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紫薇’不结球紫色小白菜作为试验材料,试验设5种温度处理:20℃/17℃(昼夜各12 h,下同)(CK),14℃/11℃(TⅠ),11℃/8℃(TⅡ),8℃/5℃(TⅢ),5℃/2℃(TⅣ),测定了紫色小白菜植株营养品质和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参数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研究不同低温处理对紫色小白菜营养品质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紫色小白菜花青苷的含量变化表现为随低温处理程度的加重先升高后下降,其中TⅡ处理下花青苷含量最高;(2)随着低温处理程度的加重,紫色小白菜的类黄酮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维生素C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呈现先缓慢上升后急剧下降的变化规律,其中类黄酮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含量、叶绿素a/b值均在TⅡ处理下达到最高值,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在TⅢ处理下达到最高值;(3)随着低温处理程度的加重,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ψPO)、光合性能指数(PIABS)均呈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在TⅣ处理下达到最低值;(4)光合性能指数PIABS随着低温处理的加重而呈现先缓慢上升后急剧下降的趋势,在TⅡ处理下达到最高值。以有活性的反应中心(RC)为基础的叶绿素荧光参数表明,紫色小白菜叶片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ABS/RC)、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光能(TRO/RC)、单位反应中心传递的能量(ETO/RC)和单位反应中心热耗散的能量(DIO/RC)均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在TⅡ处理下达到最低值。以单位受光面积(CS)为基础的叶绿素荧光参数表明,低温处理后,单位面积捕获的光能(TRO/CS)、单位面积的热耗散(DIO/CS)均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在TⅡ处理下达到最低值,而单位面积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ETO/CS)和叶片单位面积上有活性的反应中心数量(RC/CSO)则呈现出先上升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其中在TⅡ处理下达到最高值。紫色小白菜叶片中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ψPO)、将电子传递到电子传递链中QA-下游的其他电子受体的概率(ΨO)、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用于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ψEO)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呈现先缓慢上升后急剧下降的趋势,其中在TⅡ处理下达到最高值,而表示叶片的相对可变荧光(VJ)、K相可变荧光占J相可变荧光比例(WK)以及QA被还原的最大速率(MO)均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先下降后逐渐上升,说明过度的低温环境使QA下游电子受体接受电子能力明显下降,电子传递受到抑制,从而造成QA-或QA2-的大量积累,致使PSⅡ反应中心的活性状态受到破坏。综上分析表明,TⅡ处理最有利于提高紫色小白菜光能利用率,增加光合色素含量,促进了部分营养品质的改善,可为紫色小白菜耐低温生产的推广运用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