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包括学生的特质、兴趣、能力、学习准确度、学习风格、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及情意需求层次等,而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都不尽相同。语文课堂,应该成为每一个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听说读写的舞台。而目前的大班语文教学,因为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虽然教学成本低一些,但通常是以牺牲一部分学生为代价的,这部分学生往往因为得不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而出现“吃不饱”或“消化不了”的现象。而有针对性的区分,在一定程度上,会消减语文大班授课制的一些弊端,让不同的学生都尽可能的“吃的正好”。那么,在语文课堂上,该怎么区分呢?
一、 学习方式区分,从单一走向多元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方法、手段与途径,从字词、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提供给学生多样适合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字词教学方面,苏教版五下《埃及的金字塔》一课,需要学生理解新词“摩天大厦、砌合、矗立”时,老师提供给他们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等理解词语的学习方法,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以上的词语。有的学生会通过查字典抓住“摩”字的意思是“接近”,从而体会“摩天大厦”是接近天的大厦,也就是非常高的高层建筑的意思;有的学生会联系上下文体会“砌合”是连接紧密的意思;有的学生会通过说近义词体会“矗立”意思与“屹立”“耸立”相近。
友善用脑的理念告诉我们,“人脑不一”“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可见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习,都可以学有所成,只是由于学生的认知倾向不同,思维类型不同,所以要区别对待,呈现不同的学习方式。例如,教学苏教版三下《荷花》一课,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介绍荷花,有的学生抓住色彩进行描述,有的抓住形态来说,有的用一个词语形容,有的用上一句诗表达,有的甚至上台画一画荷花……
教师给了学生多种方式呈现的机会,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不同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个教学环节十分精彩。
二、 合作区分,从形式走向共赢
合作学习是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我们在反复强调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时,往往忽视了合作学习的区分性问题,没有区别对待,合作分享容易变得单薄而趋于形式。
怎样实施区分性合作学习呢?我以为,分工是基础,每个学生要通过分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合作是关键,每个学生要通过互助博采众长,获得最大化的学习效益。
例如,《荷花》一课的教学中,在学习感受第3自然段白荷花不同姿态时,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第2自然段“有的……有的……”句型,来说说不同姿态的白荷花。这里就可以进行区分性的合作学习:教师首先投影出示白荷花不同姿态的图片多张,接着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一张,在组内用“有的……”说一、两句话,最后将组内每一个学生的话组合在一起,向全班汇报。在这样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提供了姿态不同的白荷花图片,让学生有区别的选择,这就是合作中的一种区分。当然,在这次区分性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会有组员学习的能力相对较强,就可以鼓励他们围绕“有的……”句型多说几句。
以上说的是区分性的组内合作学习,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进行区分性的组间合作学习。我们借鉴美国约翰斯霍鲁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提出的切块拼接法:首先,把一项学习任务分割成几个部分或片段,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给每个小组的组员选择;接着,不同小组中学习同一内容的学生临时组成“专题组”,共同讨论他们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最后,学生们返回各自的小组,轮流将自己所学的那部分内容教给他们的组员。
例如,在苏教版六下《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课的教学中,我们进行了区分性的组间学习。首先,我们通过初读,梳理出海洋在矿产资源、食品资源、电力资源、水资源和生存空间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希望,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并领取相关的补充资料;接着,选择相同内容的同学共同探讨相关内容;最后,返回各自小组,在组内分享对海洋作为21世纪希望的不同方面的认识。需要注意的是,在区分性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组员可能选择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学习的较多,而选择另一方面的内容进行学习的较少,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
这样区分性的合作学习和普通的合作学习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在“区分”:教师要对合作的内容进行区分,提供给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学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在合作中,还需做到任务明确、各司其职、落实到位、注重反馈,这样就能最大化地进行学习与分享。
三、 言语区分,从学文走向语用
在小语的课本里,有些课文的部分段落在构段形式、表达方法等方面有着相似点。比如,在苏教版二下《猴子种果树》一课中,猴子与乌鸦、喜鹊、杜鹃的对话,它们的构段方式完全一样,甚至连标点、字数都基本一致。这样的课文,我们在教学时,就需要区分性地对待。薛法根老师在执教时,对三次对话内容的教学是这样处理的:在教学第一次猴子与乌鸦的对话时,抓住关键词语进行了剖析,引导学生明晰构段方式;在此基础上,教学猴子第二、三次与喜鹊、杜鹃的对话,就放手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说一说。三次相似的对话,薛老师由扶到放的区分教学,让教学目标的达成变得轻松而有效起来。这样的课文在小学阶段还有不少,如《问银河》《莫高窟》《烟台的海》等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不能对相似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复,而是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那怎样有效的区分性处理呢?我们可以从“意”“言”两个方面进行区分。所谓“意”,就是指文本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内涵)、思想、情感等,它是文本中的血肉,是具体形象、有声有色。所谓“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是文本中的外在言语形式,它是文本中的骨架,是一种关涉构词、构句、构段、构篇的框架模式;另一个是文本中的内在言语素材,它是一种关涉好词、好句、好段、好篇的材料构件。
对这样“意”不同而“言”相近的课文段落教学,我们先对相似段落中的一段采取学习内容重在得“意”,并引导在得“意”的基础上明“言”,然后对相似段落中的另一段关注言语形式重在得“言”,并引导在得“言”的基础上学会运用。
