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推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教师要实现“教”与“学”的转变。新的教学背景下,“教师主导一切”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如果再次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将难以推动素质化教育的进程。广大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方法上要由“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每个人都有特有的行为能力和人格,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价值观等等。广大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方法,深入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接下来,我对语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分析后,就如何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展开论述,望给广大教师带来借鉴意义。
语文是一门有趣的课程,但是很多教师方法不当,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学习效率低。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学习效率低是因为他们自身缺乏学习的意识,记性差。但是,教师更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思考教学方法是否存在局限性、教学形式是否单一等问题,切忌一味地将教学效率低的原因归咎为学生。基于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改变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上“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需要对教学形式进行优化,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优化教学形式,需要教师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入手,结合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學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诗歌竞赛、朗诵比赛等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一个做学问的过程,学问是“学”与“问”的结合体。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只注重“学”,而忽视了学生“问”,或者教师仅仅将“问”理解为课堂提问。其实不然。“学”与“问”不是相互分割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追求知识原理的过程。因此,广大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需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相关评估,对一些能够提出独特看法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学生一些知识方面的漏洞及时发现,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相机引导,帮助学生们完善知识结构,弥补知识漏洞。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人人爱提问,人人爱学习”的语文课堂环境,激发主体意识。
比如在讲解《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们领悟全文的深刻意义,从中受到启迪,我创设了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们思考“海伦·凯勒对得到假想的三天光明是怎样安排的,她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安排”等问题。然后,我让学生们对此进行探究交流,进一步了解海伦·凯勒第一天的生活表现出对亲情的重视;第二天表现她对世界及人类千姿百态的关注;第三天的活动表现出海伦·凯勒对人们生活的全面考察。通过这些问题,学生们便对文章的主体结构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接下来,我让学生们思考海伦·凯勒这样安排三天光明生活表达了她怎样的性格和思想感情,从而让他们理解课文中心思想。这样一来,学生们便能在讨论中升华自己的情感。在课堂的最后,我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畅谈自己的体会,让他们分享一些自己在生活中克服困难的例子,然后让其他学生与其交流,对其提问。同时,我也参与到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活动中,以此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由此可见,教学活动并不是一个单向传输的过程。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学”与“问”的关系有效处理,从而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真正成长为爱问、爱思考的好学生。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都是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很多教师向学生们灌输“高考至上”“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为了高考”等错误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多采用固化的教学方法,从而严重阻碍了学生独立思维的发展。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教师除了要让学生了解习题的特征,还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意识。只有当学生们养成自主思考的能力,他们才能举一反三,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和学习效率。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创造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对教学活动形式进行创新,充分地发挥语文教学的特点,利用学生心理特征,合理地对他们进行引导,让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探究学习过程中。
总而言之,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并不只是为了培养应试型人才,而是需要教师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们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从而全方位地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让其真正成长为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体现出教学的价值,让语文课堂更为精彩。
作者简介: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语文教师。
一、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是一门有趣的课程,但是很多教师方法不当,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学习效率低。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学习效率低是因为他们自身缺乏学习的意识,记性差。但是,教师更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思考教学方法是否存在局限性、教学形式是否单一等问题,切忌一味地将教学效率低的原因归咎为学生。基于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改变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上“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需要对教学形式进行优化,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优化教学形式,需要教师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入手,结合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學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诗歌竞赛、朗诵比赛等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一个做学问的过程,学问是“学”与“问”的结合体。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只注重“学”,而忽视了学生“问”,或者教师仅仅将“问”理解为课堂提问。其实不然。“学”与“问”不是相互分割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追求知识原理的过程。因此,广大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需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相关评估,对一些能够提出独特看法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学生一些知识方面的漏洞及时发现,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相机引导,帮助学生们完善知识结构,弥补知识漏洞。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人人爱提问,人人爱学习”的语文课堂环境,激发主体意识。
比如在讲解《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们领悟全文的深刻意义,从中受到启迪,我创设了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们思考“海伦·凯勒对得到假想的三天光明是怎样安排的,她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安排”等问题。然后,我让学生们对此进行探究交流,进一步了解海伦·凯勒第一天的生活表现出对亲情的重视;第二天表现她对世界及人类千姿百态的关注;第三天的活动表现出海伦·凯勒对人们生活的全面考察。通过这些问题,学生们便对文章的主体结构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接下来,我让学生们思考海伦·凯勒这样安排三天光明生活表达了她怎样的性格和思想感情,从而让他们理解课文中心思想。这样一来,学生们便能在讨论中升华自己的情感。在课堂的最后,我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畅谈自己的体会,让他们分享一些自己在生活中克服困难的例子,然后让其他学生与其交流,对其提问。同时,我也参与到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活动中,以此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由此可见,教学活动并不是一个单向传输的过程。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学”与“问”的关系有效处理,从而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真正成长为爱问、爱思考的好学生。
三、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都是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很多教师向学生们灌输“高考至上”“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为了高考”等错误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多采用固化的教学方法,从而严重阻碍了学生独立思维的发展。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教师除了要让学生了解习题的特征,还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意识。只有当学生们养成自主思考的能力,他们才能举一反三,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和学习效率。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创造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对教学活动形式进行创新,充分地发挥语文教学的特点,利用学生心理特征,合理地对他们进行引导,让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探究学习过程中。
总而言之,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并不只是为了培养应试型人才,而是需要教师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们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从而全方位地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让其真正成长为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体现出教学的价值,让语文课堂更为精彩。
作者简介: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