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读
3月25日,闻名世界的小美人鱼铜像,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海港“来到”上海,成为上海世博会的亮点之一。小美人鱼铜像是以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的主人公为原型而塑造的,96年来,她已经成为丹麦的象征。童话的力量、幻想的力量,竟能这样穿越时空,让我们再次感念那个点亮了童年最绚烂夜空的大师——安徒生。
安徒生(1805—1875),是丹麦19世纪著名作家,也是世界童话之父。这位19世纪的丹麦作家的作品被译为100多种文字,成为一代又一代儿童的枕边书、幻想书。安徒生童话在20世纪20年代被译介到我国。中国介绍与研究安徒生童话的第一人,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作家周作人,他称赞安徒生童话能“以小儿之目观察万物,而以诗人之笔写之。故美妙自然,可称神品”,“出于自然,人于艺术”,“欢乐哀愁,皆能动人”,“状物写神,极得其妙”,“一草一石。各具性情”。
那时中国的一批进步文人正掀起一场文学革命。随着安徒生、格林童话等世界著名童话的传人,人们看到了童话的奇妙功能,机敏、天真、充满诗意,又能深刻地反映人类的生活,引导儿童快乐成长,中国于是有了儿童文学的概念,并由此开启了儿童文学的现代化进程。继而,张天翼、葛翠琳、任溶溶等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家诞生了。可以说。中国现代童话是在安徒生、格林等世界童话大师的影响下起步的。
周作人于那个时代心寒地发现,“中国还未曾发见了儿童……所以真的为儿童的文学也自然没有,虽市场上摊着不少的卖给儿童的书本”。至此,我们也许会明白,为什么我们所熟识的经典童话几乎全是外国的。
也许你会说,我们先秦时期就有了瑰丽的《庄子》寓言,我们还有那么多优秀的民间故事……
这里讲的童话与民间故事、寓言不同。童话也讲故事,但与民间故事相比,它更强调文学性。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的灵魂。与结构简单、篇幅短小的寓言相比,童话的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篇幅较长。越优秀的童话越倾向于审美。也越接近儿童的世界。寓言虽也有虚构的成分,但却是社会现象的高度提炼和概括。多是含有劝喻和讽刺意味的故事,教育训诫目的明显。
世界上后来出现了那么多童话作家,为何安徒生的作品能够经久不衰?
安徒生出生于一个贫苦鞋匠家庭,少年时代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为追求艺术,他14岁只身跑到首都哥本哈根,历经苦难,因为各种原因,终生未婚。他是个理想主义者。始终对人间生活抱有信心,他的童话中有着融化坚冰的温情、抚慰孤寂灵魂的宽广的爱,叩开紧闭的心门的执著精神力量。这是安徒生童话的“灵魂”,也正是这些,打动着不同国度不同时代读者的心。加上他童话中诗性的表达,高超的叙事与结构艺术,动人的幽默与惊人的机智,使他所开创的童话天地至今无人可比。
与之相比,格林兄弟的童话中就有些不适合今天孩子阅读的内容,譬如《白雪公主》中的恶毒后母形象,《小红帽》中的大灰狼角色。前者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有悖于今天的生活伦理:后者违背今天的生态伦理。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绝大多数读者一直以为安徒生只是一个童话作家,其实,在童话之外,安徒生还是那个时代丹麦乃至欧洲文学界颇负盛名的小说家、戏剧家和诗人,最初他也是靠这些成名的。现在的丹麦读者读得最多的还是他的小说、戏剧和散文,而不是童话。安徒生一生坚持不懈地创作,共写了168篇童话故事、6部长篇小说、25个剧本、3部自传,还有数部游记和诗集。
选评
《最后的珠子》赏析
这是一个富有的家庭,也是一个幸福的家庭……
“一切东西都被送给这一家人了!”这家的守护神说。
“还少一件!”这家孩子的好安琪儿说。“还有一个仙女没有送来礼物。但是她会送来的,即使许多年过去了,她总会有一天送来的。还缺少那颗最后的珠子!”
安琪儿带着这家的守护神去取那颗最后的珠子。她们飞到女神此刻所住的地方,这是一幢走廊阴暗的房子,屋内点着一支蜡烛,烛光在风中挣扎,女主人躺在棺材里,旁边站着她的丈夫和孩子,他们在做最后的告别。丈夫吻着她的手。这只手像一片凋零的叶子,但是它从前曾经慈爱地、热烈地抚慰过他们。悲哀的、沉重的大颗泪珠落到地上,但是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种沉寂正说明悲哀是多么沉重。他们在沉默和呜咽中走出了这屋子。
陌生人走进来,把棺材紧紧钉住。铁锤的敲击声在房间里,在走廊上,引起一片回响,在那些破裂的心里也引起回响。
“你把我带到什么地方去呢?”守护神说。“拥有生命中最美好的礼物的仙女不会住在这儿呀!”
