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认为,所谓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就是“克制消费欲望 + 全力积累资本”。韦伯笔下的企业家是一个将禁欲与谋利统一起来的独特群体,新教伦理将克勤克俭视为至高的品德,将追逐财富视为上帝赋予企业家的天职。谋利是天职,是上帝的旨意,是有信仰之人应有的行为。
“发展型人格”——洛克菲勒
19世纪50年代,“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在短短几十年内展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方面,他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在巅峰时期曾垄断全美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另一方面,他笃信基督教,克勤克俭,捐款总额高达5亿美元,由此一个美国式的成功企业家样板崭露无疑。
美国企业管理协会花了5年时间,对4000名企业家进行了分析研究,从中选出1812名最成功的企业家进行系统研究,总结了企业家精神的19条共性:1、工作效率高;2、有主动进取心;3、逻辑思维能力强;4、富有创新精神;5、有判断力;6、有较强的自信心;7、能辅助他人成功;8、为人榜样;9、善于运用个人的权力;10、善于动员群众的力量;11、利用交谈做工作;12、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13、乐观的心态;14、善于到员工中去领导;15、有自制力;16、主动果断;17、客观而善于听取各种意见;18、能正确地自我批评;19、勤俭艰苦和具有灵活性。
洛克菲勒家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积累资本取得了经济力量,同时,通过禁欲行为取得了道德力量,显现出了一种十分纯粹的“发展型人格”。作为浸礼会教友,洛克菲勒家族抵制跳舞和酗酒,因此在他们的家里看不见富人豪宅里常有的舞厅和酒吧。虔诚的宗教信仰,令洛克菲勒家族在拥有巨额财富的同时依然保持节俭。1897年,从标准石油公司退休后,洛克菲勒开始专注于慈善事业,并将其确立为家族的传统。北京协和医学院就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最大、最著名的一项事业,周口店“北京人”的挖掘和考古工作,洛克菲勒基金会也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禁欲与谋利,这两种看似相互冲突的精神状态,使洛克菲勒不仅取得了经济优势,也取得了道德优势。一是在节俭中积累了资本。钱总是在最短缺的地方发挥最大的效用,所以不能胡乱花掉,这是洛克菲勒精神的基石。二是在克制欲望中实现了道德的提升。从以创造财富为中心转移到以创造价值为中心,为减轻社会压力、减少资源消耗做出应有的贡献,是取得社会认同和社会尊重的根本办法,这是洛克菲勒精神别于其他商人的重要一点。由此可见,当经济和道德这两种力量到手以后,企业家就具有了积极影响社会的前提条件。企业家要登上历史舞台,就需要始终保持艰苦创业,克服盲目消费。
历史的反思
古代中国曾出现过晋商、徽商,现代中国近30年来又出现了浙商。但是,毋庸讳言,从中国企业家整体来看,至今也没有达到社会民众所期待的价值尺度。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取得过巨大的商业成就(明朝颠峰时期的GDP曾占世界的30%),也造就了范蠡、吕不韦、胡雪岩、乔致庸等一批杰出的大商人。可以说,这与特定的社会文化传统有着本质的内在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以儒家文化为根基,以释家和道家思想为基础,兼有法、兵、农、墨、纵横、阴阳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国学大师张岱年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自强、以和为贵”,这些文化元素决定了情、理、法的价值排序,形成了反对自我表现、反对冒险、尊重传统权威等行为特征。可以说,过去那些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中国商人(企业家),其精神本质——仁、义、礼、智、信,已具备了当今我们评判企业家精神标准的一些雏形。可是,这些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虽然可以视之为一种伦理体系和社会功能意义上的宗教,但它仅有“外王”的人世理性倾向,却无实际经世抱负的手段;仅有“内圣”的价值理性信念伦理,却无工具理性的责任伦理。从这一点来看,中国企业家存在着缺憾,他们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精神,也缺少自己的文化领袖。
当代中国的企业家精神虽根植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却又无法摆脱与社会历史文化和制度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草根性”所固有的小农意识不可避免地成为企业家发展的束缚,一部分企业家会小富即安,停滞不前,恪守创业时候的经验会让这部分企业家的竞争优势逐渐丧失。另一方面,民本经济孕育的企业家会在某些时候过分地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了社会责任,这种小农意识对企业家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关键时候,这种影响也是致命的。所以,中国缺少一个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思想上的“新教”革命,中国企业家也就没能经历“禁欲+谋利”的合成阶段,而是从一开始就本能地走上了“谋利+纵欲”之路。这一“先天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中国企业家有发展经济的功劳,但也有奢侈消费的罪过,而比较纯粹的“发展性人格”没有成为中国企业家的主流。老百姓看到了他们奢侈纵欲的一面,因此他们的社会尊严也提升不起来。真理其实最简单,企业家已具备创造财富的功劳,如果再怀有更高的精神信念,就会建立更加持续、稳定的价值源泉;如果生活消费再俭朴一些、自然一些,就会具有道德感召力,成为真正的社会主导力量。当然,在我国企业家精神也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着。早在1985年,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教授在其《企业家:经济增长的国王》一书中,就对企业家精神给予了高度关注。20多年来,官、产、学的研究和实践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中国需要企业家精神
