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通过阐述城市化进程中公共体育空间的现状,分析影响公共体育空间的发展因素,并提出相对应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 体育 公共空间
1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公共体育空间的规划建设和使用,已经关系到《全面健身计划》的實施,公共体育空间是发展群众体育的基础条件,为了推动群众体育发展,必须合理规划和建设公共体育空间。
2城市化进程中的公共体育空间现状分析
2.1人口的变迁,公共体育空间“僧多粥少”
人口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地区,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是城市化进程的特征之一。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1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从17.8%上升为51.2%,人口从不到2亿发展到7亿。城市的面积不断向周边扩大,城市更为优越的条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迁移,城市人口负荷增大,城市空间逐渐拥挤,公共体育空间更显得极为薄弱,人均占有率低,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
2.2城市面积扩大,公共体育空间遭到压缩
城市的地价寸土如寸金,开发商受到利益的驱使,在商业规划中常忽略带有“公共性”的公共体育空间建设,体育公共场地被改造成商业用地的情况屡见不鲜,公共体育空间属于无收益的建设工程,一般都是由政府主导,多渠道投入,但是随着城市地价的飙升和城市空间有限,公共体育空间的建设更不能引起重视,公共体育空间无限中遭到压缩、剥离和无视。
2.3社会需求的膨胀,公共体育空间拥挤不堪
在改革开放后,旧城区的建设中很少建设有公共体育空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而且目前中国以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人口基数大,城市中老年居民对健康长寿的渴望,在脱离劳动的情况下,更有余暇参与体育锻炼,形成强大的社会体育需求,面对这日益膨胀的情况下,公共体育空间更加拥挤不堪。
2.4公共体育空间闲置浪费、使用混乱
我国的公共体育空间有以大部分为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所有,这些场地专供教学和体育竞赛使用,大多数都不对外开放场地设施,这些体育资源无形中遭到“冻结”,有些向居民开放的公共体育空间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监督机制和惩罚机制,使用极为混乱;有的居民住宅区本身设计有公共体育空间,但是由于是高密度住宅,住宅区的广场被改造为停车位或挪作他用的情况屡见不鲜。
3困境成因
3.1体育文化的落后
体育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体育场馆、设施、器械等建设属于物质文化。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传媒的发展,体育以其特有的文化形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改变了人们的传统体育观,使人们对体育运动产生一种科学的社会观念。我国城市化进程是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化社会的过程,在人们解决温饱问题和具有生活余暇条件下才有可能参与体育活动,中国在这一工业化社会的特殊时期,群众体育发展较为缓慢,伴随着的体育文化也较为落后,公共体育空间建设更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3.2利益与公益的冲突
目前我国的公共体育空间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社会投资力度较小。在新城区建设或旧城改造建设中,商家在巨大经济利益诱惑下,追逐的是在有限的空间内产生最大的利益,公共体育空间建设与商业利益的冲突,具有公益性的体育公共空间建设很容易被经济利益取代,公共体育空间遭到无限的压缩,影响着群众体育的发展。
3.3城市规划与社会需求的偏离
在旧城区建设中,由于受到当时的经济和人们体育价值观的影响,很少建设公共体育空间。目前,无利益的公共体育空间更是被利益推到了城市建设的边缘,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对城市化进程预期的不充分,新建设的公共体育空间遥遥不及人们社会需求的增长速度,原有的公共体育空间辐射范围有限,更加无法满足人们对公共体育空间的要求。
3.4保障体系的缺失
目前我国在公共体育空间管理上还存在欠缺。公共体育空间的建设在法律体系里处于一个复杂和尴尬的位置,体育公共空间属于《体育法》其中内容,但是我国有关于城市居民的运动场地的用地指标是由相关部委制定的,涉及到《建筑法》、《城市规划法》、《土地管理法》等,关于公共体育空间建设牵涉的法律众多,界限不明确,内容牵扯复杂,操作难度大,相配套的管理机制、监督机制、惩罚机制尚不健全,公共体育场地的使用管理状况令人堪忧。
4建议
4.1整合资源,充分利用
把现有的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体育资源整合起来,并建立相应的机制,提高公共体育空间的使用率和管理力度。
4.2深化认识社会需求,提高城市规划预见性
城市规划至少要有20年以上预见性,公共体育空间的规划和建设是城市规划中的一部分,在其的规划和建设上应该具有预见性,规划和建造多功能体育公共空间,提高公共体育空间的利用率和辐射率,满足人们的体育需求。
4.3完善公共体育空间建设法律体系
建立明确的公共体育空间建设法律,建立严格的公共体育空间管理机制、监督机制和惩罚机制等,使现有的公共体育空间的开放、使用和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惩治有度。
4.4政府引导、社会投入、人们享用
在政府主导和投入的基础上,拓展社会投资的渠道,加大社会的资金投入的力度,以政府购买的形式,把公共体育空间的建设推向市场化。
【参考文献】
[1]尼霍尔﹒本诺克拉蒂斯.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杨长云.公众的声音:美国新城市化嬗变中的市民社会与城市公共空间[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3]陈丹丹,李国岳,谢东兴.城镇化中的公共体育空间剥离与重构——基于珠江三角绿道视角下的诉求[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3,31(03).