“她就住在这儿——在这个神圣的时刻住在这儿。”安琪儿指着一个墙角说。她活着的时候,像这屋子里的太阳光一样,常常在这儿散布着欢乐——她曾经是这家里一切的重点和中心。现在这儿坐着一个穿着又长又宽的衣服的陌生女人:她就是悲哀的女神,她现在代替了死者,成了这家的女主人和母亲。一颗热泪落在她的衣服上,变成一颗珠子。安琪儿捡起这颗珠子。珠子射出光彩,像一颗五种颜色的星。
“悲哀的珠子是一颗最后的珠子——它是怎样也缺少不了的!只有通过它,别的珠子才显得特别光耀夺目。你可以在它上面看到长虹的光辉——它把天上和人间联结起来。我们每次死去一个亲爱的人,就可以在天上得到更多一个的朋友。我们在夜间向星空望,寻求最美满的东西。这时请你看看那颗悲哀的珠子,因为从这儿把我们带走的那对灵魂的翅膀,就藏在这颗珠子里面。”
(这篇童话,与我们熟悉的安徒生最知名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等有所不同。前两篇童话写的是孤单的不幸的角色,在寻找温暖、快乐。或者努力融入群体,小美人鱼则是为了获得人世间的爱情,付出了无言的生命的代价。这篇童话是讲一个幸福家庭的守护神和安琪儿,为这家的新生儿寻找“悲哀”的故事。他什么都有了,唯缺“悲哀”。这篇童话告诉我们:一个幸福的孩子,一定要懂得“悲哀”;只有懂得“悲哀”,对人世间充满悲悯,才更懂得快乐和幸福。童话里流露出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
在安徒生的童话里。总是有一种自然的情感,万物生灵,无贵贱等级之分,最困苦、最孤寂的灵魂,往往更有着对温暖和理想的呼唤。
从社会最底层奋斗出来的安徒生,领悟过世界的凄凉和人性的败坏。他从孩子身上,看到纯真和美好。19世纪丹麦最优秀的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说“安徒生是丹麦发现儿童的人”。安徒生是个诗人,又是一个“永久的孩子”,他有着举世公认的童心。这使他看待生活的方式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任心灵支配,抓住每一个机会来赞颂纯真情感。
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和小说大多带有自传的性质,同时又反映了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现实,这篇童话中,与亲人告别的场景,铁锤敲击棺材在破裂的心里回响的声音,少年安徒生都体验过。他把故事写得像在眼前刚刚发生一样,很具有现场感和现时感。命运让安徒生深深体会过“悲哀”,因此,他更懂得爱——一生用童话来表达他对这个世界超凡绝伦的爱。)
(选文出自《安徒生童话集》,叶君健/译,大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因安徒生童话情节性强,篇幅所限,选载时略有整合与改动。)
3月25日,闻名世界的小美人鱼铜像,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海港“来到”上海,成为上海世博会的亮点之一。小美人鱼铜像是以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的主人公为原型而塑造的,96年来,她已经成为丹麦的象征。童话的力量、幻想的力量,竟能这样穿越时空,让我们再次感念那个点亮了童年最绚烂夜空的大师——安徒生。
安徒生(1805—1875),是丹麦19世纪著名作家,也是世界童话之父。这位19世纪的丹麦作家的作品被译为100多种文字,成为一代又一代儿童的枕边书、幻想书。安徒生童话在20世纪20年代被译介到我国。中国介绍与研究安徒生童话的第一人,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作家周作人,他称赞安徒生童话能“以小儿之目观察万物,而以诗人之笔写之。故美妙自然,可称神品”,“出于自然,人于艺术”,“欢乐哀愁,皆能动人”,“状物写神,极得其妙”,“一草一石。各具性情”。
那时中国的一批进步文人正掀起一场文学革命。随着安徒生、格林童话等世界著名童话的传人,人们看到了童话的奇妙功能,机敏、天真、充满诗意,又能深刻地反映人类的生活,引导儿童快乐成长,中国于是有了儿童文学的概念,并由此开启了儿童文学的现代化进程。继而,张天翼、葛翠琳、任溶溶等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家诞生了。可以说。中国现代童话是在安徒生、格林等世界童话大师的影响下起步的。
周作人于那个时代心寒地发现,“中国还未曾发见了儿童……所以真的为儿童的文学也自然没有,虽市场上摊着不少的卖给儿童的书本”。至此,我们也许会明白,为什么我们所熟识的经典童话几乎全是外国的。
也许你会说,我们先秦时期就有了瑰丽的《庄子》寓言,我们还有那么多优秀的民间故事……
这里讲的童话与民间故事、寓言不同。童话也讲故事,但与民间故事相比,它更强调文学性。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的灵魂。与结构简单、篇幅短小的寓言相比,童话的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篇幅较长。越优秀的童话越倾向于审美。也越接近儿童的世界。寓言虽也有虚构的成分,但却是社会现象的高度提炼和概括。多是含有劝喻和讽刺意味的故事,教育训诫目的明显。
世界上后来出现了那么多童话作家,为何安徒生的作品能够经久不衰?
