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围绕着如何推进高校就业工作,从就业工作的理念、文化、机制、基地、效能和队伍六个因素的建设方面论述了作者的观点,认为高校应当突出注重以上六个因素的建设。
关键词:理念 文化 机制 基地 效能 队伍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000-0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是我国高教事业改革与高校发展的根本。当前高校的就业工作应当审时度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理念、文化、机制、基地、效能和队伍六个因素的综合建设,不断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1 注重理念建设,以理念牵动工作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及人才分配市场化改革的诸多变化,高校的就业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注重理念建设,用先进的理念牵动工作。
第一,高校应当秉持“服务社会、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乎社会稳定,关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成败的历史命题,高校的就业工作在面临严峻考验的同时也登上了自主发展的广阔舞台:新时代的大学除了继续专心教学和科研外,更要去发现和创造就业市场,自谋“生”路!大学必须反思如何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在利用自身优势向社会输出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服务的基础上还要构建和畅通人才培养和输送的主渠道。在其构建中,社会是支撑,而学生则是关键的考评,大学的就业工作必须以生为本,善谋、谋好“生”路,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就业,大学才能履行自身职能,才有生存和发展可言。
第二,高校应当坚持“创新教育,一专多能“的培养理念。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源泉,是人才的特质表现,高校必须将“创新”注入大学生的灵魂,日常培养应当以知识传授为载体,注重启迪智慧,创新教育;虽然通才培养是大学生培养的国际公认模式,具备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储备的通用型、复合型人才是社会对大学生的一般需求,然而在国内,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招聘到的大学生虽然综合素质较高,但专业技能不熟练,不能迅速为其创造效益,因此国内大学除了坚持通才培养的一般模式外,还应当尊重国情,加强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实现“一专多能”方能满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要求。
最后,高校应当树立“平民就业”的导向理念。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预示着大学生 “精英”时代的结束,大学成为普通劳动者获取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职业技能的培训场所,因此,大学生在就业理念上也应完成从“精英就业”到“平民就业”的转变,在求职就业上不能一味求优就高,而应顺应社会现实,先就业后择业。
2 注重文化建设,以文化推动工作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代表人物等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对于社会活动具有辐射性和推动性。高校应当将就业文化建设放在核心位置,发挥各级团组织、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在文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通过组织各种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开设职业生涯课程,举办职业生涯和就业技能讲座,举行提升就业技能的竞赛来营造浓厚的就业与创业文化氛围等,提升学生对就业和创业的理论认识,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素质,提升他们的就业和创业能力,让想就业的学生能就业、就业时能高效优质就业。
3 注重基地建设,以基地拓展工作
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是高校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的重要载体,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又能为大学生提高就业技能和促进与企业的双向了解搭建平台,缩短签约后的磨合期,高校应当将其建设作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重点举措,稳步推进,不断寻找、有潜力的企业合作、商建基地,拓展基地建设渠道和空间,给更多的学生(包括二、三年级有就业意愿和实践主动性的学生)实践锻炼机会。同时做好双方的沟通工作,明确建设目标,保障双方权益,用基地建设拓展就业工作。
4 注重机制建设,以机制激活工作
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有利于各项工作稳步发展,保持长久的活力。面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和新挑战,高校应当注重就业工作的机制建设,围绕更好的服务大学生就业的中心,伴随着他们从入学到就业的各个时期和环节,从职业规划、技能培养、到信息服务,基地建设和平台搭建等,改革、创新适应新情况的工作机制,激活就业工作,增加活力、促进发展。
5 注重效能建设,以效能评价工作
效能建设是以效能为基本目标,以实现优质高效为目的,把管理的诸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依法履行职责的管理活动。高校就业工作效能建设的着力点是要强化对主体行为的约束,更好地服务客体,寓服务于管理之中;同时让客体能有效地监督主体,以获得满意的服务,增强就业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做到用职能去管理,用机制去完善,用领导的人格去影响、用效能来评价。注重就业效能建设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就业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一种变革,是一项既讲求效率,又追求质量的创新性的实践活动,能使高校的就业工作真正的“以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围绕学生的核心需求去完善机制、改进工作。
6 注重队伍建设,以队伍提升工作
高校就业工作的提升有赖于就业队伍的建设。为了适应高校就业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新职能的要求,必须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以新思路和新方法,打造一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知识型高素质队伍是势在必行的。
首先是加强教育培训,稳步提升队伍素质;其二是鼓励自学,善学,搭建交流平台,调动就业工作人员加强自身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三是引入竞争,激发队伍内在活力。通过探索末位培训制等健全和完善简便、科学、操作性强的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增强队伍的危机意识,形成“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奋勇争上游”的良好氛围,鼓励他们忠于职守,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是营造文化氛围,锻造就业队伍的团队精神,打造就业品牌。密切围绕服务全校就业工作大局的需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深挖就业文化内涵,加大宣传力度,让队伍的每一分子都在就业文化氛围内得到陶冶,激发队伍的荣誉感、自豪感,激励队伍的创新意识、工作斗志和服务热情,增强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合力打造学校就业的文化品牌。
高校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探索、全面分析、深入研究、注重以上六个因素的统筹建设,才能不断开拓创新,形成具有各自学校特色的就业品牌,赢得社会和学生的满意。
参考文献
[1] 周济.再接再厉扎实工作 开创毕业生就业新局面,http://www.eol.cn/kuai_xun_4343/20060323/t20060323_114257.shtml.
