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突破口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das8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成本论——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及其实践形式》,以一种崭新的面貌站在传统经济理论的面前。以成本论作为打破传统经济学立新经济学之突破口就其可否达其目的而言,有待进一步讨论,但是,就其所破之论而言,它对于建立新经济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李炳炎在《新成本论》中选择了成本范畴这个突破口。他在书中所言,“成本范畴犹如人体的腰部,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中间环节。它上下串通,下面以商品价值、工资、资金、资金循环等范畴为基础,上面由此生发出利润、利润率、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及平均利润的分割形成的诸范畴,如企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因此,成本范畴的变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关系到整个原有理论体系的存留问题”(第94页)。于是,他紧紧抓住这个问题,通过对旧成本理论的剖析(第二章),初步实现了他的破传统社会主义成本论的目的;并通过一系列的科学论证,把劳动报酬从社会主义成本中“抠”出来。
  从表面上看,李炳炎似乎是在抠概念。然而,读完全书后,我感到,破传统的社会主义成本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可能会带来一场“革命”,至少它直接否定了传统的分配理论和分配体制。
  首先,它拓宽了社会主义分配的领域。在传统经济体制中,由于作为工人劳动报酬形式的工资计入成本,而且,工人在劳动之前其工资额已确定,所以,工资实际上是一种补偿。在现实中,由于工资是既定的,实际上社会主义分配只限于分割利润。而社会主义成本中如不包括工资,那么,分配的对象就不是利润,而是收入(销售收入扣除物质消耗和折旧费),工人就不是分别以工资和奖金两种方式,两次参与微观分配,而是一次参与微观分配;
  其次,它矫正了现行微观分配程序。所谓微观分配程序,即是指利益主体在微观分配中取得收入的次序。现行的微观分配程序(国有企业),是首先将新创造的价值分解为工人工资和利润,然后再分割利润。其中,利润的一部分以税金、上缴利润等形式集中于政府,其剩余额再由企业分割为三部分,即生产发展基金、集体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奖励基金则以奖金形式形成工人收入。而如果工资不进成本,企业真正成为按劳分配的主体,相应地,微观分配程序也就改变了:即企业首先将收入的一部分以税金形式上缴财政,然后再将收入的一部分支付资金利息;扣除上述两项之后的剩余额,由企业进行内部分配,一方面扣除积累资金,另一方面则用于支付工人劳动报酬和企业家收入以及举办集体福利;
  再次,它否定了成本工资制或固定工资制。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在新的分配体制下,工人的劳动所得并不象传统体制中那样具有刚性,而是具有弹性。它完全依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波动。当然这也需要社会保障制度与之适应。
  上述内容,《新成本论》都程度不同地涉及到。令人遗憾的是,李炳炎否定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成本论,但却又提出了所谓的新生产价格论,这与他所主张的术语革命相悖,因为劳动报酬不进成本,也就不存在利润范畴,与此相对应,也就不存在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因而也就不存在生产价格范畴(南斯拉夫经济学家把收入价格作为价值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转化形式)。此外,李炳炎在书中所提出的一些范畴,也有进一步推敲的必要。比如用个人收入取代工资不太科学,因为个人收入中不仅包括劳动收入,还包括财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能否使用劳益范畴?又如必要价值范畴也不尽科学,因为必要价值中不仅包括工人的劳动报酬,而且还有税金以及资金利息等,而后者对于劳动者个人来说,他们并不一定认为是必要的。
  
  (《新成本论——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及其实践形式》,李炳炎著,云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四月第一版,2.55元)
其他文献
2020年2月,新冠病毒开始在意大利肆虐,使其一度成为欧洲疫情最严重、封城政策最严格的国家之一。意大利人聚集在各自窗前唱歌的动人画面,感动了全世界,但同时,死亡人数与预测走势,也让整个国家被恐慌的情绪所笼罩。  “我们从未想过要为丢垃圾获得许可。我们从未想过要按照民防部的新闻简报来安排每一天的生活。我们也从未想过会有人在没有亲人陪伴的情况下死去。这样的事不应发生在这里,发生在我们身边。”意大利“8