安徒生出生于一个贫苦鞋匠家庭,少年时代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为追求艺术,他14岁只身跑到首都哥本哈根,历经苦难,因为各种原因,终生未婚。他是个理想主义者。始终对人间生活抱有信心,他的童话中有着融化坚冰的温情、抚慰孤寂灵魂的宽广的爱,叩开紧闭的心门的执著精神力量。这是安徒生童话的“灵魂”,也正是这些,打动着不同国度不同时代读者的心。加上他童话中诗性的表达,高超的叙事与结构艺术,动人的幽默与惊人的机智,使他所开创的童话天地至今无人可比。
与之相比,格林兄弟的童话中就有些不适合今天孩子阅读的内容,譬如《白雪公主》中的恶毒后母形象,《小红帽》中的大灰狼角色。前者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有悖于今天的生活伦理:后者违背今天的生态伦理。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绝大多数读者一直以为安徒生只是一个童话作家,其实,在童话之外,安徒生还是那个时代丹麦乃至欧洲文学界颇负盛名的小说家、戏剧家和诗人,最初他也是靠这些成名的。现在的丹麦读者读得最多的还是他的小说、戏剧和散文,而不是童话。安徒生一生坚持不懈地创作,共写了168篇童话故事、6部长篇小说、25个剧本、3部自传,还有数部游记和诗集。
选评
《最后的珠子》赏析
这是一个富有的家庭,也是一个幸福的家庭……
“一切东西都被送给这一家人了!”这家的守护神说。
“还少一件!”这家孩子的好安琪儿说。“还有一个仙女没有送来礼物。但是她会送来的,即使许多年过去了,她总会有一天送来的。还缺少那颗最后的珠子!”
安琪儿带着这家的守护神去取那颗最后的珠子。她们飞到女神此刻所住的地方,这是一幢走廊阴暗的房子,屋内点着一支蜡烛,烛光在风中挣扎,女主人躺在棺材里,旁边站着她的丈夫和孩子,他们在做最后的告别。丈夫吻着她的手。这只手像一片凋零的叶子,但是它从前曾经慈爱地、热烈地抚慰过他们。悲哀的、沉重的大颗泪珠落到地上,但是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种沉寂正说明悲哀是多么沉重。他们在沉默和呜咽中走出了这屋子。
陌生人走进来,把棺材紧紧钉住。铁锤的敲击声在房间里,在走廊上,引起一片回响,在那些破裂的心里也引起回响。
“你把我带到什么地方去呢?”守护神说。“拥有生命中最美好的礼物的仙女不会住在这儿呀!”
“她就住在这儿——在这个神圣的时刻住在这儿。”安琪儿指着一个墙角说。她活着的时候,像这屋子里的太阳光一样,常常在这儿散布着欢乐——她曾经是这家里一切的重点和中心。现在这儿坐着一个穿着又长又宽的衣服的陌生女人:她就是悲哀的女神,她现在代替了死者,成了这家的女主人和母亲。一颗热泪落在她的衣服上,变成一颗珠子。安琪儿捡起这颗珠子。珠子射出光彩,像一颗五种颜色的星。
“悲哀的珠子是一颗最后的珠子——它是怎样也缺少不了的!只有通过它,别的珠子才显得特别光耀夺目。你可以在它上面看到长虹的光辉——它把天上和人间联结起来。我们每次死去一个亲爱的人,就可以在天上得到更多一个的朋友。我们在夜间向星空望,寻求最美满的东西。这时请你看看那颗悲哀的珠子,因为从这儿把我们带走的那对灵魂的翅膀,就藏在这颗珠子里面。”
(这篇童话,与我们熟悉的安徒生最知名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等有所不同。前两篇童话写的是孤单的不幸的角色,在寻找温暖、快乐。或者努力融入群体,小美人鱼则是为了获得人世间的爱情,付出了无言的生命的代价。这篇童话是讲一个幸福家庭的守护神和安琪儿,为这家的新生儿寻找“悲哀”的故事。他什么都有了,唯缺“悲哀”。这篇童话告诉我们:一个幸福的孩子,一定要懂得“悲哀”;只有懂得“悲哀”,对人世间充满悲悯,才更懂得快乐和幸福。童话里流露出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
在安徒生的童话里。总是有一种自然的情感,万物生灵,无贵贱等级之分,最困苦、最孤寂的灵魂,往往更有着对温暖和理想的呼唤。
从社会最底层奋斗出来的安徒生,领悟过世界的凄凉和人性的败坏。他从孩子身上,看到纯真和美好。19世纪丹麦最优秀的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说“安徒生是丹麦发现儿童的人”。安徒生是个诗人,又是一个“永久的孩子”,他有着举世公认的童心。这使他看待生活的方式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任心灵支配,抓住每一个机会来赞颂纯真情感。
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和小说大多带有自传的性质,同时又反映了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现实,这篇童话中,与亲人告别的场景,铁锤敲击棺材在破裂的心里回响的声音,少年安徒生都体验过。他把故事写得像在眼前刚刚发生一样,很具有现场感和现时感。命运让安徒生深深体会过“悲哀”,因此,他更懂得爱——一生用童话来表达他对这个世界超凡绝伦的爱。)
(选文出自《安徒生童话集》,叶君健/译,大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因安徒生童话情节性强,篇幅所限,选载时略有整合与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