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j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导学生预习课文
   文言文的学习必须引导学生预习课文,而教师则要给予提示,明确要求,或给学生交代学习本课的目的要求,或简介文章的背景及作者情况,或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借助注释,初识文章,最好能疏通全文,与此同时批注不懂的地方,以便上课解答。也可以讲个相关或相似的文言故事,给学生自读文言文创设一定的条件,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给予提示之后,还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如早自习和晚自习等。所要注意的是——教师随时检查预习的效果,绝不能放任自流。
   二、指导学生诵读
   文言文言简意赅,一篇短短的文章往往能融入非常丰富的思想内容。特别是故事性较强的古文,想象的作用同样不可忽略。而生动、形象的画面又可以克服枯燥无味的知识讲述,使学生聚精会神地去观察、思考,活灵活现的情景能激活他们的灵感,开启他们的悟性。诵读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画面深入想象: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何。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源泉。在教学中,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而且背诵、理解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那声情并茂的诵读,更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产生生动的联想和情感的共识,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古诗文水平的目的。
   三、教会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我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如每课的实词、虚词,还有特殊句型等人人必须整理。做到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老教育家张中行谈到文言文阅读的“量”,认为量必须足。没有量的积累,就达不到质的积累,即“积土成山”的目的。
   四、鼓励学生质疑
   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传授文学作品,极易见仁见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妄加否定,而是从精神上予以肯定。如今天赵老师的这堂课我认为亮点就在此。有些学生对“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事隔600多年,桃源人的衣服不可能悉如外人。对于学生的见解,赵老师先让学生解决,然后谈了自己的看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学生提出问题并互相答问,以求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可以说,教师避免了用自己一个的思维来左右集体的思维。他让全班学生提出的问题供大家思考。本课堂上学生所提的问题证明这种方法是适合的,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迪他们的智力。让他们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语文学科有着广阔的想象的空间,有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这一特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故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懂得,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能给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而一个好的心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记得有人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已成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培养富有创造精神的学生正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最高目标。就语文学科而言,最响亮的口号是:“学好语文,陶冶灵性,张扬个性,塑造人格,立志创造。”并提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轴,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文言文教学是创新教育比较薄弱的环节。许多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传统的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被肢解的支离破碎。这种文言文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语文老师要开启智慧,放开眼光,大胆创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创新。让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她的魅力。正如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说:“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文言文课堂教学应通过发展个性,进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其他文献
什么是“语文味”?怎样使课堂多一些“语文味”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在认真解读新课标的基础上,立足语文课堂,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语言上的有效训练。   1、关注语言表达,引发学生的美感体验   教学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感知”,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它是学生走进文本的第一步,但这个环节常常只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而紧接下来的“怎么写”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文本
期刊
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提问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   有效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明代著名学者陈献章认为: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
期刊
一、时间问题   看看学生作息时间表和课程表就知道,学生一天里学习,生活快节奏,一周没有星期六,甚至难有星期日。上不完的课,做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正如学生顺口溜所写的:“星期一,走向深渊;星期二,路漫漫;星期三,夜茫茫;星期四,黎明前的黑暗;星期五,归心似箭;星期六,胜利大逃亡;星期日,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学生没有自由的天地,没有闲暇的时间,课外阅读从何谈起?   二、兴趣问题   初中学
期刊
一、认真领会课文内容,切实把握好感情基调   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有自身的特点。它的涉及面之广,内容之多,是其他学科无法与之相比的。语文课本的编写者经过精心策划、筛选、编排,浓缩了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文精品、科学小品等文质兼美的文章于课本之中,涉及到文学、科学、历史、自然、军事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这些文章,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或语言犀利,或平实厚重,或流畅自然,或庄重典雅
期刊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
期刊
诗词鉴赏是高考必考内容,其分值是八分或十分。对学生来讲这又是一大难点。即便是读懂了内容,但做题又无从下手,这就需老师化简为难,通过个别诗词的讲解,让学生抓住做题技巧,做到思路清晰。下面主要说一说鉴赏艺术手法和感情。   1.鉴赏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包括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   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物、事)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   表现手法常见的有以
期刊
语文教学中,忽视课文的整体性和文学性的教法,归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不当做法:   一、肢解课文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把一篇篇文质优美的课文支解成单独的段落、句子、词语。更有甚者,撇开课文的整体艺术不谈,只挑选其中语段做练习,练习题目却跳不出结构、词汇、语法,这些理论化的框架。教完一篇课文,老师只是给学生住入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说不上培养能力,更谈不上阅读欣赏。长此下去,学生对语文课的
期刊
一、体会形象,在动情处理解“美”   文学作品是作者在纷繁的社会生活基础上,进行观察、思考、选择,按照美的规律,通过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的。体会形象,就是通过朗读或品味课文词语,使学生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中去寻求和感受人物的形象美,并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人物的心灵美。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少年时代生活往事的小说,教师可截取月夜行船、月下归航等精彩片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
期刊
一、探究式学习的具体要求   初中学生刚刚从小学毕业,只掌握读写的基础知识,好奇心强,可塑性强,多数学生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既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自身水平,也很有必要通过探究式学习来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探究式学习与其他类型的学习方式相比,更注重语文知识技能的运用,而不是仅仅限于语文知识的积累;更注重学生亲身参与语文探索活动从而获得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师不要只注意学习的结果,更要重
期刊
一、读   单就文言文来说,读就是读出节奏,不能读破句子;还应读出情感,深刻领悟句子的内涵。   (1)读出节奏。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