其实,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区分还不止这些,还包括教学目标的区分,作业训练的区分,学生评价的区分等。当我们在课堂中融入区分的时候,不难发现,其实区分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手段,更是教师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有了区分的语文课堂,将会因为学生的个性张扬变得精彩。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
一、 学习方式区分,从单一走向多元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方法、手段与途径,从字词、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提供给学生多样适合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字词教学方面,苏教版五下《埃及的金字塔》一课,需要学生理解新词“摩天大厦、砌合、矗立”时,老师提供给他们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等理解词语的学习方法,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以上的词语。有的学生会通过查字典抓住“摩”字的意思是“接近”,从而体会“摩天大厦”是接近天的大厦,也就是非常高的高层建筑的意思;有的学生会联系上下文体会“砌合”是连接紧密的意思;有的学生会通过说近义词体会“矗立”意思与“屹立”“耸立”相近。
友善用脑的理念告诉我们,“人脑不一”“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可见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习,都可以学有所成,只是由于学生的认知倾向不同,思维类型不同,所以要区别对待,呈现不同的学习方式。例如,教学苏教版三下《荷花》一课,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介绍荷花,有的学生抓住色彩进行描述,有的抓住形态来说,有的用一个词语形容,有的用上一句诗表达,有的甚至上台画一画荷花……
教师给了学生多种方式呈现的机会,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不同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个教学环节十分精彩。
二、 合作区分,从形式走向共赢
合作学习是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我们在反复强调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时,往往忽视了合作学习的区分性问题,没有区别对待,合作分享容易变得单薄而趋于形式。
怎样实施区分性合作学习呢?我以为,分工是基础,每个学生要通过分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合作是关键,每个学生要通过互助博采众长,获得最大化的学习效益。
例如,《荷花》一课的教学中,在学习感受第3自然段白荷花不同姿态时,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第2自然段“有的……有的……”句型,来说说不同姿态的白荷花。这里就可以进行区分性的合作学习:教师首先投影出示白荷花不同姿态的图片多张,接着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一张,在组内用“有的……”说一、两句话,最后将组内每一个学生的话组合在一起,向全班汇报。在这样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提供了姿态不同的白荷花图片,让学生有区别的选择,这就是合作中的一种区分。当然,在这次区分性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会有组员学习的能力相对较强,就可以鼓励他们围绕“有的……”句型多说几句。
以上说的是区分性的组内合作学习,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进行区分性的组间合作学习。我们借鉴美国约翰斯霍鲁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提出的切块拼接法:首先,把一项学习任务分割成几个部分或片段,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给每个小组的组员选择;接着,不同小组中学习同一内容的学生临时组成“专题组”,共同讨论他们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最后,学生们返回各自的小组,轮流将自己所学的那部分内容教给他们的组员。
例如,在苏教版六下《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课的教学中,我们进行了区分性的组间学习。首先,我们通过初读,梳理出海洋在矿产资源、食品资源、电力资源、水资源和生存空间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希望,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并领取相关的补充资料;接着,选择相同内容的同学共同探讨相关内容;最后,返回各自小组,在组内分享对海洋作为21世纪希望的不同方面的认识。需要注意的是,在区分性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组员可能选择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学习的较多,而选择另一方面的内容进行学习的较少,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
这样区分性的合作学习和普通的合作学习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在“区分”:教师要对合作的内容进行区分,提供给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学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在合作中,还需做到任务明确、各司其职、落实到位、注重反馈,这样就能最大化地进行学习与分享。
三、 言语区分,从学文走向语用
在小语的课本里,有些课文的部分段落在构段形式、表达方法等方面有着相似点。比如,在苏教版二下《猴子种果树》一课中,猴子与乌鸦、喜鹊、杜鹃的对话,它们的构段方式完全一样,甚至连标点、字数都基本一致。这样的课文,我们在教学时,就需要区分性地对待。薛法根老师在执教时,对三次对话内容的教学是这样处理的:在教学第一次猴子与乌鸦的对话时,抓住关键词语进行了剖析,引导学生明晰构段方式;在此基础上,教学猴子第二、三次与喜鹊、杜鹃的对话,就放手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说一说。三次相似的对话,薛老师由扶到放的区分教学,让教学目标的达成变得轻松而有效起来。这样的课文在小学阶段还有不少,如《问银河》《莫高窟》《烟台的海》等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不能对相似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复,而是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那怎样有效的区分性处理呢?我们可以从“意”“言”两个方面进行区分。所谓“意”,就是指文本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内涵)、思想、情感等,它是文本中的血肉,是具体形象、有声有色。所谓“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是文本中的外在言语形式,它是文本中的骨架,是一种关涉构词、构句、构段、构篇的框架模式;另一个是文本中的内在言语素材,它是一种关涉好词、好句、好段、好篇的材料构件。
对这样“意”不同而“言”相近的课文段落教学,我们先对相似段落中的一段采取学习内容重在得“意”,并引导在得“意”的基础上明“言”,然后对相似段落中的另一段关注言语形式重在得“言”,并引导在得“言”的基础上学会运用。
其实,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区分还不止这些,还包括教学目标的区分,作业训练的区分,学生评价的区分等。当我们在课堂中融入区分的时候,不难发现,其实区分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手段,更是教师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有了区分的语文课堂,将会因为学生的个性张扬变得精彩。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