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学科。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进行小学科学教学,不仅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实现教学活动的优化与完善,进而使得小学科学教学能够有效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因此,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进自身的教学模式,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开展活动,进而有效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
一、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较强的认知基础,难以对知识进行理解,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现阶段,虽然我们国家大多数小学对于科学教学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但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首先,大多数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导致了学生只能够在课堂中被动接受知识,长此以往,容易导致一些学生对于科学课程产生排斥、畏惧等心理,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兴趣。其次,大多数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缺少依据,通常只根据自己的喜好与风格选择,导致了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整体教学活动的开展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而无法达到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预期效果。
二、小学科学教学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周围事物的认知主要来源于自己的观察,并且由于大多数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对于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事物往往会认真观察,并且能够形成一定的认知。所以,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进行思考,解决自己的疑惑,这样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能够推动小学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进行“树叶变黄了”一课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给学生们发放了银杏叶,其中有各个时期、变黄程度不同的银杏叶若干,并提出:“请同学们观察、猜想一下银杏叶子是怎样变黄的?”学生们纷纷提出了从边缘到中间、从中间到边缘、整体变黄、从一边到另一边等等不同的猜想。然后,笔者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他们展开了合作探究的活动,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各个时期、变黄程度不同的银杏叶,与小组成员进行探讨、分析,并且指导学生们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以及探究总结记录下来,这一过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最后,经过各小组的探讨、分析以及汇报,得出“银杏叶是从远离主叶脉的弧边开始变黄”。除此之外,笔者为学生们布置了相关的课后观察作业,提出:“可能并不是所有叶子都像银杏叶一样,是从远离主叶脉的弧边开始变黄,同学们可以收集其他树的叶子,看看它们是怎么变黄的?”并且要求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观察,画出这些叶子变黄的过程。如此一来,这种教学不仅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成效,同时还帮助学生学会了观察身边事物。
(二)采用问题引导方式
课堂提问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问题引导,可以使学生进行积极自主思考,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知识进行自主思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知识内容,适当抛出相关的教学问题,促使学生能够形成自主思考的能力与意识。
例如,在进行“沙子与黏土”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出示了沙子、黏土的图片,并提问: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沙子?你知道什么是黏土吗?通过这种问题方式导入了课堂,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其次,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也会适当提出:看看干沙子与干黏土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大家先猜一猜它们有什么不同?观察一下被放大了很多倍以后的沙子与黏土,你有什么发现?这些问题使学生们在参与科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自主思考,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与此同时,面对学生们不同的回答,笔者没有给予其否定,而是对学生们进行了表扬,再结合其回答进行了详细讲解与分析,进而有效加强了学生的理解程度,同时培养了学生科学学习的自信心。
(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都是以自己为主体,单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与讲解。而小学科学课程属于一门实践性相对来说教强的课程,如果学生只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知识,那么则无法有效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需要及时转变理念,充分体现出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当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形成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的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进行“衣食住行的变化”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为学生们布置了几个课前任务:让学生们向自己的父母进行调查,什么是对自己生活影响最大的重要发明并说明理由,将调查结果制作成表格的形式;要求学生们列出几种科技产品,包括手机、冰箱、电磁炉等,让学生按重要度进行排序并说明理由;要求学生们说一说家里最需要更换的一件家用电器或用品是什么,并说明理由。其次,笔者结合学生们的调查结果以及想法展开了教学,结合课本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进行了详细、深入讲解。这样的教学模式有效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并且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四)拓展实际教学资源
课本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是比较有限的,难以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限制了学生综合成长。为了充分高效运用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平台,引入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
例如,在进行“形形色色的动物”教学过程中,由于动物的种类比较多,而课本教材中的资源是比较有限的,所以,笔者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首先借助现代化网络渠道搜索了各种动物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并且配上相关的音乐,将其融入课件制作当中。然后,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们展示相关资料,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们有一种仿佛置身于“动物园”的感觉,打造出了身临其境的环境体验。最后,笔者再及时将课本教材中的知识与多媒体课件中的资源相结合,展开了深入讲解,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实现了科学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五)开展趣味性的活动
科学课程有内容广泛、领域丰富等特点,教师为了进一步有效增加小学科学教学的趣味性,可以在实际教学活动当中把握时机,改变单一化的讲解模式,为学生创造发掘潜能、提高创新能力的机会。教师可以适当开展趣味性的活动,培养多元化的人才,在趣味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学习体验,进而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引导。
例如,在进行“玩转小水轮”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在课堂中进行了组装小水轮的示范,让学生进行观看。笔者组装完成装置后,引导学生们进行了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并且让学生们思考应该如何让小水轮转得更灵活。笔者在这一过程中为学生们提供了水槽架子、漏斗、粗细不同的橡皮管、水杯、水等材料。学生们对活动充满兴趣。学生的自主动手操作有效加强了其技能掌握程度。最后,笔者再带领学生们结合本节课程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学实效性。