一年前读《雪落黄河静无声》这篇小说时有一个朦胧的感觉,就是作家在为一般找特殊,以范汉儒和陶莹莹的形象来解释一种概念,因此人物性格显得很虚假,但我没能力对它作出科学恰切的分析。  读了今年《读书》第五期高尔泰同志《愿将忧国泪,来演丽人行》感到茅塞顿开,欣喜异常,高尔泰同志对祖国、党、人民和共产主义事业之间关系的分析,透辟极了,澄清了我头脑中的混乱和疑惑!原来是极左思想的影响还在纠缠着人们的头脑不放,
北京三联书店一九八一年出版的《傅雷家书》,运抵香港后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在一九八三年初香港三联书店主办的八二年中国图书回顾展上,《家书》名列全年度畅销书的榜首,再版三版,可见洛阳纸贵的程度。对于曾受惠于傅雷先生译作的香港翻译工作者,此书是特别有意义的,我在此记下了一些读后感,愿意与“傅译”的同好们分享。  内地近年大力提倡翻译,这是好现象。其实学翻译,说难不难,但有成就的翻译家们,往往用功数十载,
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解,多以为是发愤励志之言。最近读来,我认为似乎还有深意。这里面包含了太史公对历史的深刻洞见,至今人们并未领悟。比如“通古今之变”。其中之“变”是演变之变,而不是新与旧的断裂和截然对立。所谓“古今之变”,就是今是从古演变而来,这之间是连续的;就像今天是昨天演变而来的一样。无数个昨天和今天构成了从古到今的时间过程,而无数个昨天和今天的微小变化,构成了古今巨变
神话学是个常常发寒热的学科。随着学术界“美学热”、“比较热”、“方法热”、“文化热”、“哲学热”盛衰起伏,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问,一会儿被当做脱离实际、不合时宜的闲学末技,一会儿又被说成是可以涵盖一切、推动万有的带头学科。这种涨潮退潮的频仍,固然反照出当代“瞬变文化”(blip culture)的不稳定性,反照出学界和公众的某种热情和探索精神,然而这究竟是一种病态。正象健康的机体能够根据内外部的变
评论一个作家,一个一个地分析他的作品;评论一部戏剧,一个一个地分析人物,这是目前常见的方法。但是,我们还可以深入一步思索:当人们考察物质生产的时候,除了分析产品之外,都会注意整个工艺过程;文学创作也有自己的工艺过程,而且很复杂、很奇妙。将文学研究的视野,扩大到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去,窥探作家的艺术意图、观察作家的艺术构思,有助于研究工作从新的角度有所深入。文学创作是脑力劳动,它的工艺过程不可能全部地直
我和加斯基奇斯是在去圣彼得堡的飞机上认识的。他临窗而坐,几乎不间断地从小小的窗户向外张望。虽然目力所及都是神秘莫测的蓝天,机翼下遥远处可见的葱绿大地,但是加斯基奇斯绝不是为了来寻找俄罗斯人想看到的东西:故乡、亲友、记忆。加斯基奇斯的记忆是拉脱维亚人的,但不是拉脱维亚被并入苏联后的第一代人的记忆,而是第二代人的记忆。他的父亲是里加的党的工作者,在俄罗斯人的领导下参加了使拉脱维亚成为真正的苏联领土的工
魏晋以降,礼教崩坏,佛学大行,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物质、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传统思想学术、文化艺术的影响更为深远。可是,近几十年来,我们对佛学却是越来越生疏、越来越隔膜了。究其原因,一是以佛学为蠹国害民的宗教唯心之学而弃之;二是少数有志于此道者又苦于不通名相经义而难窥“真如”。  熊十力先生于一九三六年撰为《佛家名相通释》,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翌年印行,当时印数甚少,流传不广,现在又由中国大百科全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体系结构呈金字塔形,塔尖是北大和清华,稍微往下一点是中国科大、浙大、南大、复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和哈工大等,这顶尖的九所和其他三十来所共同组成“985工程”建设大学,“985工程”大学理所当然成为举国仰赖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第一梯队”,此外,全国还有约六十所“211工程”大学居于“第二梯队”,这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重点大学。“985”和“211”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一篇回忆果戈理文章的末尾这样写道:    对于一个人来说,再也没有比泯灭更值得痛苦的了。别的名作家或许连这一点点喜悦也没有享到,就悄然长逝了。在轻率的赞扬的时期以后,紧接着便是同样欠考虑的辱骂   的时期,再往后则是默默的淡忘。     这是屠格涅夫对沙皇统治下的旧俄罗斯文艺界对果戈理的压迫和揶揄所表示的愤怒。而中国的优秀作家在旧社会不也同样受到压迫和揶揄?只有在今天,一个作家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