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的乔布斯在去世前曾对不久的未来做出三大预言,其中一个预言就是电子科技将掌控未来教室,并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取得丰厚的利润。在他去世后两年多的今天,在线教育、翻转课堂、微课、Moocs、电子书包等各种新鲜名词,成为教育界、IT界、出版界、金融界热议的话题。如今,一种媒体呈现多种信息,广泛的应用于各学科的课堂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已然形成趋势。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对当今的教育理念的冲击是巨大的,变革式的,那音乐教育领域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这场变革中合理高效的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我们的音乐课程服务,为培养孩子们的全面核心素养贡献其力量呢?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以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促进人的终身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是呈现多媒体的信息资源使学习过程更加有趣和有效;
通过非线性结构方式强化教学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创设支持学生自主协作和探究学习的环境和活动;及时准确地获得反馈信息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二、信息化时代对音乐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要全面学习新技术、新媒体的知识和运用,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由重传授知识向重促进发展转变;由异质同步教育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传递知识向多向交流转变;主导行为由“显性”向“隐性”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合转变。
教师要有独立的思想和见地,能清晰准确地在海量的信息中截取教學所需要的资源。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再利用需要教师全面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由于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要具有超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和组织能力,以及有效沟通能力。信息化不是体现在设备上,而是教师如何运用。因此教师组织、驾驭、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基本保证。
三、信息技术如何推进音乐课程的变革
现有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为“感受与欣赏”和“表现”两个教学领域,并将原来隐含在教学中的音乐文化知识和分散的音乐编创活动,加以集中并拓展为“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两个领域。上述四个教学领域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一节乐理课《我叫“音符”》中尝试了用ipad、电子互动白板等现代化设备,将游戏APP运用到教学中,将一堂枯燥的乐理课上得有声有色,兴趣盎然。另外还有一位教师,在教授二声部合唱歌曲《我怎样长大》中,设计了ipad中的电子琴软件,利用电子琴不同的音色变化,设计了六个声部的合奏为歌曲伴奏,更加多元的体验了合唱合奏的魅力。还有一堂欣赏课《故乡是北京》,充分利用多媒体,下载了很多与教学任务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传统京剧、现代京剧,各种方式的体验,通过音频、视频的熏陶,学生的亲身参与将京腔京韵深入根植到学生的内心,播下了一颗国粹京剧的种子。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发现音乐课程中“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同时,我们的音乐创造,越来越被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在内的众多音乐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一是以开发学生潜能为目的的即兴音乐创编活动;二是运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创作尝试与练习。综上所述,你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广泛参与,与音乐课程的深度融合为我们的音乐创造活动拓宽了思路,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提供了超级强大的支撑。尤其在创作实践所涵盖的内容里潜力无穷,运用线条、色块、图形、图谱和乐谱记录声音和音乐;运用人声、乐器或其他声音材料创编节奏音型和旋律短句;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和方法,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创编旋律短句或短曲,并能用乐谱记录下来;还可以尝试用电脑创编音乐……所以信息技术在音乐教育领域里的作用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去探索和尝试。
四、信息技术如何促进音乐学科与相关文化学科的有机融合
学科融合是指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它涉及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等各个方面,而此时的信息技术会恰到好处的发挥它的优势,就像一根无形的细绳将各个学科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为培养具有全面核心素养的接班人立下汗马功劳。
很多学校在 “校本课程实践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中大胆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问题融入到一系列学习活动中,使学习者既能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又能领悟其内涵。
时代在变,技术在发展,教育模式教育理念也在发生巨变。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地影响,颠覆性地改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处在信息化时代的音乐教师们,你们都准备好迎接这场变革了吗?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对当今的教育理念的冲击是巨大的,变革式的,那音乐教育领域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这场变革中合理高效的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我们的音乐课程服务,为培养孩子们的全面核心素养贡献其力量呢?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以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促进人的终身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是呈现多媒体的信息资源使学习过程更加有趣和有效;
通过非线性结构方式强化教学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创设支持学生自主协作和探究学习的环境和活动;及时准确地获得反馈信息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二、信息化时代对音乐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要全面学习新技术、新媒体的知识和运用,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由重传授知识向重促进发展转变;由异质同步教育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传递知识向多向交流转变;主导行为由“显性”向“隐性”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合转变。
教师要有独立的思想和见地,能清晰准确地在海量的信息中截取教學所需要的资源。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再利用需要教师全面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由于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要具有超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和组织能力,以及有效沟通能力。信息化不是体现在设备上,而是教师如何运用。因此教师组织、驾驭、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基本保证。
三、信息技术如何推进音乐课程的变革
现有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为“感受与欣赏”和“表现”两个教学领域,并将原来隐含在教学中的音乐文化知识和分散的音乐编创活动,加以集中并拓展为“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两个领域。上述四个教学领域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一节乐理课《我叫“音符”》中尝试了用ipad、电子互动白板等现代化设备,将游戏APP运用到教学中,将一堂枯燥的乐理课上得有声有色,兴趣盎然。另外还有一位教师,在教授二声部合唱歌曲《我怎样长大》中,设计了ipad中的电子琴软件,利用电子琴不同的音色变化,设计了六个声部的合奏为歌曲伴奏,更加多元的体验了合唱合奏的魅力。还有一堂欣赏课《故乡是北京》,充分利用多媒体,下载了很多与教学任务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传统京剧、现代京剧,各种方式的体验,通过音频、视频的熏陶,学生的亲身参与将京腔京韵深入根植到学生的内心,播下了一颗国粹京剧的种子。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发现音乐课程中“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同时,我们的音乐创造,越来越被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在内的众多音乐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一是以开发学生潜能为目的的即兴音乐创编活动;二是运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创作尝试与练习。综上所述,你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广泛参与,与音乐课程的深度融合为我们的音乐创造活动拓宽了思路,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提供了超级强大的支撑。尤其在创作实践所涵盖的内容里潜力无穷,运用线条、色块、图形、图谱和乐谱记录声音和音乐;运用人声、乐器或其他声音材料创编节奏音型和旋律短句;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和方法,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创编旋律短句或短曲,并能用乐谱记录下来;还可以尝试用电脑创编音乐……所以信息技术在音乐教育领域里的作用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去探索和尝试。
四、信息技术如何促进音乐学科与相关文化学科的有机融合
学科融合是指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它涉及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等各个方面,而此时的信息技术会恰到好处的发挥它的优势,就像一根无形的细绳将各个学科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为培养具有全面核心素养的接班人立下汗马功劳。
很多学校在 “校本课程实践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中大胆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问题融入到一系列学习活动中,使学习者既能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又能领悟其内涵。
时代在变,技术在发展,教育模式教育理念也在发生巨变。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地影响,颠覆性地改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处在信息化时代的音乐教师们,你们都准备好迎接这场变革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