总而言之,为了有效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教师要根据科学知识内容以及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发展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更加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以及综合能力,帮助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同时推动学生不断进步,助力学生综合发展,进而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一、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较强的认知基础,难以对知识进行理解,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现阶段,虽然我们国家大多数小学对于科学教学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但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首先,大多数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导致了学生只能够在课堂中被动接受知识,长此以往,容易导致一些学生对于科学课程产生排斥、畏惧等心理,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兴趣。其次,大多数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缺少依据,通常只根据自己的喜好与风格选择,导致了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整体教学活动的开展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而无法达到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预期效果。
二、小学科学教学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周围事物的认知主要来源于自己的观察,并且由于大多数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对于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事物往往会认真观察,并且能够形成一定的认知。所以,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进行思考,解决自己的疑惑,这样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能够推动小学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进行“树叶变黄了”一课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给学生们发放了银杏叶,其中有各个时期、变黄程度不同的银杏叶若干,并提出:“请同学们观察、猜想一下银杏叶子是怎样变黄的?”学生们纷纷提出了从边缘到中间、从中间到边缘、整体变黄、从一边到另一边等等不同的猜想。然后,笔者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他们展开了合作探究的活动,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各个时期、变黄程度不同的银杏叶,与小组成员进行探讨、分析,并且指导学生们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以及探究总结记录下来,这一过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最后,经过各小组的探讨、分析以及汇报,得出“银杏叶是从远离主叶脉的弧边开始变黄”。除此之外,笔者为学生们布置了相关的课后观察作业,提出:“可能并不是所有叶子都像银杏叶一样,是从远离主叶脉的弧边开始变黄,同学们可以收集其他树的叶子,看看它们是怎么变黄的?”并且要求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观察,画出这些叶子变黄的过程。如此一来,这种教学不仅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成效,同时还帮助学生学会了观察身边事物。
(二)采用问题引导方式
课堂提问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问题引导,可以使学生进行积极自主思考,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知识进行自主思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知识内容,适当抛出相关的教学问题,促使学生能够形成自主思考的能力与意识。
例如,在进行“沙子与黏土”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出示了沙子、黏土的图片,并提问: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沙子?你知道什么是黏土吗?通过这种问题方式导入了课堂,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其次,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也会适当提出:看看干沙子与干黏土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大家先猜一猜它们有什么不同?观察一下被放大了很多倍以后的沙子与黏土,你有什么发现?这些问题使学生们在参与科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自主思考,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与此同时,面对学生们不同的回答,笔者没有给予其否定,而是对学生们进行了表扬,再结合其回答进行了详细讲解与分析,进而有效加强了学生的理解程度,同时培养了学生科学学习的自信心。
(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都是以自己为主体,单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与讲解。而小学科学课程属于一门实践性相对来说教强的课程,如果学生只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知识,那么则无法有效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需要及时转变理念,充分体现出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当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形成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的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进行“衣食住行的变化”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为学生们布置了几个课前任务:让学生们向自己的父母进行调查,什么是对自己生活影响最大的重要发明并说明理由,将调查结果制作成表格的形式;要求学生们列出几种科技产品,包括手机、冰箱、电磁炉等,让学生按重要度进行排序并说明理由;要求学生们说一说家里最需要更换的一件家用电器或用品是什么,并说明理由。其次,笔者结合学生们的调查结果以及想法展开了教学,结合课本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进行了详细、深入讲解。这样的教学模式有效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并且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四)拓展实际教学资源
课本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是比较有限的,难以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限制了学生综合成长。为了充分高效运用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平台,引入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
例如,在进行“形形色色的动物”教学过程中,由于动物的种类比较多,而课本教材中的资源是比较有限的,所以,笔者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首先借助现代化网络渠道搜索了各种动物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并且配上相关的音乐,将其融入课件制作当中。然后,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们展示相关资料,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们有一种仿佛置身于“动物园”的感觉,打造出了身临其境的环境体验。最后,笔者再及时将课本教材中的知识与多媒体课件中的资源相结合,展开了深入讲解,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实现了科学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五)开展趣味性的活动
科学课程有内容广泛、领域丰富等特点,教师为了进一步有效增加小学科学教学的趣味性,可以在实际教学活动当中把握时机,改变单一化的讲解模式,为学生创造发掘潜能、提高创新能力的机会。教师可以适当开展趣味性的活动,培养多元化的人才,在趣味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学习体验,进而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引导。
例如,在进行“玩转小水轮”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在课堂中进行了组装小水轮的示范,让学生进行观看。笔者组装完成装置后,引导学生们进行了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并且让学生们思考应该如何让小水轮转得更灵活。笔者在这一过程中为学生们提供了水槽架子、漏斗、粗细不同的橡皮管、水杯、水等材料。学生们对活动充满兴趣。学生的自主动手操作有效加强了其技能掌握程度。最后,笔者再带领学生们结合本节课程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学实效性。
总而言之,为了有效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教师要根据科学知识内容以及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发展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更加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以及综合能力,帮助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同时推动学生不断进步,助力学生综合发展,进而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提高整体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