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县域地区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不是课程资源的不足,而是缺乏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技能。基于县域地区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对其开发利用可采取以下的策略:
一、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突出教师自身专长,凝合教育力量。在合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本人要依据自己和学生的各自特点,突出自身的教学专长,充分彰显自身的潜在能力,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对教学的热爱之情,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建构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树立具有自己特长的教学风格。与此同时,各个教师之间要注意互相学习、相互监督,在借鉴他人教学长处、汲取他人优秀教学经验,共享他人教学成绩时,要努力做到和谐共处。而且,各学校老师还要注意培养集体合力,学校只有具备一支懂得团队合作、互帮互利、和谐发展的现代教师队伍,才能保证各个学校课程资源的有效、合理开发与利用,才能形成各具特色的校风校纪。
2.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各种资源的开发者、管理者、调动者,而且也是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者,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之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各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因此,必须保证教师整体队伍具备准确新颖的教学理念、扎实的专业基础素质。所以,实施新课程以后,要对教师进行多方面的训练,实现教师由过去的知识教授者向设计者、活动组织者的角色转变,实现由原来的对学生“教书”向“素质培养”认识上的更新转换,要加强对教育队伍的培训工作,力争做到从上到下教学方式上的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上的不断升华。
3. 提升教师总结和反思能力。尽管各科知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相对来说是固定不变的,但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一种技术,新的教学经验、切合实际的教学技能、娴熟有效的教学方法、生动具体的策略和不断更新的教学理念等等这些都要求教师对教学过程具备一定的总结和反思能力,并通过自身的不断总结与反思来逐渐改进教学效果。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经常做教学日记、与学生交流讨论、定期组织课业小结等,教师通过这些方法不仅可以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教学经历,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发展轨迹对各方面进行定期分析,总结与反思,从而探究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而且,同事之间经常进行互听互评、交流经验等活动,建立教师资源的共享机制,不仅可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还可以帮助每位教师形成自己独立的教学风格。
4.重视课堂教学,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及相关经验,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对学校各种课程资源进行选择性应用与创造性加工,使其最大程度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将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内容虚拟化、直观化,协助学生把书本知识逐渐转化成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师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共同努力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达到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构建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使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二、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提高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机会。各科知识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尤其是化学学科与学生生活、社会生产实际的联系最为紧密。这样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实践机会,例如,带领学生到化工厂、药厂等企事业单位进行工艺流程参观,或者定期组织学生到一线生产基地进行实地见习,让他们亲身体会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各种便利条件。学生通过课外活动的亲身体验,不仅可以了解自身在学校学到的书本知识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而且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部分课程支援,避免“学无用武之地”现象的出现,将书本知识生活化、情景化。
2.从学生群体中获取课程资源。作为学习对象的学生自身就是一种珍贵的课程资源,在学习过程中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主体,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对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创造的能力,不断地为自己的学习、动手操作能力的养成创造条件。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生所了解的东西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因为他们不仅从教师这里学到知识和道理,而且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所以通过发达的网络手段往往能够了解到最新的社会、科技发展动态,这一点要远远超过教师对事物的洞察力,所以教师们要虚心向学生学习,充分利用学生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我们教学活动过程,而且可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将这些带入课堂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达到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能力提高的目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赞赏学生在课堂上有意义的发问,要经常与学生交流或探讨问题,从而能获取许多有益的课程资源。
三、 其他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程资源。在各种课程资源中,教材是首位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而教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人物。教师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教材,既要考虑讲什么,怎样讲,又要有创新意识,发挥个人特长或优势,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已有教学经验,探究新的教法,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学情境中,增加学习乐趣,发挥主动能动性。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程资源就要重视教材中的科学发现和实验设计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思想和方法手段。教材中的科学发现(如化学、物理学科中的各种探究实验),不但能体现自然科学的学科特征,而且能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善于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校图书馆、实验室、绿化带各种场所和设施,以及知识竞赛、社团活动等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它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校外课程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如科技馆、博物馆、医院、农场、化学工厂、药厂等各种各样的校外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应加以重视。同时,学生家长也是重要的校外课程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家长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生活及心理上的变化,教师以此作为因材施教的参考。
3.努力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主要由网络课程资源和多媒体课件两部分组成。网络课程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的显著特点是信息储存量大、互相连接性强、更新速度快、互动性强,所以条件好的学校,各科老师应积极配合学校网络建设,使其丰富的课程资源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并保持最新科技、最新信息的随时更新。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每一个教室都安放网络电视,由学校网络管理员定时定期为学生们播放最新、最热的网络信息;也可以在一些多媒体教室,利用幻灯片、投影仪等方法、手段对学生进行实际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实际教学活动过程,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4.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学校应在国家和地方课程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可以通过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托张、课程新编等方式进行。课程选择要满足教师有选择权并有选择空间的意愿,教师在进行课程改编时要综合分析改编目的、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学习经验及学习资源等因素,使开发的校本课程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班级的实际情况。课程整合可以通过开发相关课程和跨学科课程两种方法进行。课程补充是在提高国家教学课程成效基础之上而进行的课程材料的开发活动。课程新编是在突出学校特点和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对全新课程单元的开发,加深学生对当地文化的理解。
