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将阅读和写作分为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目的是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系统化。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苦于阅读教学内容繁多,作文教学更加淡化,表达交流部分难以完成。在新课程标准下怎样搞好高中作文教学?本文将进行一些探讨。
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但实际课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用教材”培养阅读技能,而淡化训练作文技能。
如何将作文训练较为系统地揉入课文教学?这里笔者倡导一种“读文、析文、作文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即阅读训练、赏析指导和作文训练三者连成一线,自然融合,从而相得益彰。笔者在教学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很好的效果,下面结合实践案例来谈。
1 巧析结构,模仿迁移结构美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倡导的结构课程论认为:“任何学科都有基本结构。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一个人掌握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越能上升为基本概念和原理,就越有利于迁移和运用。”尤其是文章,自然都有其潜在的行文结构、思维走势。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学生不难发现小说以祝福为线,三见“祥林嫂”,串起全文:
最后一次,40上下,5年前花白的头发,如今已经全白了,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初到鲁镇,二十六七,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只是顺着眼。
再到鲁镇,三十一二,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
从上清晰可见,作者剪辑了祥林嫂一生的3个片断来揭示人物命运变化,依次是“乞丐般的祥林嫂”“初到鲁镇健康红润的祥林嫂”“再到鲁镇脸容憔悴的祥林嫂”。笔者将这种行文结构称为“三次式”,3次见到某人,抑或3次见到某物,3次见到某场景,并以“第三次——第一次——第二次”倒叙思路为线,串起故事回忆,使得文章结构紧凑,对比鲜明,主题突出。随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一篇不限体裁、不限内容的“三次式”作文训练,模仿文章结构美,操练作文思路。事实表明,这次训练是成功有效的,学生中产生不少佳作。如写3次搬家,展示家庭日子越过越好;写恋人3次相会,体现人事沧桑;写3次看大海,抒写对自然的热爱;等等。
这种结构模式的仿效,迁移空间大,可应用性强。尤其是记叙文写作,很多学生不是缺少材料,而是不会组织材料。学生反映,有了巧妙的结构,就了思路,有了行文的框架,写起来也流畅多了。
2 诱发情感,模仿迁移情感美
俗话说“情动而辞发”。写作心理学指出,只有写作主体通过亲历、沉思、感悟等生命体验的形式,才能不断积蓄感情能量并转化为高昂的激情,从而强烈地驱动写作主体用物化的文字去倾吐。文章呈现的是作者的情感,但在阅读时,必然会激发唤醒读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赏析课文后,教师不妨趁热打铁,将学生解读后诱发的情感引入到写作中去,必将产生一吐为快的酣畅之感。
文言文《陈情表》教什么?笔者在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品析作者“忠孝难以两全”的矛盾心理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写作技巧,并将朗读和背诵贯穿课堂。课文学完后,学生深深体会到当时作者的矛盾和无奈。而生活中的矛盾和无奈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应该深有感触。因此,笔者给学生布置作文训练:“请模仿本文,以书信的形式,向对方抒写一段自己的矛盾无奈之情。尽量用文言文。字数不限。”之所以要求用文言文,是强化文言文教学中“文”的作用,不限字数,是为避免学生因凑字数而无病呻吟。笔者教的是一普通理科班,学生语文基础不是很好,但出乎意料,收上来的作文不乏优秀之作。有致校长的,陈述新课程下学习压力增大和自身身体素质较差难堪重负的苦恼;有致全班同学的,表达自己当班长后既要听从班主任指挥,又要顾及“民心”的矛盾;还有致网络的,言欲专心学习又难拒网游诱惑的苦闷;等等。
一般情感迁移是非常笼统而模糊的。因此,笔者认为情感迁移训练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真正在阅读教学中触动学生心弦的情感,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才用之于模仿迁移训练。
3 吸收思想,迁移模仿思维美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支芦苇,但人是一支会思想的芦苇。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特点也是人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作文就是表达自己的思考。当前专家教师普遍感到中学生作文弊端中,思想的肤浅和空洞胜过语言的贫乏。怎么培养学生的哲学思想,引导他们正确地分析事物呢?笔者认为辩证思想是比较基础而又是学生缺乏的。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保留在新课程中不多的议论文。以前笔者教拿来主义,着重引导学生模仿本文的比喻论证,但实践中发现一般学生难以效仿,毕竟对初学议论文者,要求生动论述,有点不切实际的。本次在新课程教学中,笔者调整方向,针对学生平时看问题态度偏激、片面之不足,着重训练辩证思维能力。研讨课文,笔者提出2个问题:“第一,何谓拿来主义?第二,鲁迅为什么提倡拿来主义?第三,我们要如何拿来?”最后在第3个问题上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含义。其后笔者着重引导学生赏析鲁迅的辩证思维,并结合生活事例,讨论“自由与纪律”“残缺与完美”等具有辩证关系的哲学话题。在深入解读、赏析的基础上,立即开展作文训练。“请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辩证思想,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或者一件小事情,题目自拟。”在这里,笔者特别强调“小”字,要求学生落到实处,思考身边的事,由此能小中见大。
学会思想,也需要模仿。当然难免有的学生故作高深,文章看似深刻,实则肤浅。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利用讲评机会,进行对比评析。可以将学生作文与课文进行对比讲评,也可以将学生同一内容的作文进行对比,这里就不赘言。
以上3点策略只是笔者的一点尝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选入教材中的课文一般“浑身都是宝”,要想模仿迁移,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正如2002年湖南省理科状元在《等你在清华》中说到:“课文就是例子呀,只是由于这些例子不是那么具体,一招一式不是那么鲜明,没有公式可以示范,所以我们不易模仿得特别到位。”
参考文献
[1]刘锡庆.基础写作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
