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马远的《踏歌图》、《寒江独钓图》和《水图》为例,其审美价值与起源于上世纪的西方极简主义趋同,因此马远的画作时至今日依然具有符合时代特点的审美情趣。马远能先于西方数百年就瞥见极简主义的真谛,这其中的因果值得探讨。
【关键词】:马远;极简主义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济县),后居钱塘(今杭州),供职于宫廷画院,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事实上,马远边角山水画中的构图、留白和线条运用,与今日我们所推崇的极简主义异曲同工。
本文就马远边角山水画中所蕴藏的极简主义进行剖析,以挖掘我国古代绘画在理论内涵上的超前思想和跨时代审美,同时阐释清楚本人在阅读李泽厚《美的历程》时所遇到的疑惑解答过程。
极简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艺术界,是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和建筑造型等个艺术领域出现的一种推崇简约的流派。当时,在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画展中出现了一种崇尚简约的艺术新趋势。这种艺术表现的新风格被称为“极简主义”或“简约主义”。
一、平远与回归二维平面
极简主义诞生之初就要求形式的单一,在绘画领域,画家们认为绘画的本质在于平面性,于是极简主义风格的绘画只保留本质,其形式也必然只具备二维属性,非立体,非解构。
对应到马远画作中,极简主义中的二维性就体现为他的平远取景。由于南宋王朝在临安建立新都,开宗立派的李唐也从北方南渡而来。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的变化促使画家们打破了鸟瞰、俯视的取景模式,而改用平视、远近的形式,使近景凝重,远景虚淡,在对比中反衬出空间的广阔。以马远《踏歌图》为例,笔墨着重刻画近景,远景虽山峰高耸入天,却被云雾遮掩,缥缈虚空,平远之感油然而发,与近景的细致描绘既有呼应又形成反衬,更显出空间广阔。
二、“一角”中的留白与非关联构图
在极简主义中,艺术家所遵循的是非关联构图,摈弃不必要元素,取消一切有可能造成分散观者注意力的细节,从而强调整体。
这一点在上述《踏歌图》的平远取景中也有所体现。马远仅以山峰、云雾、松树和阡陌,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远近空间,元素之间的联系却又并非事无巨细。选取典型物象是马远对于必要元素的提炼,而以空白隔断各元素之间的联系又是非关联构图的体现。这种“一角”构图方式与极简主义的非关联构图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其中的留白使画面的中心更加凸显,意境也更为深远。以《寒江独钓图》为例,马远用严谨的线条描绘一叶扁舟,以简单的线条描绘出了老翁弓着背,而船旁仅用淡墨勾勒出寥寥几笔水波,画面其余位置则给出留白,与船只形成鲜明对比。但这大片的留白却并不使人觉得空,反而似有浩瀚无尽的江水,产生寒气逼人的感觉,还为观画者提供了充分发挥无限想象力的可能。但这想象力又须得依据画面上的已知元素朝着指定的意境而驰骋,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说,“把人们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引向更为确定的方向,导向更为明确的主题”。马远边角山水画中的极简主义避免了因对形式的过多关注带来方向性的迷失,在表现目的上就更加专注纯粹了。
三、审美愉悦与抽象而有意味的呈现
极简主义意味着做减法,追求绝对,摆脱与外界的联系,不反映、表现出本身以外的任何东西,不参照也不意指任何属于自然和历史的内容或形象。马远的各种“一角”画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减法呈现。于安澜就明确把马远归于减笔画家行列,“减笔:马远,梁楷”。学者张蔷在《马远的画》一书中也提到马远惜墨如金,常常用不能再省的笔墨完成了塑造艺术形象的任务,著名的《水图》系列便是如此。他总结概括了水的各种形态,对于不同形态的水,马远用不同的笔法来描绘,皆很成功地达到了不同的效果”。线条虽不同,但都是极简主义。
极简主义的内涵似乎与简单联系在一起,但它作为一种超常态简洁和敏銳观察的呈现,它的内涵绝不等同于敷衍和不负责任地随意截取。极简主义艺术品的意义存在于作品之外,作品本身提供的不过是一种契机。观者原有的知识储备、情感、思想乃至欣赏时的心理状态,都起最终作用。观众被授予作品意义的解释权。极简主义十分注重作品的形式美,理论与创作涉及知觉、心理和语言等许多领域,但极简主义艺术家最不愿看到就是观者兀自探寻作品背后的故事。这正如受宋代理学影响的马远边角山水画。郑午昌指出:“宋人善画,要以一‘理’字为主,是殆受理学影响之暗示。惟其讲理,故尚真;惟其尚真,故重活;而气韵生动,机趣活泼之说,遂视为图画之玉律。卒以形成宋代讲神趣而仍不失物理之画风”。