[2] 周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全力以赴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http://www.gov.cn/gzdt/2008-12/03/content_1167275.htm.
关键词:理念 文化 机制 基地 效能 队伍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000-0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是我国高教事业改革与高校发展的根本。当前高校的就业工作应当审时度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理念、文化、机制、基地、效能和队伍六个因素的综合建设,不断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1 注重理念建设,以理念牵动工作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及人才分配市场化改革的诸多变化,高校的就业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注重理念建设,用先进的理念牵动工作。
第一,高校应当秉持“服务社会、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乎社会稳定,关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成败的历史命题,高校的就业工作在面临严峻考验的同时也登上了自主发展的广阔舞台:新时代的大学除了继续专心教学和科研外,更要去发现和创造就业市场,自谋“生”路!大学必须反思如何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在利用自身优势向社会输出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服务的基础上还要构建和畅通人才培养和输送的主渠道。在其构建中,社会是支撑,而学生则是关键的考评,大学的就业工作必须以生为本,善谋、谋好“生”路,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就业,大学才能履行自身职能,才有生存和发展可言。
第二,高校应当坚持“创新教育,一专多能“的培养理念。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源泉,是人才的特质表现,高校必须将“创新”注入大学生的灵魂,日常培养应当以知识传授为载体,注重启迪智慧,创新教育;虽然通才培养是大学生培养的国际公认模式,具备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储备的通用型、复合型人才是社会对大学生的一般需求,然而在国内,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招聘到的大学生虽然综合素质较高,但专业技能不熟练,不能迅速为其创造效益,因此国内大学除了坚持通才培养的一般模式外,还应当尊重国情,加强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实现“一专多能”方能满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要求。
最后,高校应当树立“平民就业”的导向理念。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预示着大学生 “精英”时代的结束,大学成为普通劳动者获取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职业技能的培训场所,因此,大学生在就业理念上也应完成从“精英就业”到“平民就业”的转变,在求职就业上不能一味求优就高,而应顺应社会现实,先就业后择业。
2 注重文化建设,以文化推动工作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代表人物等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对于社会活动具有辐射性和推动性。高校应当将就业文化建设放在核心位置,发挥各级团组织、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在文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通过组织各种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开设职业生涯课程,举办职业生涯和就业技能讲座,举行提升就业技能的竞赛来营造浓厚的就业与创业文化氛围等,提升学生对就业和创业的理论认识,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素质,提升他们的就业和创业能力,让想就业的学生能就业、就业时能高效优质就业。
3 注重基地建设,以基地拓展工作
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是高校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的重要载体,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又能为大学生提高就业技能和促进与企业的双向了解搭建平台,缩短签约后的磨合期,高校应当将其建设作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重点举措,稳步推进,不断寻找、有潜力的企业合作、商建基地,拓展基地建设渠道和空间,给更多的学生(包括二、三年级有就业意愿和实践主动性的学生)实践锻炼机会。同时做好双方的沟通工作,明确建设目标,保障双方权益,用基地建设拓展就业工作。
4 注重机制建设,以机制激活工作
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有利于各项工作稳步发展,保持长久的活力。面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和新挑战,高校应当注重就业工作的机制建设,围绕更好的服务大学生就业的中心,伴随着他们从入学到就业的各个时期和环节,从职业规划、技能培养、到信息服务,基地建设和平台搭建等,改革、创新适应新情况的工作机制,激活就业工作,增加活力、促进发展。
5 注重效能建设,以效能评价工作
效能建设是以效能为基本目标,以实现优质高效为目的,把管理的诸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依法履行职责的管理活动。高校就业工作效能建设的着力点是要强化对主体行为的约束,更好地服务客体,寓服务于管理之中;同时让客体能有效地监督主体,以获得满意的服务,增强就业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做到用职能去管理,用机制去完善,用领导的人格去影响、用效能来评价。注重就业效能建设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就业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一种变革,是一项既讲求效率,又追求质量的创新性的实践活动,能使高校的就业工作真正的“以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围绕学生的核心需求去完善机制、改进工作。
6 注重队伍建设,以队伍提升工作
高校就业工作的提升有赖于就业队伍的建设。为了适应高校就业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新职能的要求,必须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以新思路和新方法,打造一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知识型高素质队伍是势在必行的。
首先是加强教育培训,稳步提升队伍素质;其二是鼓励自学,善学,搭建交流平台,调动就业工作人员加强自身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三是引入竞争,激发队伍内在活力。通过探索末位培训制等健全和完善简便、科学、操作性强的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增强队伍的危机意识,形成“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奋勇争上游”的良好氛围,鼓励他们忠于职守,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是营造文化氛围,锻造就业队伍的团队精神,打造就业品牌。密切围绕服务全校就业工作大局的需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深挖就业文化内涵,加大宣传力度,让队伍的每一分子都在就业文化氛围内得到陶冶,激发队伍的荣誉感、自豪感,激励队伍的创新意识、工作斗志和服务热情,增强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合力打造学校就业的文化品牌。
高校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探索、全面分析、深入研究、注重以上六个因素的统筹建设,才能不断开拓创新,形成具有各自学校特色的就业品牌,赢得社会和学生的满意。
参考文献
[1] 周济.再接再厉扎实工作 开创毕业生就业新局面,http://www.eol.cn/kuai_xun_4343/20060323/t20060323_114257.shtml.
[2] 周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全力以赴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http://www.gov.cn/gzdt/2008-12/03/content_11672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