[4]蔡玉军,绍斌,魏磊,朱昆.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结构理想模式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5).
【关键词】城市化 体育 公共空间
1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公共体育空间的规划建设和使用,已经关系到《全面健身计划》的實施,公共体育空间是发展群众体育的基础条件,为了推动群众体育发展,必须合理规划和建设公共体育空间。
2城市化进程中的公共体育空间现状分析
2.1人口的变迁,公共体育空间“僧多粥少”
人口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地区,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是城市化进程的特征之一。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1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从17.8%上升为51.2%,人口从不到2亿发展到7亿。城市的面积不断向周边扩大,城市更为优越的条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迁移,城市人口负荷增大,城市空间逐渐拥挤,公共体育空间更显得极为薄弱,人均占有率低,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
2.2城市面积扩大,公共体育空间遭到压缩
城市的地价寸土如寸金,开发商受到利益的驱使,在商业规划中常忽略带有“公共性”的公共体育空间建设,体育公共场地被改造成商业用地的情况屡见不鲜,公共体育空间属于无收益的建设工程,一般都是由政府主导,多渠道投入,但是随着城市地价的飙升和城市空间有限,公共体育空间的建设更不能引起重视,公共体育空间无限中遭到压缩、剥离和无视。
2.3社会需求的膨胀,公共体育空间拥挤不堪
在改革开放后,旧城区的建设中很少建设有公共体育空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而且目前中国以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人口基数大,城市中老年居民对健康长寿的渴望,在脱离劳动的情况下,更有余暇参与体育锻炼,形成强大的社会体育需求,面对这日益膨胀的情况下,公共体育空间更加拥挤不堪。
2.4公共体育空间闲置浪费、使用混乱
我国的公共体育空间有以大部分为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所有,这些场地专供教学和体育竞赛使用,大多数都不对外开放场地设施,这些体育资源无形中遭到“冻结”,有些向居民开放的公共体育空间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监督机制和惩罚机制,使用极为混乱;有的居民住宅区本身设计有公共体育空间,但是由于是高密度住宅,住宅区的广场被改造为停车位或挪作他用的情况屡见不鲜。
3困境成因
3.1体育文化的落后
体育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体育场馆、设施、器械等建设属于物质文化。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传媒的发展,体育以其特有的文化形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改变了人们的传统体育观,使人们对体育运动产生一种科学的社会观念。我国城市化进程是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化社会的过程,在人们解决温饱问题和具有生活余暇条件下才有可能参与体育活动,中国在这一工业化社会的特殊时期,群众体育发展较为缓慢,伴随着的体育文化也较为落后,公共体育空间建设更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3.2利益与公益的冲突
目前我国的公共体育空间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社会投资力度较小。在新城区建设或旧城改造建设中,商家在巨大经济利益诱惑下,追逐的是在有限的空间内产生最大的利益,公共体育空间建设与商业利益的冲突,具有公益性的体育公共空间建设很容易被经济利益取代,公共体育空间遭到无限的压缩,影响着群众体育的发展。
3.3城市规划与社会需求的偏离
在旧城区建设中,由于受到当时的经济和人们体育价值观的影响,很少建设公共体育空间。目前,无利益的公共体育空间更是被利益推到了城市建设的边缘,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对城市化进程预期的不充分,新建设的公共体育空间遥遥不及人们社会需求的增长速度,原有的公共体育空间辐射范围有限,更加无法满足人们对公共体育空间的要求。
3.4保障体系的缺失
目前我国在公共体育空间管理上还存在欠缺。公共体育空间的建设在法律体系里处于一个复杂和尴尬的位置,体育公共空间属于《体育法》其中内容,但是我国有关于城市居民的运动场地的用地指标是由相关部委制定的,涉及到《建筑法》、《城市规划法》、《土地管理法》等,关于公共体育空间建设牵涉的法律众多,界限不明确,内容牵扯复杂,操作难度大,相配套的管理机制、监督机制、惩罚机制尚不健全,公共体育场地的使用管理状况令人堪忧。
4建议
4.1整合资源,充分利用
把现有的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体育资源整合起来,并建立相应的机制,提高公共体育空间的使用率和管理力度。
4.2深化认识社会需求,提高城市规划预见性
城市规划至少要有20年以上预见性,公共体育空间的规划和建设是城市规划中的一部分,在其的规划和建设上应该具有预见性,规划和建造多功能体育公共空间,提高公共体育空间的利用率和辐射率,满足人们的体育需求。
4.3完善公共体育空间建设法律体系
建立明确的公共体育空间建设法律,建立严格的公共体育空间管理机制、监督机制和惩罚机制等,使现有的公共体育空间的开放、使用和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惩治有度。
4.4政府引导、社会投入、人们享用
在政府主导和投入的基础上,拓展社会投资的渠道,加大社会的资金投入的力度,以政府购买的形式,把公共体育空间的建设推向市场化。
【参考文献】
[1]尼霍尔﹒本诺克拉蒂斯.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杨长云.公众的声音:美国新城市化嬗变中的市民社会与城市公共空间[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3]陈丹丹,李国岳,谢东兴.城镇化中的公共体育空间剥离与重构——基于珠江三角绿道视角下的诉求[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3,31(03).
[4]蔡玉军,绍斌,魏磊,朱昆.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结构理想模式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5).