欧元之父、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教授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的动力引擎,只有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才能够创新产品,是天然的领导者,有能力预测供需的变化和市场风险,能够抓住机会,勇于冒险,使目标变为现实。”没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就不能存在;企业家创造了企业,企业家精神使企业充满朝气与活力。美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正是因为有了大批充满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企业家是企业的核心人物,企业家精神是企业精神的人格化,它是企业家在长期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思想、价值观、品格、作风、文化修养等个人素质和涵养的结晶,体现了企业家的理想和目标。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塑造者,企业家以自己的哲学理念、价值观、理想、素质、作风等融合而成的个性,塑造企业文化,打造企业竞争力。
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尊重。企业家是社会财富最重要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最重要的推动者。企业的发起人、经理人和投资人都有资格成为企业家,又都有可能不是企业家。根据麦肯锡公司调查,《财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40~50年,更不用说无数的中小企业了。那些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之所以能够生存和发展,是因具有某些精神層面的特质在支持企业的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就是企业家精神。
正所谓知易行难。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许多企业昙花一现,民营企业平均寿命3~5年,国有企业平均寿命7年,中国还缺乏世界级的企业和企业家。我们不禁要问,中国几百万家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在哪里?中国有没有企业家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使中国走向企业家经济,也将使中国进入企业家社会,进入企业家精神引导的新的商业社会。当前,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十分艰巨,国内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企业自身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最紧要的是企业要实现利润的增长以获得生存和发展。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企业家精神,破解中国企业家精神面临的方方面面的瓶颈和制约因素,积极地培养企业家精神并促进其作用的发挥,已成为重要的课题。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家精神比企业家更加稀缺,对“中华民族的经济强国梦和伟大复兴”的作用也更大。
可喜的是,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崛起的浙商,在追求首富的同时,也在追求首善,这说明中国企业家正在成功地实现转型,努力往好的方面发展。2006年推出的胡润慈善家排行榜上,最“乐善好施”的团队是浙商,共有29位浙商入选,比排名第二的广东省足足多了一倍多。李书福进入前1O强,位居第五;王振滔、胡成中、宗庆后、鲁冠球等在全国赫赫有名的民营企业家也纷纷入榜。这说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意识正在增强,他们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力所能及地承担起社会责任。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说:“我不在乎富豪榜,但想进入慈善榜和纳税榜。”远大空调董事长张跃说:“企业家到一定的时候很像艺术家,特别是度过了温饱阶段以后更像艺术家,他应把为别人带来欢乐、带来愉悦看成是最重要的东西,同时把他事业里面创造性的东西、反映他智慧的东西看成是愉悦的东西,这些都不完全是财富,更是价值。”
透过洛克菲勒精神的百年历史,中国企业家商业上的成就不应是终点和唯一。企业家精神,“看似谋利之外,却是谋利之源”。一种商业文化的真正形成需要通过历史的积淀,这种思潮来得更猛烈些才好。(作者系洛克菲勒(中国)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
相关链接:
洛克菲勒(中国)研究发展中心——美国洛克菲勒专业机构授权成立的洛克菲勒家族研究机构,中心成立于2005年,总部位于中国北京。 中心主要研究洛克菲勒企业家思想及其社会责任。中心与美国洛克菲勒档案中心、洛克菲勒基金会、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洛克菲勒大学等相关洛克菲勒机构及洛克菲勒家族合作,会同国内众多知名专家、教授、学者、企业界人士对洛克菲勒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中心期望借巨人的思想照耀中国企业家财富之路,推进中国现代企业家思想体系建设,打造中国现代企业家思想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