宋代儒学复兴,儒家理学成为宋代的时代哲学,因此理学对宋代以及之后的中国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理学中提出的“理一分殊”、“以小观大”的思想,对马远边角山水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朱熹说:‘和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而‘一物有一理’,一理可通一天下之理,如‘万川之月,只是一月’,一理和万理是共相和殊相的关系。画学中吸收这一思想,促进了‘以小见大’的思维模式的形成,这对中国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过,这样的理论基础也导向了另外一种思路,一些极端的评论家们兀自揣测马远的边角山水映射了南宋偏安下的破碎山河,“评画者谓远画多剩水残山,不过南渡偏暗风景耳。又世称马一角” 。《明画录》也记载道“有言马远、夏圭者,纯辄斥之曰,是残山剩水,宋偏安之物也”。
在如今快节奏,多动态的社会,人们倾向于快速阅读模式,巴洛克时代的浮华铺张、哥特风格的精细繁复已经不再适应当代审美,因此极简主义艺术的深层动机,是反对欧洲传统中根深蒂固的审美机制和艺术表现中的情感渲染。纷繁复杂的图画可能会引发人们的关注,但快速阅读所对应的阅读环境是开放而嘈杂的,这就使得观众容易被分散注意力,当专心的时间不够人们去消化接收到的信息时,信息就会被遗忘和抛弃。数百年前的马远似乎细微地觉察到了这一点,先于西方几个世纪在自己的画作中蕴含了极简主义意味,黄宾虹在《古画微》中品赞马远“有法之极,而后可至无法之妙”,我国古代艺术家的造诣可见一斑。因此,马远的画直至今日仍然具有符合时代特性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于安澜. 画史丛书·南宋院画录[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3.
[2] 张蔷. 马远的画. 朵云2集. 1981. 第169-177页.
[3] 陈传席. 中国山水画史[M].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4] 郑午昌. 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5] 朱良志. 扁舟一叶:理学与中国画学研究[M].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
[6] 徐沁. 明画录[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3.
[7] 虞建华. 极简主义. 外国文学. 2012.
[8] 金薇. 美国极少主义简评. 美苑. 2009.
[9] 钟毅. 笔简意远,平淡天真. 中华文化. 2010.
[10] 于洋. 悉其精能,造于简略. 荣宝斋. 2009.
【关键词】:马远;极简主义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济县),后居钱塘(今杭州),供职于宫廷画院,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事实上,马远边角山水画中的构图、留白和线条运用,与今日我们所推崇的极简主义异曲同工。
本文就马远边角山水画中所蕴藏的极简主义进行剖析,以挖掘我国古代绘画在理论内涵上的超前思想和跨时代审美,同时阐释清楚本人在阅读李泽厚《美的历程》时所遇到的疑惑解答过程。
极简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艺术界,是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和建筑造型等个艺术领域出现的一种推崇简约的流派。当时,在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画展中出现了一种崇尚简约的艺术新趋势。这种艺术表现的新风格被称为“极简主义”或“简约主义”。
一、平远与回归二维平面
极简主义诞生之初就要求形式的单一,在绘画领域,画家们认为绘画的本质在于平面性,于是极简主义风格的绘画只保留本质,其形式也必然只具备二维属性,非立体,非解构。
对应到马远画作中,极简主义中的二维性就体现为他的平远取景。由于南宋王朝在临安建立新都,开宗立派的李唐也从北方南渡而来。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的变化促使画家们打破了鸟瞰、俯视的取景模式,而改用平视、远近的形式,使近景凝重,远景虚淡,在对比中反衬出空间的广阔。以马远《踏歌图》为例,笔墨着重刻画近景,远景虽山峰高耸入天,却被云雾遮掩,缥缈虚空,平远之感油然而发,与近景的细致描绘既有呼应又形成反衬,更显出空间广阔。
二、“一角”中的留白与非关联构图
在极简主义中,艺术家所遵循的是非关联构图,摈弃不必要元素,取消一切有可能造成分散观者注意力的细节,从而强调整体。
