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语言实践活动的设计对改进文言文教学具有鲜明作用。教学的三个主要活动环节,阐述了设计这些环节的主要理据,即语文课程和学情参照,通过在读、评、写中积累语用能力、在思辨探究中提升思维品质、在文化传习中进行审美体验三种方法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改进传统文言文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语言实践活动
文言文,学生怕学,老师怕教,由来已久。主要原因是:学生缺少必要的积累、积淀,学生学得枯燥、被动。背课文、背词释,甚至背现代译文,内容分析。思维浅层,目的功利,只为应试。教师的教法单调。串讲为主,追考点,随大流,不敢越雷池。因此,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我们有必要突破传统“字字落实、句句过关”的固有方法,尝试创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渗透文化内涵,为文言文教学注入新活力。基于语言实践活动的设计对改进文言文教学的理性思考。
紧扣“语言”、“实践”、“活动”设计理据。“语言实践活动”的字面理解:语言。语文教学要紧扣语言、直面语言。实践。语文学习不是学生听听、看看就能過去的,而要有真实的体验、有效的训练,从咀嚼语言中获得体验,从运用语言中得到训练。活动。课堂本身就是流动的,这不仅仅是学生身形的活动,更是思维、审美的活动。课堂离开了活动,就会形神兼失。教学设计要基于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文言文教学讲究言文结合,既要有文言词句的理解和积累,也要能体会文章的艺术表现和情感表达,再要能融入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传承等。以“言”作为实践活动最基本的落点,在趣味横生中学语言、读语言,感受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又指出:“通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设计文言文课的时候,积累什么、如何积累,感悟什么、如何感悟,什么可以运用、怎样运用等,这些都是需要通过课堂的实践活动来加以落实。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课文注释和《古代汉语词典》,选择性地积累重要词语;借助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感受文章的字字珠玑、思想精髓;借助老师的示范性习作,感染激发学生的语用热情等。
教学设计要基于课程理念与学情参照的结合。学情是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一切因素,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而“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对初中学生,将教学设计定位于“趣”、“浅”两字上。“趣”指的是活动设计有情趣。为让学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句子,从小故事入手,在哈哈一笑中,体会到文言文的停顿关系到朗读的节奏、词句的意思等;为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里的谆谆教诲,创设生活场景,在不同场合合理运用这些警句,将严肃的说理转化为淡雅的生活情趣;为体会文言文炼字,采用寻找反义词的方法,增强趣味性,感受文字里语气的轻重变化。“浅”,是指教学的浅入实出,浅入厚出。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课本里的文言文并不浅:字词的含义不浅,要疏通文意,尝试翻译课文,也不易。在去标点、学生补标点朗读的语言实践中,他们顿悟到正确的朗读与词语组合的合理性有关、与短语结构的对称性有关、与自己的直觉语感有关、与文章表达的对比性有关等。文章蕴含的思想不浅,极有厚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立志成才、淡泊明净、惜时尤为等,则通过生活情境,加以有形化的理解,化抽象为具体,浅入深出,抵达学生的心灵。文言语言运用的能力不浅,学生需要通过朗读,形成语感的直觉,加上教师的即时示范,高的能力也可以去浅浅地尝试了。
以语言实践活动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语言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言语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能力的综合体现。在一篇文章、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建立这样的意识,在教学中渗透,帮助学生日积月累。可以说,我们后人阅读、学习、体味、模仿文言文,就是通过语言实践、思维运行、审美体验,达到文化传承、内化自省。
参考文献:
[1]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王宁. 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特质[J].中学语文教学。2016.(11).(单位:吉林省农安县永安乡初级中学)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语言实践活动
文言文,学生怕学,老师怕教,由来已久。主要原因是:学生缺少必要的积累、积淀,学生学得枯燥、被动。背课文、背词释,甚至背现代译文,内容分析。思维浅层,目的功利,只为应试。教师的教法单调。串讲为主,追考点,随大流,不敢越雷池。因此,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我们有必要突破传统“字字落实、句句过关”的固有方法,尝试创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渗透文化内涵,为文言文教学注入新活力。基于语言实践活动的设计对改进文言文教学的理性思考。
紧扣“语言”、“实践”、“活动”设计理据。“语言实践活动”的字面理解:语言。语文教学要紧扣语言、直面语言。实践。语文学习不是学生听听、看看就能過去的,而要有真实的体验、有效的训练,从咀嚼语言中获得体验,从运用语言中得到训练。活动。课堂本身就是流动的,这不仅仅是学生身形的活动,更是思维、审美的活动。课堂离开了活动,就会形神兼失。教学设计要基于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文言文教学讲究言文结合,既要有文言词句的理解和积累,也要能体会文章的艺术表现和情感表达,再要能融入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传承等。以“言”作为实践活动最基本的落点,在趣味横生中学语言、读语言,感受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又指出:“通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设计文言文课的时候,积累什么、如何积累,感悟什么、如何感悟,什么可以运用、怎样运用等,这些都是需要通过课堂的实践活动来加以落实。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课文注释和《古代汉语词典》,选择性地积累重要词语;借助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感受文章的字字珠玑、思想精髓;借助老师的示范性习作,感染激发学生的语用热情等。
教学设计要基于课程理念与学情参照的结合。学情是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一切因素,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而“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对初中学生,将教学设计定位于“趣”、“浅”两字上。“趣”指的是活动设计有情趣。为让学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句子,从小故事入手,在哈哈一笑中,体会到文言文的停顿关系到朗读的节奏、词句的意思等;为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里的谆谆教诲,创设生活场景,在不同场合合理运用这些警句,将严肃的说理转化为淡雅的生活情趣;为体会文言文炼字,采用寻找反义词的方法,增强趣味性,感受文字里语气的轻重变化。“浅”,是指教学的浅入实出,浅入厚出。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课本里的文言文并不浅:字词的含义不浅,要疏通文意,尝试翻译课文,也不易。在去标点、学生补标点朗读的语言实践中,他们顿悟到正确的朗读与词语组合的合理性有关、与短语结构的对称性有关、与自己的直觉语感有关、与文章表达的对比性有关等。文章蕴含的思想不浅,极有厚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立志成才、淡泊明净、惜时尤为等,则通过生活情境,加以有形化的理解,化抽象为具体,浅入深出,抵达学生的心灵。文言语言运用的能力不浅,学生需要通过朗读,形成语感的直觉,加上教师的即时示范,高的能力也可以去浅浅地尝试了。
以语言实践活动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语言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言语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能力的综合体现。在一篇文章、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建立这样的意识,在教学中渗透,帮助学生日积月累。可以说,我们后人阅读、学习、体味、模仿文言文,就是通过语言实践、思维运行、审美体验,达到文化传承、内化自省。
参考文献:
[1]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王宁. 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特质[J].中学语文教学。2016.(11).(单位:吉林省农安县永安乡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