匀,不要重喷和漏喷,避免小麦生长和抽穗不整齐,进而影响产量。
2.3防治病虫害
春季随着气温的逐步回升,小麦病虫害时有发生。在我国黄淮冬麦区,危害小麦的病害主要有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全蚀病等;虫害主要有小麦吸浆虫和蚜虫等。
防治上述病害可采用20%的粉锈宁乳剂750mL/hm2或15%的可湿性粉剂1 125g/hm2,对水750~900kg/hm2喷雾。防治纹枯病也可在小麦拔节期用5%的井冈霉素水剂1 500~2 250mL/hm2,对水750~1 050kg/hm2对茎基部喷洒。防治小麦吸浆虫,可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2.5~30.0kg/hm2,拌300kg/hm2细土,均匀撒施于地表,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也可用40%的氧化乐果乳油1 000倍液喷雾,可兼治蚜虫。
3后期麦田管理
3.1合理浇水
小麦生育后期在有良好水源的条件下,适当增加浇水次数,每次的浇水量不宜过大,这样有利于调节田间小气候,缓解高温对小麦生长发育的伤害;若水源不足时,生育后期应尽量确保浇好两水,即扬花水和灌浆水。小麦成熟前,不宜大水漫灌,尤其是不宜浇麦黄水。一般在小麦成熟前10~15d停止浇水,否则,易导致根系窒息死亡,使植株早衰而减产。此外,在大风和大雨前避免浇水,以防止大面积倒伏而导致严重减产。
3.2根外追肥
开花后用1%~2%的尿素溶液或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喷施,用量1 125~1 500kg/hm2。也可根据小麦生长发育营养状况,补充喷施微量元素肥料,有利于籽粒结实和提高粒重。
3.3虫害防治
在小麦抽穗前后,注意防治蚜虫和粘虫。防治蚜虫可用40%乐果乳油1 500倍液1 125~1 500kg/hm2;防治粘虫可用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1 125~1 500kg/hm2。
4适时收获
腊熟后期,济麦22穗下节及叶片全部变黄,籽粒含水量在22%以下,籽粒光泽坚硬,即可收获。
5参考文献
[1] 迟爱民,徐兆春,鞠正春.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新技术(科技入户丛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