[2]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叶至善,等.叶圣陶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湖南省汨罗市第四中学)
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但实际课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用教材”培养阅读技能,而淡化训练作文技能。
如何将作文训练较为系统地揉入课文教学?这里笔者倡导一种“读文、析文、作文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即阅读训练、赏析指导和作文训练三者连成一线,自然融合,从而相得益彰。笔者在教学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很好的效果,下面结合实践案例来谈。
1 巧析结构,模仿迁移结构美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倡导的结构课程论认为:“任何学科都有基本结构。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一个人掌握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越能上升为基本概念和原理,就越有利于迁移和运用。”尤其是文章,自然都有其潜在的行文结构、思维走势。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学生不难发现小说以祝福为线,三见“祥林嫂”,串起全文:
最后一次,40上下,5年前花白的头发,如今已经全白了,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初到鲁镇,二十六七,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只是顺着眼。
再到鲁镇,三十一二,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
从上清晰可见,作者剪辑了祥林嫂一生的3个片断来揭示人物命运变化,依次是“乞丐般的祥林嫂”“初到鲁镇健康红润的祥林嫂”“再到鲁镇脸容憔悴的祥林嫂”。笔者将这种行文结构称为“三次式”,3次见到某人,抑或3次见到某物,3次见到某场景,并以“第三次——第一次——第二次”倒叙思路为线,串起故事回忆,使得文章结构紧凑,对比鲜明,主题突出。随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一篇不限体裁、不限内容的“三次式”作文训练,模仿文章结构美,操练作文思路。事实表明,这次训练是成功有效的,学生中产生不少佳作。如写3次搬家,展示家庭日子越过越好;写恋人3次相会,体现人事沧桑;写3次看大海,抒写对自然的热爱;等等。
这种结构模式的仿效,迁移空间大,可应用性强。尤其是记叙文写作,很多学生不是缺少材料,而是不会组织材料。学生反映,有了巧妙的结构,就了思路,有了行文的框架,写起来也流畅多了。
2 诱发情感,模仿迁移情感美
俗话说“情动而辞发”。写作心理学指出,只有写作主体通过亲历、沉思、感悟等生命体验的形式,才能不断积蓄感情能量并转化为高昂的激情,从而强烈地驱动写作主体用物化的文字去倾吐。文章呈现的是作者的情感,但在阅读时,必然会激发唤醒读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赏析课文后,教师不妨趁热打铁,将学生解读后诱发的情感引入到写作中去,必将产生一吐为快的酣畅之感。
文言文《陈情表》教什么?笔者在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品析作者“忠孝难以两全”的矛盾心理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写作技巧,并将朗读和背诵贯穿课堂。课文学完后,学生深深体会到当时作者的矛盾和无奈。而生活中的矛盾和无奈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应该深有感触。因此,笔者给学生布置作文训练:“请模仿本文,以书信的形式,向对方抒写一段自己的矛盾无奈之情。尽量用文言文。字数不限。”之所以要求用文言文,是强化文言文教学中“文”的作用,不限字数,是为避免学生因凑字数而无病呻吟。笔者教的是一普通理科班,学生语文基础不是很好,但出乎意料,收上来的作文不乏优秀之作。有致校长的,陈述新课程下学习压力增大和自身身体素质较差难堪重负的苦恼;有致全班同学的,表达自己当班长后既要听从班主任指挥,又要顾及“民心”的矛盾;还有致网络的,言欲专心学习又难拒网游诱惑的苦闷;等等。
一般情感迁移是非常笼统而模糊的。因此,笔者认为情感迁移训练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真正在阅读教学中触动学生心弦的情感,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才用之于模仿迁移训练。
3 吸收思想,迁移模仿思维美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支芦苇,但人是一支会思想的芦苇。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特点也是人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作文就是表达自己的思考。当前专家教师普遍感到中学生作文弊端中,思想的肤浅和空洞胜过语言的贫乏。怎么培养学生的哲学思想,引导他们正确地分析事物呢?笔者认为辩证思想是比较基础而又是学生缺乏的。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保留在新课程中不多的议论文。以前笔者教拿来主义,着重引导学生模仿本文的比喻论证,但实践中发现一般学生难以效仿,毕竟对初学议论文者,要求生动论述,有点不切实际的。本次在新课程教学中,笔者调整方向,针对学生平时看问题态度偏激、片面之不足,着重训练辩证思维能力。研讨课文,笔者提出2个问题:“第一,何谓拿来主义?第二,鲁迅为什么提倡拿来主义?第三,我们要如何拿来?”最后在第3个问题上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含义。其后笔者着重引导学生赏析鲁迅的辩证思维,并结合生活事例,讨论“自由与纪律”“残缺与完美”等具有辩证关系的哲学话题。在深入解读、赏析的基础上,立即开展作文训练。“请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辩证思想,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或者一件小事情,题目自拟。”在这里,笔者特别强调“小”字,要求学生落到实处,思考身边的事,由此能小中见大。
学会思想,也需要模仿。当然难免有的学生故作高深,文章看似深刻,实则肤浅。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利用讲评机会,进行对比评析。可以将学生作文与课文进行对比讲评,也可以将学生同一内容的作文进行对比,这里就不赘言。
以上3点策略只是笔者的一点尝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选入教材中的课文一般“浑身都是宝”,要想模仿迁移,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正如2002年湖南省理科状元在《等你在清华》中说到:“课文就是例子呀,只是由于这些例子不是那么具体,一招一式不是那么鲜明,没有公式可以示范,所以我们不易模仿得特别到位。”
参考文献
[1]刘锡庆.基础写作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
[2]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叶至善,等.叶圣陶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湖南省汨罗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