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分析和研究活血化瘀药干预冠心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1月冠心病患者86例,将其按患者住院病床号奇偶分为中西联用组与西药组。西药组患者药物上选用常规西药;中西联用组患者药物上选用常规西药+中医活血化瘀药,将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疗效及心功能、副作用进行对比。结果:经过数据统计发现,中西联用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药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中西联用组心功能改善显著优于西药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P>0.05)。结论:活血化瘀药应用于冠心病患者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缓解临床症状,提升疗效,作用安全,值得推广。
【关键词】 冠心病 活血化瘀药 干预效果
冠心病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以西药为主,但随着药物应用时间延长,西药毒副作用表现较明显,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而且还不利于控制患者病情发展。冠心病在中医学上属胸痹、心痛范畴[1],治疗关健在于活血化瘀。本文探讨了活血化瘀药干预冠心病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1月冠心病患者86例,所有患者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2],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将其按患者住院病床号奇偶分为中西联用组与西药组,每组各有患者43例。43例西药组患者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在46—78岁,平均年龄为60.12±3.89岁;病程在1—14年,平均病程为5.49±2.35年。43例中西联用组患者中:男30例,女13例;年龄在45—77岁,平均年龄为60.63±3.13岁;病程在1—11年,平均病程为5.78±2.62年。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情况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
1.2 方法
西药组患者药物上选用常规西药,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国药准字H20000520;珠海许瓦兹制药有限公司),口服。一次10~20mg,一日3次。
中西联用组患者药物上选用常规西药+中医活血化瘀药:西药同西药组患者。活血化瘀药方组成为:丹参30g;牛膝和降香各15g;川芎、桂枝、桃仁、红花、桔梗、赤芍、桂枝各10g;三七粉6g。上述方剂用水煎服,每天一剂,分两次服用。
两组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
1.3 评价指标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相关检查指标好转,心电图基本恢复至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心电图ST段压低,在治疗后回升幅度高于0.05MV,倒置T波变浅幅度在25%以上,或者T波从平坦变为直立,传导阻滞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症状、心电图均未明显改变,甚至加重。总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的和[3]。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对比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心功能指标属于计量数据,在统计时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治疗效果和副作用属于计数数据,在统计时采用率表示,行卡方检验,P<0.05为标准,确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组间比较
经过数据统计发现,中西联用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药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心功能组间比较
中西联用组治疗后心功能明显优于西药组,组间数据差异经t检验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组间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心功能对比(x±s)
2.3 安全性比较
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P>0.05)。
3 讨论
冠心病为中医胸痹范畴,以心悸、气短、胸闷和胸痛为症,辨证多属本虚标实之证,为脏腑内伤或外邪侵袭所致痰湿、阴寒淤积,发展为胸部气滞血瘀,因此临床活血化瘀为重要治法[4]。
本研究西药组患者药物上选用常规西药;中西联用组患者药物上选用常规西药+中医活血化瘀药,其组方中以丹参和降香为主药,有养血化瘀、气机调节之功,并辅以红花、桃仁、川芎、当归和赤芍等强化活血化瘀功效。而三七粉则可活血养心,通脉化瘀,现代药理学证实其所含有的黄酮苷和三七皂苷均有冠脉扩张作用。而桂枝温阳通心,桔梗载药上行,合用可助宣痹通阳、活血化瘀之功。诸药合用,可有效解除冠脉痉挛,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可促进血液循环的畅通,改善心功能[5]。
治疗1个疗程,结果显示,中西联用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药组,血脂改善显著优于西药组,提示活血化瘀药应用于冠心病患者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缓解临床症状,提升疗效,作用安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段练,熊兴江,王阶等.冠心病的治疗性血管新生与活血化瘀[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11):1561-1566.
[2] 闫晓霞,王建昌,李忠东等.活血化瘀中药联合抗凝抗血小板西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1):4841-4843.