一、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突出教师自身专长,凝合教育力量。在合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本人要依据自己和学生的各自特点,突出自身的教学专长,充分彰显自身的潜在能力,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对教学的热爱之情,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建构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树立具有自己特长的教学风格。与此同时,各个教师之间要注意互相学习、相互监督,在借鉴他人教学长处、汲取他人优秀教学经验,共享他人教学成绩时,要努力做到和谐共处。而且,各学校老师还要注意培养集体合力,学校只有具备一支懂得团队合作、互帮互利、和谐发展的现代教师队伍,才能保证各个学校课程资源的有效、合理开发与利用,才能形成各具特色的校风校纪。
2.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各种资源的开发者、管理者、调动者,而且也是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者,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之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各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因此,必须保证教师整体队伍具备准确新颖的教学理念、扎实的专业基础素质。所以,实施新课程以后,要对教师进行多方面的训练,实现教师由过去的知识教授者向设计者、活动组织者的角色转变,实现由原来的对学生“教书”向“素质培养”认识上的更新转换,要加强对教育队伍的培训工作,力争做到从上到下教学方式上的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上的不断升华。
3. 提升教师总结和反思能力。尽管各科知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相对来说是固定不变的,但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一种技术,新的教学经验、切合实际的教学技能、娴熟有效的教学方法、生动具体的策略和不断更新的教学理念等等这些都要求教师对教学过程具备一定的总结和反思能力,并通过自身的不断总结与反思来逐渐改进教学效果。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经常做教学日记、与学生交流讨论、定期组织课业小结等,教师通过这些方法不仅可以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教学经历,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发展轨迹对各方面进行定期分析,总结与反思,从而探究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而且,同事之间经常进行互听互评、交流经验等活动,建立教师资源的共享机制,不仅可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还可以帮助每位教师形成自己独立的教学风格。
4.重视课堂教学,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及相关经验,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对学校各种课程资源进行选择性应用与创造性加工,使其最大程度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将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内容虚拟化、直观化,协助学生把书本知识逐渐转化成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师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共同努力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达到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构建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使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二、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提高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机会。各科知识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尤其是化学学科与学生生活、社会生产实际的联系最为紧密。这样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实践机会,例如,带领学生到化工厂、药厂等企事业单位进行工艺流程参观,或者定期组织学生到一线生产基地进行实地见习,让他们亲身体会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各种便利条件。学生通过课外活动的亲身体验,不仅可以了解自身在学校学到的书本知识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而且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部分课程支援,避免“学无用武之地”现象的出现,将书本知识生活化、情景化。
2.从学生群体中获取课程资源。作为学习对象的学生自身就是一种珍贵的课程资源,在学习过程中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主体,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对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创造的能力,不断地为自己的学习、动手操作能力的养成创造条件。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生所了解的东西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因为他们不仅从教师这里学到知识和道理,而且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所以通过发达的网络手段往往能够了解到最新的社会、科技发展动态,这一点要远远超过教师对事物的洞察力,所以教师们要虚心向学生学习,充分利用学生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我们教学活动过程,而且可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将这些带入课堂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达到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能力提高的目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赞赏学生在课堂上有意义的发问,要经常与学生交流或探讨问题,从而能获取许多有益的课程资源。
三、 其他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程资源。在各种课程资源中,教材是首位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而教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人物。教师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教材,既要考虑讲什么,怎样讲,又要有创新意识,发挥个人特长或优势,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已有教学经验,探究新的教法,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学情境中,增加学习乐趣,发挥主动能动性。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程资源就要重视教材中的科学发现和实验设计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思想和方法手段。教材中的科学发现(如化学、物理学科中的各种探究实验),不但能体现自然科学的学科特征,而且能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善于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校图书馆、实验室、绿化带各种场所和设施,以及知识竞赛、社团活动等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它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校外课程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如科技馆、博物馆、医院、农场、化学工厂、药厂等各种各样的校外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应加以重视。同时,学生家长也是重要的校外课程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家长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生活及心理上的变化,教师以此作为因材施教的参考。
3.努力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主要由网络课程资源和多媒体课件两部分组成。网络课程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的显著特点是信息储存量大、互相连接性强、更新速度快、互动性强,所以条件好的学校,各科老师应积极配合学校网络建设,使其丰富的课程资源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并保持最新科技、最新信息的随时更新。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每一个教室都安放网络电视,由学校网络管理员定时定期为学生们播放最新、最热的网络信息;也可以在一些多媒体教室,利用幻灯片、投影仪等方法、手段对学生进行实际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实际教学活动过程,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4.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学校应在国家和地方课程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可以通过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托张、课程新编等方式进行。课程选择要满足教师有选择权并有选择空间的意愿,教师在进行课程改编时要综合分析改编目的、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学习经验及学习资源等因素,使开发的校本课程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班级的实际情况。课程整合可以通过开发相关课程和跨学科课程两种方法进行。课程补充是在提高国家教学课程成效基础之上而进行的课程材料的开发活动。课程新编是在突出学校特点和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对全新课程单元的开发,加深学生对当地文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