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就埋下未来国内金融泡沫和危机的种子,岂不滑稽?
去年此时,我在专栏中说过一件事:2007年上半年的一天,我与一位知名的日本投资者聊天。他准备与中国的上市公司合作,投资房地产。我告诉他,内地房市与股市的萧条即将来临,此时何必凑这个热闹。日本人笑道:对,泡沫会破掉,但更大的泡沫会跟着来。根据当年日本的经验,政府会帮助这样做的。今天看来,这位投资者极有可能是对的。
中国经济在2008年四季度增长明显放缓,现已公认,其主因是产能过剩。这其实与2000年科技网络泡沫有相似之处,只是程度不同。2009年6月下旬,当年受到热烈追捧的北电网络被卖了20亿美元,其最高市值曾达2500亿美元。十年过去了,这只热门股总算有了个交待,尽管不太体面。
网络泡沫为什么吹得这样厉害,就是大家相信网络的应用前景远大,会让相关产品供不应求。网络需求尽管是个让人生疑的故事,但大家都不知未来科技究竟会如何,容易相信故事,所以,厂商获得的资金越来越多,产能越扩越大。
网络泡沫崩溃后,美国政府与金管当局当然知道无法迅速消弭产能危机。为了保住美国经济增长和国民财富不缩水,他们只能在金融手段上动脑筋,于是,拼命“放水”,让市场上充斥着金钱。在强大的“影子银行”配合下,2003年终于启动了房地产市场。可好景不长,2005年旧房房价就达到高点。美国房市以旧房销售为主,旧房占总销量的85%左右。当年8月,舊房销售中间价为每套22.5万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7%,是美国房价11年来的首次下跌。2006年,美国房市每况愈下。当年标普500指数上升近6%,美国最大的八家住宅开发商的股价却平均下跌了31%。美国人享受房产泡沫快感的时间并不长,也就两年多时间。美国股市也差不多。2003年的股价升势确实凌厉,后几年就是温吞水了,2007年又疯狂了最后一把,主要以金融股和资源股为主。其后的代价有目共睹。
这次美国次贷危机,才是真正的金融危机。2006年,构成标普500指数的500家上市公司的7110亿美元赢利中,仅金融一个行业就贡献了2150亿美元,占总赢利的30%。如果包括通用电气这样的大型企业的金融公司的收入,可能会达到35%或更高。据美国“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介绍,当年金融业对美国经济与股市的支配非同寻常,金融业一个行业的收入总额,已经超过了美国高利润的能源和技术两大行业企业收入的总和。
一年后的2007年,美国金融业的赢利猛然下降了一半,仅为1230亿美元。其占标普500家上市公司总盈利的比例,下降到17%,并因金融危机导致其他行业盈利下降。到2008年,金融业上演的是一场屠杀,差不多要毁了。
所以,姑且不论金融危机是否破坏了当地的信用基础,单单是金融业的崩溃,也让美国人吃不了兜着走。美国政府不得不夸张地释放流动性,死马当活马医。
由此造成美国人消费不足,导致中国的巨大产能无法消化。我们合理的对策应当是,在适度的宏观调控救助下,让产能慢慢消化和调整。转变经济结构,至少也得几年时间吧,不会一下子就变过来。让人不解的是,我们的货币政策在政策手段和数量增长方面,不仅不适度,与美国“量化宽松”相比,似乎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不是重蹈美国2003年用金融手段拯救产能过剩之覆辙吗?如果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就埋下未来国内金融泡沫和危机的种子,岂不滑稽?
从目前中国股市与房市看,已有进入泡沫初级阶段之嫌疑。上证指数已接近3000点,可以说充分反映了今后几年可能的最佳景气度(回到2007年的状态)。有人会说,上证指数不是达到过6000多点吗?对,可当时是透支了2007年对更好的景气度的预期,如“黄金十年”。现在看,这个预期在今后五年是不可能兑现的。同理,上海的高端房价也回到了2007年的最高点,再快速往上走,后果是什么?