[3] 史尔兰,李忠东,孙健等.阿司匹林单用及联合活血化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24(5):1245-1249.
[4] 刘佳,刘强.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冠心病作用机制及安全性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2(4):500-501.
[5] 高冬,宋军.从活血化瘀到活血生新[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5):581-582.
【关键词】 冠心病 活血化瘀药 干预效果
冠心病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以西药为主,但随着药物应用时间延长,西药毒副作用表现较明显,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而且还不利于控制患者病情发展。冠心病在中医学上属胸痹、心痛范畴[1],治疗关健在于活血化瘀。本文探讨了活血化瘀药干预冠心病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1月冠心病患者86例,所有患者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2],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将其按患者住院病床号奇偶分为中西联用组与西药组,每组各有患者43例。43例西药组患者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在46—78岁,平均年龄为60.12±3.89岁;病程在1—14年,平均病程为5.49±2.35年。43例中西联用组患者中:男30例,女13例;年龄在45—77岁,平均年龄为60.63±3.13岁;病程在1—11年,平均病程为5.78±2.62年。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情况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
1.2 方法
西药组患者药物上选用常规西药,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国药准字H20000520;珠海许瓦兹制药有限公司),口服。一次10~20mg,一日3次。
中西联用组患者药物上选用常规西药+中医活血化瘀药:西药同西药组患者。活血化瘀药方组成为:丹参30g;牛膝和降香各15g;川芎、桂枝、桃仁、红花、桔梗、赤芍、桂枝各10g;三七粉6g。上述方剂用水煎服,每天一剂,分两次服用。
两组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
1.3 评价指标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相关检查指标好转,心电图基本恢复至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心电图ST段压低,在治疗后回升幅度高于0.05MV,倒置T波变浅幅度在25%以上,或者T波从平坦变为直立,传导阻滞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症状、心电图均未明显改变,甚至加重。总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的和[3]。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对比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心功能指标属于计量数据,在统计时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治疗效果和副作用属于计数数据,在统计时采用率表示,行卡方检验,P<0.05为标准,确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组间比较
经过数据统计发现,中西联用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药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心功能组间比较
中西联用组治疗后心功能明显优于西药组,组间数据差异经t检验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组间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心功能对比(x±s)
2.3 安全性比较
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P>0.05)。
3 讨论
冠心病为中医胸痹范畴,以心悸、气短、胸闷和胸痛为症,辨证多属本虚标实之证,为脏腑内伤或外邪侵袭所致痰湿、阴寒淤积,发展为胸部气滞血瘀,因此临床活血化瘀为重要治法[4]。
本研究西药组患者药物上选用常规西药;中西联用组患者药物上选用常规西药+中医活血化瘀药,其组方中以丹参和降香为主药,有养血化瘀、气机调节之功,并辅以红花、桃仁、川芎、当归和赤芍等强化活血化瘀功效。而三七粉则可活血养心,通脉化瘀,现代药理学证实其所含有的黄酮苷和三七皂苷均有冠脉扩张作用。而桂枝温阳通心,桔梗载药上行,合用可助宣痹通阳、活血化瘀之功。诸药合用,可有效解除冠脉痉挛,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可促进血液循环的畅通,改善心功能[5]。
治疗1个疗程,结果显示,中西联用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药组,血脂改善显著优于西药组,提示活血化瘀药应用于冠心病患者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缓解临床症状,提升疗效,作用安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段练,熊兴江,王阶等.冠心病的治疗性血管新生与活血化瘀[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11):1561-1566.
[2] 闫晓霞,王建昌,李忠东等.活血化瘀中药联合抗凝抗血小板西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1):4841-4843.
[3] 史尔兰,李忠东,孙健等.阿司匹林单用及联合活血化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24(5):1245-1249.
[4] 刘佳,刘强.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冠心病作用机制及安全性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2(4):500-501.
[5] 高冬,宋军.从活血化瘀到活血生新[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5):581-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