这一点在上述《踏歌图》的平远取景中也有所体现。马远仅以山峰、云雾、松树和阡陌,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远近空间,元素之间的联系却又并非事无巨细。选取典型物象是马远对于必要元素的提炼,而以空白隔断各元素之间的联系又是非关联构图的体现。这种“一角”构图方式与极简主义的非关联构图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其中的留白使画面的中心更加凸显,意境也更为深远。以《寒江独钓图》为例,马远用严谨的线条描绘一叶扁舟,以简单的线条描绘出了老翁弓着背,而船旁仅用淡墨勾勒出寥寥几笔水波,画面其余位置则给出留白,与船只形成鲜明对比。但这大片的留白却并不使人觉得空,反而似有浩瀚无尽的江水,产生寒气逼人的感觉,还为观画者提供了充分发挥无限想象力的可能。但这想象力又须得依据画面上的已知元素朝着指定的意境而驰骋,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说,“把人们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引向更为确定的方向,导向更为明确的主题”。马远边角山水画中的极简主义避免了因对形式的过多关注带来方向性的迷失,在表现目的上就更加专注纯粹了。
三、审美愉悦与抽象而有意味的呈现
极简主义意味着做减法,追求绝对,摆脱与外界的联系,不反映、表现出本身以外的任何东西,不参照也不意指任何属于自然和历史的内容或形象。马远的各种“一角”画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减法呈现。于安澜就明确把马远归于减笔画家行列,“减笔:马远,梁楷”。学者张蔷在《马远的画》一书中也提到马远惜墨如金,常常用不能再省的笔墨完成了塑造艺术形象的任务,著名的《水图》系列便是如此。他总结概括了水的各种形态,对于不同形态的水,马远用不同的笔法来描绘,皆很成功地达到了不同的效果”。线条虽不同,但都是极简主义。
极简主义的内涵似乎与简单联系在一起,但它作为一种超常态简洁和敏銳观察的呈现,它的内涵绝不等同于敷衍和不负责任地随意截取。极简主义艺术品的意义存在于作品之外,作品本身提供的不过是一种契机。观者原有的知识储备、情感、思想乃至欣赏时的心理状态,都起最终作用。观众被授予作品意义的解释权。极简主义十分注重作品的形式美,理论与创作涉及知觉、心理和语言等许多领域,但极简主义艺术家最不愿看到就是观者兀自探寻作品背后的故事。这正如受宋代理学影响的马远边角山水画。郑午昌指出:“宋人善画,要以一‘理’字为主,是殆受理学影响之暗示。惟其讲理,故尚真;惟其尚真,故重活;而气韵生动,机趣活泼之说,遂视为图画之玉律。卒以形成宋代讲神趣而仍不失物理之画风”。宋代儒学复兴,儒家理学成为宋代的时代哲学,因此理学对宋代以及之后的中国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理学中提出的“理一分殊”、“以小观大”的思想,对马远边角山水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朱熹说:‘和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而‘一物有一理’,一理可通一天下之理,如‘万川之月,只是一月’,一理和万理是共相和殊相的关系。画学中吸收这一思想,促进了‘以小见大’的思维模式的形成,这对中国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过,这样的理论基础也导向了另外一种思路,一些极端的评论家们兀自揣测马远的边角山水映射了南宋偏安下的破碎山河,“评画者谓远画多剩水残山,不过南渡偏暗风景耳。又世称马一角” 。《明画录》也记载道“有言马远、夏圭者,纯辄斥之曰,是残山剩水,宋偏安之物也”。
在如今快节奏,多动态的社会,人们倾向于快速阅读模式,巴洛克时代的浮华铺张、哥特风格的精细繁复已经不再适应当代审美,因此极简主义艺术的深层动机,是反对欧洲传统中根深蒂固的审美机制和艺术表现中的情感渲染。纷繁复杂的图画可能会引发人们的关注,但快速阅读所对应的阅读环境是开放而嘈杂的,这就使得观众容易被分散注意力,当专心的时间不够人们去消化接收到的信息时,信息就会被遗忘和抛弃。数百年前的马远似乎细微地觉察到了这一点,先于西方几个世纪在自己的画作中蕴含了极简主义意味,黄宾虹在《古画微》中品赞马远“有法之极,而后可至无法之妙”,我国古代艺术家的造诣可见一斑。因此,马远的画直至今日仍然具有符合时代特性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于安澜. 画史丛书·南宋院画录[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3.
[2] 张蔷. 马远的画. 朵云2集. 1981. 第169-177页.
[3] 陈传席. 中国山水画史[M].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4] 郑午昌. 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5] 朱良志. 扁舟一叶:理学与中国画学研究[M].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
[6] 徐沁. 明画录[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3.
[7] 虞建华. 极简主义. 外国文学. 2012.
[8] 金薇. 美国极少主义简评. 美苑. 2009.
[9] 钟毅. 笔简意远,平淡天真. 中华文化. 2010.
[10] 于洋. 悉其精能,造于简略. 荣宝斋.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