宏观调控目标此一时彼一时,工具性太强,也太过随意。2007年,动用一切行政手段,打击股市和房市,现在却一味宽松和呵护,反反复复,让人无所适从。
有几位北京的金融智囊以为,中国今后几年不会出现恶性通胀,所以,还应持续“放水”。从美国2007年前后的遭遇可以看出,未必出现恶性或严重的通货膨胀,金融市场才会发生危机。正如重大疾病,高烧是不好,低烧也同样麻烦。过分强调通缩还是通胀,无疑是转移视线,忽视发生信用危机的可能。
最后要说的是,历史证明,仅有市场投机,不一定会生成大泡沫,但如果政策火上浇油,推波助澜,那么,出现大泡沫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作者为《科学与财富(Value)》(www.valuegood.com)主编
去年此时,我在专栏中说过一件事:2007年上半年的一天,我与一位知名的日本投资者聊天。他准备与中国的上市公司合作,投资房地产。我告诉他,内地房市与股市的萧条即将来临,此时何必凑这个热闹。日本人笑道:对,泡沫会破掉,但更大的泡沫会跟着来。根据当年日本的经验,政府会帮助这样做的。今天看来,这位投资者极有可能是对的。
中国经济在2008年四季度增长明显放缓,现已公认,其主因是产能过剩。这其实与2000年科技网络泡沫有相似之处,只是程度不同。2009年6月下旬,当年受到热烈追捧的北电网络被卖了20亿美元,其最高市值曾达2500亿美元。十年过去了,这只热门股总算有了个交待,尽管不太体面。
网络泡沫为什么吹得这样厉害,就是大家相信网络的应用前景远大,会让相关产品供不应求。网络需求尽管是个让人生疑的故事,但大家都不知未来科技究竟会如何,容易相信故事,所以,厂商获得的资金越来越多,产能越扩越大。
网络泡沫崩溃后,美国政府与金管当局当然知道无法迅速消弭产能危机。为了保住美国经济增长和国民财富不缩水,他们只能在金融手段上动脑筋,于是,拼命“放水”,让市场上充斥着金钱。在强大的“影子银行”配合下,2003年终于启动了房地产市场。可好景不长,2005年旧房房价就达到高点。美国房市以旧房销售为主,旧房占总销量的85%左右。当年8月,舊房销售中间价为每套22.5万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7%,是美国房价11年来的首次下跌。2006年,美国房市每况愈下。当年标普500指数上升近6%,美国最大的八家住宅开发商的股价却平均下跌了31%。美国人享受房产泡沫快感的时间并不长,也就两年多时间。美国股市也差不多。2003年的股价升势确实凌厉,后几年就是温吞水了,2007年又疯狂了最后一把,主要以金融股和资源股为主。其后的代价有目共睹。
这次美国次贷危机,才是真正的金融危机。2006年,构成标普500指数的500家上市公司的7110亿美元赢利中,仅金融一个行业就贡献了2150亿美元,占总赢利的30%。如果包括通用电气这样的大型企业的金融公司的收入,可能会达到35%或更高。据美国“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介绍,当年金融业对美国经济与股市的支配非同寻常,金融业一个行业的收入总额,已经超过了美国高利润的能源和技术两大行业企业收入的总和。
一年后的2007年,美国金融业的赢利猛然下降了一半,仅为1230亿美元。其占标普500家上市公司总盈利的比例,下降到17%,并因金融危机导致其他行业盈利下降。到2008年,金融业上演的是一场屠杀,差不多要毁了。
所以,姑且不论金融危机是否破坏了当地的信用基础,单单是金融业的崩溃,也让美国人吃不了兜着走。美国政府不得不夸张地释放流动性,死马当活马医。
由此造成美国人消费不足,导致中国的巨大产能无法消化。我们合理的对策应当是,在适度的宏观调控救助下,让产能慢慢消化和调整。转变经济结构,至少也得几年时间吧,不会一下子就变过来。让人不解的是,我们的货币政策在政策手段和数量增长方面,不仅不适度,与美国“量化宽松”相比,似乎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不是重蹈美国2003年用金融手段拯救产能过剩之覆辙吗?如果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就埋下未来国内金融泡沫和危机的种子,岂不滑稽?
从目前中国股市与房市看,已有进入泡沫初级阶段之嫌疑。上证指数已接近3000点,可以说充分反映了今后几年可能的最佳景气度(回到2007年的状态)。有人会说,上证指数不是达到过6000多点吗?对,可当时是透支了2007年对更好的景气度的预期,如“黄金十年”。现在看,这个预期在今后五年是不可能兑现的。同理,上海的高端房价也回到了2007年的最高点,再快速往上走,后果是什么?
宏观调控目标此一时彼一时,工具性太强,也太过随意。2007年,动用一切行政手段,打击股市和房市,现在却一味宽松和呵护,反反复复,让人无所适从。
有几位北京的金融智囊以为,中国今后几年不会出现恶性通胀,所以,还应持续“放水”。从美国2007年前后的遭遇可以看出,未必出现恶性或严重的通货膨胀,金融市场才会发生危机。正如重大疾病,高烧是不好,低烧也同样麻烦。过分强调通缩还是通胀,无疑是转移视线,忽视发生信用危机的可能。
最后要说的是,历史证明,仅有市场投机,不一定会生成大泡沫,但如果政策火上浇油,推波助澜,那么,出现大泡沫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作者为《科学与财富(Value)》(www.valuegood.com)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